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理解

2.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3.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及理解

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理解

哀而不伤怎么读-哀而不伤乐而不浮

原句为“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过分,而不致使人伤害身体。出自孔子的《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是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儒客圣师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即:

原文内容: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注意:*:<形> “过度”的意思,而并非是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解释。

由上内容可解读,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如果再进一步深究,你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些看法,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即: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种评价和处理,完全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的作法,他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并指出:对“乐”与“哀”的要求都不能过分,都必须要有所节制。

孔子对《关睢》的看法,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必须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然而,对现代人来说,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以寻找强烈刺激为乐;以追求“过把瘾就”为趣,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涵养呢?这恐怕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及理解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是“《关雎》告诉我们,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此句诗出自《八佾》。《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在此孔子引用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指出《关雎》这首诗好就好在“乐而不*,哀而不伤”。走的是中道精神,没有走向极端,引申为要用德政,不要用异端、玩权术。

此处的*是过的意思,表示过头了,是说《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过头了、放纵了就要乐极生悲,哀愁中有甜蜜、有希望,悲伤了就会痛苦,有的就只剩伤感了。

也是劝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乎情,止乎礼。”正如修身为政一样要具备“思无邪”的感情,和“乐而不*,哀而不伤”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