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梦无痕对仗什么,春梦了无痕上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7 0
  1. 按要求写成语
  2. 刘孝明録丨张永林七律选抄
  3. 剩男剩女一直都有,大多因为缺钱,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的呢?
  4. 求苏轼的生平简介 能和一些我们熟悉的他写的诗歌联系起来的 可以做一些议论文之类的论据用的
  5. 有趣的历史题,大家帮忙看一下
  6. 苏轼的资料

真好,生龙凤胎

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 、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

傍花随柳 草长莺飞 吹箫乞食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梦无痕对仗什么,春梦了无痕上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鹅毛大雪

春和景明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如登春台

秋月春花 秋月春风 皮里春秋 暮云春树 满园春色

丽藻春葩 口角春风 虎尾春冰 寒木春华 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 春蚓秋蛇 春意阑珊 齿牙春色 春蛙秋蝉

春诵夏弦 春生夏长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笋怒发

春色满园 春树暮云 春色撩人 春葩丽藻 春暖花开

春露秋霜 春花秋月 春和景明 春风沂水 春晖寸草

唇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春雨如油 寸草春晖 大地回春 雨丝风片 寻花问柳

寒木春华 红情绿意 红衰翠减 阳春有脚 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雨后春笋 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 落花流水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研桑心计

鸟语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晋之好 阳光明媚 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 春梦无痕 阳春白雪 如坐春风 春兰秋菊

四时八节 桃红柳绿 有脚阳春 燕语莺啼

秋季:

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

秋果累累

冬 林寒洞肃 日长一线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天凝地闭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白屋寒门 碧海青天 冰天雪窑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唇亡齿寒 滴水成冰 风刀霜剑 风雨凄凄 寒蝉凄切 寒蝉仗马 寒花晚节 寒木春华 寒心酸鼻 号寒啼饥 林寒洞肃 凄风苦雨 十冬腊月 霜露之病 岁寒三友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偷寒送暖 缩手缩脚 岁暮天寒 天凝地闭 啼饥号寒 天寒地冻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嘘寒问暖 一寒如此 仗马寒蝉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春季:春风和气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 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 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标傲世 桂馥兰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红衰翠减 鸟语花香

夏季:蝉不知雪 簟纹如水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夏虫不可以语冰 燕雁代飞

秋季:桂子飘香 红衰翠减 金风玉露 噤若寒蝉 九原可作 林寒洞肃 蒲柳之姿 秋风团扇 秋毫无犯 秋风过耳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秋扇见捐 秋荼密网 天末凉风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古长存 万古长青 叶落知秋 一日三秋 一叶知秋 早韭晚菘

冬季:林寒洞肃 日长一线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天凝地闭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白屋寒门 碧海青天 冰天雪窑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唇亡齿寒 滴水成冰 风刀霜剑 风雨凄凄 寒蝉凄切 寒蝉仗马 寒花晚节 寒木春华 寒心酸鼻 号寒啼饥 林寒洞肃 凄风苦雨 十冬腊月 霜露之病 岁寒三友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偷寒送暖 缩手缩脚 岁暮天寒 天凝地闭 啼饥号寒 天寒地冻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嘘寒问暖 一寒如此 仗马寒蝉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语花香、世外桃源

按要求写成语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这是两者的区别。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谦称,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对别人的 一种尊称。下面是我整理的苏轼名字的来历,快来看看吧。

 名字来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早年,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有着父亲作为榜样,苏轼也自带着勤奋刻苦的基因,该发愤时就发愤!

 苏轼其名“轼”原意是车前的扶手,取的是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即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伴有这个名字后,苏轼在性格上放达,喜欢交朋友,喜欢寻找美食,也是个有潜质的吃货,还创造许多独创美食,比如东坡肉这类有名菜品,也喜欢安静的坐着泡壶茶,品茶等雅事,这些不正和他的名字”苏轼“有着相同的品格吗?

 到了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到了后期,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 湖州画派。因其文、词颇多于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

 苏轼的故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没料到***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苏轼嗜茶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油食品)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厌凡泉”。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用铜器铁(铁食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经典诗词

 1、 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2、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望江南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4、 "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苏轼 《无题》"

 5、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苏轼 《杂说送张琥》"

 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7、 人间何处不巉岩。 ——苏轼 《慧湖峡阻风》

 8、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次叫童儿去打扫, 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 花影刚刚隐退, 可是月亮又升 起来了, 花影 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苏轼 《花影》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10、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

 11、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 《临江仙(送王缄)》

 12、 修其本而末自应。 ——苏轼

 13、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苏轼

 14、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苏轼 《晁错论》

 1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晁错论》

 17、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东栏梨花》

 18、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苏轼

 19、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 江城子·别徐州》

 20、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

 21、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琴诗》

 22、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 盛开;飞 来家 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

 23、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 《赤壁赋》

 2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

 25、 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苏轼

 26、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 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27、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 《少年游》

 28、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29、 临大事而不乱。 ——苏轼 《策略第四》

 30、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

  苏轼诗词

  苏轼

 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刘孝明録丨张永林七律选抄

□□□面

别开生面 出头露面 独当一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千人一面 囚首垢面

洗心革面 春风满面 牛头马面 笑容满面

发□□□

发愤图强 发号施令 发聋振聩 发人深省 发扬光大

□发□□

百发百中 ***雷霆 奋发有为 鹤发童颜 后发制人 结发夫妻 怒发冲冠 先发制人

一发千钧 朝发夕至 擢发难数 被发缨冠 被发文身 鹤发鸡皮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发□

借题发挥 令人发指 振聋发聩

□□□发

精神焕发 披头散发 容光焕发 千钧一发 引而不发 一触即发 意气风发

眉□□□

眉高眼低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眉目传情 眉目不清

□眉□□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慈眉善目 横眉怒目 挤眉弄眼 燃眉之急 须眉毕现 扬眉吐气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眉□

火烧眉毛 迫在眉睫 看人眉睫

□□□眉

巾帼须眉 举案齐眉

眼□□□

眼高手低 眼花缭乱 眼高一切 眼明心亮 眼明手快

□眼□□

过眼烟云 冷眼旁观 另眼相看 睡眼惺松 望眼欲穿 有眼无珠 三眼一板

□□眼□

见钱眼开 眉高眼低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手急眼快 心明眼亮

□□□眼

别具只眼 独具只眼 挤眉弄眼 一板三眼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一板一眼

目□□□

目不交睫 目不识丁 目不暇接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目光炯炯 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空一切 目目迷五色 目无法纪 目无全牛 目无余子 目眦尽裂

□目□□

闭目塞听 瞠目结舌 触目惊心 触目皆是 耳目一新 刮目相看 过目不忘 过目成涌

举目无亲 眉目如画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明目张胆 怒目而视 找目而待

鼠目寸光 万目睽睽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 有目共赏 鱼目混杂 众目睽睽

众目昭彰

□□目□

耳聪目明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刚举目张 眉清目秀

□□□目

本来面目 疮痍满目 慈眉善目 金刚怒目 历历在目 琳琅满目 死不瞑目 掩人耳目

獐头鼠目 遮人耳目

耳□□□

耳聪目明 耳根清净 耳目一新 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提面命 耳闻目睹

□耳□□

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抓耳挠腮

□□耳□

酒酣耳热 面红耳赤 掩人耳目 遮人耳目

□□□耳

不堪入耳 肥头胖耳 俯首帖耳 交头接耳 言犹在耳 忠言逆耳

□□鼻□

仰人鼻息

□□□鼻

嗤之以鼻

口□□□

口碑载道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是心非 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

□口□□

百口莫辩 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缄口结舌 交口称誉 苦口婆心 钳口不言 守口如瓶

脱口而出 心口如一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血口喷人 哑口无言 异口同声 有口皆碑

有口难分 有口难言 有口无心 张口结舌 众口纷纭 众口铄金 众口一词

□□口□

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目瞪口呆 心服口服 心直口快

□□□口

脍炙人口 良药苦口 三缄其口 血盆大口 羊入虎口 养家活口

□嘴□□

尖嘴猴腮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油嘴滑舌 拙嘴笨腮

□□嘴□

人多嘴杂

牙□□□

牙牙学语

□牙□□

牙牙学语 伶牙俐齿 犬牙交错 象牙之塔 咬牙切齿 张牙舞爪

□□牙□

拾人牙慧

□□□牙

佶屈聱牙 青面獠牙

齿

齿□□□

齿白唇红

□齿□□

唇齿相依 马齿徒增 没齿不忘

□□齿□

唇亡齿寒 令人齿冷

□□□齿

何足挂齿 伶牙俐齿 咬牙切齿 朱唇皓齿 不足挂齿

唇□□□

唇齿相依 唇枪舌剑 唇亡齿寒 唇焦舌敝

□唇□□

反唇相稽 摇唇鼓舌 朱唇皓齿

□□唇□

齿白唇红 舌敝唇焦

舌□□□

舌敝唇焦

□舌□□

赤舌烧城

□□舌□

唇枪舌剑 唇焦舌敝

□□□舌

瞠目结舌 缄口结舌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三寸之舌 摇唇鼓舌 鹦鹉学舌 油嘴滑舌

张口结舌

手□□□

手不释卷 手急眼快 手忙脚乱 手无寸铁 手舞足蹈 手足之情 手足无措

□手□□

白手起家 垂手可得 措手不及 额手称庆 拱手让人 拱手相让 ***手于人 妙手丹青

妙手回春 拿手好戏 蹑手蹑脚 拍手称快 七手八脚 胼手胝足 束手待毙 束手就擒

束手无策 顺手牵羊 缩手缩脚 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 信手拈来 袖手旁观 一手包办

一手遮天 游手好闲 指手画脚 炙手可热 着手成春

□□手□

不择手段 情同手足 人多手杂 心狠手辣 眼高手低

□□□手

爱不释手 大打出手 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高抬贵手 鹿死谁手 棋逢对手 如左右手

上下其手 斫轮老手

掌□□□

掌上明珠

□掌□□

孤掌难鸣

□□□掌

了如指掌 摩拳擦掌 易如反掌

指□□□

指挥若定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指桑骂槐 指手画脚

□指□□

屈指可数 颐指气使

□□指□

了如指掌

□□□指

令人发指 千夫所指 首屈一指

□臂□□

螳臂挡车 一臂之力

□□□臂

三头六臂 失之交臂

肩□□□

肩摩毂击

□肩□□

胁肩谄笑 摩肩接踵

胸□□□

胸有成竹 胸怀大志 胸无城府 胸无点墨

□胸□□

捶胸顿足

□□□胸

成竹在胸

腹□□□

腹背受敌 腹心之患

□腹□□

大腹便便 满腹经纶 满腹疑团 枵腹从公 心腹之患 捧腹大笑

□□腹□

口蜜腹剑

□□□腹

推心置腹 葬身鱼腹

□肚□□

鼠肚鸡肠

□□□肚

牵肠挂肚

腰□□□

腰缠万贯

□□□腰

虎背熊腰

背□□□

背道而驰 背水一战 背信弃义

□背□□

腹背受敌 虎背熊腰

□□背□

离乡背井

□□□背

汗流浃背 力透纸背 芒刺在背 人心向背 望其项背

心□□□

心安理得 心不在焉 心潮澎湃 心驰神往 心胆俱裂 心恶面善 心烦意乱 心服口服

心腹之患 心甘情愿 心广体胖 心狠手辣 心花怒放 心怀叵测 心慌意乱 心灰意懒

心急如焚 心坚石穿 心惊胆战 心惊肉跳 心口如一 心旷神怡 心劳日拙 心力交瘁

心领神会 心乱如麻 心满意足 心明眼亮 心平气和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如铁石

心照不宣 心直口快 心中无数 心中有数

□心□□

诚心诚意 称心如意 痴心妄想 处心积虑 粗心大意 得心应手 腹心之患 勾心斗角

攻心为上 归心如箭 回心转意 江心被漏 匠心独具 匠心独运 尽心竭力 惊心动魄

居心不良 居心叵测 苦心孤诣 苦心经营 狼心狗肺 离心离德 瞒心昧己 扪心自问

呕心沥血 平心而论 平心静气 齐心协力 全心全意 人心不古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人心向背 三心二意 丧心病狂 赏心悦目 死心塌地 随心所欲 贪心不足 提心吊胆

同心同德 痛心疾首 推心置腹 违心而论 问心无愧 洗心革面 心心相印 雄心壮志

虚心下气 野心勃勃 一心一意 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 真心实意 忠心耿耿 专心致志

冰心雪操 身心交病

□□心□

别出心裁 动人心弦 费尽心机 福至心灵 鬼迷心窍 见猎心喜 口是心非 蛇蝎心肠

铁石心肠 挖空心思 枉费心机 言为心声 用尽心机 语重心长 胆颤心惊

□□□心

包藏祸心 别具匠心 别有用心 不得人心 恻隐之心 赤胆忠心 赤子之心 触目惊心

促膝谈心 掉以轻心 独具匠心 蛊惑人心 刻骨铭心 苦口婆心 狼子野心 力不从心

利欲熏心 笼络人心 戮力同心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人面兽心 煞费苦心 深得人心

深入人心 世道人心 万箭攒心 万众一心 无所用心 一见倾心 一片冰心 一片丹心

有口无心 存乎一心 碧血丹心

肝□□□

肝肠寸断 肝胆相照 肝脑涂地

□肝□□

披肝沥胆

肺□□□

肺腑之言

□□肺□

别具肺肠

□□□肺

狼心狗肺

胆□□□

胆大妄为 胆大心细 胆小如鼠 胆颤心惊

□胆□□

赤胆忠心 肝胆相照

□□胆□

心惊胆战

□□□胆

浑身是胆 明目张胆 披肝沥胆 提心吊胆 闻风丧胆 卧薪尝胆

肠□□□

肠肥脑满

□肠□□

愁肠百结 肝肠寸断 饥肠辘辘 牵肠挂肚 羊肠小道 愁肠寸断

□□肠□

脑满肠肥

□□□肠

蛇蝎心肠 鼠肚鸡肠 搜索枯肠 铁石心肠 别具肺肠

脚□□□

脚踏实地

□脚□□

接脚而至

□□脚□

手忙脚乱

□□□脚

蹑手蹑脚 缩手缩脚 指手画脚 七手八脚

□膝□□

促膝谈心

□□膝□

承欢膝下

□□□膝

奴颜婢膝 卑躬屈膝

足□□□

足不出户 足智多谋

□足□□

鼎足之势 裹足不前 何足挂齿 捷足先得 举足轻重 手足无措 手足之情 无足轻重

知足不辱 不足挂齿 不足为奇 不足为训

□□足□

丰衣足食 手舞足蹈 微不足道 金无足赤

□□□足

不一而足 捶胸顿足 画蛇添足 胼手胝足 评头品足 情同手足 贪心不足 先天不足

心满意足

趾□□□

趾高气扬

皮□□□

皮开肉绽

□皮□□

嬉皮笑脸 肤皮潦草

□□皮□

略知皮毛

□□□皮

食肉寝皮 与虎谋皮 鸡毛蒜皮 羊质虎皮

□肉□□

骨肉离散 食肉寝皮 血肉横飞 血肉相连 血肉模糊 弱肉强食 骨肉相残

□□肉□

皮开肉绽 心惊肉跳

□□□肉

形尸走肉 有血有肉 至亲骨肉

血□□□

血海深仇 血口喷人 血流如注 血盆大口 血气方刚 血肉横飞 血肉相连 血债累累

血迹斑斑 血流漂杵 血肉模糊 血战到底 血雨腥风 血脉相通

□血□□

狗血喷头 含血喷人 热血沸腾 歃血为盟 心血来潮 有血有肉 浴血奋战 碧血丹心

□□血□

兵不血刃 腥风血雨 头破血流

□□□血

呕心沥血 一针见血 费尽心血 茹毛饮血

骨□□□

骨鲠在喉 骨肉离散 骨肉相残 骨瘦如柴

□骨□□

刻骨仇恨 刻骨铭心 毛骨悚然 敲骨吸髓

□□骨□

形销骨立 至亲骨肉

□□□骨

粉身碎骨 恨之入骨 奴颜 铜盘铁骨 颜盘柳骨 脱胎换骨 冰肌玉骨

毛□□□

毛骨悚然 毛遂顿开 毛遂自荐 毛手毛脚 毛举细故

□毛□□

不毛之地 吹毛求疵 凤毛麟角 一毛不拔 羽毛未丰 茹毛饮血

□□毛□

毛毛毛脚

□□□毛

火烧眉毛 九牛一毛 千里鹅毛 轻于鸿毛 略知皮毛

动物成语:

鼠牙雀角

城狐社鼠

泥牛入海

吴牛喘月

九牛二虎

虎头蛇尾

为虎作伥

虎口余生

画虎类犬

见兔顾犬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龙蟠虎踞

龙凤呈祥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蛇混杂

马马虎虎

马首是瞻

塞翁失马

马到成功

马齿徒增

羊质虎皮

羊入虎口

歧路亡羊

亡羊补牢

一马当先

一箭双雕

一石二鸟

井底之蛙

人仰马翻

伏虎降龙

偷鸡摸狗

千里鹅毛

千军万马

如虎添翼

如狼似虎

如鱼得水

守株待兔

害群之马

巴蛇吞象

彩凤随鸦

引狼入室

得鱼忘筌

快马加鞭

悬崖勒马

打草惊蛇

招兵买马

投鼠忌器

抱头鼠窜

指鹿为马

断鹤续凫

暴虎冯河

望子成龙

杯弓蛇影

杯盘狼藉

梅妻鹤子

杀鸡取卵

池鱼之殃

汗牛充栋

汗马功劳

沐猴而冠

沉鱼落雁

河东狮吼

浑水摸鱼

乌合之众

乌烟瘴气

熊丸教子

牛刀小试

牛头马面

牝鸡司晨

牛鬼蛇神

狐群狗党

狐***虎威

狡兔三窟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狼狈为*

獐头鼠目

瓮中捉鳖

生龙活虎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盲人摸象

豹死留皮

劳燕分飞

秣马厉兵

管中窥豹

风声鹤唳

门可罗雀

鸡皮鹤发

闲云野鹤

鹏程万里

鱼雁传书

鹤立鸡群

雀跃三尺

鹬蚌相争

灵鹊报喜

鸠占鹊巢

凤毛麟角

缘木求鱼

纵虎归山

蛛丝马迹

蜂拥而上

蜀犬吠日

蜻蜓点水

螳螂捕蝉

蚕食鲸吞

调虎离山

猫哭耗子

金童玉女

金蝉脱壳

鸟语花香

鸦雀无声

鹣鲽情深

数学方式的成语:

四海为家 + 五光十色 = 九霄云外

七巧板 + 三合土 = 拾金不昧

五谷丰登 + 五加皮 = 十字街头

九九乘法 + 八股文章 = 寂寞的十七岁

言重九鼎 - 四海为家 = 五福临门

五官端正 - 五线谱 = 感激涕零

百折不回 - 九曲桥 = 九死一生

十拿九稳 - 八面玲珑 = 两全其美

十八姑娘一朵花 -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 八方英雄会中州

一本正经 × 三吋金莲 = 三星白兰地

南柯一梦 × 四面楚歌 = 四通八达

千锤百鍊 × 十年寒窗 = 万世师表

沧海一粟 ÷ 孤注一掷 = 独当一面

千门万户 ÷ 千军万马 = 风行一时

对字成语:

大才小用

大惊小怪

大呼小叫

大同小异

小题大作

红男绿女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积少成多

来龙去脉

逆来顺受

有备无患

柳暗花明

阳奉阴违

瞻前顾后

雷大雨小

僧多粥少

苦尽甘来

南船北马

南辕北辙

以德报怨

远交近攻

长吁短叹

抑强扶弱

化险为夷

明争暗斗

内忧外患

博古通今

顾此失彼

早出晚归

左邻右舍

左顾右盼

左支右出

乐极生悲

指东问西

推陈出新

避重就轻轻

天经地义

欢天喜地

舍本逐末

有始有终

博古通今

大公无私

先公后私

***公济私

允文允武

弄巧成拙

弄***成真

昏天暗地

欢天喜地

除旧布新

东张西望

出生入死

牛鬼蛇神

成语择对

在意义上***成对或声音上平仄协合,造成一种对仗的美感:

一人复楚—三户亡秦。 不可思议—难得糊涂。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有条有理—无法无天。 因地制宜—随心所欲。 醉生梦死—麻木不仁。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话不投机—语无伦次。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游手好闲—埋头苦干。 自投罗网—逼上梁山。 为善最乐—能忍自安。

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和衷共济—敌忾同仇。

说长道短—指东话西。 洋洋得意—落落寡欢。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以讹传讹—将错就错。 强词夺理—盛气凌人。

五行成语

金科玉律 金玉良言 金玉满堂 金屋藏娇 金碧辉煌 金蝉脱壳

纸醉金迷 固若金汤 丈二金刚 浮光跃金 众口铄金 木已成舟

呆若木鸡 木雕泥塑 槁木死灰 枯木逢春 木石心肠 木强则折

水火无情 水土不服 水到渠成 水火不容 水来土掩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融 水深火热 出水芙蓉 如鱼得水 心如止水

望穿秋水 杯水车薪 浑水摸鱼 秋水*** 背水一战 萍水相逢

车水马龙 饮水思源 蜻蜓点水 落花流水 逆水行舟 覆水难收

顺水推舟 水落石出 山穷水尽 水中捞月 火树银花 火上加油

烽火连天 火伞高张 皇天后土 土崩瓦解 土头土脑 土阶茅茨

花成语

花言巧语

花枝招展

花前月下

***

花团锦簇

花街柳巷

花容月貌

花好月圆

风花雪月

镜花水月

落花流水

绣花枕头

生花妙笔

烟花风月

残花败柳

昙花一现

心花怒放

如花似玉

天花乱坠

名花有主

五花八门

移花接木

五花大绑

鸟语花香

洞房花烛

柳暗花明

雾里看花

闭月羞花

铁树开花

锦上添花

走马看花

火树银花

水性杨花

明日黄花

天女散花

妙笔生花

人面桃花

并蒂莲花

成语的比喻

口若悬河

守口如瓶

妙语如珠

应对如流

视死如归

势如破竹

危如累卵

了如指掌

大智若愚

易如反掌

美如冠玉

号令如山

冷若冰霜

虚怀若谷

呆若木鸡

艳若桃李

不绝如缕

嫉恶如仇

如雷贯耳

门庭若市

情深似海

料事如神

七情成语

喜出望外

喜及而泣

喜新厌旧

悲喜交加

喜从天降

喜怒无常

心花怒放

怒发冲冠

怒潮汹涌

恼羞成怒

亲爱精诚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爱不释手

谈情说爱

欲罢不能

蠢蠢欲动

恶贯满盈

深恶痛绝

勇者不惧

不忧不惧

后生可畏

叠字成语

井井有条

亭亭玉立

***自危

人心惶惶

依依不舍

来势汹汹

原原本本

卿卿我我

吞吞吐吐

咄咄逼人

呱呱坠地

呶呶不休

嗷嗷待哺

唯唯诺诺

大名鼎鼎

多多益善

威风凛凛

婆婆妈妈

孜孜矻矻

孳孳不息

小心翼翼

小时了了

前途茫茫

忧心忡忡

岌岌可危

庸庸碌碌

循循善诱

心心相印

意气扬扬

战战兢兢

扭扭捏捏

欣欣向荣

比比皆是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虎视眈眈

马马虎虎

野心勃勃

细雨霏霏

困难重重

千里迢迢

逃之夭夭

议论纷纷

芸芸众生

斑斑可考

形形

彬彬有礼

子孙

文质彬彬

浑浑噩噩

济济一堂

生气勃勃

蠢蠢欲动

里里外外

行色匆匆

谆谆告戒

人才济济

洋洋大观

楚楚动人

栩栩如生

四季成语:

傍花随柳 草长莺飞 吹箫乞食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鹅毛大雪

春和景明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如登春台

秋月春花 秋月春风 皮里春秋 暮云春树 满园春色

丽藻春葩 口角春风 虎尾春冰 寒木春华 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 春蚓秋蛇 春意阑珊 齿牙春色 春蛙秋蝉

春诵夏弦 春生夏长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笋怒发

春色满园 春树暮云 春色撩人 春葩丽藻 春暖花开

春露秋霜 春花秋月 春和景明 春风沂水 春晖寸草

唇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春雨如油 寸草春晖 大地回春 雨丝风片 寻花问柳

寒木春华 红情绿意 红衰翠减 阳春有脚 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雨后春笋 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 落花流水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研桑心计

鸟语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晋之好 阳光明媚 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 春梦无痕 阳春白雪 如坐春风 春兰秋菊

四时八节 桃红柳绿 有脚阳春 燕语莺啼

秋季:

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

秋果累累

春季:春风和气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柳暗花明 漏泄春光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 出水芙蓉 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 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 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 孤标傲世 桂馥兰香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含苞待放 含苞欲放 红衰翠减 鸟语花香

夏季:蝉不知雪 簟纹如水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浮瓜沉李 寒来暑往 火伞高张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夏虫不可以语冰 燕雁代飞

秋季:桂子飘香 红衰翠减 金风玉露 噤若寒蝉 九原可作 林寒洞肃 蒲柳之姿 秋风团扇 秋毫无犯 秋风过耳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秋扇见捐 秋荼密网 天末凉风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古长存 万古长青 叶落知秋 一日三秋 一叶知秋 早韭晚菘

冬季:林寒洞肃 日长一线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天凝地闭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白屋寒门 碧海青天 冰天雪窑 春寒料峭 春回大地 唇亡齿寒 滴水成冰 风刀霜剑 风雨凄凄 寒蝉凄切 寒蝉仗马 寒花晚节 寒木春华 寒心酸鼻 号寒啼饥 林寒洞肃 凄风苦雨 十冬腊月 霜露之病 岁寒三友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 偷寒送暖 缩手缩脚 岁暮天寒 天凝地闭 啼饥号寒 天寒地冻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嘘寒问暖 一寒如此 仗马寒蝉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形容春天的成语:

(1)风和日丽 (2)草长莺飞 (3)春光明媚 (4)春寒料峭

(5)春暖花开 (6)春色满园 (7)春色怡人 (8)春意盎然

(9)花香鸟语 (10)惠风和阳 (11)流水桃花 (12)莺歌燕舞

(13)桃红柳绿 (14)姹紫嫣红

2. 形容夏天的成语:

(1)火伞高张 (2)赤日炎炎 (3)炎天暑月 (4)赤时当空

(5)骄阳似火 (6)暑气蒸人 (7)焦金炼石

3. 形容秋天的成语:

(1)西风落叶 (2)桐叶知秋 (3)天高气爽 (4)秋高气爽

(5)金风飒飒 (6)江枫渔火 (7)林寒涧萧 (8)秋风萧瑟

4. 形容冬天的成语:

(1)橙黄桔绿 (2)白雪皑皑 (3)冰天雪地 (4)风嚎雪舞

(5)风雪交加 (7)寒气逼人 (8)千里冰封

(9)朔风凛冽 (10)天寒地冻 (11)雪虐风餐

剩男剩女一直都有,大多因为缺钱,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的呢?

? 张永林(1950~2021)辽宁省大石桥市人,原大石桥市诗词楹联协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此编收选张永林先生七律64首,绝笔诗1首,点评引用1首,情吟桑梓14首,江山放歌15首,咏物11首,咏史12首,吟感7首,酬赠4首。

? 张永林最后之诗

老屋之殇(新韵)

? 入目废墟实不堪,狼藉瓦砾几残垣。

? 乱蒿争势掩荒径,归燕痴心觅旧檐。

? 童梦云舒情未已,乡愁风语泪吹干。

? 曾经岁月心何系,春雨年年绿故园。

刘孝明点评

老屋

张永林

老屋沧桑见斑驳,亲情浓处耐消磨。

慈颜入梦春晖远,严训铭心热泪多。

不改东风新草绿,归来燕子旧时窝。

乡思自古托明月,圆缺悲欢都是歌。

此诗收录于2013年《营口百家千诗集》

诗人昔日写此《老屋》之诗,虽斑驳沧桑,但老屋尚存。而今作《老屋之殇》,瓦砾狼藉,残垣废墟,不堪入目。自 是两种境遇,两种心情。眼中所见,乱蒿争势遮掩荒径,归来燕子无觅旧檐。已不是不改东风新草绿,归来燕子旧时窝的感受了。童梦云舒情未已,乡愁风雨泪吹干。诗中警句。诗人晚年远离故乡,此联道出眷恋家园的真挚感情。曾经的岁月,心将系于何处,只能寄望春雨年年浇绿我的故园。此时痛老屋之殇,怀乡之情见矣。

《老屋之殇》为先生绝笔,以代自身将陨。作此诗后,数日仙去。朱先生评曰:“其人勒马诗乡,挥毫诗会,义举庾楼。为诗乡发展,规章建档,几度筹谋。性格耿爽,坦荡无求。诗法少陵,不与合流“。张先生诗以七律见长,有许浑之工整,放翁之豪放。习少陵顿挫之法,晚年得沉郁之风,此首足可传世压卷。

?

? 情吟桑梓

金牛山

沧桑几度看荒丘,独秀苍原四季幽。

名寂山村菱镁矿,洞开惊世古猿头。

***薪燧火风霜暖,敲石为兵岁月悠。

溯本欲知初祖亊,史家络绎访金牛。

淤泥河览胜

泥羁唐马淡云烟,入目丹青新纪颜。

襟带平川兴古镇,波摇明月映名山。

长堤芳草绿阴路,碧水悬桥白玉栏。

黉院甘霖润桃李,柳丝一曲惠风弹。

淤泥河雾淞

瑶台月窟雾中修,胜境日开河畔收。

飘逸银丝垂雪柳,晶莹素蕊簇琼楼。

风清气澶沁心脾,玉砌冰姿豁眼眸。

屐印霜桥恍如梦,浮云一片到蓬洲。

过海云寺未入戏作

傍林倚岭俯苍原,岁月悠闲磐鼓间。

吊斗经幡临石壁,梵楼僧宇绕云烟。

皆空方外生财易,羞涩囊中觐佛难。

不是西天有缘客,何须问路拜灵山。

迷镇山之秋

袤原孤岭抱禅宫,玉露清霜写淡浓。

圣水藤崖纤菊瘦,苍松苔石老枫红。

雁横夕照奋金翼,云掩山门荡晚钟。

梯路陡悬衔绝顶,倚栏高阁沐天风。

红旗山秋望

山色斑斓玉露凉,云浮绝顶望秋乡。

松枝滴翠横天碧,枫叶如丹伴菊黄。

果硕风清香溢远,粮丰民乐福流长。

柳荫圣水宏书苑,桃李芬芳育栋粱。

蟠龙飞雪

云掩蟠龙裹素纱,漫天飞絮际无涯。

鸟归巢穴听林静,壁画沧桑感物华。

雾笼银阶衔玉阁,风摇雪树落琼花。

高台纵目迷茫处,祥瑞盈门千万家。

三道岭水库

瑶池迁落秀营川,鱼跃碧波鸥鹭还。

出岫浮云横黛岭,飘萍戏水荡微澜。

悬湖屏列千椿树,高坝横陈一玉栏。

最是消闲逸情处,垂纶十尺钓芦滩。

山乡春早

椰风北渡暖营州,雨润山溪碧水流。

绿柳垂绦憩白羽,绯桃绽蕾染红楼。

燕翎舞动云天梦,草色烟涵阡陌头。

最是田家喜春早,一犁新土梦金秋。

营口西炮台

渤湾浪雪接天白,风卷旌旗古塞开。

铁炮千秋存浩气,长空万里绝阴霾。

弹痕故垒铭前耻,血铸丰碑警未来。

芦荻滩头仰忠烈,飞花岁岁祭高台。

(渤湾另作澥湾)

过营口西大庙

净土清幽紫气升,雕薨玉砌秀滨城。

云横沧海暗渔火,香溢莲台耀佛灯。

石磬木鱼警尘世,晨钟暮鼓伴涛声。

逢时柳埠桂桡远,不了湄州民女情。

登望儿山

孤峰峭拔秀平畴,佳景凌巅一望收。

电掣飙轮啸原上,帆飞澥海竞潮头。

依山石拱仙人渡,曲径林荫别墅楼。

地厚天高慈母塔,春晖百代沐归舟。

望儿山感怀

云海茫茫锁石山,春晖一片出孤峦。

焦心几碎归帆渺,凝目常期游子还。

冰雪裹躯垂玉箸,风尘扑面乱苍鬟。

望儿塔下思衣暖,莫让人间慈母寒。

(此诗发表于2019年5期辽河诗词)

望儿山感悟

几度沧桑云水间,春晖一片守孤峦。

心牵万里子何在,目断千帆泪已干。

纵使弱躯成石塔,尽将大爱洒尘寰。

望儿山下思衣暖,莫让人间慈母寒。

(此诗2020年蟠龙诗社社课作品)

孙国尊简评:该诗法度严谨,感情真挚,起承转合层层到位,浑然一体。起句:云水之间,变化万千;春晖母爱,坚固不变。命题直逼读者心里,必阅之而后快。承句:展开思绪,正面细解、诠释。"春晖一片""心牵万里""泪断千帆",形象而深沉。"子何在""泪已干"情真而意切。转句:反面强化承句。即使化身为石,终将母爱尽洒或者理解为身化石塔是果,爱洒尘寰是因,母爱高深至极。此时起句中的坚固不变表达到位。合句:思绪收回,深化主题,将启迪抛给读者:孝道是百善之首、民族美德,回答了望儿山感悟。

刘孝明简评:几度沧桑,时久。云水间,路遥。春晖,慈母之心,三句心牵承之。四句目断承首句云水间。二三四句破题,二句孤峦见山,三句子何在见儿,四句目断见望。五六句颂母爱之德,七句转笔自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思衣暖,莫忘母爱,八句收住。七八暖寒对比,由自身之暖结到众人之母,勿让母身寒,亦勿让母心寒。有教化意义。

?

江山放歌

长城怀古

镇沙衔海越关山,万里长城役骨填。

胡骑弯弓驰战马,望楼列戟举狼烟。

刀兵沙场尘遮日,月夜霜天甲浸寒。

戍卒枕戈身待旦,魂牵故里梦家园。

居庸关

气壮幽燕古塞春,沧桑犹有旧时痕。

弯刀怒马征云暗,危堞长弓碧血殷。

双岭高垣扼险路,一关横锁固京门。

尧风荡尽狼烟处,更见千秋华夏魂。

青藏铁路

丛岭急流神斧工,荒原汽笛震苍穹。

云横屋脊悬天路,冰裹昆仑飞巨龙。

华夏情和融雪域,南湖水暖送春风。

宏图今又添新笔,功在兴邦万古雄。

雨中登岳阳楼

波撼岳阳吴楚风,檐垂珠玉湿栏红。

迷茫帆影君山外,错落楼台烟雨中。

云涌天低衡岳北,浪飞水向大江东。

墨香千古赏佳句,忧乐关情祟范公。

登蓬莱水城炮台

千雉严城固国门,沧桑不改战旗新。

山河淡去倭奴血,岁月长存民族魂。

大海怒涛卷霜血,高台铁炮记风云。

游人东望皆怀恨,争说当年戚将军

苏州寒山寺

品是诗歌赏是图,千年宝刹冠三吴。

乌啼霜叶沧桑后,竹语春风景色殊。

襟上烟香生佛殿,望中云白挂浮屠。

驻足枫桥欲相问,夜半钟声尚有无?

兰亭

云淡天高燕翼轻,春风一路到兰亭。

花香竹语稽山梦,觞咏溪流曲水情。

翰墨祖孙夸圣手,鹅池父子岂虚名。

砚中岁月辛勤久,笔下龙蛇自纵横。

虎丘

万木扶疏隐画楼,剑池凛凛锁千秋。

晨露犹垂西子泪,胥门曾挂武员头。

有为勾践甘尝胆,无德夫差怪自修。

但得民心成大业,尚需固国砺吴钩。

六和塔

矗立浮屠逼九天,古今名重月轮山。

沧桑檐角千秋雨,变换江干一棹烟。

云影沉浮连海气,涛声起落逐流年。

谁怜落寞英雄事,多少豪情梦里圆。

弥陀寺

拔地禅宫近岭巅,岚光云影绕重檐。

石阶壁立山门路,万里风翻一树丹。

凡宇空灵心是佛,拱桥渡客玉为栏。

乡关胜景添新景,暮鼓晨钟入画船。

登开封龙亭

龙亭百尺压平芜,陟顶凭栏向故都。

苑外花开香御路,望中云锁铁浮屠。

六朝风雨三千梦,半日消磨酒一壶。

潘浊杨清两湖水,古今冰炭不同炉。

泰山南天门

碧海晨曦向日台,仙凡横断一关开。

天门缥缈白云动,梯路悬垂鬼斧裁。

岭突奇峰翥龙凤,泉鸣幽谷润松槐。

丹墀凌步摘星斗,不尽长风万里来。

景山公园

平畴掘土垒山丘,仰望高亭天外楼。

梯路傍花熏客旅,茂林笼翠隐沉浮。

倾杯香醉升平日,惊旆风翻危急秋。

不斫栋梁自修好,何辜槐树挂龙头。

(尾句用事无痕)

沈阳故宫

红墙碧瓦肃皇城,万里江山此地兴。

一祖开基大政殿,群雄抱笏十王亭。

风楼挂月忆春梦,御路微曦寂辇声。

几度云烟观胜迹,犹闻客论八旗兵。

沈阳北陵

金瓦红墙倚翠帏,英风竟日锁重扉。

榆关戎马羁南牧,宝顶栖魂望夕辉。

神道犹垂杨柳绿,方城已去帝王威。

干戈未靖胸中事,尽付隆山土一堆。

? 咏物

对镜

澄澈银光似玉磨,案头揽照慨叹多。

皓翁每作青丝梦,靓仔谁思白发歌。

整饰衣冠肃仪表,娇羞眉眼点秋波。

孰知对影真如许,参透人心又几何。

朱彦点评:透过一层,揭示物理。见***所能见,道***所不能道。“参透人心又几何”高抬一眼,营造境界。

拭镜

拂却尘霾鉴倍明,灵台无垢百虞清。

宜从操守识高节,莫向衣冠问盛名。

娟秀双娥非黛染,正邪一念自心生。

几多得失证青史,千古诤言思魏征

张伟点评:此首工稳纯熟,章法气脉皆好,中两联出彩,结句落于魏征之上更是点睛之笔。明镜易得,诤臣难求,为之一叹。

风筝

彩饰华衣春尚寒,凭风借力跃苍原。

扶摇缘吝登天路,曼舞情痴向日边。

窃喜长空炫翎羽,怅望征雁度关山。

高攀虚做附云势,俯仰由人一线牵。

青蛙

绿肤迷彩出清泉,水陆逍遥栖浅滩。

口阔舌长凸腹鼓,身强体壮怒睛圆。

为擒虫孽守田垄,也戏清波卧。

更喜稼禾壮豪雨,高歌一片唱丰年。

宠物猫

新族逢时身价昂,鲜衣美食住华堂。

奢靡惑志豪情短,安逸无为惰性长。

解寂呼朋唯硕鼠,舒腰沐日对轩窗。

媚颜博宠傍裙卧,多少雄风洒梦乡。

穴居深水筑泥城,月下呼朋霸浅汀。

临敌求生披铠甲,挥螯掠食炫刀兵。

杀身迟悔含香饵,佐酒豪筵博美名。

骜踞玉盘牵客目,吸髓弃骨笑横行。

桃花

莫将妖冶论初衷,抱蕾枝头春意浓。

才露粉腮逢喜雨,更添绿叶配娇容。

柔姿含媚柳烟里,荒陌飘香草色中。

蝶戏蜂缠问归处,情思片片寄东风。

桃花怨

粉腮醉雨斗芳菲,妩媚含娇凝笑眉。

烟柳绯云染紫陌,狂蜂浪蝶戏晴晖。

不言蹊径三春暖,空慕刘郎两度回。

乱舞落红觅归处,东风舍却嫁与谁。

秋菊

纤枝瘦影秀丝长,不尚奢华着淡妆。

情注关山横雁影,韵凝霜雪伴书香。

东篱把酒醉骚客,金甲贯身怀侠肠。

玉骨芳魂饰秋色,倾心红叶胜春光。

戏荷

翘首摇红六月天,蜂飞蝶舞岂无缘。

欲亲芳蕊枝头闹,不染淤泥叶下寒。

碧水浮香香有意,长亭醉客客无眠。

欲将妩媚悦尘世,风也凋来雨也残。

赏荷

红染碧波绿染塘,长堤烟柳送清凉。

蛙栖叶下浣迷彩,蝶戏花间靓羽裳。

惊艳轻风曳涟漪,怡情游客话芬芳。

若无泥沼淤三尺,哪有芙蕖六月香。

? 咏史

范仲淹

幼年失怙日维艰,宦海清廉可鉴天。

虎帐谈兵吞塞北,高楼成赋秀江南。

位尊廊庙恤民意,身僻江湖忧圣颜。

宠辱不移报国志,名垂青史誉高贤。

岳飞

跃马中原路八千,金牌十二折长鞭。

十年百战一朝梦,三字奇冤千古寒。

外患弥空缘内蠹,君昏误国胜臣奸。

仰天长啸未酬志,恨不飞车踏贺兰。

西施

复国衔仇誓所图,敢将丽质靓吴都。

色迷君主残良士,政乱娥眉胜武夫。

醉卧馆娃思浣水,喜看越甲下姑苏

烟尘落定匿芳迹,洗却铅华向五湖。

昭君

欲借和亲祈久安,须眉故国愧红颜

紫台缘尽君恩远,彩旆风翻朔漠寒。

雁阵横秋惊绝色,乡思寄梦叩家山。

心期毡帐胡笳暖,一曲琵琶拭泪弹。

貂婵

一朝董卓乱京城,汉室衰微社稷倾 。

束手庙堂愧将相,疏谋闺阁觅刀兵。

报恩甘负千年辱,含恨偏能百媚生。

青史空余万点泪,几多洒向牡丹亭。

杨贵妃

宠夺六宫惟一身,携兄挈姊傲群臣。

君王重色疏朝事,鼓角惊魂避战尘。

铁甲千重喧众怒,白绫七尺谢三军

戚妃残骨虞姬血,自古君恩佑几人。

吊屈原

秦骑扬尘弥***,危楼独木谤谗多。

楚王昏聩折肱股,屈子愤忧沉汨罗。

两岸青山花烂漫,一江暮雨泪滂沱。

龙舟激浪雄风在,天问离骚百代歌。

悼介公

疗饥割股奉君尝,心冷未封辞庙堂。

重耳谒门心愧晚,子推倚柳火中丧。

烬余枯木遗书在,血谏文公勤政昌。

百世民间祟高义,清明酹酒悼忠良。

大案将军施琅

雄心励志十年长,许国身家振海疆。

蠢动余朝欲新帜,挥师正义固天邦。

旗旌南指恩威重,澎岛回归夙愿尝。

智昏休纵火,惊魂夜半梦施琅。

鲁迅先生

风雨飘摇叹国殇,澶然大义负兴亡。

文如匕首刺权贵,血铸汗青启栋梁。

暗夜袭城惊呐喊,剑从夺路不彷徨。

民心有称衡天理,惠世文章百代香。

怀念周总理

从戎黄浦拯金瓯,异国求真作壮游。

宏业辅贤兴遵义,抗倭携手启渝州。

五洲载誉开重锁,九域泽恩展巨猷。

忠骨凌波逝沧海,民心碑耸史千秋。

天骄颂

立囯开疆尚武功,金戈怒马帅兵戎。

气吞大漠三千里,弓震长空百代雄。

平灭夏辽兴禹甸,纵横欧亚撼苍穹。

身归碧野英风在,当慰草原春意浓。

吟感

学诗感赋

鬓覆霜丝寂自闲,夕阳驽马牧吟田。

怡情久羡唐风雅,挥棹方知韵海宽。

几度倾囊寻一字,孤灯秃笔伴无眠。

见贤徒有思齐意,常叹葫芦画不圆。

师恩

恪守初心那份真,烛光不尽苦含辛。

宽严因教方知爱,贵贱同仁倍觉亲。

三尺讲台小天地,一支粉笔大乾坤。

芬芳桃李花千树,莫负春风化雨恩。

孙临清点评:师恩可念,就在于恪守初心,不逐物欲横流。“宽严因教”有现代教育思想,“贵贱同仁”展现师德高尚,颈联融教师知识、作用,平凡、伟大于一体,彰显教师特征。全诗布局合理,层次井然,对仗工整,允为佳作。稍嫌空泛,缺乏有具体特征的意象。

同学情(新韵)

一指流沙总有痕,铭心刻骨几秋春。

启迪互勉志方远,逐梦结缘日益深。

即历同窗共寒暑,何须把酒论卑尊。

纵然邂逅情如故,难忘当年那份真。

朱彦点评:岁月被流沙埋没,春秋被指痕划出;虽志远梦深,到头来都消磨殆尽。因情提起,缘情放下,些许法度,都在“真”字上寻得。启迪互勉与逐梦结缘对仗欠工,三联稍浅。

春夜有感

风过疏林浸暮寒,依稀草色笼轻烟。

云开新月待三五,影淡清辉梦八千。

掬水濯尘倾北海,殚心羁路望南山。

闻鸡莫叹争时晚,拙笔孤灯伴夜阑。

丁亥元日

朝霞捧日映春联,竹爆乾坤紫气添。

情睦天伦万家暖,政融社稷***欢。

稚童足蹈戏佳节,耄耋颐和望鹤年。

亲友欣然揖相贺,笑声处处道平安

丁亥上元夜大雪

谁裂羽裳飞九重,漫天彻地舞朦胧。

广寒云塞埋蟾魄,大野风高卷玉龙

焰火辉空千岭素,琼林炫彩万灯红。

银装北国看祥瑞,澎湃春潮报岁丰。

丁亥初春有感

风猎千帆竞上游,愧持吟棹望前舟。

情怡山水空思远,笔涩文章难入流。

岁月如歌堪醉酒,桑榆寻趣解闲愁。

一丝春绿藏心底,萦梦秋红饰白头。

清明节

清明时节走山村,世俗民间祭祖坟。

斟酒三杯倾泪语,奉香一炷念亲恩。

千张黄纸焚青野,万缕轻烟接白云。

冥币飞灰弥漫处,可曾致富墓中人。

? 酬赠

赠汤公其武先生

挥亳砚海柱中游,击棹吟河越万舟。

壑谷生云添趣雅,诗书在案自风流。

一杯常握品新曲,四世同堂解夙愁。

天纵英才松鹤寿,高歌岁岁大潮头。

(赞笔不谄,风人之旨)

贺《蟠龙吟苑》付梓

风猎千帆竞韵河,新芽沛雨织烟萝。

宏扬国粹传承远,崇尚坦诚关爱多。

拓意抒怀开视野,浓情濡笔竞切磋。

上林春满争鸣处,当有蟠龙一首歌。

程鹏先生《惆怅集》读后

酣墨浓情三绝工,虽言惆怅亦从容。

十年濡砚龙江水,一笔惊澜澥海风。

雨沛疏篱怜菊瘦,霜凋峻岭爱枫红。

云开万***程远,几许秋心寄雁踪。

? 赠网上小友

咖啡淡淡自香馨,一键相逢陌路人。

网络有涯无近远,结友辨疏亲。

厌闻秽语唱春雪,立世洁身祛浊尘。

莫向荧屏叹虚幻,于无声处见纯真。

求苏轼的生平简介 能和一些我们熟悉的他写的诗歌联系起来的 可以做一些议论文之类的论据用的

时代在变,一些以前的称呼也在变。过去成年未婚的独身男人被称为光棍,如今则叫剩男,听起来文雅得多了,反映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了。由于成年独身的不仅有男人,也有女人,以前叫女光棍,这个称呼比光棍更难听,现在则叫剩女,听起来没那么不堪了。

造成剩男剩女的原因很多,比如忙于事业,顾不上结婚,或是崇尚自由,不愿意受婚姻的羁绊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今结个婚,有房有车是必须的,再加彩礼,在城市里没有一两百万根本搞不定,所以差钱使许多人迟迟不能踏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在孤独中终老。

由于家庭或自身经济实力不济而成为剩男剩女的现象,不仅如今有,过去也一直存在。民国时,国人大多是文盲,读到小学毕业,能写会算就很招人羡慕了,要是读到高中毕业,那可是响当当的知识分子了。按理说凭着这样的学历,在当时娶一个媳妇建立家庭是没问题的。可是有个南京的小伙子,他高中毕业后,因为家贫只能在杂货店当账房,他在学校处了一个女朋友,最终却嫁给了有钱人。备受打击的他在春节到来之际,就在自己的屋门前写下了一幅对联:愿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全世界光棍汉联合起来。

横批:有钱有爱。能写出这样对仗工整的春联,可见民国时的高中生的确是高质量的,小伙子对金钱主导婚姻的愤愤不平之情跃然纸上,呼吁全世界没钱的光棍汉联合起来,但联合起来就能娶到老婆了吗?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还很贫穷,但“三转一响”是当时结婚的标配,对于当年温饱都尚且有虞的中国人来说,置办这些器物是一笔令人望而生畏的花销。

自古以来,婚姻从来就不是没有代价的。在远古氏族社会,掠夺婚姻盛行,人们往往会抢掠其他部落的女人为妻,而这样做就要付出流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还没有礼法的约束,也没有金钱至上的婚姻观,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质朴烂漫。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男人娶妇也是要给对方一些礼物,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否则人家凭什么要跟着这个男人,照顾他的生活,为他生儿育女呢?

《国风?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说的是一个男的在野外猎获了一头香獐,用白茅包好了送给一位少女,目的就是为了“诱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到西周时,出现了《周礼》,用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处事,在结婚时下的聘礼也要符合《周礼》的规定。《周礼》在嫁娶方面的制度称为“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彩”就是提亲,“纳征”是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后来俗称“彩礼”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用雁。”就是男方下聘礼时,要送给女家一只活的大雁,亲迎时,必须由主持者捧着大雁走在前面,称为“奠雁”礼。

之所以要送大雁,是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苏东坡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而且大雁配偶固定,从一而终。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着夫妻关系和谐稳固,也象征着夫妇二人对婚姻的忠贞专一。

由于大雁只在每年的迁徙季节出现,而且是在高空飞行,要射下来都不容易,何况活捉。所以娶亲的人家要化很多代价雇人去捕捉大雁,花销不菲,承担不起的人家就用鹅来代替。

大雁只是象征性礼物,并不是彩礼的全部,除此之外,男方还要送许多其他生活用品给女方,所以男方的娶妻负担是很沉重的。为了保障人口繁衍,周礼也对彩礼数量的上限做了规定,以此减轻大家的负担,使人民结得起婚。《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就是说女方索要的彩礼不能超过二十仗布,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创造的财富多了,彩礼也水涨船高,汉代以后,彩礼的规格和数量都比先秦时期大大增加了。唐代杜佑在其史学巨著《通典》中说:“礼物按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金钱、禄得香草、凤皇、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乌、九子妇、阳燧,总言物之所众者。”

为了娶媳妇,普通百姓家庭往往要倾尽全力,省吃俭用地辛劳多年才能积攒出足够的彩礼。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就是说一顿婚宴就把一辈子的积蓄都花完了,甚至债台高筑,可见古代结婚的负担丝毫也不比如今轻松。

古代男子娶妻不易,女子出嫁也不容易,因为嫁女需要丰厚的嫁妆,否则没人来聘。白居易在《贫家女》中写到:“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那时女子十三虽便可嫁人,二十岁还不出嫁,是十足的剩女了。

有趣的历史题,大家帮忙看一下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朱宣咸中国画《苏轼诗意画--春江水暖》。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没料到***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与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高俅被董将士转荐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最后平步青云,做了太尉。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养生之道

苏轼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他通常会摸索出一些既能满足美食的养生方,又治病保健。 苏东坡常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到他平常喜爱吃的野荠(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 方法是将荸荠500克,大米100克,生姜适量,煮成荠羹。荠羹可以补充维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常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麦门冬饮也是苏东坡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东坡在《辟谷说》写道:“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就是面向东方,吸纳灵气,以此来养生。

27、飞石助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有名的才子。传说秦观娶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为妻。苏小妹也是才思敏捷的一位才女,新婚之夜,月朗星稀,秦观由于高兴,就多饮了几杯。正当秦观兴冲冲地要进入洞房时,苏小妹突然双手将门关上,并随口吟出一联:“双手推出门前月”,要秦观对出下联方可进入洞房。秦观因为吃酒较多,一时徘徊庭前,苦思冥想难得下联,迟迟不得进门。好事者马上报告给了苏东坡,东坡隐身***山之后,见妹夫迟迟不得下联,渐渐来到花池旁出神,东坡急中生智,俯身拾起一块石子,向花池飞掷过去。只听“咚”地一声,一下子惊醒了秦观,秦观兴冲冲地说道:“有了!”随后吟出下联道:“一石惊破水中天”。见秦观吟出如此绝妙的下联,苏小妹很是高兴,自然欢喜地打开房门,放秦观进入了洞房。从此苏东坡飞石助秦观的佳话也相继传开。

苏轼的资料

纪晓岚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姓纪名昀,字晓岚,谥文达,世称文达公,晚号石云、春帆,河北沧州崔尔庄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任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为大学士之副职,从一品),死后谥文达。纪晓岚住于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其人除文才轩昂外,纵性放欲的个性在文字狱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鲁迅论纪晓岚及《阅微草堂笔记》(见《中国***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及其支流》)

《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

《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华,追踪晋宋;自序云,“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20)者,即此之谓。其轨范如是,故与《聊斋》之取法***者途径自殊,然较以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论议。盖不安于仅为***,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且末流加厉,易堕为报应因果之谈也。

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滦阳消夏录》方脱稿,即为书肆刊行,旋与《聊斋志异》峙立;《如是我闻》等继之,行益广。鲁迅《聊斋志异》

[编辑本段]传说趣闻

清代才子纪晓岚,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5卷,享有与《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外的盛誉。他文情华瞻,慧黠敏捷,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纪晓岚对联的故事,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也流传颇广。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诗兴***,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极善对句,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纪晓岚巧对乾隆皇帝

清代才子纪晓岚入宫以后,每天给乾隆皇帝讲书,读诗文,时间一长,不免有思乡之苦。

一日,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便对他说:“看你终日闷闷不乐,必有心事。”纪晓岚说:“何以见得?”乾隆于是说,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立刻下跪说:“正是,陛下如恩准***还乡,当感戴不尽。”

乾隆说:“只要你对出朕的上联,就准***。”纪晓岚说:“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乾隆皇帝见纪晓岚的下联对仗十分工整,不觉大悦,于是准***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大臣和珅请以学识渊博闻名的纪晓岚为他刚落成的一座竹林环绕,风景秀丽的花园题字。纪晓岚略一沉思,便一挥而就了“竹苞”二字。某日,乾隆出行至此,望着题有“竹苞”二字的匾额哈哈大笑:“此乃纪晓岚骂人之语,尔等竟然不知!

[编辑本段]关于纪晓岚妻室

吴湖帆题识纪晓岚烟管拓片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反而不正常。纪晓岚很讲感情,1740年17岁的纪晓岚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为文鸾,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的朋友。这在封建社会来讲是很难得的。

纪的夫人姓马,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以“嫡庶”之“嫡”的身份出现的。《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是为纪的一个侍姬立传的,说马夫人很喜欢那侍姬:“故马夫人终爱之如娇女。”第二次是以婆母身份出现的,在《槐西杂志》卷三第二百一十四条:“马夫人称其(二儿媳)工、容、言、德皆全备。” 纪惜墨如金,两次提到马夫人,一共就用了二十多个字。笔法之中,读不出夫妻之间应有情感色彩,倒是有些客气,有些许远距离的尊重。这是合乎情理的。猜度马氏与纪之间的生活,无非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多二十岁结了婚。像纪家这种官宦家庭,所娶媳妇必是门当户对,马必定是个大家闺秀,所受教育免不了三从四德,进得纪家之门,孝亲友姑,对纪彬彬有礼。新婚燕尔之时,或者还会与纪一起共同沉浸在温柔乡一段时间,但后来纪中举入仕,马氏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家中孝敬公婆,抚育儿女。纪有了一房又一房侧室,马氏对纪晓岚承担的责任,主要便是举案齐眉了。再到纪晓岚有了自己个人的家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马氏的正妻身份,实则“法定”成了纪晓岚家庭的总经理,对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虽然会有管家,但那最多算个对外事务的执行总经理),而纪在外公务与马氏没有什么关系,对家庭而言则担负董事长的角色。纪与马氏之间,终于就成功完成了从小夫妻关系,到家庭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合作关系的必要转换。总经理在任上,不管工作做得好不好,董事长对外人道来,总是要客客气气尊敬一下的。估计马氏的总经理干得还不错,所以《阅微草堂笔记》提及马氏,突出的就是她对侧室、儿媳的管理。

郭彩符是纪的侍姬之一。《槐西杂志》卷二第一百四十一条专门讲的就是这个女人,三百余字,不少了。纪简单讲了这女人的来历和命运的不佳。重点讲了两件事。一是纪受贬在新疆时,“姬已病瘵”,到关帝庙问了一支签,知道还能等到纪回来,但病却好不了,果然纪回来不久,郭氏就去世了。二是在郭氏死后,家里晒其遗物,纪睹物生情,作了两首怀念郭氏的诗:“风花还点旧罗衣,惆怅酴釄片片飞。恰记香山居士语,春随樊素一时归。”(郭氏亡在送春之日)“百折湘裙台画栏,临风还忆步珊珊,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

沈明玕是纪的另一侍姬,纪着墨最多,用了两篇七八百字。《槐西杂志》第二卷八十八条几乎是在给沈氏作传,除介绍了她的来历、自愿当富家之媵妾,“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的心愿,还录了她一首小诗:“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而且说沈氏临终前生魂跑到纪晓岚“侍值圆明园”的住处去探望了他。沈氏死后,纪在其遗像上提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为:“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滦阳续录》卷一第二十八条专门录了沈氏死前不久, “以常言成韵语”写的一首《花影》诗:“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乡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说沈氏诗中“两处空花,遂成诗谶”(一花为沈氏不久亡,一花为沈氏婢女亦不久亡)。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的合集。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集《滦阳续录》。

《阅微草堂笔记》的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纪昀仕途顺利,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是“大旨不乖于风教”,***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的三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的绝命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诗的时间是他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

〖苏轼轶闻〗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逸闻趣事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东坡赤壁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佳句。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才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叫做东坡赤壁。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没料到***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