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林七贤的最终命运,为何只有一个人未得善终?

2.读《世说新语》后有感

3.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分别是哪七个人?

4.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竹林七贤的最终命运,为何只有一个人未得善终?

阮籍猖狂-阮籍佯狂避世

竹林七贤的最终命运,大部分都是好,其中有六个人得以善终,有的还非常高寿,只有一个人——阮籍惨遭统治者。他之所以惨遭,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阮籍是魏国曹家的女婿,司马家势大抢了曹家的江山之后,阮籍就成了晋国司马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要杀之而后快。于是,司马家找了个由头,把阮籍给杀了,时年四十。

所谓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个魏末晋初时期的名人。他们七个人,经常一起在某个山坡的小竹林喝酒、发酒疯。尽管他们号称竹林七贤,都见长于玄学,但他们七个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学识不同,最终命运也不同。

表面上看,竹林七贤放荡不羁,不拘礼法,蔑视朝廷,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但事实上,在生面前,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妥协和低头、明哲保身。杀身成仁、杀身取义的事情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四人直接投靠晋国司马家。阮籍、刘伶、嵇康三人立场坚定,对晋国司马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阮籍给杀之后,嵇康佯狂避世,刘伶终日大醉,以保性命。

其实,这个七个人,在我眼中,当不得“贤”这个字。他们有欺世盗名之嫌疑。纵观他们的人生,于国于民不见有大贡献,品德修养不见得高洁,为人处世不见得光明磊落。他们终日买醉,放荡不羁,行为怪诞,不算得上是好的榜样。

读《世说新语》后有感

从《世说新语简傲卷》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因依附河内司马氏而成为政治新贵的太傅钟繇之子颖川钟会慕嵇康之名,邀集当时的贤俊之士,去拜访嵇康。

 至于钟会拜访嵇康的目的,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士人之间盛行人物品评,嵇康当时虽然无官无职,而且以放诞、简傲闻名,但已经是天下名士,钟会大概是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名望。

 可嵇康对钟会的态度呢?“扬锤不缀”、“傍若无人”、“不交以言”,客观地说,非常无礼。

 钟会面子上挂不住,终于选择离去。

 嵇康说出了中国史上最傲的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两句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在质问。

 嵇康傲,他的傲不是建立在对人间权势、财富的占有上,而是建立在个体的绝对自由和精神的超越上。

 或许在嵇康看来,钟会和他并不是同一类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钟会这般钻营于名利场中的人,又怎么会明白精神自由与超越的乐趣?

 留下“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回答后,钟会悻悻然离去。

 俞伯牙奏“高山流水”,知音唯钟子期一人。而嵇康的思想境界高,曲高和寡,知己也只有“竹林七贤”等廖廖数人而已。而同在七贤之中,能真正与嵇康比肩者,又独有陈留阮籍一人。

 无独有偶,阮籍之狂与嵇康之傲难分伯仲。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中的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阮籍此举得到的结果是“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若阮籍、嵇康之类人,绝不苟同于流俗,与庸人虚与委蛇。

 至于俗人所尊崇的“礼”,又是个什么玩意?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中华数千年文明,多少伪君子打着“礼”的旗号行假仁、假孝之实。

 客观地说,儒家所提倡的“礼”,乃至今天中国、日本、南北朝鲜、越南所自我标榜的“礼仪之邦”,形式多于实质。总之先在人前把“礼”中所约定俗成的都做好了,于是便有“仁”、“孝”之名,至于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因为“礼”和“仁”、“孝”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直接关系。

 窃以为孔子提倡“礼”,其实只是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的前提是等级社会,众人依据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不论在物质上(名、利)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

 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庄子所提倡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对人、对物最终极的平等。

 所以俗人们所提倡的礼制(社会秩序)、功名(进取心),对阮籍、嵇康之类人物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阮籍敢以青白眼视人,嵇康敢直接无视政治新贵钟会。

 为什么我认为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而不是老子传人呢?(黄帝是道家人物所伪托,姑且不论)

 今人常言: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不完整。

 因为庄子很多人生观,并不同于老子。老子虽然提出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认识,到具体的人生抉择上,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之生也柔弱,其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也枯槁,故坚强者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提倡谦虚自守、不当出头鸟、以柔克刚的老子,断然不会教人做出像庄子鼓盆而歌,阮籍翻青白眼,嵇康刚愎无礼的事情来。

 以佯狂来傲世或避世,中华史上大体就庄子这一派。

 儒家自不必说,盛行于唐宋的禅宗,虽然有若干呵佛骂祖的大德,但尊礼守序,仍然是主流。如《坛经》中记载的曹溪慧能(世称六祖,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的话:“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说回阮籍、嵇康,比起嵇康完全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阮籍就更世故一些。《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记载:“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好一个“口不臧否人物”,隐于朝的大隐大体都参悟了这个道理。

 不过,阮籍之狂仍然是冠绝天下,有两则事例。

 一是《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记载的司马昭(晋文王)掌握了魏国政权后,为司马炎(代魏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晋武帝)求聘阮籍之女为妻,结果“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视功名如浮云,视权势如粪土,阮籍真正做到了。古往今来能和帝王结亲以图攀龙附凤、一步登天者,不知凡几。后来另一个世家门阀的弘农杨氏与河内司马氏联姻,在司马炎后也曾短暂权倾朝野。

 另一个是《世说新语简傲卷》记载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都严肃恭敬,如拜皇帝一样。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偏偏奇在司马昭还能容忍阮籍在席上的无礼,能容忍他的拒婚态度。

 由阮籍,我想到了希腊古典时期犬儒学派的戴奥真尼斯,更是个几乎彻底抛弃人类社会秩序的大隐,也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由衷尊重。

 与阮籍相比,嵇康倒像一个隐于野的小隐。嵇康的个性,过于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也枯槁”。嵇康之,虽有钟会之流构陷,但也是自取。

 不过,庄子倡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得悟者与天地同寿,在嵇康这种看透了生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坏的事。“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但留下一曲流传千古的《广陵》余响。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分别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2、陈琳

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5、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6、应玚 [yáng]

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7、刘桢

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1、嵇(jī)康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2、阮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

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4、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7、阮咸

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南)人。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1、魏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曹丕建立魏国到隋朝统一这个时期,现在历史上通常讲三国两晋南北朝。

①魏晋时期

魏是三国时期的曹魏,由汉丞相曹操打下基础,曹丕篡汉建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东晋(这个时期北方正处在五胡乱华时期)

著名人物:魏晋时期有著名的“魏晋风度”传颂,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故事: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②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著名人物: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

故事:开创北魏,励精图治,参合陂之战击败后燕,打败袁纥部,灭西燕,击破刘显 ,攻灭刘卫辰,打败高车三十余部

2、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个在中原周边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著名人物(因为太多,列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①朱温:后梁太祖。五代十国后梁建立者。其父早,他幼年随母在萧县地主刘崇家当牧猪佣工。黄巢起义时,他前往投军,转战南北,逐渐升任为大将。黄巢攻入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奉命进攻河中,却屡被击败。他多次请求黄巢派军增援,不被理睬,随即归附唐朝。唐朝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全忠。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 ,改名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

②李煜:南唐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