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德县的文化

2.河南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3.皖这是哪里的简称?

4.第四字吴的成语是什么

5.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广德县的文化

吴头楚尾江淮人士-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什么意思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 ”张渤治水的传说“,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  

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据县志记载:建安初,孙策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分故鄣县地始置广德县。广德虽然地处吴头楚尾,但区治上多隶属江浙。从唐末至宋以来,虽然战乱不断,广德基本上是受以扬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地方势力控制。吴、南唐政权多次曾派使前往广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祷。

元至正十四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广德路为广兴府(不久改称广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初,改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广德应是吴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从广德甘溪沟土著人吴侬软语的方言中,也可以窥见广德地区早期吴文化的渊源。另外的因素就是就是祠山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称“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债,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可见,祠山文化来源于吴越,勃发于广德,又张扬于吴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吴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是吴文化发展的一个极至。

徽文化

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渐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

祠堂,起始于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环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谱牒文化一起,组成了支撑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带进广德。随着徽商在广德的发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带到广德,通过几十代人几百年的努力,徽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经过同广德的本土文化的不断撞击、融合,从最初的互相排斥到后来的相互包容。发展到明代后,徽文化在广德地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从幸存的凤桥大范村的范氏宗祠、誓节芦塘陈氏宗祠中,不仅能窥见徽派建筑艺术的精髓,更能洞见宗法自治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牌坊作为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在广德的留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广德人对徽文化的接纳和归属。

谱牒文化与牌坊相似,广德保留下来的诸多宗姓的族谱,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响作用。

移民文化

现代广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多元的移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广德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带来的西楚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结构,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县移民为众。

起初,这种移民文化是以较为封闭的形式存在,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文化割居现象。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两代人努力,广德的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过联姻、商贸、生产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了不同宗教、习俗、教育、伦理道德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通过交流,各种文化扬长避短,取舍有度,从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区特色移民文化。

四合地蹬子戏,四合地蹬子戏又名“地花鼓戏”,地摊子戏,是盛行在四合乡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等优点,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戏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称龙船、彩船。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游艺。广德县最有名气的旱船当数桃州镇白桥村(原属高湖乡)桐夭村的旱船。该地旱船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了。

广德四绝,就是在安徽广德县境内的四道特色菜,它们分别是:杨滩镇境内“御桌珍馐桐花鱼”,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珍禽美味横山雉”,卢村乡的“山珍之珍笄山笋”,誓节镇的“珍稀沙河鳖”。

广德天下第一鲜,广德县的天下第一鲜是只需要闻到它的香味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鲜却是无意中得来的美食。是靠嗅觉就能判断是否地道的一道汤菜。是专属于广德的味道。 民众教育馆

广德县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13年(1924),馆址在文庙西侧(现人民广场西)。25年迁至西大街真武庙(现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改称流动施教团。32年,复称民众教育馆,馆址在西南乡崇法寺。其主要活动为开展平民教育,设有问字处,阅报处、图书室等。抗战前后,曾组织过球类、棋类、歌咏、婴儿健康、自由车(自行车)比赛和小型业余演出,并举办“抗日建国图画展览”、“国货与敌货展览”等。34年底,民众教育馆停办。

文化馆

县文化馆建于1950年2月,馆址设在北大街。初称为广德县人民教育馆,次年改称县文化馆。1957年迁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县文化科、文化馆、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思想宣传社”。一度文化馆又与桃州戏院合并。1978年恢复原建制后干部、职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干部、职工20余人,设行政、宣传、文艺3个组。

区、乡(镇)文化站1953年全县9个区各设有1个文化站。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1956年只设誓节、柏垫、邱村3个文化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除城关外,又改设五个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为区级站,改称为中心文化站。1975年,各站都新建了办公用房,增加了人员、设备。1976年5月,开始试办社办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县有乡办公助文化站23个,其中砖桥文化站建有两层楼房1座,设图书、游艺、录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28个,人员36人。

图书馆

广德县图书馆的前身是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原藏书4500册。1981年与文化馆分开,单独建馆,有馆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员4人。以后,人员、藏书、设备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员12人,藏书45300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852册,期刊报纸330余种。读者人数已由建馆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增至2000余人次。

档案馆

1958年11月,中共广德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成立广德县档案馆,有专职干部2人。1963年11月,广德县档案管理科成立,与县档案馆合署内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开始后,机构裁撤,人员下放。1973年7月恢复县档案馆。1980年11月成立广德县档案局,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有库房296.5平方米,人员8名,收藏档案全宗85个,各类档案、资料计27121卷(册)。其中文书档案12925卷,科技档案135卷,专门档案2676卷,资料11385卷。长期以来,档案只供内部使用。后经全面整理,部份向社会开放。1980~1987年为各界人士提供凭证和数据资料1.7万余卷次。1987年县档案馆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大圣宝塔

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建。初为五层六门砖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六月,由宋荣、宋宗弟兄领头重修为七级浮屠。后几经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体。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复。现塔高42米,底座周长26.4米,七级六门,六角飞檐。覆铁锅式塔顶,飞檐均铺青灰色简瓦,造型瑰伟。塔侧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崇法寺

位于四合乡洪冲村耿村河北岸。据史志载:该寺始建一说在唐贞观间(627~649),一说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后历代多次修缮。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西侧有戏楼,后殿已毁,现存中进大佛殿和前进天王殿,现存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学院专家鉴定,其主体为明代结构。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砖桥乡陈家边保安山。唐天宝七年(748)建,后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丰十年(1860)战乱又毁。同治间(1862~1874)重修大殿,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该寺原为三进两院,中进与后进1968年拆毁。仅存前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现作民居。

桥头村戏楼

位于卢村甘溪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天国革命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现存建筑面积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部分梁架已朽,总体面目犹存。

陈氏宗祠

位于誓节镇芦塘村左,祠内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总面积668.5平方米。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称范公祠,亦名文正堂,为祀宋名臣范文正公仲淹的祠庙。位于凤桥乡范村村中,砖木结构。原为二进一院,占地512平方米。门外石狮一对。现存后进5间,面积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该祠宋绍兴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体为明代建筑。《范氏宗谱》称系文正公二子纯仁后裔所建。 省级

广德民歌,皖南根雕,明德折扇。

县级

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渤治水传说,柏垫西坞马灯,东亭狮子舞,柏垫张复菜刀制作技艺,广德绿茶制作技艺,誓节桑园木榨榨油技艺,誓节杨杆传统制陶技艺,邱村芦塘凉席传统编制技艺,广德祠山庙会。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刘文静与灵山寺传说,桃姑迷宫传说,东亭湖的传说,“三山不见山”传说,高庙米酒,甘溪方言,易棋。

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墩(灯)、郎步街(西关街)的传说、建平竹篮编织、大王龙灯、海峰造纸术、横冲旱船(灯)、大费金龙(灯)、邱村民歌(车水号子与薅秧号子)、山北船灯编织扎制、老鸦山闷酱腐乳制作、太极洞的传说、耿村竹编、大板龙、娘娘石的传说、仁和竹编。

河南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河南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河南旅游必去景点实在是数不胜数,您可以去嵩山少林景区、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白马寺、焦作市云台山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新乡八里沟、洛阳白云山景区、中原大佛等景区游玩。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湖南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呢?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带着孩子出去旅行,让孩子见见世面,那么在国内有哪些好玩的景点?三好网我特整理了湖南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家长可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喜好和时间进行选择,开启一场属于您和孩子的冬季之旅。

有芙蓉国美称的湖南是一片钟灵毓秀、英雄辈出、人文荟萃的沃土。这里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有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的南岳;更有张家界之异、凤凰古城之美、桃花源之幽、东江湖之浩渺。

1、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大自然迷宫,天下第一奇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总面积500平方公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达67%。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黄腹角雉3种。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04年被列为国家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衡阳市南岳区衡山旅游区

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衡阳市南岳区,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有南岳独秀之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衡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7年3月,成为全国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

3、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名胜区

天门山高1518.6米,古称云梦山,又名玉屏山,后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之称。天门山分为天门洞开、天界佛国、碧野瑶台、觅仙奇境四大景区。天门洞终年氤氲蒸腾,景象变幻莫测,时有团团云雾自洞中吐纳翻涌,时有道道霞光透洞而出,瑰丽神奇,宛如幻境,似蕴藏天地无穷玄机。不仅天门洞千百年承接天地万物的灵气,还成为人们祈福许愿的灵地。山顶的千年古刹——天门山寺也一度香火鼎盛。 详细>>

4、韶山风景名胜区

韶山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 同志的故乡。湘潭韶山旅游区主要景点有 *** 故居、 *** 铜像、 *** 纪念馆、 *** 遗物馆、 *** 诗词碑林、 *** 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方山洞”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2011年,湘潭韶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的湘中丘陵区,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故此得名。现属湘潭市。湖南省设韶山管理局。

5、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湖南沙市岳麓区,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为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2012年1月岳麓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6、常德桃花源风景名胜区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土地面积面积157.5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87万人。其中镇区规划范围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水风光带水域44.4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1998年6月12日,在日本大阪第五届国际黄金旅游线路格莱梅奖(1997年度)评选大会上,桃花源张家界获目的地开发特别奖。

7、九嶷山—舜帝陵风景名胜区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巨集,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8、东江湖风景名胜区

东江湖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北部的资兴市境内,是南岭和罗霄山脉南部合围的一个湖,是耒水的源头之一,西距郴州市30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溼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东江湖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溼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六位一体”的旅游区。东江湖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南国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被誉为“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

9、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岛风景区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区西北部,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包括岳阳楼古城区、君山、南湖、芭蕉湖、汨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9个景区,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吸引游人,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

10、猛洞河风景名胜区

猛洞河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地跨永顺、古丈两县,全长100多公里,下游与酉水会合注入沅江。因其源头在龙山县猛必村,附近有一洞,水从洞内流出,故名猛洞河。猛洞河旅游区,包括猛洞河中下游、酉水河下一段和灵溪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地区。洞河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峭壁高耸,古木参天,溶洞奇多。仅永顺县城至龙头峡一段,就有峡关50多个,曲折100多处,溶洞300多个,树木500多种,鸟类190多种。

安徽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中文名称

安徽

外文名称

Anhui Province

别名

皖、八皖、新安、吴头楚尾、江淮之滨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55个县、1个国家级新区

*** 驻地

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4]

电话区号

0550至0566

邮政区码

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积

14.01万平方千米

人口

6254.8万人(2017年)

方言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

气候条件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著名景点

逍遥津?包公园?明中都?三河古镇?皇藏峪?天堂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山西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中文名称

山西

外文名称

Shanxi Province

别名

晋,三晋

行政区类别

省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

11个地级市,118个县级行政单位,1398个乡镇街道

*** 驻地

太原市小店区省府街3号

电话区号

0349—0359

邮政区码

030000—048000

地理位置

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黄河中游东岸

面积

15.67万平方千米

人口

3681.64万人(2016年常住总人口)

方言

晋语、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

黑龙江旅游必去的10大景点,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哈尔滨太阳岛,东北虎林园,五大连池,镜泊湖,漠河北极村。

上海10大旅游景点汇总,寒假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

2号线到人民广场,博物馆、大戏院,对过就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往东是南京路步行街,走到底,观光外滩。 外滩乘轮渡3元钱,对面的陆家嘴,在滨江大道的江边看外滩东方明珠塔、环球中心看上海全景,再到城隍庙, 到淮海路 田子坊,乘8号线到世博区, 游览,到野生动物园,或者周庄,七宝老街。

寒假带孩子去哪儿

你好,可以参加一些需要父母陪同孩子共同完成任务的游戏哈或者攀巖锻炼孩子的勇气。\(^o^)/~

俄罗斯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俄罗斯旅游去哪儿

太多了:一下是所谓的十大景点

其实还有很多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贝加尔湖

伏尔加河

西伯利亚铁路

索契奥林匹克公园

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

金戒指教堂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红场

暑假带孩子去哪儿玩 平谷旅游景点推荐

看小孩子喜欢玩什么了,金海湖划船,丫髻山庙会,高速上兜风。最好锻炼锻炼身体的活动。

今年寒假带孩子去哪儿

我家长带我去过了很多地方,您可以参考一下:如果孩子上了初中,可以去欧洲:巴黎,德国,义大利....了解文化历史如果还小。可以去一些海滨国家,例如:凯恩斯,马来西亚的大停泊岛,泰国的苏梅岛(这些都是我家长带我去过的,如果有疑问,可以问)

皖这是哪里的简称?

皖是安徽省的简称。

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省会合肥(古时庐州)。

安徽还有其他别名,如八皖、吴头楚尾、江淮之滨等。此外,“皖”还有美好的意思,皖山皖水好风光,龙山凤水育英才。

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分别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接壤,跨长江、淮河流域,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第四字吴的成语是什么

1. 有吴的四字成语吗

1. 吴越同舟

成语发音:wú yuè tóng zhōu

成语释义: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示例:

2. 吴下阿蒙

成语发音:wú xià ā méng

成语释义: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示例: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篇》)

3. 吴头楚尾

成语发音:wú tóu chǔ wěi

成语释义: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成语出处: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成语示例:~路如何?(清·王士慎《江上》诗)

4. 吴市吹箫

成语发音:wú shì chuī xiāo

成语释义: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成语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成语示例:

5. 吴牛喘月

成语发音:wú niú chuǎn yuè

成语释义: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示例:~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6.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成语发音: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成语释义: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成语出处: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成语示例:

7. 蜀锦吴绫

成语发音:shǔ jǐn wú líng

成语释义: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微风初动,轻飘飘展开蜀锦吴绫;细雨才收,娇滴滴露出冰肌玉质。”

成语示例:

8. 吴越同舟

成语发音:wú yuè tóng zhōu

成语释义: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示例:

9. 吴下阿蒙

成语发音:wú xià ā méng

成语释义: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示例:马湾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篇》)

10. 吴头楚尾

成语发音:wú tóu chǔ wěi

成语释义: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成语出处: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成语示例:~路如何?(清·王士慎《江上》诗)

2. 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风花雪月 花晨月夕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颜月貌 华星秋月 荒时暴月 积年累月 积日累月

积岁累月 霁风朗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经年累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旷日引月 朗月清风

累月经年 临风对月 流星赶月 六月飞霜 镂月裁云

驴年马月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闭月羞花 宾饯日月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步月登云 裁月镂云

参辰日月 残冬腊月 长年累月 常年累月 嘲风弄月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得月较先 雕风镂月 调风弄月 二分明月

芳年华月 飞霜六月 风高放火,月黑 风光月霁

风前月下 海底捞月 海中捞月 寒冬腊月 弄月嘲风

皓月千里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年该月值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牛衣岁月

嘲风咏月 撑霆裂月 成年累月 喘月吴牛 拈花弄月

春花秋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戴月披星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沐日浴月 拿云捉月

3. 带“吴”字的成语大全有哪些

吴牛喘月、

楚舞吴歌、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1,吴:读音:wú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

2.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3.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

4.姓。

2,笔画如图:

3,成语释义:

吴牛喘月:

发音:wú niú chuǎn yuè

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十分酷热。

楚舞吴歌:

发 音:chǔ wǔ wú gē

解释: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发音: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解释: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吴下阿蒙:

发音:wú xià ā méng

解释: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

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2017年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4. 带有吴字 成语

吴牛喘月——〖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抉目吴门——〖解释〗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吴市吹箫——〖解释〗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宋画吴冶——〖解释〗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出处〗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吴越同舟——〖解释〗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蜀锦吴绫——〖释义〗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微风初动,轻飘飘展开蜀锦吴绫;细雨才收,娇滴滴露出冰肌玉质。”

5. 谜底是吴的四字谜语

百花齐放 (打一成语)

——(谜底:万紫千红)

足不离松土 (打一成语)

——(谜底:脚踏实地)

五句话 (打一成语)

——(谜底:三言两语)

弃文就武 (打一成语)

——(谜底:投笔从戎)

品 (打一成语)

——(谜底:三缄其口)

上林垂钓 (打一成语)

——(谜底:缘木求鱼)

四 (打一成语)

——(谜底:欲罢不能)

静候送礼人 (打一成语)

——(谜底:待人接物)

空袭警报 (打一成语)

——(谜底:一鸣惊人)

动物做标本 (打一成语)

——(谜底:装模作样)

鱼尾纹 (打一成语)

——(谜底:近在眉睫)

掠 (打一成语)

——(谜底:半推半就)

反刍 (打一成语)

——(谜底:吞吞吐吐)

寸步不离 (打一成语)

——(谜底:如影随形)

铁公鸡 (打一成语)

——(谜底:一毛不拔)

顺航 (打一成语)

——(谜底:一路平安)

百米赛跑 (打一成语)

——(谜底:争先恐后)

做了皇帝想成仙 (打一成语)

——(谜底:贪心不足)

哑巴吵架 (打一成语)

——(谜底:有口难言)

门庭若市 (打一成语)

——(谜底:车水马龙)

三十六计皆用尽 (打一成语)

——(谜底:无计可施)

坐收渔翁之利 (打一成语)

——(谜底:不劳而获)

杀鸡取蛋 (打一成语)

——(谜底:得不偿失)

爬楼梯 (打一成语)

——(谜底:步步高升)

蛀书虫 (打一成语)

——(谜底:咬文嚼字)

言多心失 (打一成语)

——(谜底:祸从口出)

喜获双胞胎 (打一成语)

——(谜底:一举两得)

万年青 (打一成语)

——(谜底:长生不老)

孕妇过独木桥 (打一成语)

——(谜底:挺而走险)

只骗中年人 (打一成语)

——(谜底:童叟无欺)

九千九百九十九 (打一成语)

——(谜底:万无一失)

细菌开会 (打一成语)

——(谜底:无微不至)

心无二用 (打一成语)

——(谜底:一心一意)

请采纳!!!!!!!!!!!!!!!!!!!!!!!!!!!!!!!我打了很囧了!!!!!!!!!!!!!!!!!!!!!!!!!!!!!!!!!!!!!!!!!!!!!!!!!!!!!!!!!!!!!!!!!!!!!!

6. 带有吴字的成语

楚水吴山 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楚尾吴头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楚舞吴歌 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

喘月吴牛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抉目吴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蜀锦吴绫 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宋画吴冶 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因以“吴带当风”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吴牛喘月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吴市吹箫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市之箫 见“吴市吹箫”。

吴头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悬首吴阙 犹言悬门抉目。

7. 带吴.字的成语

吴牛喘月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吴市吹箫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头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楚水吴山 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8. 吴个字的成语大全

越瘦吴肥: 不在乎越国人瘦和吴国人肥胖。比喻痛痒与己无关

悬首吴阙: 犹言悬门抉目。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吴市吹箫: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牛喘月: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头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蜀锦吴绫: 蜀锦:四川生产的彩锦;吴绫:绫的一种,最初出于吴郡。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吴市之箫: 比喻在街头行乞。同“吴市吹箫”。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宋画吴冶: 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抉目吴门: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喘月吴牛: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楚尾吴头: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楚水吴山: 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社,1988)的分类法,现代汉语方言第一层次分为十大方言,即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和平话。对其中晋语和平话在方言系属上的地位,还是有争论的,反对者的意见认为,晋语是官话的次方言,而平话是粤语的次方言。先简略地谈谈汉语各大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1).吴语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让贤,南奔至今江苏无锡、苏州一带。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他们带来的是三千年前渭水流域的汉语。吴语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在《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南北朝时代的文献里,已经有明确的记载。吴语在地理上是从北向南扩发展的,最初形成于无锡苏州一带,然后扩散到浙北的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继而进入浙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历史上北方汉人移居吴语区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在三国时代,孙吴时代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在两晋之交,北方人不仅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江南的宁镇地区,而且越过钱塘江,深入到浙东;第三次是在两宋之交,北方移民不仅造成后世的杭州方言岛,而且继续大批南下,在浙南的温州地区定居。历代北方移民带来的方言与吴语区原住居民的方言相融合,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2).湘语

先秦诸子、汉扬雄《方言》、汉许慎《说文解字》和晋郭璞《方言注》屡次提到楚语,楚语的使用地域:荆楚、南楚、东楚、荆汝江湘、江湘九嶷等。这些地方相当于今湖南、湖北。楚语在晋代以前的汉语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据《世说新语》豪爽篇和轻诋篇的有关记载,对于当时的北方人来说,楚语的可懂度很差,听起来像鸟鸣,不知所云。古湘语的最早源头应该是古楚语,但是因受历代尤其是中唐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的冲击,现代长沙一带的湘语,反而跟官话接近起来,较古老的湘语特征应保留在南片湘语中。

3).赣语、客家话

赣方言和客方言的核心地区在江西以及与之邻接的闽东和粤北。今江西一带在汉扬雄《方言》、汉许慎《说文解字》和晋郭璞《方言注》里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地名出现过,其地在《方言》中包含在“南楚”或“吴越扬”之中,在《说文解字》中包含在“吴楚”之中,在《方言注》中包含在“江南”之中。可见其地独立的方言特征并不显著。古江西在地理上被称为“吴头楚尾”,在赣语和客家话形成以前,古江西方言可能是一种兼有吴语和湘语特征的混合型方言。唐初大量北方移民进入赣北鄱阳湖平原。这些移民的方言和古江西方言接触形成最原始的赣语。中唐和晚唐陆续到来的北方移民,从赣北深入到赣中和赣南,赣语进一步得到发展。北方来的客家人起初定居在赣语区,于宋元之际西移至闽西和粤北。他们原来所使用的赣语与赣东南、闽西和粤北的土著方言相交融,于元明之际,形成客家方言。

4).粤语

据《淮南子》,秦略扬越,出兵五十万,越平,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东汉初马援出征南越,其士卒多留越不归。又据《通鉴》载,东汉末士燮为交趾太守,兄弟雄踞两粤,中国人士多往归之。宋代因北方辽金的侵袭,大量汉人南下广东避难。这些新来的移民被称为客户。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客户占广东总人口的39%。看来正是宋代的移民带来的北方方言最后奠定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一百三十八云:“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这说明宋代的粤语语音比较符合当时中原的标准音。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广州音说》云:“广州方音合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余广州人也,请略言之。”他指出广州音有五条特征与切韵音相合,如四声皆分清浊、咸摄韵尾不与山摄混读等。所言甚是。看起来正是宋代的移民带来的北方方言最后奠定现代粤语的基础。

5).闽语

第一批汉人入闽时代应是西汉末,当时中原政权在闽地设置了第一个县,即冶县,地当今福州。两汉间第一批入闽的汉人可能是从吴地去的。吴地人民大规模入闽应在汉末、三国、晋初的百年之间。移民入闽有两条路线,一是从海路以冶县为中途港在沿海地带登陆;二是从陆路移入闽西北。为了安置移民和行政管理,政府在沿海地区新置罗江(今福鼎)、原丰(今福州)、温麻(今霞浦)、东安(今泉州)、同安五县;在闽西北新置汉兴(今浦城)、建安(今建瓯)、南平、建平(今建阳)、邵武、将乐六县。由于沿海地带和闽西北的移民来源不同,加上长期以来沿海地区和闽西北交通不便,至今这两个地区的闽语还是有明显的差别。到了唐宋时代闽语作为一种具有明星特征的独立的大方言才最后明确起来,为人所注意。“福佬”这个代表闽语居民的民系名称,最早也是见于唐代文献。宋太宗时,福建泉州南安人刘昌言曾任右谏议大夫,时人“缺其闽语难晓”而不服。

关于徽语形成的历史,由于缺少研究资料,无从深入讨论。从方言的特征来看,大致可以认为它的底层是吴语,或者说它是从吴语发展而来的。

狭义的汉语方言可以不包括官话,所以上文未予讨论。从上文的讨论可知,中国南方的吴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客家话这六大方言,从方言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吴语、粤语、湘语、赣语是从北方方言直接分化出来的,闽语和客家话则是次生的,即是分别从吴语和赣语分化而来的。从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来看,吴语和湘语为最古老的一层,粤语其次,赣语最晚。

方言的据点式传播和蔓延式扩散

人口迁移是方言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原居一地的人民,其中有一部分人迁移到别地,久而久之形成与原居地不同的新方言,这是很常见的,例如部分闽人离开福建,移居海南岛,形成新的闽语(闽语琼文片)。

汉语的几大南方方言的初始原因即是北方人民迁徙南方。秦汉之前,长江以南是百越所居居地,《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自会稽至交趾,千八百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粤”即“百越”。字异义同,《史记》写作“越”,《汉书》写作“粤”。

北方人民移居南方的方式大致是,先在交通要津建立大的居民点,然后在乡下合适的地点,建立较小的居民点,再向四野逐步蔓延扩散。北方汉语也随之向南方各地传播。起初只是在汉人居住的城邑里通行汉语,广大农村仍是当地土著民族语言的天下,后来才渐渐通过杂居等途径扩散。其情况正如《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载:“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唐代柳宗元贬官广西柳州,所著《柳州侗氓歌》载:“愁向公庭问重译”,可见当时柳州一带土著民族的语言还是相当流行的。这个渐进的过程从汉代开始连绵不断,至今在西南地区仍在继续。例如,就浙江而言,这个过程从秦代开始,一直到明末才结束。但就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而言,这个过程远未结束。目前的一般情况是,在城市和县城里,使用官话或粤语,在城镇里使用平话(一种汉语方言),在广大乡村还是使用壮语。

从历史行政地理的角度来看,北方汉人移居南方的过程是分两大步,第一步是县的建置,即在汉人集中的居民点建立一个县(母县);第二步是县的析置,母县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就将部分人迁移到附近的地方,建立新的居民点,即子县。在一个县的内部,县城是最大的居民点,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在乡下建立较小的居民点,即镇,镇下则有村。北方的汉人和汉语就是随着县的建置和析置在南方落脚和扩散的。来源于同一母县的子县,其方言自然也较接近,甚至在现代仍属同一次方言区。因为一则方言来源相同,二则来自同一母县的子县,因人文和地理的关系,其人民往来较多,方言容易保持一致。例如西汉在浙江中部今台州一带建置回浦县,三国时代析置天台,东晋又从天台析置仙居,唐代再从回浦析置黄岩,明代再从黄岩析置温岭,三门则是1940年从台州(即古回浦)析置的。上述天台、仙居、黄岩、温岭、三门都是从同一个母县回浦析置的,至今这些地方的方言仍较接近,在吴语内部自成一个次方言区,即台州片。

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地理的关系

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及其管理制度,论历史之悠久、区划之严密、管理之有效,都是世所罕见。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除非战乱或荒灾,一般人都视离井背乡为畏途,在升平时代活动范围大致限于本府之内。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历史行政区划与汉语方言区划,尤其是次方言区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旧府、州(二级政区)为单位,方言内部有较大的一致性,各省都有这样的例子。如江苏省的徐州府、福建省、广东省内部的方言界线。就南方方言而言,方言区或次方言区的界线有一大部分甚至可以上溯到南宋时代二级政区的境界线。如从唐代开始,徽州(唐宋时称歙州)就下辖六县: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一直到清末没有变动。今安徽和江西境内的徽语也就是分布在这几个县市。今江西的婺源,其方言属徽语,其行政区划唐代以来即属歙州(后称徽州)。行政区划对方言区划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从普遍方言地理学的观点来看,行政地理对方言地理多少会有些影响。但是没有别的国家的行政地理对方言地理会有如此深刻的作用。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同属一府的县往往是从相同的母县析置的,方言的源流本来相同。例如浙江温州府的几个县,其最原始的母县都是西汉时的回浦(今临海)。由回浦析置永宁(东汉前期)和瑞安(三国),由永宁析置平阳(晋)和乐清(晋),由平阳和瑞安析置泰顺(明)。

第二,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府”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域,在升平时代一般百姓常年生活在一府之内,不必涉足府外,即可安居乐业。除赴考、经商、游历之类不寻常的事外,稍大的事皆可在县城或府城解决。所以一府之内的方言容易自成体系,与外省有别。而府城是一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其方言自然是强势方言。在一般明清时代的县志里,常常会提到方言视府治为重。例如嘉靖《上海县志》说:“方言语音视华亭为重。”上海县属松江府,华亭为松江旧名。府城的强势方言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维系全府方言一致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