1.论语中体现健康的句子

2.孔子所说“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3.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4.赵显宏 满庭芳 牧 原文及翻译

5.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什么意思?

6.发愤忘食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体现健康的句子

乐以忘忧原文-乐以忘忧上一句

《论语》中健康习惯,及早养成防衰老,勤用脑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发愤学习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

养生启示:孔子的成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养生学等诸多方面,这些无不得益于他发奋图强、勤用脑、善思考。

大脑是人体生命的活动中枢,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所以脑健寿长,脑衰则命短。爱学习、勤用脑是促使大脑保持活力的灵丹妙药。

用好姜,能保健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吃饭时不因米精而多吃,不因肉细而多吃。食物腐臭,鱼变质、肉腐败,不吃。颜色不好,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切肉的方法不对,不吃。没有调味的酱,不吃。肉食虽多,但吃肉不超过主食。酒可以喝,但又不能喝醉。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不离姜,但又不多吃。

养生启示:要防止病从口入,首先要从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细心地鉴别食物是否变质,不吃腐败、陈馊的饭菜酒食。其次还要讲究烹饪技术,用调料尽可能地将饭菜做得鲜美可口,以增加食欲,促进胃肠消化。吃饭按时定量,即使细米精面,美味佳肴也绝不多食。肉类虽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不能贪图口福,超过饭量。姜可蔬可药,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呕、开胃的功效,用于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细菌性痢疾等疗效颇佳。但姜性味辛、温,多食可致积热伤阴,损伤正气,出现目红、口舌干燥、身热汗出等症状,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但又不多吃它。

听音乐,能治病?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唱。养生启示:和谐优美的音乐具有疏通宣泄情绪的功能,可消除人们内心的抑郁,使人情绪安宁,乐而忘忧。

孔子所说“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出自《论语》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理学与理性的命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智力的不断提升,对于神灵的盲目崇拜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义的崇拜。从神灵崇拜转换到理性主义的崇拜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人类的文明确实因为理性主义的兴盛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从未有过的自信和豪迈。

就像西方人说的一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看起来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说的,其实背后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就是人类终于可以不用再依靠神灵的恩赐了。因为人类发现,以前觉得很无助的东西,不过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发现背后的道理。只要发现背后的道理,地球我也可以搞定。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定理,人类只要能够发现事物或宇宙背后的所有定理,总有一天,我们人类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古人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下面语文迷网整理的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一起来学习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出处:《论语?述而篇》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出处:《论语?颜渊》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解读: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

出处:《论语?先进》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解读: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后生可畏

出处:《子罕》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

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前制止。

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逝者如斯

出处:《论语?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

解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后人用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义: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

解读: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赵显宏 满庭芳 牧 原文及翻译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

终朝饱玩江山秀,乐以忘忧。青蒻笠西风渡口。

绿蓑衣暮雨沧州。

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注释

⑴满庭芳:原作共四首,分写渔、樵、耕、牧,此乃第四首。

⑵平芜:平坦的草原。芜,丛生的草。

⑶青蒻:嫩绿的的蒲划。笠:斗笠。

⑷沧州:碧绿的江水之滨。代指隐居之地。

⑸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此泛指江南

简析

从总体上看,诗人毕竟不是农人,虽然斗笠蓑衣,耕种放牧,怡情山水,乐以忘忧。但“吹破楚天秋”的长笛声中,仍然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许多感慨。全曲形象生动逼真,景物淡雅秀美,风格飘逸清秀,韵致天然。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什么意思?

词 目 发愤忘食

发 音 fā fèn wàng shí

释 义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示 例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 废寝忘食

反义词 游手好闲

用 法 偏正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废寝忘食不是打麻将,不是看足球,而是“学而时学之,不衣阮乎?”追求学问,学而不见。

乐以忘忧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肢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或者如颜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知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努力学习的份了吗?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发愤忘食”

形容行道之勤笃,守道之无间。

“乐以忘忧”

行之有得而心有所乐,无所挂碍,坦坦荡荡则无忧。

“不知老之将至”

心与道合,则身形俱妙,而了身形大患之累。

发愤忘食是什么意思

释义: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文本解读

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努力学习求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让他冲淡对吃饭睡觉这等事情的兴趣,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产生忧愁,甚至连自己的年岁都可以忽略。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很充实,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

孔子在此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而且,他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若是没有经过发奋的学习,是很难熟练掌握的。孔子的好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为了证“道”,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阳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充实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