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命的意思_君命无二古之制也翻译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20 0
  1. 《臧僖伯谏观雨鱼》,《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翻译
  2. 《越王勾践》的翻译
  3. 吕不韦文言文翻译
  4. 求《三国志》中,武帝纪的全部文言文翻译,急用呀!
  5.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翻译
  6. 中国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翻译
  7. 桓公说仲父文言文翻译
  8.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求翻译

翻译

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

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君命的意思_君命无二古之制也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

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

***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审慎、可靠。

所以里长就是这一里内的仁人。里长发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

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乡长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说混乱呢?我们考察这一乡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

乡长是这一乡的仁人。乡长发布政令于乡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国君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

那么,还怎么能说国内会混乱呢?我们考察一国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统一国中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

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

墨子《尚同上》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5)。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墨子《尚同》篇分三章阐述,上篇从远古无序的社会说起,形成管理逻辑,那就是天下以天子为上、三公辅佐,国以诸侯为上、贤臣辅佐,里有里长,乡有乡长,清晰天下四级管理层次,来扬善惩恶,达成社会共识,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层次。

也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目标共识达成的重要性,否则难以形成合力,维护社会秩序。而对于自然灾害认为是下面人不听上面人导致的,也是当时没有彻底认识自然现象本质的一种屈就。回看墨子的管理层次,再看看现今许多组织的乱象,还真没有古人有智慧。学而明理,才是学习的本质。

作者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 一书传世。

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 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约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墨氏 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及其再传***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

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如今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臧僖伯谏观雨鱼》,《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翻译

狱中上梁王书

西汉邹阳

原文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呔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拘挛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后入燕国,好读书击剑,嗜酒善歌。燕丹:燕太子丹,燕国最后一个君王燕王喜之子。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厚交荆轲,使刺秦王,未成,荆轲身亡。

3、白虹贯日:古人常以天人感应的说法解释罕见的天文、气象现象。此指荆轲的精诚感动了上天。贯,穿过。

4、畏:引申为担心。荆轲为等候一个友人而拖延了赴秦的行期,太子丹担心他变卦。

5、卫先生:秦将白起手下的谋士。长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欲乘势灭赵,派卫先生回秦向昭王要增兵增粮。秦相范雎从中阻挠,害死卫先生。

6、太白:金星。古时认为是战争的征兆。昴(mǎo):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据说它的星象和冀州(包括赵国在内)的人事有关。太白食昴,是说太白星侵入了昴星座,象征赵国将遭到军事失利。

7、从:听凭。

8、玉人:指楚人卞和。《韩非子·和氏》记卞和得璞(蕴玉之石)于楚山,献楚厉王,厉王令玉匠察看,回说不是玉,就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左脚;厉王死,武王立。卞和又献,武王也命玉匠察看,玉匠回说不是玉,又以欺君的罪名斫去卞和右脚。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玉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泪尽泣血,文王听说,召卞和令玉匠凿璞,果得宝玉,加工成璧,称为和氏之璧。按据《史记·楚世家》,楚国自武王始称王,武王以前并无厉王。当是《韩非子》误记。

9、诛:这里作惩罚解。

10、李斯:秦国宰相。

11、胡亥:秦二世名,秦始皇次子。纵情声色,不理政事,信任奸臣赵高。赵高诬李斯父子谋反,陷李斯于冤狱,二世不察,腰斩李斯于咸阳市,夷三族。

12、箕子:商纣王的叔父。阳狂:即佯狂。

13、接舆: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人称楚狂。

14、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荒*,极力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15、子胥: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被楚平王迫害逃到吴国,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之计,大破楚军,占领楚都,称霸一时。阖闾死,夫差立,打败越国后不灭越,又以重兵北伐齐国。子胥力陈吴之患在越,夫差不听,反信伯嚭谗言,迫使子胥***。

鸱夷:马皮制的袋。伍子胥临死说:“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城门上,观看越寇进灭吴国。”夫差大怒,用鸱夷盛子胥尸投入钱塘江中。

16、白头如新: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而不相知。倾盖如故:路遇贤士,停车而谈,初交却一见如故。盖,车上的帐顶,车停下时车盖就倾斜。

17、樊於期: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国,受到太子丹礼遇。秦王以千金、万户邑悬赏捉拿樊於期。荆轲入秦行刺,建议献樊於期的头以取得秦王信任,樊於期知情后,慷慨自刎而死。

18、王奢:战国时齐大臣,因得罪齐王,逃到魏国。后来齐伐魏,王奢跑到城墙上对齐将说:“讲义气的人不苟且偷生,我决不为了自己使魏国受牵累。”自刎而死。

19、苏秦:战国时洛阳人,游说六国联合***秦国,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后秦国利用六国间的矛盾,破坏合纵之约。苏秦失信于诸国,只有燕国仍信用他。

20、尾生:《汉书·古今人表》说他名高,鲁国人。尾生与女子约于桥下,女未至,潮涨,尾生抱桥柱被淹死。古人以他为守信的典范。苏秦与燕王相约,***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去,设法从内部削弱齐国以增强燕国,后来苏秦为此在齐国死于车裂。这里用尾生来比喻他以生命守信于燕。

21、白圭:战国初中山国之将,连失六城,中山国君要治他死罪,他逃到魏国,魏文侯厚待他,于是他助魏攻灭了中山国。

22、中山:春秋时建,战国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前429年(魏文侯十七年)灭。

23、駃騠(jué tí):良马名。

24、司马喜:《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他三次任中山国相,但未提及他在宋国受膑刑的事。

膑:古代肉刑之一,剔除膝盖骨。

25、范雎:曾任秦国宰相。拉胁折齿:腋下的肋骨和牙齿都被打折。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公听说范雎口才好,派人送礼金给他,须贾回国后报告魏相,中伤范雎泄密,使范雎遭到笞刑。

26、卒为应侯:范雎入秦为相,封应侯。

27、申徒狄:古代投水自尽的贤人。关于他的时代,《庄子·外物》、《汉书》注引服虔和《淮南子》高诱注、《太平御览》引《墨子》佚文、《韩诗外传》等说法不一。雍:同灉,古代黄河的支流,久已堙。故道大约在今山东菏泽附近。之:到。

28、徐衍:史书无传,据服虔说是周之末世人。

29、比周:结党营私。

30、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虞国为晋国所灭,成了俘虏,落魄到身价只值五张黑羊皮。秦穆公听说他的贤能,为他赎身,用为相。

31、缪公:即秦穆公(?——前621),善用谋臣,称霸一时。

32、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到齐国经商,夜里边喂牛边敲着牛角唱“生不遭尧与舜禅”,桓公听了,知是贤者,举用为田官之长。

33、桓公(?——前643):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34、季孙:鲁大夫季桓子,名斯。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齐国选送能歌善舞的美女八十人送给鲁定公,季桓子收下了女乐,致使鲁君怠于政事,三日不听政,孔子为此弃官离开鲁国。

35、子冉:史书无传。墨翟(约前468——前376):即墨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可能与“宋任子冉之计”而囚禁过他有关。

36、由余:祖先本是晋国人,早年逃亡到西戎。戎王派他到秦国去观察,秦穆公发现他有才干,用计把他拉拢过来。后来依靠他伐西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从而称霸一时。

37、越人子臧:史书无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越人蒙”。威、宣:指齐威王、齐宣王。齐威王(?——前320),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国力渐强;齐宣王(?——前301),齐威王之子。

38、朱:丹朱,尧的儿子,相传他顽凶不肖,因而尧禅位给舜。象:舜的同父异母弟,傲慢,常想杀舜而不可得。管、蔡:管叔,蔡叔,皆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一起叛乱,周公东征,诛武庚、管叔,放逐蔡叔。

39、五伯:即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4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41、子之:战国时燕王哙之相。燕王哙学尧让国,让子之代行王事,三年而国大乱。齐国乘机伐燕,燕王哙死,子之被剁成肉酱。

42、田常:即陈恒,齐简公时为左相,杀简公宠臣监止和子我,又杀简公,立简公弟平公,***皆归田常。

43、修孕妇之墓:纣王残暴,曾剖孕妇子腹,观看胎儿。武王克殷后,为被残杀的孕妇修墓。

44、亲其雠:指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其父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派宦者履鞮(《左传》作寺人披、勃鞮)杀重耳,重耳跳墙逃脱,履鞮斩下他的衣袖。重耳即位后,吕省、郤芮策划谋杀他,履鞮告密,晋文公不念旧恶,接见了他,挫败了吕、郤的阴谋。

45、齐桓用其仇:指桓公未立时,其异母兄公子纠由管仲为傅,管仲准备射死桓公(公子小白),结果射中带钩而未死。桓公立后,听从鲍叔牙荐贤,重用管仲为大夫。

46、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入秦辅佐孝公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47、车裂:古代酷刑,俗称五马分尸。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8、大夫种: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文种、范蠡等向夫差求和成功,免于灭国。后越攻灭吴国,称霸中原。

49、诛其身:勾践平吴后,疑忌文种功高望重,赐剑令其自尽。

50、孙叔敖:春秋楚庄王时人。三去相:《庄子·田子方》说孙叔敖“三为(楚)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

去:离职。

51、於陵子仲:即陈仲子,战国齐人,因见兄长食禄万锺以为不义,避兄离母,隐居在於陵(今山东邹平县境)。楚王派使者持黄金百镒聘他为官,他和妻子一起逃走为人灌园。事散见《孟子·滕文公下》、《列女传》、《战国策·齐策四》、《荀子·非十二子》等。

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泛指国王的辅佐。

52、素:通“愫”,真诚。

53、堕(huī):通“隳”,毁坏,引申为剖开。

54、跖:春秋末鲁国人,相传他领导奴隶,“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庄子·盗跖》),被诬称为盗跖。由:许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不受,洗耳于颍水之滨,遁耕于箕山之上。

55、万乘:周制天子可拥有兵车万乘,后以喻称帝王。

56、湛(chén):通“沉”。湛七族:灭七族。荆轲刺秦王不遂,五年后秦亡燕。灭荆轲七族事史书不传。

57、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他用苦肉计,要公子光斩断自己的右手,烧死自己妻子儿女,然后逃到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那里,伺机行刺,为公子光效死。

58、眄(miǎn):斜视。

59、轮囷:屈曲的样子。

60、随珠:即明月之珠。春秋时随国之侯救活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的恩惠。后世称为随珠。

61、伊:伊尹,商汤用为贤相,是灭夏建商的功臣。管:管仲。助齐桓公富国强兵,成为霸主。

62、龙逢:关龙逢,夏末贤臣,因忠谏夏桀,被囚杀。

63、陶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就、创建。

64、中庶子:官名,掌管诸侯卿大夫庶子之教育管理。蒙嘉:秦王的宠臣。荆轲至秦,先以千金之礼厚赂蒙嘉,由蒙嘉说秦王同意接见荆轲。

65、周文王猎泾渭:周文王出猎泾水渭水之前占卜,得卦说是“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后在渭水北边遇到了吕尚。

66、吕尚:姜姓,字子牙,号太公望。

67、用:因为。乌集:乌指赤乌,相传周之兴有赤乌之瑞。见《史记·封禅书》、《墨子·非攻下》。相传姜姓是炎帝之后,而炎帝以火德王,“乌集”在此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

68、拘挛之语:拘挛,粘滞,固执;卷舌聱牙的话,喻姜尚说的羌族口音的话。

69、帷:床帐,喻指妃妾。

廧:同“墙”,指宫墙,喻指近臣。

70、皁:同“皂”,牲口槽。

71、鲍焦:春秋时齐国人,厌恶时世污浊,他自己***蔬而食。子贡讥讽他:你不受君王傣禄,为什么住在君王的土地上,吃它长出来的蔬菜呢?鲍焦就丢掉蔬菜而饿死。

72、底厉:同“砥厉”。

73、曾子:名参,孔子***,以纯孝著名。《淮南子·说山》:“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

74、朝歌:殷代后期都城,在今河南淇县。

75、墨子回车:墨子主张“非乐”,不愿进入以“朝歌”为名的城邑。见《淮南子·说山训》。

76、谄谀之人:指羊胜、公孙诡一流人。

77、堀:同窟。薮:草泽。

78、阙下:宫阙之下,喻指君王。

译文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你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不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因此申徒狄自沉雍水漂入黄河,徐衍背负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与世俗不相容,坚持操守而不肯苟且结伙在朝廷里改变君主的主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把国政托付给他;甯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委任他治国。这两个人,难道是向来在朝廷里做官,靠了左右亲信说好话,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心相感应,行动相符合,牢如胶漆,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难道众人的嘴就能迷惑他们吗?所以偏听会产生奸邪,独断独行会造成祸患混乱。从前鲁国听信了季孙的坏话赶走了孔子,宋国***用了子冉的诡计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翟的口才,还免不了受到谗言谀语的中伤,而鲁、宋两国则陷于危险的境地。为什么?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是以使骨骸销蚀啊。秦国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于中原,齐国用了越人子臧而威王、宣王两代强盛一时。这两个国家难道受俗见的束缚,被世人所牵制,为奇邪偏颇的不实之辞所左右吗?听各种意见,看各个方面,为当时留下一个明智的榜样。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视为兄弟,由余、子臧就是例子;心意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例子。现在人主要是真能***取齐国、秦国的明智立场,置宋国、鲁国的偏听偏信于脑后,那么五霸将难以相比,三王也是容易做到的啊。

因此圣明的君王能够省悟,抛弃子之那种“忠心”,不喜欢田常那种“贤能”,像周武王那样封赏比干的后人,为遭纣王残害的孕妇修墓,所以功业才覆盖天下。为什么?行善的愿望从不以为够了。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终于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对者,从而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为什么?慈善仁爱情意恳切,确确实实放在心上,是不能用虚***的言辞来替代的。

至于秦国***用商鞅的变法,东边削弱韩、魏,顿时强盛于天下,结果却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越王***用大夫种的策略,征服了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于中原,最后却逼迫大夫种***了。因此孙叔敖三次从楚国离开相位也不后悔,於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聘任去为人浇灌菜园。当今的君主真要能够去掉骄傲之心,怀着令人愿意报效的诚意,坦露心胸,现出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何况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地位呢!这样,那么荆轲灭七族,要离烧死妻子儿女,难道还值得对大王细说吗?

臣子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在路上暗中投掷给人,人们没有不按着剑柄斜看的。为什么?是因为无缘无故来到面前啊。弯木头、老树桩,屈曲得怪模怪样,倒能够成为君主的用具,是靠了君主身边的人先给它粉饰一番呀。所以无依无靠来到面前,即使献出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遭忌结怨而不会受到好报;有人先说好话,那枯木朽枝也会立下功勋而令人难忘。当今天下平民出身、家境贫穷的士人,即使胸中藏着尧、舜的方略,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关龙逢、比干的忠诚,可是从来没有老树桩子那种粉饰,虽然尽心竭力,想要向当世的君主打开一片忠贞之心,那么君主一定要蹈按着剑柄斜看的覆辙了。这就使平民出身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待遇也得不到了啊。

因此圣明的君主统治世俗,要有主见像独自在转盘上制造陶器一样,而不被讨好奉承的话牵着鼻子走,不因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因而相信了荆轲,而暗藏的匕首终于出现了;周文王出猎于泾水渭水之间,得到吕尚同车而回,从而取得了天下。秦轻信左右而灭亡,周任用素不相识的人而成王。为什么?因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使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发表,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

当今君主陷在阿谀奉承的包围之中,受到妃妾近侍的牵制,使思想不受陈规拘束的人才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所以愤世嫉俗的原因。

臣子听说穿戴着华美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节操,修身立名的人不为私利去败坏行止。所以里闾以胜母为名,曾子就不肯进入;都邑以朝歌为名,墨子就回车而行。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受到尊位显贵的胁迫,转过脸去自坏操行,来侍奉进谗阿谀的小人,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哪会有竭尽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

《越王勾践》的翻译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1。

臧僖伯谏曰2:“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不足以备器用4,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5。故讲事以度轨量6,谓之‘轨’;取材以章物***,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7,所以败也。故春蒐8,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9。昭文章10,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11,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12,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13。”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题解]

古代史家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法,作为臣下和民众的表率。鲁隐公为了个人享乐,不听臧僖伯的忠告,终于在历史上留下了“矢鱼于棠”的记载。

[注释]

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鱼:通“渔”,动词,***。

2.臧僖伯:鲁国公子姬(kōu),封于臧。僖是谥号。

3.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讲:讲习。大事:指祭祀和军事。

4.材:材料。这里指下文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一类东西。器用:和下文的“器”都是指军用物资。

5.纳:纳入。轨物:法度与礼制。

6.度(duó):动词,衡量。

7.亟(qì):屡次。

8.蒐(sōu):“蒐”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的称谓。蒐,搜索,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苗,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狝,秋猎,可杀伤禽兽;狩,围猎,不加区分,都可猎取。

9.治兵:与下文的“振旅”都是整治队伍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军事演习活动。外出称治兵,归来称振旅。外出时少者在前,归来时少者在后。饮至:古代的一种典礼。诸侯朝拜、会盟、征伐完毕,回到宗庙里饮酒庆贺。军实:这里指车徒器械和猎获物。

10.昭:表明。文章:这里指不同的车服旌旗。

11.登:装入。俎: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礼器。

12.皂隶:古代对贱役的称呼。

13.矢:通“施”,陈设。

[译文]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材料不能用于制造军用器物,那末君主就不必亲自去办理。国君的职责,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法度;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就称为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因此,春猎称蒐,夏猎称苗,秋猎称狝,冬猪称狩,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讲习大事的。每隔三年,还要整治军队,出去举行大演习,演习完毕,再整治队伍回来,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表明器物的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第伦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顺序,这都是为了熟悉这种表***仪的礼制的。如果鸟兽之肉不是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军用器物,国君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中的***,固然都是制造器物所需要的,但那是贱役的小事,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要亲自过问的。

鲁隐公说:“我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的器具,加以观赏。

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

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器具。”意思是说,鲁隐公这一行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去。

郑庄公戒饬(chì)守臣

《左传》 隐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máo)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rén)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通供gòng,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yù)闻。”乃(于是,就之意)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chěng)于许君,而***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⑽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⑾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mò)通殁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yè)焉,如旧昏通婚媾⑿,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灭亡之意)之不暇,而况能禋(yīn)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卿(qīng)以固吾圉(yǔ)也。”乃(于是)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⒃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⒅亟(在这里读jí)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yìn)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⑴公︰鲁隠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

⑵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

⑶傅:同附,靠近。蝥弧︰旗名。

⑷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

⑸瑕叔盈︰郑国大夫。

⑹共︰同“供”。

⑺百里︰许国大夫。

⑻许叔︰许庄公之弟。

⑼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亿:相安无事

⑽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

⑾获︰指郑国大夫公孙获。

⑿昏媾︰昏通婚,婚姻;结亲。

⒀禋祀︰祭天神之礼。

⒁圉︰边境。

⒂亟:急切。

⒃而︰代词,你;你的。

⒄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

⒅乃︰汝;你。

⒆序︰同“绪”,前人的功业。

⒇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

(21)胤︰后嗣。

(22)经︰治理。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子都(郑大夫,公孙阏)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这一天,便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的。”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有少数的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共叔段),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他到处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只是我们郑国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像老亲家一样,能迂尊降贵答应我们。

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自己挽救郑国自己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

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是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的失掉自己的世系次序。许国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吕不韦文言文翻译

翻译: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

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

吴兵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檇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三年(前496),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

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

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种引见给吴王。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万一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

太宰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种。子胥又进谏说:“今天不灭亡越国,必定后悔莫及。句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句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

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kuì,溃)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yǒu,有)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

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

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勾践从会稽回国后七年,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报仇吴国。

过了两年,吴王将要讨伐齐国。子胥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句践吃从不炒两样好菜,与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为我国的忧患。吴国有了越国,那是心腹之患,而齐对吴来说,只象一块疥癣。希望君王放弃攻齐,先伐越国。”

吴王不听,就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回吴。吴王责备子胥,子胥说:“您不要太高兴!”吴王很生气,子胥想***,吴王听到制止了他。

越国大夫种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来揣度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想借予,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悦。

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了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

原文: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里,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

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五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与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此文出自春秋·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求《三国志》中,武帝纪的全部文言文翻译,急用呀!

1. 史记吕不韦列传文言文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书名:史记 作者:司马迁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

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

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於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为之柰何?”吕不韦曰:“子贫,客於此,非有以奉献於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

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於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於秦矣。”

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於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

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於诸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

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子楚遂立姬为夫人。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

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不韦家僮万人。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始皇帝益壮,太后*不止。

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

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

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

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

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

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

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於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

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

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

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始皇十九年,太后。

2. 《吕氏春秋.贵信》吕不韦译文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

诚信再诚信,什么人不来亲附?诚信树立了,那么虚***的话就可以鉴别了。虚***的话可以鉴别,那么天地四方就都成为自己的了。

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

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 君臣不诚信,那么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会安宁;做官不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那么百姓就容易犯法,不可以役使;结交朋友不诚信,那就会离散怨恨,不能相互亲近;各种工匠不诚信,那么制造器械就会粗劣作***,丹、漆等颜料就不纯正。

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开始,可以跟它(诚信)一起终结,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尊贵显达,可以跟它(诚信)一同卑微困厄的,大概(恐怕)只有诚信吧!诚信了再诚信,(诚信)重叠在身上,就会与天意相通。靠这来治理人,那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和甘露就会降下来,寒暑四季就会得当了。

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的附庸大臣那样来听从齐国,桓公答应了。

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了又死呢,还是愿意生了又生?”庄公问:“什么意思?”曹刿说:“您听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了又生;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自身必然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我愿听从您的话。”

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揣着剑到了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没有生路了,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

管仲、鲍叔要上去,曹刿手按着剑挡在两阶之间说:“现在两国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这是)用土地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

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不是要订立盟约,可是您不知道,这不能叫做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任人家胁迫,这不能叫做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叫做诚信。

还给它土地,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有所得的。”

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虽说前面有所失,可以说是后来终有所得了。

3. 选自《史记·吕不韦传》的“一字千金”的文言文+译文,谁有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八十五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译文:在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互相倾轧。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感到不如他们而羞耻。也招来了文人学士,对待他们很优厚,因而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当时诸侯中有很多辩才之士,像荀卿这一般人,著书立说遍布天下。吕不韦就要他的门下食客每人记下他们所闻知的,综合他们的言论而完成八种览、六种论、十二种纪,一共有二十多万言。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情事,称它为《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在上面悬挂千金,请诸侯的游士宾客中若有能够增加或减少一字的人就给他千金。

4. 求

译文: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

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

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

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5. 《史记 .吕不韦列传》翻译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

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

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

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

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怀了孕。

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

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到十二个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秦王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

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

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氏春秋》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

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

6. 翻译《史记·吕不韦列传》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博爱平凡 《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

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

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译文: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趁。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小题:C小题:D小题:A小题:A小题:C小题:D。

小题:大,可通“太”,但要看语境,如《左传》“大子奔晋”。这里的“大”,是“光大”的意思。

小题:A项文中有“居住、处境”意,指生活;现代汉语指“住处”。B项文中有“自己光大”意;现代汉语指“骄傲、自以为大”。

C项文中指“诸侯王”;现代汉语指“山大王”。D项都是“沉着镇静”的意思。

小题:前句连词:于是;后句副词:才。B项都是副词:姑且。

C项都是介词,表被动。D项都是介词:替。

小题:正确译句:乘用的车辆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小题:句①只是吕不韦的感叹,不能表明被“立嫡嗣”,排除A、D,句⑤是称赞子楚的,也不能表明被“立嫡嗣”,排除D。

小题:是“约定”立子楚为嫡嗣,尚未立。附译文: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到各地买来便宜货,再以较贵的价钱卖出,家财累积达千金之多。

秦昭王42年,把他(昭王)的次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有儿子二十多人,他的正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排行在中间的一个儿子叫子楚,为秦国到赵国做人质,乘用的车辆,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苦,很不得意。

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时,看到子楚的处境而怜爱他,说:“子楚像一件稀奇的好货可以囤积起来伺机高价卖出。”于是就去找子楚。

向他游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才来光大我的门庭!” 吕不韦说:“你不知道啊,我的门庭需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

子楚心里知道吕不韦的意思,就引领吕不韦到内室与他坐谈,谈得非常深入。吕不韦说:“秦王年纪大了,安国君现在被立为太子。

我听说安国君十分宠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立为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而已。现在你们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在中间,不很被宠幸,又长久地在诸侯作人质。

即使大王死后,安国君继立为王,那么你也不要希望能与长子或其他日日在王面前的兄弟争立为太子啊!”子楚说:“是的,那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穷,在此作客,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奉献给亲戚及结交宾客。不韦虽然贫穷,愿拿出千金替你到西边去游说,侍奉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

子楚就叩头说;“必定像你说的办法那样而成功,愿意分秦国的土地与你共享。”吕不韦就拿五百金给子楚,做为日常的费用及结交宾客的财用。

又拿出五百金买来珍奇玩物,亲自带着这些礼物到秦国去游说,先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而把所带来的东西全部献给华阳夫人。趁便提到子楚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

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得像天一样,日夜涕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大为高兴。

……趁太子有空的时候,很从容地提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干,与之交往的人都称赞他。就趁机流着泪说:“妾有幸得以充塞后宫,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得到子楚立他为嫡嗣,来寄托妾的一生。”

安国君答应了夫人,就与夫人刻在玉符上,约定立子楚为嫡嗣。安国君和夫人因此送了很多东西给子楚,而请吕不韦来***他。

子楚从此以后,名声在诸侯间更加地盛大起来。

8. 英语翻译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

一字千金 译文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翻译

三国志卷一魏志一

武帝操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汉桓帝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他的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做到太尉。没有人能知道曹篙出生身世的底细。曹嵩生太祖。

太祖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权术,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把他看作不同寻常的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顒很看重他。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有治国能力的人才不能挽回这个局面,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并任郎官,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任顿丘令,徵召授任为议郎。

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任骑都尉,征讨频川的贼寇。接着升任济南相,济南国辖有十多个县,县官大多依附奉承皇亲权贵,***受贿,名声败坏,太祖於是上奏罢免了其中八个县官的职位;禁绝滥设的祭祀,违法作乱的人都逃走了,郡国界内平静安定。过了好久,被徵召返回任东郡太守;太祖没去就任,声称有病返回故乡。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串连勾结当地豪强,图谋废黜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他们将这事告诉太祖,太祖拒绝参与。王芬等人终於失败了。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太守后叛乱,聚众十多万人,天下骚乱不安。朝廷徵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汉灵帝去世,太子继承帝位,太后当朝执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肯听从。何进就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京,何进就被杀了。董卓到京后,废黜少帝为弘农王而另立汉献帝,京城大乱。董卓上表荐举太祖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共计国事。太祖就改名换姓,从小路回到东面去。出了虎牢关,经过中牟县,被亭长怀疑,抓起来送到县裏,县裏有人暗地裏认出了他,为他说情得以释放。董卓接着杀死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陈留,散发家中的财产,聚合义兵,准备讨伐董卓。冬十二月,开始在己吾起兵,这一年是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都起兵,各拥兵数万人,推举袁绍做盟主。太祖代理奋武将

二月,董卓听说各地兵马起事,就迁徙天子改都长安。董卓留下来驻守洛阳,竟焚烧了皇宫。这时袁绍驻扎在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驻扎在酸枣,袁术驻扎在南阳,孔伷驻扎在颍川,韩馥驻扎在邺。董卓兵力强盛,袁绍等人没有谁敢率先进攻。太祖说:“发动义兵讨伐,大军已经会合,各位还有什麽可迟疑的呢?***使董卓听到崤山以东义兵起事,依仗王室的威望,据守古代西周、东周所在的险要地方,向东出兵来控制天下,即使用不合正道的手段去做,仍然足以造成祸害。现在焚烧皇宫,劫持迁徙天子,全国震惊,人们不知归附谁,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打一仗就可以安定天下,不可失去良机啊!”於是带领军队向西进发,准备占据成皋。张邈派遣将领卫兹分带一支军队跟随太祖。到达荥阳的汴水,遭遇到董卓的将领徐荣,和他交战失利,士兵死伤很多。太祖被流箭射中,骑的马也受了伤,堂弟曹洪把马让给太祖,才得以在夜裏逃脱。徐荣看见太祖带领的军队不多,还奋力作战了一整天,认为酸枣不容易攻取,也带领军队返回。

太祖到达酸枣,各路军队的兵力有十多万,将领们每天摆酒设宴,不考虑进军攻取。太祖黄备他们,接着冯他们谋划说:“各位听我的计策,让勃海太守袁绍带领驻在河内的军队进逼孟冲,驻在酸枣的各个将领防守成皋,占据放仓,封锁辍辕、太谷两个关口,完全控制这襄的险要地方;让袁术将军带领驻在南阳的军队进驻丹、析两地,进入武关,来震慑三辅:都高筑营土垒挖壕沟,不同敌军交战,多虚设兵阵疑惑对方,显示天下群起讨伐董卓的形势,以顺应大义来讨伐叛逆,可以很快平定。现在军队因为大义行动起来,却抱着迟疑的态度不敢前进,使天下的人失望,我私下为各位感到羞耻!”张邈等人不肯***纳他的计策于

太祖兵少,就和夏侯敦等人到扬州去招募士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给了士兵四千多人。返回到龙亢,士兵有很多叛逃了。到了銍、建平两地,又招收士兵一千多人,进驻河内。

刘岱和桥瑁互相仇怨,刘岱杀了桥瑁,让王肱兼任东郡太守。

袁绍和韩馥谋划立幽州牧刘虞做皇帝,太祖拒绝这样做。袁绍又曾经得到一块玉印,在太祖在座时把玉印举向太祖的胳膊肘边,太祖因此耻笑并憎恶他。

初平二年春,袁绍、韩馥竞立刘虞做皇帝,刘虞始终不敢当。

夏四月,董卓回到长安。

秋七月,袁绍胁迫韩馥,占领了冀州。

黑山的贼寇于毒、白绕、眭固等十多万人夺取魏郡、东郡,王肱不能抵御,太祖带领军队进入东郡,在濮阳攻打白绕,打败了他。袁绍於是上表荐举太祖任东郡太守,治所设在东武阳。

初平三年春,太祖驻扎在顿丘,于毒等人攻打东武阳。太祖就带领军队向西进入黑山,攻打于毒等人的大本营。于毒听到这个消息,放弃东武阳撤回。太祖在途中截击眭固,又在内黄攻打匈奴於夫罗,都把他们打得大败。

夏四月,司徒王允和吕布一起杀了董卓。董卓的将领李侬、郭汜等人杀死王允攻打吕布,吕布战败,向东退出武关。李催等人独揽朝政。青州黄巾军一百万人开进兖州,杀了任城相郑遂,又转移开进东平。刘岱想要攻打他们,鲍信劝他说:“现在贼军有一百万人,老百姓都感到震惊恐惧,士兵没有斗志,不可以抵挡、我看贼军一群一群地跟随行进,军中没有粮草物资,只靠抢掠夺取的东西作为给养,现在我们不如积蓄军队的力量,先坚持守住城池。他们想交战不成,攻城又攻不下,势必会分离溃散,然后我们挑选精锐人马,占据他们的要害地方,进攻就可以打败他们。”刘岱不肯听从,於是就和黄巾军交战,果然被杀。鲍信就和州吏万潜等人到东郡迎接太祖来兼任兖州牧。太祖就进兵攻打在寿张东面的黄巾军。鲍信奋力作战直到战死,才打败了黄巾军。太祖悬赏寻找鲍信的尸体却找不到,大家就把木头雕刻成鲍信身体的样子,哭着祭奠他。太祖追击黄巾军直到济北。黄巾军乞求投降。这年冬天,太祖接受投降的黄巾军士兵三十多万人,男女百姓一百多万人,收编其中的精锐士兵,号称“青州兵”。

袁术和袁绍有矛盾,袁术向公孙瓒请求救援,公孙瓒派刘备驻守高唐,单经驻守平原,陶谦驻守发干,来威逼袁绍。太祖和袁绍联合进攻,把他们全都打败了。

初平四年春。太祖驻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截断袁术的运粮通道,袁术带领军队进入陈留,驻扎在封丘,黑山的残余贼寇和於夫罗等人***他。袁术派遣将领刘详驻扎在匡亭。太祖攻打刘详,袁术前去救援他,双方交战,太祖把他们打得大败。袁术后撤守卫封丘,太祖就包围他,还未合围,袁术向襄邑逃去,太祖追到太寿,扒开水渠引水灌入城内。袁术逃到宁陵,太祖继续追击他,袁术逃到九江。夏天,太祖撤军驻扎在定陶。

下邳人阙宣聚合几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和他一同起兵,占领了泰山郡的华县、费县,夺取了任城。秋天,太祖征讨陶谦,攻卜十多座城,陶谦守在城裏不敢出战、

这一年,孙策受袁术派遣渡过长江,几年内就占据了江东。

兴平元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起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辞去官职后回到谯县,董卓作乱时,他避难到琅邪,被陶谦,所以太祖立志要复仇向东征伐。夏天,太祖派遣荀或、程昱防守鄄城,自己再次征讨陶谦,攻下了五座城,最后攻占的地方直到东海。返回时经过郯,陶谦的将领曹豹和刘备驻扎在郯以东,半路截击太祖。太祖反击打败了他们,於是攻下了襄贲,所经过的地方大多遭到***。

这时恰逢张邈和陈宫叛变迎接吕布,各郡县都起来响应。荀或、程昱保卫鄄城,范、东阿两县坚守,太祖就带领军队返回。吕布到达,攻打鄄城不能攻下,西去驻扎在濮阳。太祖说:“吕布一时之间得到一个州,却没能占据东平,截断亢父、泰山的通道而凭藉险要地形来截击我,而是驻扎在濮阳,我知道他不能有什麼作为。”於是进军攻打吕布。吕布出兵迎战,无用骑兵冲击青州兵。青州兵逃跑,太祖的军阵大乱,他骑马从火阵中冲出,坠***下,烧伤了左手掌。司马楼异搀扶太祖上了马,这才撤离。还没到营地,将领们没有见到太祖,都很害怕。太祖就勉强支撑着去慰问军队,命令军中赶快准备进攻的器械,再次进军攻打吕布,和吕布相持一百多天;、这时闲起蜱虫,老百姓十分饥饿,吕布的粮食也吃光了,双方各自撤军离去。

秋九月,太祖返回鄄城。吕布到达乘氏,被这个县的人李进打败,向东驻扎在山阳。这时袁绍派人来游说太祖,想联合起来。太祖刚失去兖州,军中的粮食吃完了,准备答应袁绍。程昱劝阻太祖,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冬十月,太祖到达东阿。

这一年一斛粮食值五十多万钱,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於是遣散新招募的官吏和工兵。陶谦死了,刘备接替了他的职位。兴平二年春,太祖袭击定陶。济阴太守吴资守卫南城,太祖没能攻下。恰逢吕布到达,又打败了他。夏天,吕布的将领薛兰、李封驻守钜野,太祖攻打他们,吕布去救援薛兰,薛兰战败,吕布逃走,於是就杀了薛兰等人。吕布又和陈宫从东缗带领一万多人前来交战,这时太祖的兵少,就设下埋伏,用奇兵突击,把吕布等人打得大败。吕布连夜逃跑,太祖再次进攻,攻下定陶,分派军队平定了周围各县。吕布向东投奔刘备,张邈跟随吕布,让他的弟弟张超带着家属守卫雍丘。秋八月,太祖包围了雍丘。冬十月,天子授任太祖为兖州牧。十二月,雍丘被攻破,张超***。太祖灭了张邈三族。张邈到袁术那裏请求救援,被他的部下杀死。兖州平定,太祖於是向东攻取陈国的地方。

这一年,长安发生骚乱,天子向东迁徙,在曹阳战败,渡过黄河到达安邑。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的军队到达武平,袁术所任命的陈国相袁嗣投降。

太祖准备迎接天子,将领们有的感到疑虑,荀或、程昱鼓励太祖,於是太祖派遣曹洪带领军队向西迎接天子,卫将军董承和袁术的将领茛奴凭险抵挡,曹洪不能前进。

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卲、何曼等人,各拥兵几万人,起初响应袁术,后又依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征讨打败了他们,杀了刘辟、黄卲等人,何仪及其部属都投降了。天子授任太祖为建德将军。夏六月,升任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护送天子回到洛阳,杨奉另外带领军队驻扎在梁。太祖就到了洛阳,守卫京城,韩暹逃走。天子授与太祖符节、黄铁,总领尚书事。洛阳破坏严重,董昭等人劝说太祖迁都许县。九月,天子出轘辕关向东到达许县,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为武平侯。自从天子向西迁徙,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到这时宗庙社稷的制度才又建立起来。

天子向东迁徙时,杨奉打算从梁半路拦截,没能赶上。冬十月,曹公征讨杨奉,杨奉南逃投奔袁术,於是就去攻打他在梁的军营,攻占了它。这时天子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因自己的位次列在曹公之下而感到耻辱,不肯接受。曹公就坚决推辞,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天广授任曹公为司空,兼理车骑将军事。这一年***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开始实行屯田制。

吕布袭击刘备,夺取了下邳。刘备前来投奔。程昱劝曹公说:“我看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终究不会做别人的属下,不如趁早除掉他。”曹公说:“现在正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的心,不能这样做。”

张济从关中逃到南阳,张济死后,他的侄:广张绣统领他的军队。建安二年春正月,曹公到达宛。张绣投降,不久又反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曹公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带领骑兵前来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张绣逃到穰,和刘表会合,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了张绣等人,过失就在於没有守即收取他们的人质,才弄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各位看吧,从今以后不会再失败了。”於是就回到了许都。

袁术想在淮南称帝,派人告诉吕布。吕布扣留了他的使者,把他的信呈交朝廷。袁术大怒,攻打吕布,被吕布打败。秋九月,袁术进犯陈,曹公向东征讨他。袁术听说曹公亲自前来,丢下自己的军队逃走,留下他的将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曹公赶到,击败桥蕤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袁术逃跑渡过淮河。曹公返回许都。

曹公从舞阴回来时,南阳、章陵各县又反叛归附张绣,曹公派遣曹洪攻打他们,战事失利,后撤驻守叶,多次受到张绣、刘表的进犯。、冬十一月,曹公亲自南下征讨,到达宛。刘表的将领邓济据守湖阳。曹公攻占了湖阳,活捉了邓济,湖阳投降。又攻打舞阴,攻下了它。

建安三年春正月,曹公返回许都,开始设置军师祭酒的官职。三月,曹公在穰围攻张绣。夏五月,刘表派遣军队援救张绣,截断曹军的后路。曹公准备带领军队撤回,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军不能前进,就***用连接营地的办法逐渐推进。曹公给荀或写信说:“贼军来追赶我,虽然我军每天只能行进几里地,但我预计,到了安众,打败张绣是肯定的了。”到了安众,张绣和刘表的军队会合据守险要,曹公的军队前后受敌。曹公於是夜裏在险要地带开凿地道,把军用物资全都运过去,设下突袭部队。追时正好天亮了,贼军以为曹公逃走了,全军出动前来追赶。曹公於是展开突袭部队和步兵骑兵夹攻,把张绣打得大败。秋七月,曹公回到许都。荀或问曹公:“先前您预计贼军肯定会被打败,为什麽呢?”曹公说:“敌人阻截我军的归路,同我处於死地的军队作战,我因此知道会取得胜利的。”吕布又为袁术派遣高顺攻打刘备,曹公派遣夏侯敦援救刘备,交战失利。刘备被高顺打败。九月,太祖向东征讨吕布。冬十月,攻下彭城大肆***,俘获彭城国相侯谐。曹公进军到下邳,吕布亲自带领骑兵迎击。曹公把吕布打得大败,俘获了他的勇将成廉。追到城下,吕布害怕,打算投降。陈宫等人阻止了他的打算,向袁术请求救援,劝吕布出城交战,交战又失败,就回城坚守,曹军攻城攻不下。这时曹公连续作战,士兵疲惫,打算撤军,他***用荀攸、郭嘉的计策,於是决开泗河、沂河的水来灌入城内。一个多月后,吕布的将领宋宪、魏续等人抓住陈宫,献城投降,曹公活捉了吕布、陈宫,把他们都杀了。太山的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自聚集队伍。吕布打败刘备时,臧霸等人都归附了吕布。吕布战败,俘获了臧霸等人,曹公宽厚地收纳、对待他们,接着划出青州、徐州的靠海地区委派他们管理,分出琅邪、东海、北海的一部分而设置城阳、利城、昌虑郡。

起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张邈反叛时,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和妻子儿女;曹公打发他走,说:“卿的老母亲在张邈那边,你可以离去。”毕谌叩头表示没有二心,曹公称赞他,并为他流下眼泪。毕谌出去后,就逃到张邈那裏。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大家都为毕谌的命运担心,曹公说:“对自己父母孝顺的人,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要求得到的人。”任命毕谌为鲁国相。

建安四年春二月,曹公回到昌邑。张杨的将领杨丑杀了张杨,眭固又杀了杨丑,带着他的部属归附袁绍,驻扎在射犬。夏四月,曹公进军到达黄河边,派遣史涣、曹仁渡过黄河攻打眭固。眭固派张杨的原任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己带领军队向北迎接袁绍,请求救援,和史涣、曹仁在犬城相遇。双方交战,史涣、曹仁把眭固打得大败,杀了眭固。曹公就渡过黄河,包围了射犬。薛洪、缪尚带领部队投降,被封为列侯,曹公撤军回到敖仓。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委托给他管理。

起初,曹公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反叛,曹公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愤怒地说:“魏种只要不向南逃到越,向北逃到胡,我就饶不了你!”攻下射犬以后,活捉了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魏种的绳子又任用了他。

这时袁绍已经吞并了公孙瓒,据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的地方,拥兵十多万人,准备进军攻打许都。曹军的将领们认为不可抵挡,曹公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才智不足,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妒忌刻薄而缺乏威信,兵力众多而指挥不当,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丰足,这正好可以作为给我的奉献。”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派遣臧霸等人开进青州攻下齐、北海、东安,留下于禁驻守黄河边。九月,曹公回到许都,分派军队驻守官渡。冬十一月,张绣带领军队投降,被封为列侯。十二月,曹公驻扎在官渡。

袁术自从在陈国战败,处境逐渐困窘,袁谭从青州派人迎接他。袁术打算从下邳北面经过,曹公派遣刘备、朱灵半路上截击他。恰好这时袁术病死。程昱、郭嘉听说曹公派遣刘备出战,对曹公说:“刘备不能放走。”曹公后悔,追赶已来不及了。刘备还没有东去时,暗地裏和董承等人谋划反叛,到了下邳,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把军队驻扎在沛。曹公派遣刘岱、王忠攻打刘备,没能取胜。庐江太守刘勋带领部属投降,被封为列侯。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公准备亲自东去征讨刘备,将领们都说:“和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现在袁绍正要前来进攻,而您却要撇开他东去,袁绍乘机攻打我们的后方,要是这样怎麼办?”曹公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击他,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然有大的志向,但遇事决断迟疑,一定不会***取行动。”郭嘉也鼓励曹公,於是东去攻打刘备,打败了他,活捉了他的将领夏侯博。刘备逃走投奔袁绍,曹公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女。刘备的将领关羽驻守下邳,曹公又进军攻打下邳,关羽投降。昌豨反叛帮助刘备,曹公又进攻打败了他。曹公返回官渡,袁绍终究没有出兵。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袁绍带领军队到达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夏四月,曹公向北援救刘延。萄攸劝曹公说:“现在我们兵力少,不能抵挡袁军,分散他们的兵力就可以取胜。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把军队渡过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袁绍一定会西去应战,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他们没有防备发起攻击,颜良就可以活捉了。”曹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听说曹军渡河,立即分派军队西去应战。曹公就带领军队日夜兼程直奔白马,离白马不到十几里时,颜良十分惊慌,前来迎战。曹公派张辽、关羽先攻入敌阵,打败了敌军,杀了颜良。於是就解除了袁军对白马的包围,迁移了当地百姓,沿着黄河西去。袁绍这时渡过黄河追赶曹公的军队,到达延津南面。曹公部署军队在南面的山坡下安扎军营,派人登上。营垒了望敌情,了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不清。”曹公说:“不要再报告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战马。这时,从白马运出的军用物资已经上了路。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把军用物资撤回去守卫军营。荀攸说:“这样做是用来引诱敌人上钩的,怎麽能撤回去呢!”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先后到达。将领们又说:“可以上马了。”曹公说:“还不行。”过了一会儿,袁军骑兵来得越来越多,有的分开奔向路上的军用物资。曹公说:“可以了。”於是全都上了马。当时曹军骑兵不过六百人,就出动骑兵发起攻击,把袁军打得大败,杀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著名将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非常震惊。曹公撤军到官渡,袁绍进军守卫阳武。关羽逃走回到刘备那裏。

八月,袁绍连结营垒逐渐推进,依托沙堆扎营,东西相连几十里长。曹公也分设营垒和敌军对峙,交战失利。当时曹公的兵力不到一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袁绍又进军逼近官渡,筑起土山挖掘地道。曹公也在营垒内筑起土山挖掘地道,来相对抗。袁绍用箭射入曹军的营垒内,箭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行走的人都在头上蒙着盾牌,大家非常害怕。当时曹公的军粮缺乏,他给荀或写信,商议打算撤回许都。荀或认为“袁绍把全部兵力聚集在官渡,想和您决出胜负。您用极弱的兵力对抗极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他们,一定会被敌人所制,这是争夺天下的重要时机啊!况且袁绍这个人,只是平庸之辈中的英雄,能聚集人才却不会使用他们。凭着您的英明威武再加上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叛逆,攻向哪裏不能取胜”!曹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孙策听说曹公和袁绍相对峙,就策划袭击许都,还没有发动,就被刺客杀死。

在汝南投降的贼寇刘辟等人反叛响应袁绍,攻掠许都附近地区。袁绍派刘备援助刘辟,曹公派曹仁打败了刘备。刘备逃走,於是曹军攻下了刘辟的军营。

袁绍的运粮车几千辆至。达,曹公***用荀攸的计策,派遣徐晃、史涣在半路上截击,把袁军打得大败,把运粮车全部烧毁。曹公和袁绍相互对峙了几个月,虽然屡次交战斩杀敌将,可是兵少粮尽,士兵疲乏,曹公对运粮的人说:“再过十五天为你们打败袁绍,就不再让你们劳累了。”冬十月,袁绍差遣车辆运粮,派淳于琼等五人带领军队一万多人护送运粮车,夜裏住宿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贪图钱财,袁绍不能满足他,前来投奔曹公,并劝说曹公攻打淳于琼等人。曹公左右的人对此感到怀疑,荀攸、贾诩劝曹公***纳。曹公就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淳于琼等人望见曹公兵少,在营门外摆开阵势。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后撤守卫营垒,曹军於是攻打营垒。袁绍派遣骑兵援救淳于琼。曹公左右的人有的说:“贼军的骑兵逐渐逼近,请分出兵力抵挡他们。”曹公发怒说:“贼军到了背后,再来报告!”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袁绍开始听到曹公攻打淳于琼时,对他的大儿子袁谭说:“趁他攻打淳于琼等人时,我去攻占他的营垒,他就肯定无处可归了!”於是派遣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就前来投降。袁绍的军队全面崩溃,袁绍和袁谭丢下军队逃走,渡过黄河。曹军追赶他们没能追上,缴获了袁绍的全部军用物资和图书珍寅,俘虏了他的人马。曹公从收缴的袁绍书信中,得到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把这些信全都烧了。冀州各郡大多向曹公献城投降。

当初,汉桓帝时有黄星出现在楚、宋的分界处,辽东人殷馗擅长天文,说五十年以后一定会有真命天子在梁、沛两地间产生,他的锋芒不可阻挡。到这时共五十年,曹公打败了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敌得过曹公了。

建安六年夏四月,曹公在黄河边炫耀兵力,攻打袁绍驻在仓亭的军队,打败了他们。袁绍回到冀州后,重新聚集溃散的士兵,攻打平定了各个反叛的郡县。九月,曹公回到许都。袁绍还没有被打败时,派刘备攻夺汝南,汝南的贼寇共都等人响应他。曹公派遣蔡扬攻打共都,交战失利,被共都打败。曹公南下征讨刘备。刘备听说曹公亲自出征,逃走投奔刘表,共都等人都逃散了。

建安七年春正月,曹公驻军谯,发布命令说:“我兴起义兵,替天下铲除。故乡的百姓,差不多都死光了,在境内走了一整天,看不到自己认识的人,这使我感到凄凉悲伤。自从兴起义兵以来,将士阵亡没有后代的,寻找他们的亲戚作为后代,分给田地,官府供给耕牛,设立学校配置教师来教育他们。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让他们祭祀自己的祖先,如果死去的人灵魂有知,我死后还有什麽遗憾呢!”於是曹公到了浚仪,修治睢阳渠,派遣专使用太牢祭祀桥玄。然后进军官渡。

袁绍自从军队战败后,发病吐血,夏五月死去。他的小儿子袁尚接替他的职位,袁谭自己号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秋九月,曹公征讨他们,接连打了几仗,袁谭、袁尚战败后撤,坚守黎阳。

建安八年春三月,曹公攻打黎阳的外城,袁谭、袁尚出兵应战,曹军进击,把他们打得大败,袁谭、袁尚连夜逃走。夏四月,曹公进军邺城。五月返回许都,留下贾信驻守黎阳。

己酉这天,曹公发布命令说:“《司马法》规定‘将军临战退却罪当处死,,所以赵括的母亲,请求不要因为儿子打了败仗而受牵连治罪。这说明古代的将领,带着军队在外面打了败仗,在家裏的亲属都要受牵连治罪。自从我命令将领出征以来,只奖赏立功的而不惩罚有罪的,这不合国家的法度。现在我命令各将领出征,打了败仗的要治罪,作战失利的要免去官职和爵位。”

秋七月,曹公发布命令说:“自从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看不到仁义礼让的风尚,我很痛心。现在我命令各郡国都要讲习经典,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乡里才学优秀的人来给予教育,这才有希望使先王之道不致废弃,从而对天下有益。”......

中国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翻译

白话释义:

孙子字武,是齐国人。他以所著兵法求见于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可以试着为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阖闾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王的宠姬二人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妇女们说:“知道。”孙子说:“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

妇女们说:“是。”规定宣布清楚,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

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

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用地位在她们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然后孙子派使者回报吴王说:“士兵已经阵容整齐,大王可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可以。”吴王说:“将军请回客舍休息,寡人不愿下台观看。”孙子说:“大王只不过喜欢我书上的话,并不能***用其内容。”

从此阖闾才知道孙子善于用兵,终于任他为将。吴国西面击破强楚,攻入郢,北威齐、晋,扬名于诸侯,孙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

由此看来,***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

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原文: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吴起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史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桓公说仲父文言文翻译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1.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译: (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冒资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冒被发觉的,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 的***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换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译:贞观二个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 ”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四方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因此,如果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宠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到达君主。” 唐太宗说:“说得对!”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 为,何必择才也。” 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译: 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驾到太极殿(始,曾经),对一侍大臣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司,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提出意见或建议。近来只顺应我的意图,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负责传递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何必费心地选用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马上磕头谢罪。从前的做法(惯例)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中书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混杂地签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紧接着中书侍郎和中书令进行审查,此后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从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出现。

6.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译:(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 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7.(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 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译;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能轻率和仓促。任用一个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来,而如果任用一个小人,所有的小人都会蜂拥而至。”魏征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如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权衡品行。如果国家已经安定(丧,死亡;乱,战乱),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现)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谪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译: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如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娇纵,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受损失。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劳还在;想要保留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与其祸害现世的广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劳的大臣施恩,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这样的话,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如果确实(必,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正碰上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接受世袭职位,上表坚决推辞,表的内容是:“诏令发布以来,感到孤单凄凉,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亲属(戚,亲戚)忧心忡忡(虞,忧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汤一样。追忆往昔,只有三代实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央的力量不能控制地方势力,所以因势利导,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发出的。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消除(蠲,免除)了过去(曩,从前)的弊端,这非常恰当(协,和谐,融洽)。现在因为我们的缘故又有变化,恐怕会扰乱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因为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恳请能收回成命(涣,离散),恩赐子孙们性命。”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之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长孙无忌又通过儿媳长乐公主坚决向唐太宗请求,他还说:“我排除千难万阻为陛下效力,现在天下太平,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这和迁徙没有什么分别。”唐太宗说:“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永恒的基业传继下去。但你们却表示不能接受,我怎么会强迫你们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诏停止世代封袭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呼?”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译: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此指起居郎)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备,详细)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黄门侍郎刘洎说:“***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国公魏征去世(诸侯之死称为“薨”)。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对近侍的大臣们说:“人们用铜制作镜子,可以用来端正仪容。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人世的兴盛衰落的规律。君主把臣下作为镜子,可以知晓自己的得和失。”魏征离开人世(没,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呼?”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译: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具体原因,大家敞开心扉尽情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 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你们的答案不正确(然,正确)。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善,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山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大臣,从来没有贬退斥责(黜,贬退)过他们。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依,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种落,族)。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胜,尽),却单单对以上五个方面满意(与,赞许),陛下真的过于谦虚了。”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求翻译

1. 文言文翻译:桓公任贤

桓公任贤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⑩。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辊辑讹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译文:

宁戚很想到齐桓公那里去干事,却是贫困得连衣食都不能周全。只得替经商的客户拉牛车运送货物到了齐国。天黑了就露宿在外城的城门外边。正遇上齐桓公要到城外去迎接贵宾,夜间开了城门,把停在门边的载货车辆挪开,火炬照得很亮,跟随的人员很多。宁戚这时蹲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一行,很是激动,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音急迫。桓公听到了,轻轻地按着边上随从人的手说:“真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可小觑。”便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等到桓公回到城里,跟随的人员又将宁戚的住宿安顿好,桓公还送他衣着冠巾,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桓公,论述了怎样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起来的建议,第二天再见面时,论述了怎样使齐国强盛,领导诸侯国共治天下的策略。桓公非常高兴,打算起用宁戚。一些臣子争着说:“宁戚是卫国人(非齐国人,称客)。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去调查调查,如果确实是有才有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呀!”桓公说:“不能这样。调查后,得知宁戚犯过一点小错误,于是,抓住了这点小错误不放,就难能发挥人家的大才大德了。这正是一些君主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有才德之士的缘故。”

2. 求翻译 古文

有臣向齐恒公议事,恒公说:把它告诉仲父(管仲)吧

又有臣来,恒公还是说把它告诉仲父(管仲)吧,如此三次。

在旁边的人说:第一次告诉仲父,第二次还是告诉仲父,当君主真容易呀。

恒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辅佐时难,现在已经得到了仲父,难道还能不容易么?

所以当君主的奔劳于寻求人才,安逸于得到贤能的人。舜任用许多贤者,自己并不做什么,然而天下却治理的很好。汤文王任用伊、吕,成王用周、邵。所以他们不用刑罚,不举兵伐,就是因为这些贤人。恒公用的管仲就有些不足了,所以只能称霸,而不能成为王。所以孔子说:管仲的才能太小了。幸亏遇到了恒公,可惜恒公没有成为王。至于英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用的都是有大才能的人。有诗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就是说这个。

公季成给魏文候说:田子方虽然也是圣贤之人,但不像您是有封地的君主,您常常和他不拘礼节,***如再遇到比他更好的贤者,您又该如何呢?

文候说:像子方这样的人,并不是你说的。子方是仁人,仁人是国家的宝,智士是国家之器,博学通达者,一国之尊,所以一个国家有了仁人,那么众臣就不会再有争议。国家有了智士,就没有邻邦的忧患。国家有了博通之人,那么地位也就更稳固,并不是成你说的这样的。

公季成听后自已退到城外三日以请罪。

个人观点,许多地方直译不通,只能意译……

3. 曹沫劫桓公 文言文翻译

原文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4. 桓公知士(古文翻译)

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东郭牙却到门中间站着。齐桓公说:“我要尊封管仲为仲父,并下令说:‘赞成的站到左边,反对的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到门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慧,他能谋划(称霸)天下吗?”齐桓公说:“他能。”“以管仲的决断,他敢做大事吗?”齐桓公说:“他敢。”东郭牙说:“您知道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他的决断敢做大事,您就把国家的***交给他。以他的才能,借您的基础来治理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指篡位)?”齐桓公说:“说的好。”于是让隰朋治理朝内、管仲治理朝外相互***。

----------------《韩非子·外诸说左下》

5. 英语翻译蔡女为桓公妻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

蔡侯的女儿做了齐桓公的妻子,齐桓公和她乘船去游玩,夫人摇荡小船,齐桓公很害怕,禁止她但她还是不停地摇晃,齐桓公愤怒地把她休回娘家.随后又召她回来,蔡国因此而把她改嫁了.齐桓公很愤怒,想去讨伐蔡国.管仲就劝谏说:“拿夫妻之间的玩耍,是不能讨伐别人的国家的,这样的功业是没有什么指望的,请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多作计较.”齐桓公不听.管仲说:“如果实在不得已,楚国的菁茅已经三年没有向周天子进贡了,您不如起兵去为周天子讨伐楚国.楚国屈服了,便回来袭击蔡国,说:‘我为周天子讨伐楚国,而蔡国却不调兵来听从’,随后就消灭蔡国.这种行为方式有名誉而且实际上也有利,所以必须有为天子去讨伐的名义,然后才有报仇的实效.”。

6.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

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

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

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

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

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

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

上资政晏侍郎书

范仲淹

天圣八年月日,具官范某谨斋沐再拜,上书于资政侍郎阁下 :某近者伏蒙召问:“曾上封章,言朝廷礼仪事,果有之乎?某尝辱不次之举 ,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 ,因避席而对日:“有之。”遽奉严教云:“尔岂忧国之人哉! 众或议尔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苟率易不已,无乃为举者之累乎!”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莫不敢犯大人之威。”再拜而迟。退而思之,则自疑而惊曰: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 一变为尤,能不自疑而惊乎!且当公之知,为公之悔,倘默默不辩,则恐缙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如此,某何面目于门墙哉!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子前志,非敢左右其说,惟公之釆择。庶几某进不为贤人之疑,退不为贤人之累,死生幸甚! 死生幸甚!

其天不赋智.昧于几微,而但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繇是时政得失,或尝言之,岂所谓不知量也? 盖闻昔者圣人求天下之言,以共理天下,于是命百官箴缺,百工献艺,则大臣小臣无非谏也 。建善旌,立谏鼓,咨蒭荛,***谣咏,斯则何远何近咸可言也。此诚历代令王,惧上有所未闻,下有所未达,特崇此道,以致天下之言,俾九重之深,无所蔽也。亦必比国大臣,惧议有所未从,谏有所未上,复广此道,以致天下之情,冀万乘之心,有以动也。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卫觊曰:“非破家为国,杀身成君者,谁能犯颜色,触忌讳,建一言哉!” 亦忠臣之分也。而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者。谓各司其局,不相侵官 ,如当二千石之位,则不责尚书之政,当尚书之位,则不责三公之政,非言路之谓矣。又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盖言有道之朝,教化纯被,则庶人无所议焉。某登进士第,由幕府歴宰字,为九卿之属 ,似非庶人,敢不议乎?如云远不当谏,则伯夷叩马谏武王,岂近臣哉!太公谓之义士,夫子称其贤人,曾不以远而为过乎? 至于颍考叔、曹刿、 杜篑、弦高、鲁仲连、梅福之徒,皆远而谋国者也,前史嘉之 。 况国家以公之清举,置某于近阁同文馆之列。唐文皇于此延天下之才,使多识前言往行,以谘政教之得失,备廊庙之选用。如朝廷延才之意不减于前,则某事君于此非远也。又闻,“言未及而言谓之躁 ”。 今国家诏百官转对,使明言圣功之过失,宰司之缺遗,其不预转对者,俾实封奏以闻,则某非官未及而言也 。若以某好奇为过,则伊尹负鼎,太公直钓,仲尼诛侏儒以尊鲁,夷吾就缧绁而霸齐,蔺相如夺璧于彊邻,诸葛亮邀主子敝庐 ,陈汤矫制而大破单于,祖狄誓江而克清中原,房乔仗策于军门,姚崇臂鹰于渭上,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尔。若以某邀名为过,则圣人崇名教而天下始劝。庄叟云“为善无近名”,乃道家自全之说,岂治天下者之意乎!名教不崇,则为人君者谓尧舜不足慕,桀纣不足畏,为人臣者谓八元不足尚, 四凶不足耻,天下岂复有善人乎! 人不爱名,则圣人之权去矣。经 曰:“立身扬名。”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又曰“耻没世而名不称”,又日:“荣名以为宝。”是则教化之道无先于名。三古圣贤何尝不著于名乎!某患邀之未至尔。某又闻,天生蒸民 ,各食其力。惟士以有德,可以安君,可以庇民。于是圣人率民以养士。《易》曰:“不家食,吉。”如其无德,何食之有? 某官小禄微,然岁受俸禄仅三十万,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十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则千亩之获,可给三十万,以丰歉相半,则某岁食二千亩之入矣。其二千亩中,播之耨之,获之剑之,其用天之时、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傥某无功而食,则为天之螟 ,为民之螣,使鬼神有知,则为身之殃,为子孙之患 。某今职在校雠 ,务甚清素,前编后简,海聚云积。其间荒唐诡妄之书,十有七八。朱紫未辨,膏肓奈何。某楼迟于斯,绝无补益。上莫救斯文之弊,下无庇于斯之德,诚无功而食矣。所可荐于君者,惟忠言耳。况我国家以***之广,四叶之盛,抚既济之会,防未然之几,兢兢持盈,旰昃不暇。谓今天下民庶而未富,士薄而末教,礼有所未格,乐有所未谐,多士之源有所末澄,百司之纲有所未振,兵轻而有所末练,边虚而有所未计,赏罚或有所未一,恩信或有所未充。乃诏百官转对,其末预者并许封章。此吾君尽心以虚受天以之言也,亦天下君子尽心以助成王道之日也。然献言之初,或有所赏,于是浮浅侥觊之辈,争为烦言,或***其细而伤其大,或夸其利而隐其害,下冒上之宠而矫其辞,上疑下之躁而轻其说。此政教之大害也。某远观五帝三王,爵以尚德,禄以报功,未有赏其空言者。至于舜俞禹拜, 惟重其言而行之。逮夫春秋之时,则有举贤之赏。唐文皇赏孙伏伽之谏,以天下始定而权以进之,未始久行焉。今朝廷必欲求有道之言,在其择而必行。不在其诱于必赏。言而无赏,则真有忧天下之心者,不废其进焉。然后下不冒上之宠而直其辞,上不疑下之躁而重其说,此政教之大利也。某亦尝闻长者之余论,郁于胸中而莫敢罄发者,耻与浮浅侥觊之徒受上之疑于国矣。

某昨辄言国家冬至上寿之礼者,斯百有罪,必不疑其侥觊矣。是故轻一死而重万代之法,请皇帝率亲王皇族于内中,上皇太后圣寿;请诏宰相率百僚于前殿,上两宫圣寿,实无减皇太后尊崇之威,又足存皇帝高贵之体。盖一人与亲王、皇族上寿于内,则母子之义亲,君臣之礼异。与百僚上寿于外,则是行君臣之仪,非敦母子之义。在今两宫慧圣仁孝之德,而行此典,则未见其损。奈何后世心有舅族强炽,窃此为法,以抑制人主者矣。圣朝既不能正之,使后代忠臣何所执议?

先王制礼之心,非万世利,则不行焉。或曰: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何泥于古乎?其谓礼乐等数,沿革可移,帝王名器,乾坤定矣,岂沿革之可言哉? 若谓某不知圣人之权,则孔子何以谓晋文公谲而不正,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是讳其权而正其礼也,岂昧于权哉!小臣味死力言,大臣未能力救。苟诚为今日之事,未量后代之患,岂小臣之枉言,大臣之未思也!

某迂拙之效,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倘进用于时,必有甚于今者,庶几报公之清举。如求少言少过自全之士,则滔滔乎天下皆是,何必某之举也?

夫天下之士有二党焉:其一曰,我发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为? 其一曰:我逊言易入,逊行易合,人生安乐.何用忧为?斯二党者,常交战于天下,天下理乱,在二党胜负之间耳。倘危言危行,获罪于时,其徒皆结舌而去,别人主蔽其聪。大臣丧其助。而逊言逊行之党,不战而胜,将浸盛于中外,岂国家之福,大臣之心乎!人皆谓危言危行,非远害全身之谋,此未思之甚矣。使搢绅之人 皆危言危行,则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政教不坠,祸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无忧,此远害全身之大也。使缙绅之人皆逊其言行,则致君于过,致民于怨,改教日坠,祸患日起,大乱之下,汹然何逃! 当此之时,纵能逊言逊行,岂远害全身之得乎!

凡今之人,生于太平,非极深研几,岂斯言之信哉! 昔藕晋之乱,哲人罹忧,至有管宁之徒涉海而遁。某今进危言于君亲,蹈危机于朝廷,不犹于涉海之险,而遁于异域者乎?傥以某远而尽心,不谓之忠;言而无隐,不谓之直。则而今而后,未知所守矣。

维公察某之辞,求某之志,谓尚可教,则愿不悔前日之举,而加生平之知,使某罄诚于当时,垂光于将来,报德之心,宜无穷已。倘察某之志如,如不可教,则愿昌言于朝,以绝其进。前奏既已免咎,此书尚可议责。使黜之辱之,不为贤大人之累,则某退藏其身,省求其过。不敢以一朝之责,而忘平生之知,报德之心,亦无穷已。

恭维资政侍郎,羽翼旧贤,股肱近辅,赫赫之猷,天下所望。愿论道之余,一赐鉴虑。与其进,则天下如某之徒皆不召而进矣;与其退,则天下如某之徒,皆不斥而自退矣。决天下进退者,其在公一言乎! 干犯台严,不任战惧之至。不宣。某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