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史》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3)

2.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3.科举制度对中古古代教育有哪些影响

4.扬名解释及造句

《北史》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3)

显亲扬名孝之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若夫岳立而重,有潜戴而不倾;山藏称固,亦趋负而不停;吕梁独浚,能行歌而匪惕;焦原作险,或跻踵而不惊。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苟任重也有度,则任之而愈固。乘危也有术,盖乘之而靡恤。彼期远而能通,果应之而可必。岂神理之独尔,亦人事其如一。

 呜呼!处天壤之间,劳生之地,攻之以嗜欲,牵之以名利,粱肉不期而共臻,珠玉无足而俱致,于是乎骄奢仍作,危亡旋至。然同上智大贤,惟几惟哲,或出或处,不常其时。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玉帛子女,椒兰律吕,谄谀无所先;称肉度骨,膏辱挑舌,怨恶莫之前。勋名共山河同久,志业与金石比坚。斯盖厚栋不桡,游刃砉然。逮于厥德不常,丧其金璞,驰骛人世,鼓动流俗,挟汤日而谓寒,包溪壑而未足。源不清而流浊,表不端而影曲。嗟乎!胶漆讵坚,寒暑甚促,反利而成害,化荣而就辱,欣戚更来,得丧仍续。至有身御魑魅,魂沉狴狱。讵非足力不强,迷在当局!孰可谓车戒前倾,人师先觉?

 闻诸君子,雅道之士,游遨经术,厌饫文史。笔有奇锋,谈有胜理。孝悌之至,神明通矣。审蹈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已。情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言行相顾,慎终犹始。有一于斯,郁为羽仪。恪居展事,知无不为,或左或右,则髦士攸宜,无悔无吝,故高而不危。异乎勇进忘退,苟得患失;射千金之产,徼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载蹶而坠其贻宴,或蹲乃丧其贞吉。可不畏欤!可不戒欤!

 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谛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强梁,人囚径廷,幽夺其魄,明夭其命。不服非法,不行非道。公鼎为己信,私玉非身宝。过涅为绀,逾蓝作青,持绳亲直,置水观平。时然后取,未若无欲,知止知足,庶免于辱。是以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知几虑微,斯亡则稀;既察且慎,福禄攸归。昔蘧瑗识四十九非,颜子邻几三月不违。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蒉而进,及于万仞。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

 月满如规,后夜则亏;槿荣于枝,望暮而萎。夫奚益而不损?孰有损而不害?益不欲多,利不欲大。唯居德者畏其甚,体真者惧其大。道尊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其达也则尼父栖遑,其忠也而周公狼狈。无曰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无曰人之我厚,在我不可而咎。如山之大,无不有也;如谷之虚,无不受也。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智能愚,期可久也。

 周庙之人,三缄其口,漏邑在前,欹器留后,俾诸来裔,传之坐右。

 其后群臣多言魏史不实,武成复敕更审。收又回换,遂为卢同立传,崔绰反更附出。杨愔家传本云"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至是改此八字。又先云"弘农华阴人",乃改"自云弘农"以配王慧龙"自云太原人",此其失也。寻除开府、中书监。武成崩,未发丧,在内诸公以后主即位有年,疑于赦令。诸公引收访焉。收固执宜有恩泽,乃从之。掌诏诰,除尚书右仆射,总议监一礼事,位特进。收奏请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监,先以告士开,士开惊,辞以不学。收曰:"天下事皆由王,五礼非王不决。"士开谢而许之。多引文士令执笔,儒者马敬德、熊安生、权会实主之。

 武平三年薨,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有集七十卷。

 收硕学大才,然性褊,不能达命体道。见当涂贵游,每以言色相悦。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初,河间邢子才、子明及季景与收,并以文章业,世称大邢小魏,言尤俊也。收少子才十岁,子才每曰:"佛助,僚人之伟。"后收稍与子才争名,文宣贬子才曰:"尔才不及魏收。"收益得志,自序云:"先称温、邢,后曰邢、魏。"然收内陋邢,心不许也。收既轻疾,好声乐,善胡舞。文宣末,数于东山与诸优为猕猴与狗斗,帝宠狎之。收外兄博陵崔岩尝以双声嘲收曰:"遇魏收衰日愚魏。"魏答曰:"颜岩腥瘦,是谁所生,羊颐狗颊,头团鼻平,饭房答笼,著孔嘲玎。"其辩捷不拘若是。既缘史笔,多憾于人,齐亡之岁,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

 先养弟子仁表为嗣,位至尚书膳部郎中。隋开皇中,卒于温县令。

 子建族子惇,字仲让。容貌魁伟,性通率。永安末,除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尔朱仲远镇东郡,以事捕惇,遇出外,执惇兄子胤而去。惇闻哭曰:"若害胤宁无吾也。"乃见仲远,叩头曰:"家事在惇,胤何知也?乞以身罪。"仲远义而舍之。天平中,拜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卒。

 惇叔偃,字盘蚪。有当世干用,位骁骑将军。性浮动,晚乃曲附高肇。彭城王勰之也,偃构成其事,为时所恶。

 子质,字怀素。幼有立志,年十四,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母以其年幼,不许。质遂密将一奴,远赴徐学,留书一纸,置所卧床。内外见之,相视悲叹。五六年中,便通诸经大义。自学言归,生徒辐凑,皆同衣食,情若兄弟。后避葛荣难,客居赵国飞龙山,为乱贼所害。士友伤惜之。兴和二年,侍中李俊、秘书监常景等三十二人申辞于尚书,为请赠谥。事下太常,博士考行,谥曰贞烈先生。

 魏长贤,收之族叔也。祖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世祖赐名,仍命以显义为字。雅性俊辩,博涉群书,有当世才,兼资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间。世祖南伐,闻而召之,既至,与语大悦。谓钊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忧不富贵也。"授内都直,侍左右。师次淮南,诸城未有下者。钊乃进曰:"陛下百万之军,风行电扫,攻城略地,所向无前,虽有智者,莫能为计。然而师次淮南,已经累日,义阳诸城,犹敢拒守,此非不惧亡灭,自谓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锐,杀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怀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迟疑,未肯先发。臣请间入城内,见其豪右,宣达圣心,示以诚信,必当大小相率,面缚请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诸城,可不劳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钊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开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开门出降。自此而南,望尘款附。世祖谓钊曰:"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扬我信义,播于四表,实卿一人之力。"即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令钊与诸将,统兵讨袭,所当无不摧破,军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谓群臣曰:"中国士人,吾拔擢咸尽,文武胆略,未有若钊俦。"加授建忠将军,追赠其父处顺州刺史。时经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风疾发动,频降医药,竟不痊复。卒时年六十四。

 父彦,字惠卿,博学善属文。赵郡王干避开府参军,广陵王羽辟记室,并不行。陈留公李崇甚重之,引为镇西参军事。崇讨叛氏阳珍、叛蛮鲁北燕,又请为记室参军。中山王英讨淮南,又请为记室参军。军还,求为著作郎,思树不朽之业。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正其纰缪,删其游辞,勒成一家之典。俄而彭城王闻李崇称之,复请为掾,兼知主客郎中,书遂不成。王遇害,退归田里。清河王复引为谘议。王势高名重,深为权幸所疾,恐罹其祸,固辞以疾。肃宗初,拜骠骑长史,寻转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

 兄伯胤之归也,留长贤与弟德振,使宦学于洛中。孝静北迁,亦徙居邺。博涉经史,词藻清华,举秀才,除汝南王悦参军事。入齐,平阳王淹辟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更撰晋书,欲还成先志。

 河清中,上书讥刺时政,大忤权幸,为上党屯留令。亲故以长贤不相时而动,或为书以相规责。长贤复书曰:

 日者惠书,义高旨远。诲仆以自求诸已,思不出位,国之大事,君与执政所图。又谓仆禄不足以代耕,位不登于执戟,干非其议,自贻悔咎。勤勤恳恳,诚见故人之心。静言再思,无忘寤寐。

 仆虽固陋,亦尝奉教于君子矣。以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故有负鼎俎以趋世,隐渔钓以待时,操筑傅岩之下,取履圯桥之上者矣。或有释赁车以匡霸业,委挽辂以定王基,由斩祛以见礼,因射钩而受相者矣。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九不侮,甘心于苦节者矣。皆奋于泥滓,自致青云。虽事有万殊,而理终一致,榷其大要,归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则竭力所生,忠则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后其君者也。仆自射策金马,记言麟阁,寒暑迭运,五稔于兹。不能勒成一家,润色鸿业,善述人事,功既阙如,显亲扬名,邈焉无冀。每一念之,曷云其已。自顷王室板荡,彝伦攸斁,大臣持禄而莫谏,小臣畏罪而不言,虚痛朝危,空哀主辱。匪躬之故,徒闻其语;有犯无隐,未见其人。此梅福所以献书,朱云所以请剑者也。抑又闻之,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女不怀归而悲太子之少,况仆之先人,世传儒业,训仆以为子之道,历仆以事君之节?今仆之委质,有年世矣,安可自同于匹庶,取笑于儿女子哉!是以肠一夕而九回,心终朝而百虑,惧当年之不立,耻没世而无闻,慷慨怀古,自强不息,庶几伯夷之风,以立懦夫之志。吾子又谓仆干进务入,不畏友朋;居下讪上,欲益反损。仆诚不敏,以贻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故愿得锄彼草茅,逐兹鸟雀,去一恶,树一善,不违先旨,以没九泉。求仁得仁,其谁敢怨?

 但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于邪径,黄金铄于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然则仆之所怀,未可一二为俗人道也。投笔而已,乂复何言!

 是出也,人皆为之怏怏,而长贤处之怡然,不屑怀抱,识者以此多焉。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万恶之末应该痴,

对于百善的理解你看下面的吧!

非常细的行善分类(教你如何行善)

伦常第一

忠孝类

(1)国家和单位

1. 对国家、单位竭忠效力,买东西如己所买,不收回扣,所省百钱为一善。

2. 建议政府推广善道,能利益一人为一善。利益一方为十善,利益天下为五十善,利益天下及后世为百善。政府未能采纳能,利益一方为一善,利益天下为十善,利益天下及后世为二十善。

3. 荐引一有德人,十善。

(2)父母

1.以出世间佛法劝化父母,使其改一过为五十善(如劝其戒杀、放生),能劝其接受正信佛法,并发愿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为二百善。

2.父母亲于伦常有欠缺之处,劝导使之和乐;化导父母亲行仁成德;每样五十善。(每个分号隔开的一句为一样,下同)

3.被父母厌恶讨厌,能无怨无恨,积诚感动,挽回亲心;自培厚德,显亲扬名;父母亲丧葬,如法为作佛事;各五十善。

4.父母亲大病(指卧床大病、侍奉时间达三个月以上),小心侍奉令痊愈,三十善:小病,二善。

5. 对父母亲和气婉容,自己心里有忧愤事不流露出来,早晚问安,尊重、孝顺奉养,自己修德、勤学,使父母感到喜悦,这样的话一日一善。

6.遇一大事,劝父母亲改过向善;终身遵守父母的一则良训;为父母亲补一过失及还一拖欠;父母亲所爱敬人,加意爱敬;各十善。

7.解亲一怒;舒亲一忧;顺亲心,不吝财物;各三善。

8.代父母亲受一劳苦;父母亲责怒而顺受;对父母亲的善事赞襄助成;各一事一善。☆事继母致敬尽养,敬养祖父母、岳父母(同论)。

(3)兄弟(姐妹、异父母兄弟同)

1. 奖劝弟兄成就德业,百善。

2. 弟兄破产者仍与其同居共苦,五十善;

3. 劝兄弟止恶改过成功,一事二十善。劝其行善成功,一事二善,其未作者,一事一善;

4. 独自担任一大事,如门户差徭嫁娶丧葬之类;分产物让多取少;一事一善,大事十善。

5.容忍一过;不听妇人谗言;一事为二善。

6.敬兄爱弟,让别人休息自己担任劳动,同一事不生异心,一事一善。

7、财物不论你我,百钱为一善。(若终身与兄弟财物不分你我,一百善。)

(4)夫妻

1. 教化对方实行仁义、成就德行,求出世间法,百善。

2. 对方本不孝顺,劝化其孝顺公婆(岳父母)、和顺妯娌(兄弟),五十善。

3. 劝对方改一大过(如不孝、不睦及虐下等)成功,一事二十善。劝其行善成功,一事二善,其未作者,一事一善;

4.禁止对方到杀盗*赌毒等不良环境去;一事一善。

5. 夫妻和睦,闺范谨肃,一事一善。

(5)子、侄、徒

1.为师应诚心教导子弟。

2.教化其实行仁义、成就德行,百善。

3.禁止刻薄取利、攀缘功名,教导其敬祖睦族;各三十善。

4.禁止一恶习;十善。

5.教育他们一种良训;一种大事教导子弟并被遵从;各一善。

6.大户人家禁约家人门客者,同子侄同论。

(6)宗族亲戚

1.应敬尊长,睦同辈,贵贱平等。

2.富贵娶一残疾女(对原聘者而言);本族有绝后的,不贪其财产为其立后继承;各百善。

3.代办一嫁、娶、丧葬事;捐助贫困养活一人;各五十善。

4.结亲择一贤良,不考虑势力、富贵,二十善。

5.主动周给贫乏,百钱一善。

6.贫乏者借贷,不吝惜,二百钱一善。

(7)师友

1.应敬师,遵守教训;尊重前辈亲贤;不妄交朋友。

2.许诺朋友,守信用而不负然诺,一次一善。守信用而不负身命,为百善。守信用而不负财物寄托,百钱为一善。解:然诺即郑重许诺,如挂剑树上之类;身命,如存孤节之类;财物,如还金于幼子之类。

3.不辜负朋友委托,尽力照顾朋友的妻子,五十善。

4.不忘师友;不辜负贫贱之交;各三十善。

5.朋友有过,忠告善道;不忘记一位父亲的挚友;各十善。

6.遵守师友教训,一言一善。

7.不善之友招引自己狎戏而不从;吊慰师友心地诚敬;履践一约定;各一善。

8.接济朋友,二百钱一善。

(8)雇员、下属、家庭服务人员

1.教化一人忠信仁慈,百善。

2.善为一下属择偶,三十善;若兼出资,百钱一善。

3.遇一病,用心医治获痊;二十善。

4.宽容一小过错,二善。

5.丰厚地给予衣食;对一件事体恤其艰苦;各一善。

三宝格第二

1. 引导劝人入佛门方面:度一大德贤弟子行持《了凡四训》、发愿求生净土、能自做佛法订课,为八十善;

2、度一明义、守行弟子,为十善;

3. 度一仅明义或者仅守行弟子,为五善。(若泛滥度者非善)。解:大德贤弟子:谓能续佛慧命,普利人天者是也。

4. 为自己,经一卷、佛号千声、忏百拜各一善。

5. 严持八关斋戒一次为二善,破戒无善。

6. 为国家人民父母亲友知识法界众生诵经,一卷为二善,佛号千声为二善,礼忏百拜为二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7. 自订课,每天做一次在第二条的基础上加一善,一个月不间断再加五善。

8.刊刻大乘经、律、论,百钱一善;声闻乘,百五十钱一善;人天因果如五戒十善及世间正法、四书六经、先贤嘉言善行等,二百钱一善。印施赠送流通者同论。(但标价货卖流通者非善,以下皆同)。

9. 礼拜大乘经典,五十拜为一善。

10. 撰写一篇弘扬善法的心得、体会并公布使之得益于人一善。影响面广,五善。

11. 讲演正法处,至心往听,听一席为一善。

12. 为国家人民父母乃至法界众生施食一坛,所费百钱一善;登坛施法者,一度为三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13. 为世间灾难作祈禳道场;作功果荐沉魂;每样所费百钱一善。

14.饭食供僧,因其来乞而与者,三僧为一善;延请至家者,二僧为一善;送供养到寺者,一僧为一善;若尽诚尽敬者,一僧为五善。(僧人再三苦求然后与饭食者非善)。

15. 饭僧时不拒乞人,平等与食者,二乞人为一善。

16. 护持僧众,一人为一善。(所护匪人者非善)。

17. 见伪经劝人不要学,一善。

注释正法大乘经律论,一卷五十善,卷数虽多,止千五百善;声闻乘及人天因果,一卷一善,卷数虽多,止三百善。(若邪知臆见者非善)。

18. 自己著述编辑出世正法文字,一卷二十五善,但最多五百善;人天因果,一卷十善,但最多百善。(若谈说无益者非善)。

19. 讲演大乘经律论,听众五人,讲演者一善,人数虽多,止百善;声闻乘及人天因果,在席十人一善,但最多八十善。(若收取报酬者非善,图名者非善,讲演虚玄外道无益于人者非善)。

20.建立三宝寺院及床座供器等;施地与三宝;护持常住不使废坏;施香灯烛油粮菜米面等物供养三宝;建立诸天正神圣贤等庙宇;每样费百钱一善。(用荤血祭祀者非善。)

21.塑造三宝像,百钱一善;塑诸天先圣治世正神贤人君子等像,二百钱一善。

仁爱第三

(1)人类

1.凶年、荒年施粥;有瘟疫等流行病时施药;每样百钱二善。

2.赈济鳏、寡、孤、独、瘫、瞽、贫民;周全穷途人士还乡等患难;冬日施姜茶、施棉衣;夏日施茶水、单衣;助人嫁娶、丧葬;造桥、渡船,平治道路、险阻、泥淖;疏河、掘井;修建凉亭、仓平;荒年平价售米所让利润;百钱一善。

3.零星施舍可自按积累量加一善,米麦布匹等类物品则以等价计算,亦百钱一善。

4.救济接人助力疲困之苦如顺手推车等;一次一善。

5.救人一命;收养无主弃婴;伸一人大冤;完聚一家骨肉;兴建一地方大利,出言造福(发言利及百姓),或出力任劳;各百善。

6.救一人危难、流离;救一溺婴(已生者);救一贱从良;救(指在不是自己主事的情况下用力扶救)一无辜重刑;葬一无主灵柩;收养一无倚靠人;各五十善。(以上受贿者非善,偏断不公者非善)。

7.救一重病;见人侵凌另一人,竭力保护;除一人害;伸一人冤;劝人勿溺一子女;各三十善。

8.救一在腹之胎;救一无辜轻刑;路遇病人接回家调养,一人次;各二十善。(若收受报酬者非善)。

9.掩埋一无主暴露尸体;舍棺材埋葬一白骨;传授人一保益身命事;一小事为众出力;各十善。

10.尽心为人谋划一事;治疗一轻疾使痊愈;宽容一应责人;各三善。

11.济一人饥;济十人渴;济冻人一衣;施一暗夜灯明一人;施、借一人雨具;施药一服有效等各一善。

(2)物类

1.随缘放生,一命一善。(专救微命不救大命者,是惟贪己福,无慈物心是也,非善)。

2.救十极细微湿化之属命,一善。

3.买放生命;祭祀筵宴不杀生,所省;每样百钱一善。

4.善巧劝说养蚕人、渔人、猎人、屠人等人改业(不计改与未改,只计劝与未劝),其因之而改善业五十善;救一微命;施舍禽、畜食物一日;葬一自禽兽;救接畜力疲乏一时;二善。

5.自己戒杀一年,二十善。

6.十斋日素食一日一善。

劝化第四

(1)助善类(人之为善,而我助之则为善,阻之则为过也。)

1.劝未行善者为一切善,其劝化功德为对方作善的一半;赞叹、帮助他人已经开始行的善,赞助功德为其四分之一;劝人出财作福,被劝人出三百钱,劝化人一善。(图名利而募化者非善)。

2.举用一贤良为十善;驱逐一奸邪为十善;扬人一善为一善;隐人一恶为一善。

3.刻施一善书,百钱一善;传播人保养身命书,一卷为五善;救病药方,五方为一善;(若收授报酬者非善,无效验者非善)。

4.编辑一济世善书;供养一贤善人;成人一美如助成家业等;见人侵毁贤善,劝而止之;各十善。

5.感化人一家好善;表扬一人阴德;各三善。

6.感化一人成德,五十善。

7.倡一善事,其利益可普及一方,百善。

科举制度对中古古代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蒋映忠 

内容提要: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它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可以概概括为:

⑴导致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⑵扼杀个性,匡缚创造精神,窒息人才。

⑶教育现代化的桎梏。 

对其负面影响的再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明晰的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的张力,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科举制   教育   发展   负面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深深地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科举制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尤其是当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结合后,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这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自隋唐起就是 科举的教育。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使用时间最长、制度化最完善、影响范围最广的取士制度,它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官吏制度史上的重大成就。但是科举制本身就有其弊端,尤其是在明朝后期的八股取士可以说它不是以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终极目标的,而是以培养“顺民”“奴才”为目标的。它用严格而僵化的内容规定和特殊繁琐的文体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匡定在封建纲常和礼教之中,消耗于空洞无用的格式之上。“科举必由学校”使的学校教育完全沦为科举制的附庸,从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

一、   导致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

我们谈教育值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的目的入手,尤其是教育的本质目的,而不是将教育价值简单的等同于教育的作用或功能。教育价值“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看,教育的理想价值就在于根据社会有需要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来培养人,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①下面本文将从教育目的异化,教育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失衡,教育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失落三个方面来分析与探讨科举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1 、  教育目的异化

科举制对教育目的的异化首先体现 在学校教育的沦落。自科举产生以后,使“学而优则仕”②有了制度的保障。唐代科举与学校教育合为一体,学校直接为科举提供其选拨的生员。“天宝十二年曾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③武宗会昌五年又重申,不论中央或地方,一切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准举应试科举。至明朝更是“科举必由学校”,从而形成“学校——科举”这种育才、选才合一的取士模式。

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直接导致学校教育目的异化,学校所培养的无非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直接目的的生员,科举成为学校教育有直接目的。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为轴心而进行,以致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就怎样考,一步一趋,丝毫不敢偏离半步。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被强行纳入封建政治官吏选拨制度,并完全为之服务,教育也相应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空间而走向“官僚化”的道路。而教育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其本质目的也就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科举成功的控制教育之后,“学而优则仕”便成了士子唯一的出路,同时也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

教育目的异化还体现在广大的士人身上。广大士人之所以热心于埋头苦读,甚至历经十年寒窗的煎熬,其根本目的是有朝一日能“一举成名而天下知”。入学求知是为将来投身科场,投身科场是为“显亲扬名”,是为尽忠尽孝。朱熹《语类》道:“科举累人不浅……但有父母在,仰事俯畜,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忠孝其外延扩大即在于“忠君”,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④可以看出,科举把忠君孝臣的观念内化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使这一目的的实施有了制度的保障。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⑤而广大士子也可依科举而平步青云,紫蟒缠身。教育目的异化为功利色彩浓厚的求官取仕。而儒家传统的要求诸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不是士子们对自身品位的评价标准,唯其所好者,四书五经而已。因为“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⑥教育目的已经彻底失去其本来的意义,教育也论为供人操纵的工具与爬入仕途的铺路石。

扬名解释及造句

扬名?

拼音:[?yáng míng?]?

释义:传播好的名声:~四海|~后世。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诗:“岂如 东海 妇,事立独扬名!”?

近义词:立名

反义词:无闻

造句:

可能你会在华尔街扬名。

现在还不是我扬名的时候。

我们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显亲扬名。

各怀鬼胎扬名获利制造混乱另有所图。

之后德国的恋物癖**迅速扬名世界。

你发迹以后一定要回来在伦敦显姓扬名。

真是造化弄人,徐荣祥想不扬名天下都难。

这些无暇顾及家室的人在国外为英国扬名。

止的欲念,要抓住机会,显姓扬名,崭露头角。

或许此举有助于他重新在这个圈子里扬名立万。

东莞制造,一个流行业界、扬名世界的新名词。

明朝的瓷器扬名世界。明代也生产了众多赝品。

现在有了,每个人都能在分钟内扬名。

为了扬名?为了名垂千古,到底修炼有什么意义。

我加入傲天为的并不是为了扬名四海,而是为了我自己。

我祝三叔公的买卖,生意扬名四海,财运亨通住豪宅。

他和债主巧遇在途中,欲避不能,真是显亲扬名了。

人争一口气,努力,奋斗,扬名立万,还是扬眉吐气?

我们不仅想在英国取得成功,还想在国际上扬名立万。

生有七尺多,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