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殉国是成语吗_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5 0
  1. 文天祥简介
  2. “宋末三杰”陆秀夫墓 陆秀夫后代
  3. 陆秀夫简介 陆秀夫算不算弑君?陆秀夫抱少帝投海时说了什么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 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捐躯殉国是成语吗_捐躯殉国者惟宋末独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随地(今湖北随州)人,宋末抗元名将著名将军。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宝祐中知真州,累迁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后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与姜才一起转战到泰州,突围失败,被执殉难。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卢象升(1600~1639) ,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汉族,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崇祯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

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直隶(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可谓是明末民间第一英雄也!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中国明朝末年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以殉国前消遣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张同敞 (?—1650年),字别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张居正曾孙,以荫补中书舍人。 南明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为师,与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同守桂林,并任桂林总督。1650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与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

关天培(1781—1841年),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消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左宝贵(1837—1894年),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孤无所依。后被迫携两弟投效江南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他参与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和东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东荒教民起义。清***先后奖给其六品军功,颁赏奖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赐予铿色巴图鲁勇号,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封建威将军。其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左宝贵率军援朝,战死于朝鲜平壤之玄武门,光绪帝给予他“太子少保。谥忠壮,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等封号,将其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后在其家乡建有衣冠冢。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加入中国***;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员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国***,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满洲省委常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佟麟阁(1892-1937),满族 ,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国民军、国民***,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1937年7月,南京国民***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

赵登禹(1898 --1937),字舜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文天祥简介

为南宋殉国的烈士中,有些人没有“宋末三杰”和“三古十二斋”那么出名,但他们同样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同样令人敬畏和感动。所以,我也想借这本小书,跟读者说一说他们的故事,让他们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被后人所铭记——

义士伍隆起,新会文章里(今台山市斗洞绿围村)人,南宋在崖山建立行朝之后,他从乡间组织了义勇民兵八千多人,运送了七千石的粮食前往崖山。后来,他还带领军队跟张弘范的大军交战,七战七胜,却不幸被叛变的部下谢文子。谢文子捧着他的首级去向元军投降,所以他的遗体没有头颅。按传统的说法,就是“死无全尸”,非常悲惨。陆秀夫知道之后,命人用太后所赐的沉香木雕了一个头颅,接在伍隆起的尸体上,将其埋葬于文迳口山,并追封为州判。因此,后人将他的坟墓称为香头坟,附近的村落也从此名为香头坟村。后来叛徒谢文子被抓,宋兵就把他押到伍隆起的墓前处死,以此来祭奠伍隆起的灵魂。?

明朝的陈献章曾专门为伍隆起写过一首诗,叫《伍隆起宋义士》:“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首归。”意思是,就算中原不可归附,我还是以当夷人为耻。只要真心追随帝王而去,哪怕安上个***头,又有什么关系?诗很短,笔调也很轻松,却写出了忠臣义士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让人读后感慨不已。

义士张达、陈璧娘夫妇。

丈夫张达是宋朝都统,饶平渐山人,曾在广西抗元,端宗从潮州迁到惠州甲子门时,张达率义军跟随,辗转到了崖山。崖海大战时,他曾成功夜袭元军,一振军威,但最后还是牺牲了。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完成偷袭元军的任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妻子陈璧娘是漳州府云霄人,张达决定出海勤王时,她虽然知道丈夫很难生还,却没有阻止丈夫,把丈夫送到南澳海中的凤屿——后人因此名之为辞郎洲——上之后,还写了一首《辞郎吟》来鼓励他:?

丈夫知有宋天王,

别吾去者海茫茫。

后有奸宄妾抵挡,?

试看风霜飞剑芒。?

郎辞行,勿回顾,

北去潇潇虎门树。?

传檄早定潮州路,

恢复中原驰露布。?

郎有身,身许国,?

无以家为仇可复。?

妾有身,身许郎,?

勿谓兵气不我扬。

一洗千秋巾帼态,?

泪痕乌在血痕在。?

策郎马,送郎舟,?

国仇可雪,妾身何求。?

这首诗慷慨悲歌,甚至有一点男子气概,看得出,陈璧娘有着寻常女子难以拥有的胸怀。当然,这是必然的,如果陈璧娘没有这种胸怀,她怎么会把丈夫送上宋元战场呢?而且,陈璧娘不但把丈夫送上战场,自己也在云峰山麓筑起娘子寨,招集义军抗元,还把胞弟陈格和堂弟陈植也送上了战场。为了鼓励亲人,她同样写了一首诗,名叫《平元曲·寄夫及二弟植与格》。这首诗烈骨柔情,得到了历代史家的传颂,我也保存于此:?

虎头将军眼如电,

领兵夜渡龙舟堰。?

良人腰悬大羽箭,?

广西略地崖西战。?

三年消息无鸿便,

一纸凭谁寄春怨。

日长花柳暗庭院,

斜倚妆楼倦针线。

心怀良人几时见,?

忽睹二郎来我面。

植兮再吸倾六罐,?

格也一弹落双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

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元报明主,?

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

且效明妃和西虏。?

虏人未知肯我许,?

我能管弦尤长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

目睹江头泪如雨。?

几回闻难几濒死,?

未审良人能再睹。?

不幸的是,就在她送别弟弟后不久,前线传来噩耗:崖山战败,少帝殉国,张达战死。她悲痛不已,绝食而死,以此追随殉国的丈夫。这首诗竟成了她的绝笔。

义士李佳之母陈氏,东莞人,少帝赵昺在崖山建立行朝的消息传到东莞之后,陈氏鼓励儿子李佳去勤王。为了斩断儿子的后顾之忧,让儿子能全心全意地报效国家,她在黄木湾投水自尽。李佳知道之后很伤心,但也深深地受到鼓舞,立志用保家卫国的大孝来凭吊母亲的在天之灵。而且,陈氏的死不仅鼓舞了李佳的士气,还感动了当地的很多民众,他们纷纷投效崖山,立志用大忠大孝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陈氏虽然没有亲赴战场,却是一位真正的烈士。她用一个人的死,激活了很多人的忠义精神和担当之心,这是一种大爱。?

***如没有崖山海战,这块土地还会不会涌现出那么多忠臣义士和感人的故事?不知道。很多时候,某个历史***就像是一根导火线,把很多应该在这个时刻被点燃的东西给点燃了。虽然这种点燃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充满了生离死别,充满了痛苦和血腥,但是,从人类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一笔了不起的文化遗产。只要崖山海战的故事能留下,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世界上就会多了很多有担当、不对暴力妥协的有气节的人。?

明朝正统年间,同为东莞人的礼部右侍郎陈琏被陈氏的义举所感动,专门写过一首《精卫辞哀陈烈妇》来纪念她:

东海有精卫, 衔石填海死。?

海枯石复烂, 此恨何时已。?

天目山崩王气消, 北风夜退钱塘潮。?

崖山新称行在所, 万里兵尘涨九霄。?

?

南海有烈妇, 能守陵母节。?

泪血满衣裾, 泣与儿诀别。?

万古纲常日月明, 尔当尽忠吾尽节。?

黄木湾头风雨来, 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时孤愤同精卫, 一堕沧溟竟不回。?

沧溟之深有时竭, 烈妇之名应不灭。

义士马南宝,香山沙涌人士。?

马南宝为人仗义,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端宗从浅湾避敌香山,他献上家中的千石粮食,给宋军作为军粮。端宗敕封他为工部侍郎,但也仅仅是表达一点谢意而已。因为,赵宋***已经是流亡***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也谈不上什么权力,很多官员都是有名无实的。所以,马南宝等人不是为了官位而捐粮的,他们完全是出于爱国气节,想为国家和皇帝做点事情。?

宋军当时非常困难,几乎没有后方补给,绝大部分的军粮,都是老百姓你捐一点,我捐一点,凑出来的。如果不是流落在岭南这块土地,或者岭南没有这样的文化,宋军恐怕很难坚持这么久。

十一月,端宗被元兵追击,一路南退,在马南宝家设了行宫。元军来袭时,马南宝率领全部士兵同元军作战,保护端宗,最后寡不敌众,打了败仗,也因此在宋朝彻底灭亡之后被元军追捕。但马南宝始终不降,常常悲泣绝食,一字一泪地写下很多诗篇来明志。后来,有人传闻少帝赵昺没死,正逃亡在占城,由陈宜中保卫,他便与招讨使黎德、梁起莘等起兵运粮,准备去占城支援宋军。后来梁起莘被元军劝降叛变,马南宝与黎德合力去讨伐他,反而双双被俘,最终两人坚贞不屈,毅然赴死。

诗人黄佐曾作诗《颂马南宝》来凭吊马南宝:“沙涌清夜月,曾照故行宫。未抵黄龙府,空悲白雁风。丹心思蹈海,正气化成虹。若逐崖门志,吾乡有大忠。”?

义士熊飞,东莞榴花村人士,善于骑射,对武术颇有韬略。德祐二年,他响应文天祥的勤王号召,带领乡兵奋起抗元,坚守潮州、惠州及东莞一带。九月,他与新会县令曾逢龙等人合兵收复广州,并趁势北上,收复韶州(今韶关)。当时的广州是元军重镇,有重兵把守,很难收复,所以,他们能收复广州,在当时是一件大振军威的事情。可惜他们没有援兵,十月与元军在南雄交战时,曾逢龙战死,熊飞只能退守韶州。元军包围孤城韶州,守将刘自立开城投元,熊飞与长驱直入的元军展开巷战,最终无力回天,战败投江。?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义士。在文天祥号召天下义士勤王的时候,有很多熊飞那样的人都奋起响应,就像明朝天顺年间都御史卢祥在诗中写到的那样:“北方万里扬胡沙,将军奋起勤王家。军门一呼天地动,义士响应多如麻。”可惜结果是:“腥膻汛扫南海清翠华竟去无回旌。遂令壮士有遗恨,千载犹闻战鼓声。”但岭南有这样的文化土壤,有这么多人愿意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确实很令人感动,甚至令人感到震撼。遗憾的是,我没法在这本小书中对岭南文化挖得太深,只能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发现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它进行挖掘和保护。?

义士陈文龙,闽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字志忠,咸淳五年(1269年)中了状元,任监察御史。他跟文天祥一样,也曾因为反对贾似道误国而遭罢职。1276年,临安告危,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闽广宣抚史,相当于副宰相。冬天,元军大举攻闽,他领兵在各地进行抵抗。端宗从福州入海至泉州时,也是他驻守兴化作为掩护。元军攻打兴化屡攻不下,派使者来劝降,陈文龙不但没有答应,还把使者也给杀了。后来,他的队伍中出现叛徒,叛徒不仅把元军引到兴化,通判曹澄孙还打开城门,向元军投降,于是陈文龙被俘——各地义军的失败多跟叛徒通敌有关,可见,南宋之所以灭亡,内部的叛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元军对陈文龙施以重刑,强迫他投降,他却指着自己的肚皮说:“此中皆节义文章也,岂为汝胁迫耶?”意思是,我受了那么多忠义气节的教育,怎么可能对你们屈服?元军考虑到他名气很大,又是状元,不敢杀他,继续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坚决不肯屈服,在被押往杭州的途中绝食而死。?

陈文龙一辈子留下了很多诗词,其中有一首《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是他在被俘途中所作,这首诗充满了忠义之气,让人肃然起敬:?

斗垒孤危势不支, 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 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 惟有丹衷天地知。?

义士苏刘义,荆湖人士。?

景定初年,苏刘义曾跟随吕文德防守鄂州,累建战功。德祐二年正月,他又同陆秀夫追随二王逃出临安,一路南下至温州。陆秀夫等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时,苏刘义任检校少保,殿前指挥司司马,兼任广东西策大使等职。赵昺为帝时,他担任开封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崖山战败之后,他与张世杰一起突围出海,张世杰在台风中殉国,他活了下来。后来,他立赵宋后人赵旦为帝,在顺德县东北三十里的都宁山继续抗击元兵,但最后为元兵追杀,英勇殉国。清朝乾隆顺德举人罗天尺写诗《宋宫都宁山》为其凭吊:?

舟过大鱼塘,东望半边月。

怪石高嶙峋,人指宋宫阙。?

云是都宁山,赵氏经残劫。?

庙宇何巍然,俎豆三忠烈。

空山叫白鹇,青草沦碧血。?

我来吊古迹,旧典半明灭。?

史无王旦名,地传刘义节。?

欲续崖门线,终同块肉绝。?

山风吹我衣,愁恨千古结。

义士杜浒,浙江天台人,字贵,号梅壑,是丞相杜立斋的侄子。?

杜浒生性刚猛,曾当过县令,是个游侠般的人物,在临安很有声望。?

德祐二年,元军占领常州等地,临安危在旦夕,杜浒便招集义兵四千余人,投入文天祥的抗元队伍,协助文天祥守城。谢太后派文天祥去元营议和时,杜浒曾极力劝阻文天祥,叫他不要去,因为元军是虎狼之辈,不讲信义。后来,文天祥果然被伯颜扣留,被押往大都。杜浒誓死追随文丞相,因此主动向元军提出跟文天祥一起上路。元军经过镇江时,文天祥能成功逃脱,也是因为杜浒的极力策划。?

后来杜浒跟随二王南下福州,被派回浙东,组织抗元队伍,失败后移屯潮阳,后来又到崖山,任大卿招讨使。崖海大战时,他被元军俘获,在广州受尽极刑,又跟文天祥关在一起。送别文天祥北上之后,他已体无完肤,不久之后便伤病而死。为了纪念他,文天祥在狱中作诗两首,名曰《杜大卿浒》,收录在《集杜诗》中:

(一)?

昔没贼中时,中夜问道归。

辛苦救衰朽,微尔人尽非。?

(二)

高随海上槎,子岂无扁舟。

白日照执袂,埋骨已经秋。?

崖海大战中丧生的义士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他们风雨相随,生死不离,当少帝殉国的消息传出时,他们都悲痛欲绝,或伏剑,或蹈海,或绝食,或狱死,亮节高风,英烈煌煌。可惜,我不能把每一个故事都记录在这里,只能记录一二。?

这些故事,都是很让我感动,甚至让我不忍心去触碰的。每当读到它们,我的疼痛就会在心中翻涌。尤其是陈璧娘与李佳母陈氏的故事。她们是妻子和母亲,明明知道那时上战场纯粹是送死,却还是把丈夫和儿子送上了战场,而且,陈璧娘不但送走了丈夫,还送走了两个弟弟。这些都是寻常女子很难做到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知道宋朝气数已尽,不可能复兴,却仍然选择追随宋室,为一个只有象征意味的皇帝抛头颅洒热血、家破人亡?因为,就像陈子龙所说的,他们肚子里装的都是节义文章,怎能做出背叛之事?不但不能背叛,他们还要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肝脑涂地,在他们心中,这才是为人臣子应尽的职责,是大宋子民应有的态度。他们甚至不在乎这个皇帝是不是好皇帝,这个王朝到了最后,还值不值得维护。虽然有人对这种态度有所质疑,觉得他们过于迂腐,但无论赞同与否,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震撼和感动。?

明朝***专门在崖山建了大忠祠,在祠内立死难义士神位,用以纪念当年在这里丧生的所有忠烈。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崖山庙、祠复建时,增建忠义坛,并于大忠祠两侧加建东西两庑,奉“故宋忠义同死国事诸臣”和“故宋同死王事于广诸臣”之神位。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忠义坛改为祠、庙形式,光绪年间改称为义士祠,祠内均有“故宋忠义同死众官军士等之神”及“故宋忠义同死众官军士妇女等之神”的神位。?

祭忠义坛有文:“故宋众军官之神曰:维神等捐躯报国,义不忘君。数万同死,姓字无闻。地老天荒,此恨犹存。呜呼!元能夺宋之天下,而不能夺宋之人心;故宁葬江鱼之腹,不为胡虏之臣。岂威武之所能屈,见教化之入人深。生为烈士,死为明臣。惜乎秩祀不至,风雨悲吟,兹固守土者之责也。敬修坛祭以慰忠魂,精灵不泯,庶其来歆,降祥做瑞,以福斯民,尚飨。”蒙古兵的暴力可以征服大宋的土地,却征服不了大宋的人心,大宋子民宁可葬身鱼腹,也不屑做胡虏之臣。这就是孟子说的“威武不能屈”。正如诗人田汉在《崖山怀古》中所写:“云低岭暗水苍茫,此是崖山古战场。帆影依稀张鹄鹞,涛声仿佛斗豺狼。艰难未就中兴业,慷慨犹增万代光。二十万人齐殉国,银湖今日有余香。”

作者 | 雪漠 ? 选文 |《带你去远方》

“宋末三杰”陆秀夫墓 陆秀夫后代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扩展资料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

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

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

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

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

百度百科-文天祥

陆秀夫简介 陆秀夫算不算弑君?陆秀夫抱少帝投海时说了什么

陆秀夫

陆秀夫与、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失败后,他背着少帝赵投海而死,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

陆秀夫墓

《三合镇志》称,陆秀夫投海殉国之后,他的尸体漂到了海边,被人捞起,葬于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朝统治被推翻后,大约于明初1370年,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后该墓被破坏,《三合镇志》记载:“约在清朝的中叶,陆秀夫后裔子孙争取恢复旧墓不可得,决定寻一风水宝地筑墓。于是选择在三合镇联安马山上的‘马舌’上重新修建陆秀夫墓。”墓为土筑,向东,墓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石为花岗岩。上刻“宋左柱国右丞相讳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落款为“祀孙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置广西安察使司分巡右江备道花霖乡进士行中、树英、文祖、锦泉等重修”。 《开平县志》也有所记载:“本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 .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 .5厘米的花岗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群墓’等17字。”

陆秀夫后代

据宋史记载,陆秀夫系江苏楚州(今淮安)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人(即今建湖县建阳镇人),在文物普查中,《陆秀夫家谱》为陆秀夫二十四世后裔陆正民同志所收藏(陆正民同志现在建湖县影剧管理站工作)。 谱共二十二本,前两本一为《陆忠烈公全书》,是明末盐城人王梦熊编纂;另一本为《陆忠烈公全书续编》,是清道光年间盐城人陶性坚、陶式型父子增编。 陆忠烈公全书》简称《全书》,编者搜集整理的陆秀夫生平事迹、散文、轶事比较翔实。由于清初兴文字狱,编者未能刊刻,直到二百多年后的道光十五年( 1835年),才由陶性坚父子付诸梨枣,板刻行世,距今也有151年。另二十本为陆氏谱系,介绍陆秀夫始祖及其后裔的世系分布情况等,是陆秀夫第二十世后裔陆家驹聘请盐城清道光戌子科举人陈玉澍所编纂,于元年(1909年)刊刻。

 说到历史上的许多名臣、忠臣为了护主而牺牲就义的很多,与皇帝一起为了国家为了大义选择牺牲的也有许多,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让人敬佩,但是说到带着皇帝一起就义的人,可能还真不多,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就算是其中一个,他是南宋著名左丞相,抗元名臣,当初陆秀夫与一些忠臣在带着少帝***抗元时因***失败最后选择宁死不屈,带着少帝投海自尽,在元灭朝之后被传为佳话,但到了如今,有些朋友回首当初却认为陆秀夫的做法并不好,因为他这种行为与弑君无异。那么陆秀夫算不算弑君呢?陆秀夫抱着少帝投海的时候说了什么话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陆秀夫算不算弑君?

 陆秀夫的行为在历史上而言,可能是弑君,但是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精神来而言,这是民族大义。

 崖山海战后,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说真的陆秀夫的气节我尤为敬佩,虽然他们策划和作战失败,但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多次说的崖山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就是春秋大义。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赵的船一起逃走。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赵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崖门海战之后的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背幼帝投海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于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朝灭亡后,就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后该墓被破坏。而小皇帝赵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派人寻回,然而赵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陆秀夫抱少帝投海时说了什么

 陆秀夫投海之前说了什么话,后人并没有记载,但可以猜得到是一些凌云壮志,为国捐躯的豪言壮语,就比如 文天祥 曾在牺牲的时候说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的话,不过我还是会继续跟进的。

 前几年《陆秀夫家谱》一经发现便引起轩然 *** 。此谱为建湖县影剧管理站工作的陆秀夫二十四世后裔陆正民同志所收藏。 该谱共二十二本,前两本一为《陆忠烈公全书》,是明末盐城人王梦熊编纂;另一本为《陆忠烈公全书续编》,是清道光年间盐城人陶性坚、陶式型父子增编。

 《陆忠烈公全书》简称《全书》,编者搜集整理的陆秀夫生平事迹、散文、轶事比较翔实。由于清初兴文字狱,编者未能刊刻,直到二百多年后的道光十五年( 1835年),才由陶性坚父子付诸梨枣,板刻行世。另二十本为陆氏谱系,介绍陆秀夫始祖及其后裔的世系分布情况等,是陆秀夫第二十世后裔陆家驹聘请盐城清道光戌子科举人陈玉澍所编纂,于宣统元年(1909年)刊刻。《全书》总目分八卷。卷一列传;卷二纲目,卷三著作,卷四为遗事,卷五论赞,卷六题咏,卷七崇祀,卷八议谥。

 《续全书》分两卷,前卷为年表、墨迹、谱序、谱跋、世系考、词联、题咏、议略、谱系辩、跋、后序、从祀录;卷二为《全书》、《续全书》校勘记。说实在的,陆秀夫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是很敬重的,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后人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

 从古到今,像陆秀夫那样位居朝重臣,抗击异族入侵而英勇献身与国共存亡的范例实在太少,因而宋明以来文人名士,写下了大量的歌颂诗文。《全书》《续全书》题咏就有一百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