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与 连篇累牍 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

2.成语: 累牍连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3.关于书的成语或词语,100个?

4.词语释义

5.连篇累牍是什么意思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与 连篇累牍 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

连篇累牍成语-连篇累牍词语

A

试题分析:该题与去年相比,去掉了对虚词的考查。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A项,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过长,文风不正。此处并体现不出贬义。B项,如鲠在喉: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C项,梳理:梳爬整理;D项,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民。所以选A。

成语: 累牍连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累牍连篇 成语简解 编号 : 1799 成语 : 累牍连篇 注音 : ㄌㄟˇ ㄉㄨˊ ㄌ|ㄢˊ ㄆ|ㄢ 汉语拼音 : lěi dú lián piān 参考词语 : 连篇累牍 释义 : 义参「连篇累牍」。见「连篇累牍」条。 Emoji符号 : 牍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累牍连篇”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连篇累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隋书.卷六六.李谔列传》载,李谔是隋代著名的文人,十分受到隋文帝的重用,被授与治书侍御史的官职,又被封为南和伯。他为人正直,通达时务,很受众人的推崇。他的学问和口才都很好,对任何时事不满就写文章上书皇帝,表达自己的意见,文帝几乎都会接纳。李谔看到当时人所写的文章,多半承袭六朝的风格,词藻虽华丽,但内容却十分空洞。于是上书皇帝,说明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古时候风行教化,人人知书达礼,写的文章都能表达美德与大道。但是到了后来,礼教渐渐衰落,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计较字词的运用,内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风花雪月。李谔认为这种风气对社会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应该立即矫正。文中用「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等句,说明六朝以来的文学,每每篇幅冗长,但内容却很空洞,题材多属咏物,文章尽是词藻的堆砌而已。「连篇累牍」这句成语就用来形容文章篇幅冗长。 典源 : 此处所列为「连篇累牍」之典源,提供参考。#《隋书.卷六六.李谔列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1>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注解〕 (1)积案:堆满几案。案,长桌。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北史.卷七七.李谔列传》 书证 : 01.《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寸晷之下,唯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02.明.王玉峰《焚香记.第一五出》:「累牍连篇,功名岂偶然;半生偃蹇,今朝始透关。」 成语接龙

“累”字开头的成语

“篇”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累牍连篇。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累牍连篇”分成的单字详解:

累, 牍, 连, 篇。

关于书的成语或词语,100个?

以下有我找的一百个左右的关于书的成语或词语,希望采纳

形容书多的成语:浩如烟海、左图右史、拥书南面、坐拥百城、汗牛充栋、文山书海、数不胜数、无处插足、书盈四壁、不计其数

表示书读得多成语: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五车腹笥、书通二酉、立地书橱、

表示“精读”书的成语:咬文嚼字、寒窗苦读、含英咀华、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倒背如流、举一反三

读书少:胸无点墨、目不识丁、一知半解、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不识之无、空空如也、愚昧无知、少见多怪、多嘴献浅,不识一丁、

书籍不好:书缺有间、残编断简、破书烂本、

表示“泛读”书的成语: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观其大略、浮光掠影、废寝忘食、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凿壁偷光、风兴夜寐、圆木警枕、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通宵达旦、孜孜不倦、牛角挂书、昼耕夜诵、韦编三绝、孙康映雪、

形容书内容不好,不值得读:空洞无物、杂乱无章、拖泥带水、连篇累牍、平铺直叙、平淡无香、言之无物、废话连篇、文不对题、连篇累牍、断章取义

枕籍经史、枕籍经书、枕典席文、折节读书、摘句寻章、洋洋盈耳、雪天萤席、雪窗萤几、五行俱下、徒读父书、闭门读书、闭户读书、然荻读书、据鞍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含英咀华、滚瓜烂熟、腹载五车、唇腐齿落、春诵夏弦、朝经暮史、才贯二酉、暗室求物、脍炙人口、著作等身、读书得间、屈指可数、

词语释义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例句: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句: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

妍媸毕露 :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参考资料:

成语大全

回答者:人人有别 - 魔法师 四级 2-8 12:44

拾人牙慧 ( shí rén yá huì )

解 释 拾:捡取;牙慧:咀嚼后吐出来的饭菜残渣,指别人说过的精彩的只言片语。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袭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注释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子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解 释 累:重叠,堆积;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妍媸毕露

妍指美丽,媸指丑陋,字面意思是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释 义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释 义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

释 义 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典故: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例句: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拼音: 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典故: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例句: 猴子虽然有手,却不会制造工具,至于“~”,猴子更不会。(茅盾《手的故事》)

连篇累牍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

妍媸毕露 :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反躬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积重难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回答者:2648187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9 17:06

木牛流马

目录·鲁国木牛流马

·三国木牛流马

·南北朝木牛流马

·探索

·研究和发展

·木牛流马之谜

鲁国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木牛流马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1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南北朝木牛流马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探索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象,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研究和发展

古谜从此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探谜人。远不说,仅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首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突破的机会似乎留给了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1997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这一点,同《三国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木牛流马之谜

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呢?千百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

查考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但是关于祖冲之造出木牛流马的记载为自动机械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这是关于木牛流马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据考证,诸葛亮当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

当地的老人向我们描绘了传说中的木牛流马:“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中间安上齿轮,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操作时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有齿轮的,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头有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梁国君说他自己就复原了木牛流马,而且非常成功。我们的记者抱着极大的兴趣专程去那里看了看。

梁国君做的木牛流马形状都是四条腿,肚子中空,可以载重物的木制机械。按下和抬起马的脖子,流马就会迈开腿行走;木牛是通过按压后面的双辕行走。据梁国君介绍,他做的木牛流马在原理上与史料记载相符:“‘木牛牛仰双辕,流马形制如象。’木牛后面有一个长长的省力臂,就是双辕;流马的省力臂就是它长长的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为巧妙的是,梁国君在他的流马上实现了暗锁功能,把舌头扭转,马头就被锁住,就无法行走,这一点跟《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非常吻合。

但是梁国君复原的木牛流马遭到另一派的反对,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华认为,木牛流马不可能是四条腿的:“栈道是木板铺的,中间的缝隙宽窄不一,四条腿怎么能在带缝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栈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后边推,四条腿没办法拉也没办法推。所以木牛流马肯定是带轮子的。”

郭清华为什么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带轮子的呢?这也能从史料记载上找到依据。郭清华认为,木牛流马应该是四轮小车:“制木牛流马法里,介绍流马的时候说,流马有前轴和后轴。大家都知道装轮子的才叫轴,一个轴装两个轮子,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是四轮。”

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华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冯立升认为,木牛流马基本上可以定论是一个独轮车,因为综合各种史料和各种文献的证据来看,独轮车的可能性最大。

为了弄清三国时期栈道的情况,我们来到了褒河谷口,这里是褒斜栈道的起点,位于汉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起程把粮草运往前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栈道非常平缓,并不陡峻。原来古代人开通褒斜栈道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选择了在秦岭山中最缓的一条道路,不知不觉就上了山,然后不费劲就下去了。在这样的道路上四条腿的机械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轮子的效率高,所以当时的木牛流马不太可能是四条腿的行走机械,而四轮车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四轮车作为转向控制是更难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轮车的转弯都不是很灵便的,所以放到那个特殊的条件下可能性更小。

从栈道情况分析,似乎只有独轮车才最有可能是历史上的木牛流马。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木牛流马是独轮车的话,记载中,木牛是一脚四足,这个四足在独轮车里面怎么体现呢?还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称包括暗藏的机关如何解释呢?

《木牛流马》可能会打破常规定律: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上的木牛流马一直是一个迷,也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当时的生产条件简单,远不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当时把“木牛流马”写的神乎其神,也许我们很早就会把它当成神话的东西而弃之不顾了,但是就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当时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马的问世。可是时代的久远和小说的戏剧性让我们又有些一筹莫展。

就现在来说,“木牛流马”如果真的象书中所描述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在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当时肯定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那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要造出象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在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另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迷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迷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连篇累牍是什么意思

连篇累牍,释义是: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多为贬义。例句:他这篇作文连篇累牍都是写景喻人,让人看了真觉得乏味。

例句中连篇累牍形容作文中写景喻人部分过多,文辞冗长,让人感到乏味。在文学创作中,过度的描写和阐述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疲惫和厌烦,因此使用连篇累牍这个词语可以形容这种冗长的文风。

此外,连篇累牍还可以用来形容其他形式的作品,如**、电视剧等,如果情节过于繁琐、拖沓,也可以用连篇累牍来形容。

连篇累牍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作品过于冗长、繁琐,缺乏精炼和简洁。在创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控制篇幅和内容,避免过于冗长和繁琐,让读者感到疲惫和厌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作品的精炼和简洁,让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连篇累牍造句:

1、这篇文章连篇累牍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经历,但情节却让人感到冗长无味。

2、他在演讲中连篇累牍地谈到了环保问题,让听众感到十分疲倦。

3、这部小说连篇累牍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却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

4、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各种细节,让人们感到信息过载。

5、他的报告中连篇累牍地列举了各种数据和图表,但却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6、这篇文章连篇累牍地描述了一个场景,但却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他的演讲中连篇累牍地引用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让听众听得一头雾水。

8、这本小说中连篇累牍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却没有给读者带来太多的启示和感悟。

9、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各种细节,让人们感到信息过载,无法消化。

10、这篇文章连篇累牍地描述了一个问题,但却没有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