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是生命之源,普通人每天大约需要摄入2L水,这些水相当于______m3,约______kg;水还是神奇的“魔术师”

2.鸡蛋被煮熟算不算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知识点

4.关于物理变化的成语和诗句

5.物理八年级上复习提纲,重点题型之类的,主要是电路,凸透镜和物态变化,重点给指明一下

水是生命之源,普通人每天大约需要摄入2L水,这些水相当于______m3,约______kg;水还是神奇的“魔术师”

滴水成冰是凝固吗-滴水成冰是什么物态变化

水的体积:V=2L=0.002m3,

由:ρ=

m
V
得,水的质量:m=ρV=1000kg/m3×0.002m3=2kg.

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露珠晶莹”,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看,水实际上是分别经历了从液态水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和由气态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的液化过程.

故本题答案为:0.002;2;凝固;液化.

鸡蛋被煮熟算不算物态变化

A.鸡蛋被煮熟,不是物理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滴水成冰,水凝固成固体冰,属于物态物态变化中的凝固,该选项符合题意;

C.气体膨胀前后都是气体,气体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不是物态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把大铁片剪成许多小铁片,大铁片是固态的,小铁片也是固态的,铁片的状态没发生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 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物态变化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华知识点

 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汽化知识点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液化知识点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升华知识点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

关于物理变化的成语和诗句

1.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2.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3.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答案:B F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请用成语或诗句来举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比如说物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3.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4.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5.有关物理知识有关的诗句,谚语,或成语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答案补充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物理八年级上复习提纲,重点题型之类的,主要是电路,凸透镜和物态变化,重点给指明一下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