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已逝,东隅非晚出自,桑榆已逝,东隅非晚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6 0
  1.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下一句
  2.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3. “日暮途远,涸辙难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什么意思?

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出自:《滕王阁序》王勃〔唐代〕

节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桑榆已逝,东隅非晚出自,桑榆已逝,东隅非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赏析

文章对偶工整,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

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下一句

解释: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

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这句词的下一句是“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虽然青春已逝,但只要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还可争取成功。”“东隅”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比喻人的早年。“桑榆”指落日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人的晚年。

“日暮途远,涸辙难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什么意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思是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1、解释: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2、出处: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思是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故事:

王勃自幼好学聪敏,具有文学天赋。六岁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亲朋邻居赞为“神童”。九岁作《指瑕》十卷,对隋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汉书注》纠错。13岁写了篇名为《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骈文,意为找人引荐,早点入仕当官。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抱负,实属少见。

15岁时王勃就知道拍马屁,托关系直接向唐高宗进献了一则《乾元殿颂》,得到了皇帝赞扬,称其为“奇才!”十六岁作者参加科举考试,在幽素科目中及第,授朝散郎(文散官名),为沛王(李贤)府侍读。就这样,他年纪轻轻走上了他人生仕途的第一个巅峰,成为朝廷中最年轻的官员。

同时,在这里,他也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王勃在沛王府时,写了一篇《檄英王鸡》骈文惹出了麻烦。有一天,沛王府李贤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玩斗鸡。王勃在一旁观看。之后,王勃为了让李贤开心,提笔写了篇骈文《檄英王鸡》骈文,为其助兴。

骈文中,数落英王的鸡,这纯属游戏之作。没想到这篇骈文成了朝野文人的热门话题,很快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作者是在李家家族诸王之间,有意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必须驱逐,离开沛王府。王勃就这样被驱离沛王府回乡,又走到了人生仕途的低谷。

此事过后,公元671年,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在虢州执掌司法,知道王勃的情况,为他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之职。就在这儿任职期间,他又因杀官奴一事而被捕入狱,差点儿丢了性命,巧遇大赦,才把命保住。

王勃出狱后,在家停留了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可是,此时的王勃已经把仕途看成畏途,不感兴趣了,因而,没接受。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现在的北越南)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路途江西南昌游览,有感而发的。

此时的王勃心境已经很平静了,对世态人情,官场之事看得很淡了。当他看到东方的太阳升起,西方的落日的光泽,散落在桑榆树端时,心情格外激动,说出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穷困的境地很难行进;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日暮途远,涸辙难行:hé zhé nán háng ,?rì mù tú yuǎn

释义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谓年岁已老而离乡路远。远一作"穷"。也形容穷困到极点。比喻穷困的境地很难行进。

典故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因逃得快,才幸免于难。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释义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