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原文,解释和习题!

2.星星像什么比喻句

3.用画龙点睛造句有哪些

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原文,解释和习题!

点睛之笔句子造句-点睛之笔的句子

一 原文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 解释: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

三、 习题: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饮少辄( )醉林霏( )开岩穴瞑( )

怄偻( )提携山肴( )野蔌( )觥( )筹交错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名之者谁?( )2.临于泉上(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 若夫 ( )5.野芳发( ) 6.临溪而渔( )

7.非丝非竹( )8.树林阴翳( ) 9.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10林霏开( )11 野芳发 ( ) 12 临溪而渔( )

13 非丝非竹( )14 树林阴翳 ( ) 15 觥筹交错( )

16 已而( )17 林壑尤美( ) 18 泉香而冽( )

19 得之心( )20寓之酒也( ) 21蔚然( )

22深秀者( )23佳木秀( ) 24繁阴( )

25太守自谓也( )26太守谓谁( ) 27环滁 ( )

28诸峰( ) 29水声潺潺( ) 30乐其乐也( )

31鸣声上下( ) 32饮少辄醉( ) 33觥/筹/交错( )

34山肴野蔌( )35酒洌 ( ) 36前陈者( )

37宴酣之乐( )38.伛偻 ( ) 39提携( )

40云归( ) 41岩穴暝 ( ) 42.负者( )

43弈者胜( ) 44.山肴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七、阅读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⑴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③宴酣⑵之乐,非丝非竹⑶,射者中,奕者胜,觥⑷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_ ___。在本文中自号 。

2.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 。

3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_ 。

4.醉翁亭的建造者是_ ,命名者是 _。

5.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_ ,其次写_ ,最后写 _。

6 贯穿全文主体的一个词是: _。

7.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_。

8、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饮酒情趣并不在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__ __。

③〈醉翁亭记》中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句子是___ _。

④《醉翁亭记》中写归后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 。

①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语句是:

③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

④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9.写出下面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②作事者谁?山之增智仙也。( )

10.第一段文字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11“而”一般表示四种关系:A 并列 B 承接 C 转折 D 修饰 E 递进。下边各句中“而”字各表示什么关系。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溪深而鱼肥

(3).水落而石出。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 .翻译下列句子。

6 用简短的话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第四段

12.文段中写景的作用是

1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16.各用3个字依次归纳3段的四项内容。 (2’)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选出“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8.选出“也”字所表达的语气与文中“也”字的语气相同的一项。 (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C.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19.填空:第3段文字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图;末句“太守醉”与文章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是照应的,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文字所述的四项内容在空间上有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表明本段内容核心的一个词语是

20 对第3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C)

A写滁人游太守相随的情形 B写太守设宴众宾欢乐的情形

C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D写滁人、宾客、太守自醉的情形

21描写“众宾欢”的语句是:

2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 轻读 B 重读

23.写出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四个成语:① ;② ;

③ ;④ 。

24.写滁人游山时写了哪些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

25.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这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

26.“若夫”与“至于”在文中的意思分别为: ;

它们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 。

27.“伛偻提携”在这里的意思为 ,这与《桃花源记》

中的“ ”意思基本一样。(2′)

28.第四段所写的“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和“禽鸟之乐”,这些“乐”的

含义分别是什么?(2′)

[答]

29.综观全文,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

。(2′)

30.“乐亦无穷”指何内容而言?(2′)

[答] 。

31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32.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地( )

A、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B、文段描写醉翁亭周围的景色时用的是从近到远的描写顺序。

C、文段的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作者自号醉翁,但令其醉的并不仅是美酒,更是优美的山水风光。

3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34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35、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6.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7、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睡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38、选出与文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0、《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忧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醉 ”和“ 乐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1、《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记承天寺夜游》中有“欣然起行”与友人“相与步于中庭”与本文的“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些“乐”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生活安宁和平,满足的乐;“欣然起行”是贬谪生活中暂时的身心解脱的乐。

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2003年吉林)②觥筹交错

1.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 ,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6.《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 ___________”

10.下面两道题,任选一题。[如两题都答,按第(1)小题计分](2分)

(1)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而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自己的 。

(2)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 、 。

15.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二个宁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与《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一句在写景上有着两点相同,一是都写出了时间早晚的变化,二是都写光线的变化。

6. “乐亦无穷”在选文中指何而言?

①《醉翁亭记》选自 ____________。作者欧阳修,字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 ,晚年又号___________。 代著名的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____ 之一。

②“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吟咏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各句中的“其”,跟“醉能同其乐”中的“其”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朝而往,暮而归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佳木秀而繁阴 D、日出而林霏开

4.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_。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二、三、四(略)五、秀丽,优美;称,是;围绕,包围 六、D

七、1.①茂盛的样子②情趣

2.①亭③山水之乐3.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意不在此而在彼。4.这里指醉翁亭5.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6.远、近7.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八、1.①情趣②寄托③称④就2.比兴,纵情山水以寄寓苦闷,更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乐4.醉能同其乐

九、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④树林阴级,鸣声上下。

十、1.欧阳修2.(略)3.①比喻③设问4.自远而近5.引出下文6.醉翁之意不在酒7.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十一 1 .《醉翁亭记》欧阳修 2 .略 3 .(1)就 (2) 发荣滋长的意思

4 .(1)B (2)A (3)B (4)C 5 (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这明暗交替的变化,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7 .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十二1.醉翁。 2参考答案:“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3.参考答案: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围绕“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或政绩卓著之乐)”即可。 5.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十三7.(1)伛偻:驼背,指老人(2)酣:尽兴地喝酒(3)竹:管乐器(4)觥:酒杯

8.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9.B 10.A 11.C

12.与民同乐;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由外而内。

十四(1)《醉翁亭记》,1分;欧阳修,1分;计2分。

(2)“郎”改“琅”,1分;“见”改“渐”,1分;计2分。

(3)环绕,1分;命名,1分;情趣,1分;计3分。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5)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2分

十五1野味野菜 酒杯酒筹交互错杂。2滁人游 太守宴。3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的人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醉了。4滁人、众宾客、太守。5太守醉 6C

7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十六1C2①②3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鸣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4禽鸟 太守

星星像什么比喻句

在我看来,星星像夜空中的精灵,它们闪烁着光芒,为黑暗的夜晚带来光明和希望。每当我抬头仰望星空,我会被它们的美妙所吸引,仿佛它们在向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神秘的故事。

星星们犹如天空的点睛之笔,将浩瀚的宇宙装点得如诗如画。它们时而像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天空中,时而又像遥远的灯塔,照亮着迷失方向的人。在我看来,星星们不仅仅是天体,它们更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美丽的存在。

有时候,我会想象星星们是守护者,它们守护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每当夜晚降临,它们便会出现,为黑暗中的生物提供光明和温暖。它们就像是我们的朋友和家人,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

星星还象征着希望和梦想。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无限的向往和期待。这些星星就像是我们内心的梦想和希望,它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在我看来,星星是夜空中最美丽的存在之一。它们不仅仅是天体,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和宇宙中最美丽的存在。它们象征着希望、梦想和守护,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每当我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就会被它们的美妙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仙境之中。

用画龙点睛造句有哪些

画龙点睛的造句是:

1.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的香港设计师,他总能用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小摆设使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我觉得许多本小说里面那些描写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感人,语言生动传神,再加上这个画龙点睛的题目,真是十分完美。

3.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主题鲜明,开门见山地将文章所要表达的论点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接着要举一反三地列举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论据不能太散,要众星捧月一般围绕主题进行表述,最后的总结要点题,要画龙点睛般精彩。

4.我的作文写的本来已经很差了,可是加上刘老师画龙点睛的句子后,我的文章焕然一新。

5.全国爱眼日,让我来为你“画龙点睛”,点亮智慧的双眼,迸发精彩;点亮心灵的双眼,美好连连;点亮幸福的双眼,笑逐颜开;点亮健康的双眼,福寿无边。愿你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潇洒。

6.有效规划布局,合理使用空间,以小博大,画龙点睛,创造美味家居生活!

7.通过整合和微妙的复古氛围,他补充说,完美的画龙点睛

8.如此精美的诗原来是经过作者和大家的意见写出来的,不愧是画龙点睛呀!

9.划线部分是本文的画龙点睛

10.他能透过生活现象,他把最具有原生态的生活重现出来,经过画龙点睛是的描写,上升到一个更为高的层次上。

11.产品色彩的多样性及设计订做的灵活性,决定了产品的装饰性能,为场所的门厅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2.博物馆序厅设计,是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

13.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14.我们寝室放置一台台式电脑看上去就有点画龙点睛的效果了。

15.供桌上之装饰艺术是汇集雕刻、彩绘、镶嵌等多样工艺领域,才能呈现出来的一项器物,其中又以木雕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6.我写的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被老师修改了一下,仿佛画龙点睛,一下子被发表出来了。

17.我们写文章要简洁概括,画龙点睛

18.“干劲决定后劲、实干创造实绩”,提纲挈领、画龙点睛,道出了真经,说出了至理,指出了方向。

19.这项工程本来很好了,经过他画龙点睛的修改后,变得更完美了。

20.画龙点睛的故事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21.刘老师讲课时,常常会用画龙点睛之法,使我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明白句子的含义。

画龙点睛的意思是: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相关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近义词

锦上添花?[ jǐn shàng tiān huā ]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点睛之笔?[ diǎn jīng zhī bǐ ]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生花妙笔?[ shēng huā miào bǐ ]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妙手丹青?[ miào shǒu dān qīng ]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

破壁飞去?[ pò bì fēi qù ]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反义词

弄巧成拙?[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一语道破?[ yī yǔ dào pò ]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点金成铁?[ diǎn jīn chéng tiě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