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削足适履的意思及故事

2.削足适履意思

3.“削足适履”是什么意思?

4.削足适履的读音是什么

5.削足适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6.削足适履什么意思啊

削足适履的意思及故事

削足适履是什么意思-削足适履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现在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削足适履的意思及故事吧。

 成语:削足适履

 拼音:[xuē zú shì lǚ]

 解释: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举例造句: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成语典故: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太不明智了。”

削足适履意思

削足适履的意思是指将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

一、释义

削足适履用来形容那些不顾实际情况,过分迁就、勉强凑合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一个人为了适应一双小鞋,削去自己的脚趾,虽然暂时解决了鞋子不合适的问题,但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不便。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削足适履的行为。

二、近义词

1、缘木求鱼

这个成语形容那些方法不当、目的不明的人。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某个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切实际,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种行为同样是不顾实际情况、强求凑合的表现。

2、因噎废食

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因为一次失败或挫折就放弃的人。比如有些人因为一次投资失败就不再尝试投资,或者因为一次考试不通过就不再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同样是不顾实际情况、强求凑合的表现。

3、刻舟求剑

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知变通的人。比如有些人因为一直采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就不顾实际情况和环境变化,依然采用老方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削足适履的例句

1、他削足适履,为了迎合别人的需求,不惜改变自己的原则,真是令人惋惜。

2、我们在做事时,不能盲目地削足适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法。

3、他在工作中经常削足适履,为了迎合领导的要求,不惜放弃自己的想法,结果常常导致工作出错。

4、为了适应社会,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而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5、在爱情中,他总是削足适履,为了讨好对方,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最终却换来了失望和痛苦。

6、如果你总是削足适履,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最终只会失去自我,变得不再像自己。

7、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而是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8、她削足适履,为了追求完美的爱情,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规划,最终却落得一场空。

9、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加给孩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10、他为了追求名利,削足适履,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削足适履”是什么意思?

削足适履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安徒生笔下的王子依据落下的水晶鞋寻找灰姑娘时,就有爱慕虚荣的女孩为了证明自己合穿鞋子而把脚削小去适应水晶鞋的大小。如果为求合乎要求,而牵强临时修正自己,结果不但事与愿违,而且还会得不偿失。

削足适履的读音是什么

削足适履的读音是xuēzúshìlǚ。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合理或不可行的行为。下面将进一步拓展与削足适履相关的知识。

一、削足适履的意思

削足适履源自《战国策·齐策二》。削足指的是把脚上的肉削掉,适履指的是穿上鞋子。这个成语形容去掉本身所需的部分,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做出牺牲。它带有贬义色彩,表示为了达到一时的顺利或方便,而放弃或牺牲了长远利益。

二、削足适履的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记载了一个叫“击钟离”的故事,其中就提到了削足适履这个成语。故事中,齐王有一天突发奇想要试穿所有士兵脱下的鞋子,结果大部分士兵都没有合适的鞋子给他穿。于是在场的一个叫钟离子的人就提议,可以削掉士兵们的脚肉,让齐王穿上他们的鞋子。这个故事发人深思,后来成为了一个形容不合理行为的成语。

三、削足适履的应用

削足适履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用来批评那些为达到一时的方便或利益而不顾长远考虑的人或行为。比如,一个企业为了短期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结果造成了严重污染,就可以说它是削足适履。或者一个人为了追求短暂的享乐而不顾健康,过度饮食或沉迷于网瘾,也可以用削足适履来形容。

四、与削足适履相关的道德观念

削足适履映射出一个人或机构的道德观念,即是否能够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同时,也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长远利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底线,不盲目追求个人短期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削足适履造句

1、我们要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

2、为迁就少数人的意见,随便更改符合大众利益的方案,无异是削足适履的作法。

3、不考虑自己的国情,照搬外国的做法,削足适履,一定会失败。

4、学习外国长处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如削足适履。

5、对于信奉教条,就有削足适履的可能。

6、为了迎合一些读者的口味而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7、削足适履并非明智之举。

削足适履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873 成语 削足适履 注音 ㄒㄩㄝˋ ㄗㄨˊ ㄕˋ ㄌㄩˇ 汉语拼音 xuè zú shì lǚ 释义 鞋小脚大,故将脚削小以适合鞋的尺寸。

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语出《淮南子.说林》。

典源 《淮南子.说林》骨肉相爱,谗贼间1>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2>履,杀3>头而便4>冠。

〔注解〕(1)间:音ㄐ|ㄢˋ,挑拨、离间。

(2)适:相合。

(3)杀:削减。

(4)便:音ㄅ|ㄢˋ,适宜、符合。

典故说明 《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所撰写,共二十一卷,是一本以道家思想为主轴,旁及其他各家的杂家钜著。

春秋时,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于是设计害了太子申生,又挑拨离间了晋献公和另外二个儿子重耳、夷吾的感情,逼使他们逃奔出国,而让晋献公派兵捉拿他们。

《淮南子.说林》评论此事,认为骨肉之间本来应该互相亲爱的,但因为受了坏人的挑拨离间,即使是父亲,也会亲生的儿子。

这样的情形就好比把脚削小以适合鞋子的尺寸,把头砍小以便可以合适的戴上帽子一样。

这是说为了适应鞋子和帽子的尺寸,不惜剧肌伤骨,这是完全不顾客观的实际状况,而一味勉强迁就的不合理作法。

后来「削足适履」被用来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书证 01.《淮南子.说林》:「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

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源)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拘泥成例,勉强迁就,而不知变通。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勉强迁就」、「不知变通」的表述上。

例  句<01>学习外国长处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如削足适履。

<02>因为经费张罗无著,原计画只好削足适履,改弦更张。

<03>作诗不能为了迁就平仄而削足适履,硬凑一些不合适的字词。

<04>如今期限已迫在眉睫,只好减少一些工程,削足适履,先求完工再说。

<05>为迁就少数人的意见,随便更改符合大众利益的方案,无异是削足适履的作法。

<06>事情该坚持就要坚持,要是这样勉强自己来迁就,根本就是在削足适履,会坏事的。

近义词: 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词: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 辨识 参考语词 截趾适屦 ,刖趾适屦 ,&00875_w02.jpg;足适履 ,刻足适屦

削足适履什么意思啊

削足适履指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有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地生搬硬套。

削足适履(xuē zú shì lǚ)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削足适履(履:鞋)指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

这一天,他试探道:“如今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