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羹怎么读,藜怎么念?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7 0
  1. 糁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2. 米和参左右组合的字怎么读
  3. “斟”的读音是什么?
  4.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
  5. 冬夜读书示子聿七首诗的全部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糁汤怎么读,糁汤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做法:大麦仁250克洗净,用清水浸泡回软;...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糁汤怎么读,糁汤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做法:大麦仁250克洗净,用清水浸泡回软;净老母鸡10只清洗干净,焯水。

藜羹怎么读,藜怎么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2、取一大锅,放入清水 25千克,大火烧开,放入鸡和大麦仁,大火烧开,改小火熬煮3-4小时,将鸡捞出,将鸡肉撕成小细条。

3、3、盐、葱米各750克,姜米1500克,五香粉、 黑胡椒粉各150克,酱油1千克提前调拌均匀;面粉5千克加入清水调成稀糊。

4、4、先将调好的调料倒入煮麦仁的锅内,大火烧开,改小火,将调好的面粉糊倒入 锅内,用小火慢慢熬制(防止糊底),汤再次烧开后即可开非常小的火保温。

5、5、取鸡丝少许放入碗内,倒入熬好、烧热的汤料,淋入少许芝麻油调味。

6、客人可以根 据自己的喜好,放入少许香菜末或醋调味即可。

7、糁汤,中国地方特色传统风味小吃。

8、糁汤获得山东省十大金牌旅游小吃、中国首届金牌旅游小吃、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

9、《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

10、《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肉,三如一,小切之。

11、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12、”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13、2、起源糁汤,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一说起源于临沂,现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

14、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

15、《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

16、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17、”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18、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

19、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

20、“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相传其是古代西域***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后来,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21、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吴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

22、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

23、当前,临沂市区的著名糁铺已有数十家,中小型糁铺更是遍地开花,而且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临沂糁馆。

24、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

25、从此糁也被众人所知晓,流传至今。

糁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解析:

拼音: sǎn,shēn, 笔划: 8

部首: 米 部首笔划: 6

解释1: 糁 (糁) sǎn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糁 (糁) shēn 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糁儿。 笔画数:14; 部首:米; 笔顺编号:43123454134333

解释2: 糁 糁、糂 sǎn 名 米粒;饭粒〖ricegrain〗 厨乏聚蝇之糁。——《续传灯录》 又如:糁粒(米粒) 散粒,碎粒〖grain〗。如:糁糁(粒粒,颗颗) 糁 糁 sǎn 动 以米和羹〖cooksoupwith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刘向《说苑·杂言》 洒,散落〖disperse〗 六街惊糁,阿香车里行雷。——《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又如:糁盘(宋代风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 涂抹;粘〖paint〗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明·魏学洢《核舟记》 另见shēn 糁 糁、籸 shēn 名 谷类磨成的碎粒〖groundgrainsofcerealcrops〗 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糁糊糊,里边煮着几块山药。——《结婚现场会》 又如:玉米糁;糁盆(以麻籸为燃料的照明火盆;旧俗岁时送神或祠祭、燕设,燃火于门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谓之籸盆,燃料不限于麻籸) 另见sǎn

米和参左右组合的字怎么读

sa字康熙词典没有收录,字典上都查不到,电脑字库也没有收入,仅仅蒙城人会写会读。

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安徽蒙城。相传当年乾隆微服私访,夜间行路到一村庄向一村妇求饭。

村妇家中仅有老母鸡一只杀了炖汤,非常好喝,乾隆就问这是什么,老太太说是sha汤。乾隆又问:啥汤,村妇重复说啥汤,乾隆不解,旁边侍卫看天上有月,天子在前,灵机一动,说:月字旁,加一天字头,下面一个韭字,意为天子月下救命汤。

糁的起源

糁汤,又名“肉粥”,一种传统名吃,一说起源于临沂,现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

《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

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吴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

当前,临沂市区的著名糁铺已有数十家,中小型糁铺更是遍地开花,而且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糁也被众人所知晓,流传至今。

“斟”的读音是什么?

糁sǎn shē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糁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糁 sǎn

部首笔画

部首:米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五笔86:OCDE 五笔98:OCDE 仓颉:FDIKH

笔顺编号:43123454134333 四角号码:9392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CC1

基本字义

1.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详细字义

〈名〉

1. 米粒;饭粒 [rice grain]

厨乏聚蝇之糁。——《续传灯录》

2. 又如:糁粒(米粒)

3. 散粒,碎粒 [grain]。如:糁糁(粒粒,颗颗)

〈动〉

1. 以米和羹 [cook soup with 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刘向《说苑·杂言》

2. 洒,散落 [disperse]

六街惊糁,阿香车里行雷。——《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3. 又如:糁盘(宋代风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

4. 涂抹;粘 [paint]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另见 shēn

糁 shēn

基本字义

1. 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儿。

详细字义

〈名〉

1. 谷类磨成的碎粒 [ground grains of cereal crops]

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糁糊糊,里边煮着几块山药。——《结婚现场会》

2. 又如:玉米糁;糁盆(以麻籸为燃料的照明火盆;旧俗岁时送神或祠祭、燕设,燃火于门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谓之籸盆,燃料不限于麻籸)

3. 另见 sǎn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糁 异体字:籸糂糣

汉字首尾分解:米参 汉字部件分解:米参

笔顺编号:43123454134333

笔顺读写:捺撇横竖撇捺折捺横撇捺撇撇撇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

读音:[zhēn]

释义:

往杯盏里倒饮料:~茶。~酒。

斟,勺也。——《说文》

斟,酌也。——《广雅》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吕氏春秋》

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唐·顾况《游子吟》

其御羊斟不与。——《左传·宣公二年》

羊羹不斟,而宋国危。——《淮南子·鏐称》

2.古代指精羹汁:厨人进~。

斟,汁也。——《方言三》

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史记·张仪列传》

组词造句:

斟茶[zhēn chá]:兄弟久别重逢,兴奋不已,于是二人重新落座,斟茶拨火,谈论起来。

斟酌[zhēn zhuó]:报刊上使用的语言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相关成语:

句斟字酌[jù zhēn zì zhuó]: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浅斟低唱[qiǎn zhēn dī chàng]: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状。

出处宋·柳永《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尝低唱。”

冬夜读书示子聿七首诗的全部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善始善终,一念不差,一尘不染,终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社会和家人,自然会受到世人的尊重。否则,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前功尽弃,一生清白毁于一旦,悔之晚矣

漫话陆游的养生诗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无疑是长寿老人,即便是在“人生百岁已不稀”的今天也算得上名副其实的高龄老人。在其《剑南诗稿》中有不少颇具价值的养生诗。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养生之道,也不难领悟诗人的长寿之因。大致说来,陆游的养生诗包含的养生之道,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有节,生活有规律

陆游的养生诗,有不少是倡导饮食有节、生活有规律的。如《食粥》一诗: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诗前有小序:“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北宋诗人张耒,字文潜。从此诗的小序可知,陆游的《食粥》是秉承北宋诗人张耒的食粥说的。全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这颇有见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米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陆游还不可能通晓粥所具有的这些营养价值,但其食粥可以延年的经验之谈与科学道理暗合,这颇值得称道。

陆游在其诗《闲适》(二首之二)中主张“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也即要做到饮酒有节,生活、学习有度,不可疲劳,这一长寿经验也合乎科学道理。

二、养心怡性,豁达开朗

陆游的养生诗,也有一些是提倡养心怡性、豁达开朗的。请看其《自诒》(二首之一):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

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

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

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

此诗写诗人年老体弱多病,饮食少了,“长停料”,而其心像山僧一样“已弃家”。他在病魔面前,不是郁郁寡欢,垂头丧气,而是笑对疾病,豁达开朗:高枕时时听到“解箨”的声音,透过“卷帘”悠闲地数着飞花;“饭余”,解开腰带,以手***腹部;自己生风炉来煮晚茶。从中,人们根本看不出诗人是“身如病鹤长停料”之人,看到的是一个怡然自得的诗人的形象。诗人《养生》一诗的结句:“陋巷藜羹心自乐,傍观虚说傲公卿”,写自己身处“陋巷”,食用的是“藜羹”,但心里却怡然自乐,“傍观虚说傲公卿”,也反映了诗人陆游达观的人生观、独特的养生观。

三、劳动锻炼,强身健体

陆游的养生诗,还有一些内容反映的是注重劳动锻炼、强身健体的。请看其《小园》一组诗中的两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诗词原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其一)

南宋陆游 ?体裁:七言绝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二)

南宋·陆游

易经独不遭秦火,

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

要当致力各终身。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宦途至老无余俸,

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

小儿读遍旧藏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

南宋·陆游

世间万事有乘除,

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

闭门更读数年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五)

南宋·陆游

简断编残字欲无,

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

整整牙签饱蠹鱼。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六)

南宋· 陆游

圣师虽远有遗经,

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

夜窗风雪一灯青。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七)

南宋·陆游

读书万卷不谋食,

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

曲肱饮水亦欣然。

词语注释

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保存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gōng)行:亲身实践。

诗词译文

第一句: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第二句:往往在少年时开始努力,到老了才会有收获。

第三句: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永远是肤浅的,

第四句: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是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毫无保留,竭尽全力。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创作背景

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其中的7首。

作者简介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