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翻译,弥缝使其淳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21 0
  1. 有什么无恐
  2. 齐国第十七任国君:齐孝公简介,齐桓公之子,在位10年
  3. 含有 “阙”的成语?
  4. 有恃不恐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5. 春秋左传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我不会啊,谁能帮我?
  6. 齐国第十八任君王---齐孝公吕昭(春秋战国)
  7. 柳下慧的历史人物
  8. 《先秦散文·左传·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原文鉴赏

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85年,齐襄公死,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治齐,使齐国的社会、经济更有飞速的发展。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或称敬仲,齐颖上人,桓公称他为仲父。其先与召忽辅佐公子纠,纠败,召忽死,而管仲由其好友鲍叔推荐给齐桓公为相,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翻译,弥缝使其淳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面临着齐襄公遗留下来的残局,管仲在内政上首先提出了“叁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即“三分国都以为三军,五分其鄙以为五属”(《国语·齐语》韦昭注)的制度。其内容为“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十五个士乡又分为三部分,这叫“参其国”;把原来的“鄙”划分为五个属,叫做“伍其鄙”;“乡”和“属”的下面又各有四个等级,都分别设官治理,使其“定民之居”和“成民之事”(《国语·齐语》)。所谓“定民之居”就是使公社农民都有自己的固定居住地区,不能随便迁徙流动。所谓“成民之事”,就是士、农、工、商“四民者勿使杂处”,“使(士)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因为这样才能使公社农民各有所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数,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才能使他们的子孙“恒为士“、“恒为工”、“恒为商“、“恒为农”。管仲就这样发挥了他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以上均见《国语·齐语》)的原则,纠正了由于社会变动而带来的四民流动杂处,重新固定生产活动以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公社继续成为一种基层组织,加强对公社农民的控制。

在这个基础上,管仲又***取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即把十五个士乡内每五个士乡为一帅,有一万人,由齐君率五乡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同时,把“轨”、“里”、“连“、“乡”的政治组织形式和“伍”、“小戎”、“卒”、“旅”的军事组织形式统一起来,加强了国家对常备军的控制。在这种军政合一的形式内,“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处在一起,公社的活力仍然继续着,即“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因为利害福祸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在这样的组织情形下,“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管仲利用公社残留的血缘宗族关系的力量,实现建设一支能“方行于天下”、“莫之能御”(以上均见《国语·齐语》)的武装力量,为后来的争霸战争做了准备。

管仲在政治上也要齐桓公“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所谓“修旧法”,是整饰旧制度的意思,“业”,韦昭注云:“犹创也”,颇是,指注入符合新时代的新内容。这样,管仲就为自己能够在较大辐度内突破旧制度的束缚,向法治方向跨出可喜的第一步提供了理论根据。所以他要“慎用其六柄”(《国语·齐语》),六柄就是“生、杀、贫、富、贵、贱”(《国语·齐语》韦昭注)。“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当然就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所以他“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柄”,是后代法家的很重要的集权观念。“六柄”,约而言之,就是赏罚“二柄”,即生、富、贵是赏;杀、贫、贱是罚,《韩非子》中就有《二柄篇》。“六柄”的加强,也就是君权的强化,开始了国君集权的序幕。管仲如何择旧法而慎用六柄,《史记》、《国语·齐语》没有记载,但姜齐曾转述管仲之言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并且说是“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稗辅先君,而成霸法”(《国语·晋语四》)。由此可见,管仲虽尚不可能制定或公布“峻法”,但能使民“畏威如疾”,当是管仲“严刑”的结果。如果承认“严刑”自管仲起,所谓“法家”也当自管仲见其端倪。

管仲还规定,国中有“慈孝于父母,聪慧(惠)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国语·齐语》),由乡长推荐,试用为官。试用称职的,正式委任为吏。任官称职的,要经过君主当面审核,才能令他协助上卿治理政事。这就是“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国语·齐语》韦昭注)的选拔人才的三选制。这种三选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的世卿世禄制,为下层士民进入仕途开创了条件

在经济方面,当时的井田制度虽然没有解体,还实行着“井田畴均”的生产方式,但已***取了“相地而衰征”(均见《国语·齐语》)的政策,即按土地多少、土质好坏而征收赋税。这是促使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于工商业,管仲在“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的同时,还规定“泽立三虞,山立三衡”(《齐语》),把全国的山林河泽统一管理起来,这样就几乎把所有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他还主张“轻重鱼盐之利,以瞻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檄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轻重鱼盐之利”和“徼山海之业”是否就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现在虽无可征信的材料,但从《管子》书中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耳”的“山海”就是铁和盐看来(《管子·海王》),当时可能已经有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此外,他又设轻重九府,***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免除关市之征等措施,使齐国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具备了争霸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春秋初年,各国的对外政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关系:一是华夏对夷狄,二是诸侯对周天子,三是诸侯对诸侯。齐桓公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后,便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他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国也争取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时,戎狄势力很盛,对华夏族的一些小国有极大的威胁。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前660年,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卫人连夜弃城而逃,逃过黄河的只剩七百三十人。桓公把他们和共邑(今河南辉县)、滕邑的人集中在卫国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总共只有五千人。齐于是出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这就是《左传》闵公二年所说的“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在狄人伐邢的战争爆发时,管仲极力谏言,明辩华夷,促齐出兵相救,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左传》闵公元年)。在古代,各族之间的斗争是一种存亡的大事,而当时华夏族内的利害冲突,减弱了其对戎狄的抵抗力量。面对这种危机,管仲提出了“同恶相恤”和“诸夏亲昵“的号召,使齐国联合了华夏各国,击退了戎狄的进攻,把一些小国从戎狄的蹂躏下拯救出来,从而提高了齐国在中原的威信。

南方的楚国,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她的文化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中心,北到河南南部,东到安徽中部,南达湖南的资兴、郴县一带。其国都初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县),1***8年到1***9年在淅川县丹水下寺发现了一批春秋中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在下寺东北不远处有一座长九百米、宽四百米的古城龙城,可能就是楚国的初期都城丹阳。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到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其古城遗址比丹阳龙城规模宏大,东西长九里,南北宽七里,面积达四十八平方里。楚在周初,本己不弱,休养生息近四百年,积蓄了雄厚的力量。楚国西部的群蛮、百濮、卢戎都被她征服,淮水流域的舒(在今安徽舒城)、六(在今安徽六安)、寥(在今安徽霍邱)和舒鸠、舒庸等也都先后为楚所灭。比较强大的徐(在今安徽泗县)也服属了楚。周朝封于汉水以北的“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以,周平王东迁后就于申、吕、许布防,以阻楚国北侵。但是,楚文王时,楚灭了申、息、邓诸国,攻入曹国,伐黄和郑,其势力逐渐向黄河流域扩展。这时,由于齐国开始强大,所以一向臣属于楚的江、黄等小国转向于齐。楚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连年伐郑,以此对齐施加压力。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朱、陈、卫、许、曹、鲁等国军队攻伐追随于楚国的蔡国,蔡溃败,齐于是伐楚。当时楚也很强,而且不肯向齐示弱。最后,双方结盟于召陵(今河南邱城)。齐国这次虽然未能把楚国压服,但是还是暂时挡住了楚国北进的势头。

齐桓公在召陵与楚结盟后,事实上楚国承认了齐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安定了周王室后,为了巩固这一胜利,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在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召集鲁、宋、卫、郑、曹等国开会,周襄王也派周公宰孔参加,赏赐祭肉给桓公,并且附带一个命令说:“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无下拜,”而管仲却跟着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均见《国语·齐语》)。君之为君,臣之为臣,就是据礼而有的,如果齐桓公不尊守礼的规定,使天子不尊,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尊守礼,那么桓公的地位也就难保了。无怪桓公闻管仲之言而惧,结果还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国语·齐语》说:“诸侯称顺”。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遂成为中原霸主。霸者,亦作伯,《一切经音义》卷二引贾逵曰:“霸,把也,言把持诸侯之权也。”

在“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之际,霸者之出,则是一件大事。但是,霸者的本义却不仅止于抵抗北方戎狄和南方的楚国。齐桓公霸政的根本精神,主要在于维护过去的邦国制度,也即为了防止诸侯国内部矛盾和危机的发生。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阳谷之会时,《公羊传》僖公三年记载桓公之言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谷梁传》僖公九年传,范注云:“树子,嫡子。”),无以妾为妻”,障谷或以邻国为壑,或断邻国的水源,贮粟,则不通有无最易危害邦国的安全和存亡。那时国小,一水可能流过数国,上游国家障谷,下游国家便要断绝水源;反之,上游国家便要积水,都足以影响生产。《战国策·东周》的“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便是障谷的具体说明。由于国小,一有饥荒则非求助于邻国不可,邻国不救,便会有举国无炊的危险。齐桓公为了维系邦国的存在,所以首先提到“无障谷,无贮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生的基本要政。至于废嫡立妾都与西周邦国礼法不合,这是内乱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得不加以禁止。所以六年后的葵丘之会,桓公“壹明天子之禁”时,又重复“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均见《谷梁传》僖公九年)。三百年后,孟子述“五霸,桓公为盛”(《孟子·告子下》)时,条举葵丘之盟的五项命令,与《公羊》、《谷梁》皆合,这才是齐桓霸政精神之所在。所以,桓公身死,齐侵鲁,鲁使展喜犒师,答以不恐之故也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纠合诸侯是要继承和发挥诸侯子孙“世世无相害”的传统。只是周成王的盟誓,由于东周以后天子衰弱,这个禁令也只有由诸侯来“壹明”了。《左传》襄公十一年范宣子主盟时所说的:“载书曰:

凡我同盟,毋蕴年,毋雍利,毋保奸,毋留慝”,大概也是继承了霸政精神,承袭齐桓而来。

管仲相桓公后,以其本身的才智,应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把黄河中游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北御戎狄,南制强楚,扭转了“南夷”、“北狄”交伐中原的危机形势,保卫了比较进步的中原文化。所以,孔子曾赞扬管仲的功绩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在矣”(《论语·宪问》)。管仲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社会现实,“慎用其六柄”和“畏威如疾”,开始了国君的集权和权威的提高以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对当时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春秋以后的历史中也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所***取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原则,使他政治上的保守性强,经济上的改革精神多,因而管仲的改革具有二重性。管仲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其法家之倾向虽受时代的限制,但不失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有作为、有见识的政治家。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对楚优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楚锋芒,退避三合,诱敌深入,合兵突击,取得决战胜利。此战的“退避三舍”方针,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代晋、楚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带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战役。楚国通过侵略扩张,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地区的各个弱小国家,中原除了晋、齐、秦三大国外,实际已成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正在楚国分派重兵防守商密阻止秦国南下楚地,又派重兵驻守谷邑虎视齐国之时,宋国却背叛了楚国,倒向晋国,既给欲图霸业的楚国当头一捧,又鼓励了晋文公赶走楚国、图霸中原的抱负。这样,城濮之战就成为牵动北方的晋、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对南方的楚和中原各国的一次多国大战。

楚成王由于宋国背叛,便发兵攻打宋国,攻占了缗邑,一直打到睢阳、四面用土筑起长长的围墙,想等宋军疲乏饥饿不堪,被迫投降。忽然听说卫国派来使臣告急求救。原来晋不出兵援宋,***取从卫国借道去攻打曹国的战略,遭到卫国拒绝,晋军于是改道渡黄河东进,袭占了卫国重镇五鹿(今河南濮阳市南)、留军驻守、大军继续东进,集中于敛盂这个卫、齐、曹、鲁四国边界战略要地,晋军很快占领此地,严重威胁着卫国首都楚邱(今河南滑县)的安全。

晋派使臣到齐国修复与齐的友好关系。这时卫成公表示屈服,愿意与晋议和,但被晋拒绝。卫国便派人向楚国告急求援,遭到本国人反对,把卫成公赶跑了,此时晋文公和齐昭王订立友好同盟,更加壮大了晋军的声威。鲁僖公见晋军兵力强大、齐晋又在自己国境边上联盟,形势很不利,他既想缓和与齐、晋的矛盾,又不敢得罪楚国,于是鲁国先派兵杀了担任戍守卫国的楚大夫公子贾以讨好晋国,同时又通知楚成王说公子贾不能完成守护卫国的任务,擅自撤退,替楚国杀了他,以讨好楚方,鲁国看来是对晋不构成威胁的了。晋军于是从敛盂进攻曹国都城陶丘(山东定陶县西南),经过一个多月战斗,晋军战死很多,但曹军也因势孤力单,都城失陷,曹共公被俘。

楚成王听说卫国被困,不能不去救援,就分派出申、息二镇的军队,留下元帅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将领,和各路诸侯继续围宋。亲自统帅芳吕臣、斗宜申等,率中军前去救卫。四路诸侯也担心本国遭到晋国进攻,各各都告辞回国,只留下他们的将领仍带兵跟着。陈国将领是辕选,蔡国将领是公子印,郑国将领是石癸,许国将领是百畴,都听楚帅成得臣调遣。

晋军进攻卫、曹,原来是***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和晋决战,然而楚继续围攻宋国。宋国再次告急,如果晋文公置之不救,不但不能报答宋襄公过去对自己的恩惠,而且失去宋国将对全局形势不利。然而直接发兵救宋战楚,又违背了引楚军于曹魏之野决战的战略。而联合齐秦还未成功,战胜楚国的把握不大,元帅邵谷又在此时死于军中,更使晋文公难下救宋战楚的决心。这时,新任元帅先轸提出对楚战略的良策:一是让宋国重礼赂贿齐、秦,使他们干预宋楚战争,调解一下;二是将曹国、卫国的土地赐给宋国,弥补宋国的损失,激励宋国军民斗志,继续坚守待援。曹、卫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国是决不会允许齐、秦插手的,这样,会惹恼了齐、秦,再加上宋给齐、秦送了厚礼,必然会对宋国友好,从而促使齐、秦与晋结成反楚军事联盟,使楚国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先轸分析的那样。

楚成王亲率中军行至半途,听说晋军已移兵攻曹,正商量着救曹国,不久,又有探报说:“晋军已经攻破曹国,俘虏曹国国君。”这使楚成王大惊失色,晋军侵曹伐卫进展迅速,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楚国失去救援的战机,再继续下去,势必与晋军发生直接冲突。楚国本来不想和晋军直接交战,没有作准备,又听说强秦出兵援晋的消息。楚成王顾虑到秦国从背侧攻击楚国,将不堪设想,决定立即停止进攻,进行战略退却,以待有利时机,再图对晋作战。于是全***移撤退,把侵占齐国的土地交还给齐国,和齐议和,命成得臣统帅的楚军和各路诸侯取消围攻,各自回国。又特别派人告诫成得臣,不要刚愎自用,不要进逼晋军,敌我力量相当,明知不能取胜,就应知难而退。然而成得臣拒绝执行撤军命令,尽管各路诸侯的将士返回本国,只剩自己很少的—点人马,他仍想攻下宋国,并请派兵给他,必要时和晋军决一死战。成王对成得臣不执行命令表示不满,同时又存在侥幸取胜心理。因而既没有再坚持让成得臣撤兵,也没有按照成得臣请求的人数派援兵,只派出近千人的贵族兵给他。

成得臣于是派宛春到晋营中说:“请复卫侯而封曹,我们楚军也会解宋之围。”狐偃训斥他无礼,先轸看出了子玉的阴谋、对晋文公说:“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军的这个要求,必然会将三国都得罪,而楚军又获得美名。不如我们私下里允许曹和卫国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的关系,同时把楚方的宛春扣压起来,以激怒楚国,***取既战而后图之的策略。”先轸的意见得到***纳。曹、卫复国,立即和楚断绝了关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围攻宋都的军队后,集结兵力转向曹国境内,准备直接向晋军进攻。

楚军撤出围宋部队,正符合晋方救援宋的战略目的,在楚军全力进攻下,晋军退避三舍,以实践晋文公当年对楚订下的诺言:如果两国交战,晋军先退让三舍。晋军以此达到了取信于诸侯的目的。实践文公在楚避难时的诺言,激励晋军和联军的士气,楚再逼进,只有被迫交战了;而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可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战争一触即发,晋方有晋、齐、秦三大国和宋兵,楚方有楚、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双方在城濮摆开阵势。

楚军到达城濮后占据有利地形,派斗勃送战书挑战,极度轻视晋军说:“请和晋君的战士们戏耍,请晋君一旁坐车观赏,我成得臣陪同。”显示出楚军狂傲轻敌的态度。晋方答复说:晋军己退避躲让,既然楚不停战,那只好明天战场上相见了。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楚军元帅成得臣发出“今日必无晋”的号令,命令左右两军分别向晋军进攻。晋下军将领栾枝利用战场上沙尘扑面的条件,作为蒙蔽敌人掩盖自己虚实的沙幕。胥臣把马身上蒙上虎皮以壮大声威。楚右军进攻,由秦军应战,秦军稍事抵抗就立即撤退,栾枝将树枝拖在兵车后飞奔,尘沙飞扬,使楚军看不清晋军后方虚实,加之陈、蔡军队逞强,紧迫秦军,晋军副帅胥臣指挥的大队兵车于战鼓声中突然杀出,马身上都蒙着虎皮,吓得陈、蔡军队战车的马惊慌回窜,阵容混乱.反而冲乱了楚军斗勃指挥的右军。晋、秦两军乘机猛攻猛打,击杀了蔡将公子印,斗勃也中箭而逃。楚军右翼死伤很多、进攻完全失败,把中军侧面暴露在晋军面前。栾枝驾车拖着树枝向北奔驰,掀起遮天沙尘。楚帅成得臣和将领斗宜申都以为晋军真败,力命左军攻击,晋方上军应战.随即后撤。楚军向举大旗的晋军指挥车追击前进。先轸发现上军后退出现了危机,立即改变部署:让祁瞒虚举帅旗,坚守中军阵地,中军主力,向右旋回,攻楚左军侧冀。晋中军主力突然侧翼攻出,把楚左军冲成南北两部分。晋上军立即停止退却,反身参战。中军、上军互相呼应,协同作战,经过一番激战,郑、许两国军队首先溃败,楚军支撑不住,陷于重围。斗宜申率部突围,又遭堵击,楚左军已陷入全军覆灭之境。楚军在左右两军发起进攻后,中军紧接着向晋中军进攻。晋将祁瞒惊慌失措,掌不稳帅旗,几乎波及全军阵势。司马赵衰立即斩杀了祁瞒,命大夫茅筏举旗,才稳住阵脚。击破楚右军的晋中军回师援助,此时楚的左、右军失败,中军两翼暴露。晋方的上军、下军战斗胜利后,也分别参加了主力会战,对楚军形成合围。成得臣见大势已去,在晋军尚未形成合围前,出兵撤退,脱出包围圈,晋军获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成得臣未返回楚国,途中受到楚王训责,羞愤***,楚方联盟解散,而晋文公因此战役而成为春秋一霸。

吴越争霸(江南争霸)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吴、越地处江南水乡,“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记地传》),双方多为水上作战。此时作为水军的“舟师”已成为新的兵种,能独立完成战略、战役任务。吴、越水军有楼船(指挥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舰船及突冒(船首装有冲角)、桥船(轻快战船)等战船。主要战船大翼船长20米,宽2.7米,载乘“战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连同船长“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卷315引《伍子胥水战兵法》)。水战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进行接舷战斗,最后登船格斗,有时亦用突冒撞击敌船。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双方主力战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乘吴军注意力分散之机发动猛攻,大败吴军。阖闾负伤身死,夫差继位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军攻吴,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率余部5000人被围于会稽山上。勾践请降,吴大臣伍员建议勿许,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未***纳伍子胥建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参见《夫椒之战》条)。勾践夫妇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勾践为兴越灭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其在谋臣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当时弩已用于作战。战车、战船均“顿于兵弩”,战斗胜败关键又取决于最后之冲锋。勾践聘请精于射法的陈音教授用弩技术,包括瞄准、连续发射及掌握弩力与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两)等方法,使“军士皆能用之巧”,聘请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教授“手战”格斗技术,使军士“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地民风是“悦兵敢死”,惯于各自为战。为此,勾践反对“匹夫之勇”,强调纪律性,要求作战单位在统一号令下统一战斗行动,以发挥整体作战能力。规定服从指挥者有赏,违犯者“身斩,妻子鬻”。在外交上,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厚事于吴,即效法周文王对商纣王“文伐”之谋略,以非战争手段瓦解、削弱敌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诚,使吴王放松对越戒备,放手北上中原争霸,纵其所欲,助长吴王爱好宫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兴土木,耗费国力;并行贿用间,扩大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破坏其团结。施行十年,使得越“荒无遗土,百姓亲附”,国力复兴。越军亦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部队。

吴王夫差在征服越国后,即积极作北进准备。伍员再次建议“定越而后图齐”,认为越是“腹心之病”,而“齐鲁诸侯不过疥癣”之疾。吴王仍未***纳。三十一年(前489年),吴先攻陈(今河南淮阳).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三十三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三十四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苏扬州),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三十五年,吴率鲁、邾、郯等国联军由陆上攻齐;派大夫徐承率水军由长江入海,向山东半岛迂回,攻齐侧后。吴水军海上作战失利,陆上联军遂退回(参见吴鲁邾郯攻齐之战)。三十六年,吴再次攻齐,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全歼齐军精锐(参见艾陵之战)。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进至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及中原诸侯会盟,“欲霸中国”。此时吴之霸业达于顶点。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断吴主力回援之路,掩护主力作战;其自率主力直趋吴都,在郊区泓水歼灭迎战之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南归,恐因国都失守士气下降及远程奔返造成部队疲惫、决战不利,派人请和。勾践亦以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遂与吴订和约后撤军。四十二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与迎战吴军在笠泽(在今江苏吴江一带)隔江相峙。越军利用夜暗,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参见笠泽之战)。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

有什么无恐

(一)展禽(大名鼎鼎的柳下惠,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又名展获,春秋时柳下(现平阴县店子乡展洼一带)人。父无骇为鲁国司空。

他先在柳下做小官,后因秉性刚直,不愿与赃官同流合污,辞官隐居柳下。他足智多谋,才能出众。常分析国政,谈论兵法,常做一些济贫解困的事,人们又称他柳下惠。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二)展子虔(550—604年),隋朝画家。

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东晋、南朝的名家颐(恺之)、陆(探微)、郑(郑法士)、展(子虔)并列为四大家。元人汤垕赞誉他为“唐画之祖”。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展子虔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山水画卷《游春图》。这是现存仅次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一幅最古老的中国画,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幅划时代的伟大作品,是由南朝到隋之间实践山水画理论的最高艺术成果,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表现。

(三)展秀山(1882~1945)

字庭峻,男,汉族,云南省宣威县人。出身农家。早年学木工,稍有积蓄后开木行。清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举家迁昆明,开设商号。

展秀山不仅开设和复兴游艺园,而且是创办云南省第一家有声**院的先驱者之一。开辟?云南民间喜闻乐见的围鼓茶社。

(四)展涛,数学家。

曾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名牌大学校长,展涛在数学领域里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和荣誉。1963年生于兖州,1***9年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198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费赖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3年1月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2000年7月任山东大学校长。

展涛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前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院士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成绩显著,先后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山东省拔尖人才”称号,并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等多次奖励。他还兼任中国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青联副***等社会职务。

齐国第十七任国君:齐孝公简介,齐桓公之子,在位10年

有恃无恐。

有恃无恐,汉语成语,拼音为yǒu shì wú kǒng,意思是因为有一些倚仗而毫不害怕,敢于去做,敢于去挑战。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翻译: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示例: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 ◎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扩展资料:

? ?

近义词

1、有备无患 [ yǒu bèi wú huàn ]?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平安无事时要想到以后可能发生的危险,想想就有准备,有备无患

2、有恃毋恐 [ yǒu shì wú kǒng ]?

解释: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同“有恃无恐”。

出自:近代 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临敌之时……地势、敌情了如指掌,绘图遍示,使一军谙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战胜攻取如响应声。”

含有 “阙”的成语?

人物生平

早年齐桓公和管仲立其为太子,并嘱托宋襄公予以照应。前643年,桓公卒,另外五子争夺君位,原桓公宠臣易牙与竖貂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吕昭逃奔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吕昭归国争位。三月,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齐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貂、无亏,迎立太子昭。但其馀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今山东济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即位。此次之後,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

前 633年,孝公卒,弟潘(上文五公子之一)杀太子嗣位,是为昭公。

编年纪事

前642年 齐孝公元年

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诡。(《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以桓公与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前641年 齐孝公二年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左传》)

秋,宋人围曹。 卫人伐邢。(《左传》)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鲁人、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左传》)

前640年 齐孝公三年

秋,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於是卫方病邢。(《左传》)

前639年 齐孝公四年

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地,安徽太和西鹿城地)。 (《左传》)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楚王执宋公以伐宋。(《左传》)

十二月癸丑,鲁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左传》)

前638年 齐孝公五年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左传》)

前637年 齐孝公六年

春,齐侯伐宋,围缗(宋邑,山东金乡东北二十里),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左传》)

夏, 宋襄公卒。晋公子重耳久安于齐不欲归,齐姜与子犯谋,醉遣重耳西行,途经曹, 宋,楚往秦。 (《左传》)

前634年 齐孝公九年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u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左传》)

鲁东门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师。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以其不臣也。宋以其善於晋侯也,叛楚u晋。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帅师伐宋,围缗。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山东东阿)。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桓公子雍於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为七大夫於楚。(《左传》)

前633年 齐孝公十年

夏六月庚寅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开方杀孝公子而得立,是为昭公。(《左传》)

成语典故

有恃无恐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夏,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攻鲁。鲁大夫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遭遇孝公,以牛羊、酒食犒劳齐国军队。《古文观止》一篇文章,描述两人的对白: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孝公无言以对,班师回家。

史记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後立者五人:无诡立三月死,无谥;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诡。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以桓公与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以乱故,八月乃葬齐桓公。

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也。夏,宋襄公卒。七年,晋文公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

有恃不恐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分类: 社会/文化

问题描述:

同题,

最好有出处的典故

解析:

成语资料

补阙灯檠

bǔ quē dēng qíng

释义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出处

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补阙拾遗

bǔ quē shí yí

释义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

出处

《晋书·张轨传》:“圣王将举大事,必崇三讯之法,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补阙拾遗。”

示例 其次扬清激浊,能~。(《明史·孙磐传》)

贝阙珠宫

bèi què zhū gōng

释义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示例

你看那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便如天宫之景也。(明·无名氏《庆长生》第四折)

救过补阙

jiù guò bǔ quē

释义

阙:同“缺”,不足,缺点。挽救过错,弥补不足。

出处

《晋书·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弥缝其阙

mí féng qí què

释义

弥缝:补救;阙:过错。补救行事的过失。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

释义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出处

《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拾遗补阙

shí yí bǔ quē

释义

遗:遗漏;阙:过失。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

示例

臣闻古之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献可替否,~。(《晋书·江统传》)

珠宫贝阙

zhū gōng bèi què

释义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示例

一进门,便是十几架一间的敞厅,厅上陈设的如~一般,处处都夺睛耀目。(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

春秋左传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我不会啊,谁能帮我?

编号 3371 成语 有恃不恐 注音 ㄧㄡˇ ㄕˋ ㄅㄨˋ ㄎㄨㄥˇ 汉语拼音 yǒu shì bù kǒng 释义 义参「有恃无恐」。

见「有恃无恐」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有恃无恐」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悬罄1>,野无青草,何恃2>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职之。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

〔注解〕(1)悬罄:家中已经没有贮存的粮食了,比喻家境贫穷。

悬,悬挂,贮存。

罄,音ㄑ|ㄥˋ,穷尽。

(2)恃:依赖、依仗。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有恃无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左传》记载了鲁僖公二十六年夏天,齐孝公亲自率兵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鲁僖公得到消息后,立刻指派展喜带着酒食、财物前去慰劳齐国军队。

才见面,齐孝公就问:「你们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小人会害怕,君子则不会。」

齐侯说:「你们国家府库空虚,野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凭什么不害怕?」展喜解释说:「依仗先王之命。

昔日我先祖周公和齐国先祖姜太公辅佐成王时,曾立下『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的盟誓,并且保存在盟府里。

齐桓公在世时也尽力在协调解决诸侯间的问题,遵守盟约精神。

您即位时,诸侯们都相信您也会遵守先王的盟约,由于我们相信您会信守互助不相攻的盟约,所以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以后便撤兵回国。

后来「有恃无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有依靠而无所顾忌。

书证 01.宋.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有恃无恐

齐国第十八任君王---齐孝公吕昭(春秋战国)

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卫国人攻打齐国,这是在洮结盟的缘故。鲁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赏时 的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 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 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 “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 荡像挂起来的罄,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 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 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 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 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大 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 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 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 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 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柳下慧的历史人物

 在位起讫:公元前642年-公元前633年。

 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633年。

 出生地: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

 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

 年号:(己卯,公元前642年)。

 吕昭,姓吕名昭,谥号为齐孝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第十八任君王。他的祖父是齐国第十三任王吕禄甫,他的父亲是齐国第十六任王吕小白、他的哥哥是第十七任王吕无诡。他的母亲是郑国人。

 齐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齐桓公病重,他之前就听从大夫管仲之话立吕昭为太子,并嘱托宋襄公予以照应。但权臣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乘他病重将他禁锢于室,并筑高墙不准任何人接近他。而齐桓公的另外四个儿子公子无诡、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同年冬十月七日,齐桓公饿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

 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子无诡被易牙等权臣拥立为国君,他才将早已腐烂的齐桓公下葬。吕昭只好逃奔到宋国。

 齐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吕昭回国争位。

 同年三月,齐国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齐国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刁、公子无诡,迎立太子吕昭。但其余三公子的追随者却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吕昭再度逃回宋国。

 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今山东济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即位,为齐孝公。此次之后,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

 齐孝公九年(丁亥,公元前634年)夏,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攻鲁。鲁大夫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遭遇孝公,并以牛羊、酒食犒劳齐国军队。

 《古文观止》一篇文章,描述两人的对白: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孝公无言以对,班师回家。这就是‘有恃无恐’典故的来历。

 齐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齐孝公死,其异母弟弟吕潘杀太子嗣位,是为齐昭公。

《先秦散文·左传·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原文鉴赏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话说晋文公定了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封境,直通太行山之南,谓之南阳,此周襄王十七年之冬也。时齐孝公亦有嗣伯之意。自无亏之死,恶了鲁僖公;鹿上不署,别了宋襄公;盂会不赴,背了楚成王。诸侯离心,朝聘不至。孝公心怀愤怒,欲用兵中原,以振先业,乃集群臣问曰:“先君桓公在日,无岁不征,无日不战,今寡人安坐朝堂。如居蜗壳之中,不知外事,寡人愧之。昔年鲁侯谋救无亏,与寡人为难。此仇未报,今鲁北与卫结,南与楚通。倘结连伐齐,何以当之?闻鲁岁饥,寡人意欲乘此加兵,以杜其谋。诸卿以为何如?”

上卿高虎奏曰:“鲁方多助,伐之未必有功。”

孝公曰:“虽无功,且试一行,以观诸侯离合之状。”乃亲率车徒二百乘,欲侵鲁之北鄙。

边人闻信,先来告急。

鲁正值饥馑之际,民不胜兵。大夫臧孙辰言于僖公曰:“齐挟忿深入,未可与争胜负也。请以辞令谢之。”

僖公曰:“当今善为辞令者何人?”

臧孙辰对曰:“臣举一人。乃先朝司空无骇之子,展氏获名,字子禽,官拜士师,食邑柳下。此人外和内介,博文达理,因居官执法,不合于时,弃职归隐。若得此人为使,定可不辱君命,取重于齐矣。”僖公曰:“寡人亦素知其人,今安在?”

曰:“见在柳下。”

使人召之,展获辞以病不能行。臧孙辰曰:“禽有从弟名喜,虽在下僚,颇有口辩,若令喜就获之家,请其指授,必有可听。”僖公从之。

展喜至柳下,见了展获,道达君命。展获曰:“齐之伐我,欲绍桓公之伯业也,夫图伯莫如尊王,若以先王之命责之,何患无辞。”

展喜复于僖公曰:“ 臣知所以却齐矣。”

僖公已具下犒师之物,无非是牲醴,粟帛之类,装做数车,交与展喜。

喜至北鄙,齐师尚未入境,乃迎将上去,至汶南地方,刚遇齐兵前队。乃崔夭为先锋,展喜先将礼物呈送崔夭,崔夭引至大军,谒见齐侯,呈上犒军礼物,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临于敝邑,使下臣喜奉犒执事。”

孝公曰:“鲁人闻寡人兴师,亦胆寒乎!”

喜答曰:“小人则或者胆寒,下臣不知也;若君子,则全无惧意。”

孝公曰:“汝国文无施伯之智,武无曹刿之勇,况正逢饥馑,野无青草,何所恃而不惧?”

喜答曰:“敝邑别无所恃,所恃者先王之命耳。昔周先王封太公于齐,封我先君伯禽于鲁,使周公与太公割牲为盟,誓曰:‘世世子孙,同奖王室,无相害也。'此语载在盟府,太史掌之,桓公是以九合诸侯,而先与庄公为柯之盟,奉王命也。君嗣位九年,敝邑君臣引领望齐曰:‘庶几修先伯主之业,以亲睦诸侯。'若弃成王之命,违太公之誓,堕桓公之业,以好为仇,度君侯之必不然也,敝邑恃此不惧。”孝公曰:“子归语鲁侯,寡人愿修睦,不复用兵矣。”即日传令班师。

潜渊有诗,讥臧孙辰知柳下惠之贤,不能荐引同朝。诗云:

北望烽烟鲁势危,片言退敌奏功奇。

臧孙不肯开贤路,柳下仍淹展士师。 僖公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会莒兹ぶ宁庄子盟于向,寻洮之盟也。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従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概述 )

《先秦散文·左传·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原文鉴赏

齐孝公伐我北鄙①,公使展喜犒师②,使受命于展禽③。齐侯未入竟④,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⑤,将辱于敝邑⑥,使下臣犒执事⑦。”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⑧。”齐侯曰:“室如悬罄⑨,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⑩,股肱周室(11),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12),太师职之(13)。桓公是以纠合诸侯(14),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阚,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15)。及君继位,诸侯之盟曰:‘其率桓之功(16)。’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17),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

注释 ①齐孝公:公元前642年至公元前633年在位。我:指鲁国,这里用的是鲁国史官的口气。鄙:边界。 ②公:指鲁僖公,公元前659年至公元627年在位。展喜:鲁大夫。犒师:慰劳军队。这里指以酒食慰劳齐国军队。 ③展禽: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邑于柳下,故又称柳下惠。 ④竟:通境,指鲁国国境。 ⑤举玉趾:对别人行止的一种尊称。趾:脚。 ⑥辱于敝邑:谦词,意思是使您蒙受耻辱来到我国。 ⑦执事:君主左右办事的人,实际指齐孝公。⑧君子:指有远见卓识的人。 ⑨悬罄(qing音庆):形容洗劫一空。罄:乐器,中间空虚。 ⑩大公:指齐国始祖吕望,也称姜太公。 (11)股:大腿,肱(gong音工):胳膊。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12)载:载书,盟书。盟府:掌管盟约的官府。 (13)太师:主管司盟之官。或以为太师是大史之误,太史主管收藏载书。 (14)桓公: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15)昭:显示,表明。 (16)率:遵循。 (17)嗣世九年:指齐孝公继位九年。

今译 齐孝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僖公派遣展喜以酒食慰劳齐国军队,先让他到展禽那里请教如何应付。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国境,展喜就迎上去,对齐孝公说:“我国国君听说齐侯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我前来慰劳您的左右侍从。”齐侯问道:“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齐侯说:“你们家家室如悬罄一样空虚,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依仗什么而不害怕呢?”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都是周王室的得力大臣,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而让他们结成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齐桓公因此而联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弥补他们的裂痕,援救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辅佐周室的固有职责啊。到国君继位,诸侯都盼望着说:‘他能继承桓公的事业。’因此,我们鲁国不敢集聚兵力,保卫边境,说:‘难道他刚刚继位九年,就抛弃先王遗命,废弃应尽的职责,他将如何而对先君呢?’您一定不会这样做。我们就依仗着这一点而不害怕。”

齐侯听罢就收兵回国了。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语包括到底,盖展喜应对之词,虽取给于临时,而其援王命、称祖宗,大旨总是受命于展禽者。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

清·余诚《古文释义》:“展喜重申王命以却之,词严义正。后复感颂先世属望孝公,语婉气和,令人无可置词,故齐师不战自退。此等妙用,虽出自展喜,而篇首有‘使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喜之言皆禽之命。觉虚中有实,实处皆虚,篇法奇变,迥异恒蹊。若夫措语之妙,针缝紧对中极其超脱警拔,更见异样精神。”

清·冯李骅《左绣》:“辞令之选,巧变无穷,大约不外二种。一是就其辞而入之,一是反其辞而折之。此篇之妙,乃在兼此两法。 ‘恐矣’,是就其辞。‘则否’,是反其辞。随口转变,其敏妙不待言。‘恃先王之命’,乃以一笔擅二妙,为尤奇也。盖‘何恃不恐’,其意中分明笑我毫无所恃,我偏要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反其辞而折之。他口中又象若问我毕竟有恃,我便实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就其辞而入之。中间将盟辞做个话头,下‘其率桓之功’,又是就其辞而入之。‘岂其嗣世,云云,又是反其辞而折之,一往一复,粲花之舌,生花之笔,本强者奉为换骨金丹可也。”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

总案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齐孝公领兵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无力以武力对抗,便派遣展喜通过外交活动使齐军撤退。展喜面对高傲自大的齐孝公,毫无惧色,态度不卑不亢,对答机警又巧于变化,使讲求孝道、爱虚荣、讲面子的齐孝公理屈辞穷,无言以对,只好悄悄撤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