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取人什么意思,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3 0
  1. “听其言而信其行”的“信”是什么意思?
  2.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3. 文言文以什么意思
  4. 只看外表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5. 以下文言文介词的意思?例句!20分哦!
  6. 文言文好词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是说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海水比喻人,斗量比喻貌相,斗量是狭义的意思,貌相也是狭义的意思。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里那个不可貌相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澹台灭明。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子处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以容取人什么意思,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关于这句话的历史故事:古代卖油郎秦重爱上有名的花魁娘子,他很痴情。花魁也很喜欢他,为了筹集一夜十两银子的宿费,他拼命节俭积聚,连银铺的伙计也发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后来花魁跳出妓院火坑,嫁给秦重做老婆,两人恩爱一辈子。

“听其言而信其行”的“信”是什么意思?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纯阳相法》曰:"任是不扬(貌丑)难录取。"其注:"胡僧云:休嫌貌不扬,白璧璞中藏。诚能知美中有恶,恶中有美,相术不减姑布子卿矣。"即是说高明的相士并不以貌取人,而是善于发现璞中之璧。《鬼谷子相辨微芒》亦曰:"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韩非子·显学》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所言孔子以貌人自嗟失误之事,后世相学家常引为相形必须同时相德的例证。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听其言而信其行”的“信”的意思是:相信

“听其言而信其行”这句话出自:《宰予昼寝》唐代:佚名

原文如下:

《宰予昼寝》

唐代:佚名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解释: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注释:

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② 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③诛:责备。

④粪土:腐土、脏土。

⑤是:这(指对人的态度)。

⑥寝:睡觉。

赏析: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这段文字说的正是"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疏证》中引用《韩非子·显学篇》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之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文言文以什么意思

1.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2. 文言文的乎是什么意思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3. 文言文中“乎”的意思

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2、文言叹词。

3、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

4、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乎拼音:hū,注音:ㄏㄨ,部首:丿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

五笔86:TUHK,五笔98:TUFK,仓颉:HFD,郑码:MUA

笔顺:ノ丶ノ一丨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断乎[duàn hū]

副词。绝对(只 用于否定式)。

2、合乎[hé hū]

符合;合于。

3、嗟乎[jiē hū]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

4、何乎[hé hū]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5、乎来[hū lái]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

4. 古文中的“乎”是什么意思

①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

《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

《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臣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探究。

3、介绍依凭的条件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

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

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助词,语气词。

1、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

3、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且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已经做好了防备,恐怕不能有所作为吧。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

《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译文: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5、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谁知道这赋税带来的毒害要比这毒蛇还要厉害啊!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浩荡的样子像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要停留在何处。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乎,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乎,语尾的叹词。字形***用“兮”作边旁,像声音向上越扬的形状。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乎

5. 文言文乎的用法和意义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

(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 “乎”与“也”互文通用 “也”字在发展过程中,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有变化。

它的语气,强烈果断,用在句尾,当作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

《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2页)。

6.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的释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相关组词:之一、之后、之前、兼之、总之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用“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只看外表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2.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1.因为。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从,在,于。

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3.在。

时候。

如:不以此时引纲维。4.把,拿,用。

如:以沛公言报项王。5.凭借。

身份。

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6.并且。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来,用来。

如:作师说以贻之。8.因此,以致。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9.如果。

如:以噬人,无御之者。10.句中或句末语气词,不译。

如:逆以愆我心。11.表时间,方位或范围。

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2.认为。

如:以天下之美以尽在己。13.使用。

如:大臣怨于不以。14.连及。

如: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15.率领。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16.原因。

如: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7.通***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18.有。

如:农民以鬻子者。

3. 古文以是什么意思

“以”的用法: 1、用、拿、把. ①以刀劈狼首.(《狼》)②因以为号.(《五柳先生》)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④将以攻宋 (《公输》)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⑥今诚以吾众诈自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凭、凭借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4、因为、由于 ①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5、表目的,一般译为来 、用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④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6、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7、连词相当于“而” 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③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④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8、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 在文言文中,“以”是什么意思

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以东”。

11.通***字,“已”,已经。《史记》“固以怪之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5. 文言文以的意思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呼?亦不使罪蔓尔曹

释义: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其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毒:伤害;危害,动词,伤害一县(邑)的民众。

可以调素琴。以:动词,用来。可以:可用来(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可以”)。

不以物喜。以:连词,因为、由于。

不以疾也。以:动词,认为,以为、感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也不会比降水更快。以在这里是一种主观判断,认为比不上江水的速度。

6. 以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1)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7.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8.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以下文言文介词的意思?例句!20分哦!

有一个成语形容看人只看外表的是

以貌取人

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的成语

金玉其外抄,败絮其中

读音: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

解释: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形容“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的成语有哪些

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蠡测管窥、管中窥豹。

一、盲人摸象

白话释义: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朝代:宋

作者:·释道原

出处:《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

翻译:有一个僧人问:‘众瞎摸大象分别对异端;忽然遇到明眼人又为甚么会?’

二、一叶障目

白话释义:一叶蔽目,比喻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质。

朝代:现代

作者: ***

出处:《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三、以偏概全

白话释义: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朝代:现代

作者:吴家国

出处:《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四、蠡测管窥

白话释义: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朝代:东汉

作者:史学家班固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翻译:以管窥天,以螺旋测海,以筳撞钟,难道能理解其中条款,考究原理,从他的口音呢。

五、管中窥豹

白话释义:也比喻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只能是片面的了解。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出处:《世说新语》:“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翻译:这个小伙子也是管中窥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只看外表就做决定的成语

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解释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处《内史记·仲尼***列传》:“吾以容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用来指凭外貌来衡量人的优劣。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辨形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词表里如一

反义词量才录用

例句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

只看重事物的外表不看重事物的内在是什么成语

成语买椟还抄珠

拼音袭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注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 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成语性质贬义词

形容人不可以看外表的成语

人不可貌相

(成语释义)

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看事物可不能只看外表的意思的成语有哪些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读音: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

解释: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形容只看重外表不看重内在的成语有哪些

以貌取人,以容取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不要关注外表要看内心的成语是什么

路遥知马复力,事久见人心制 〖解释〗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智如愚:指心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像愚笨。

浮泛无根:浮泛:表面的,不切实际的。浮在表面,没有根基。比喻虚浮不实,没有凭据。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讲道义。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备别人心存不良。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

文言文好词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2、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17、者

(1)特指代词

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

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

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

(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9、为

(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3)连词 表***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

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楚策四》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

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

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

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

2>表***设 今译为:如果、***如 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3>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

(3)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乃、才 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

(4)动词 表比况 今译为:像、如同 例释: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 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 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 今译为:那、那些 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 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 今译为:可要、当 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 今译为:岂、难道 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4>表未来 今译为:将、将要 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1>表***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2>表选择 今译为:或者、还是 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3>表让步 今译为:尚且 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4)助词

1〉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例释:①羊肉其鲜乎。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天下春秋》

4、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 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 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

(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 无义 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12、以

(1)介词

1>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 例释: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蔺列传》

2>表处所 今译为:从、在、于 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表时间 今译为:在…时候 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报任安书》

4>表处置 今译为:把、拿、用 例释: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②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表手段 今译为:凭、凭着 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绛侯周勃世家》

6>表依据 今译为:按照、根据 例释: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目的 今译为:来、用来 例释: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表结果 今译为:因而、以致 例释: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修饰 今译为:地 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5>表***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3)助词

1>表时间、方位 相当"之" 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后汉书》

2>句中句末语气不译 例释: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 例释: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今译为:太 、甚 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认为 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使用 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

3>率领、带 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

4>连及 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

5>有 例释:农民以鬻子者。《管子》

(5)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原因 例释: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8、所

(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今译为:所…的人 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所…的事 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所+介+动,表处所、工具、方法、原因、对象。 今译为:…的地方 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的原因 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来…的 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 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2)名词 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3)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 例释:①从***女十人所。《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

15、与

(1)介词

1>表介进对象 今译为:跟、和、同、替、为 例释:①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

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 例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

3>表比较 今译为:跟…相比 例释: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4>表处所 今译为:于、在 例释: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2)连词

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 今译为:和、同 例释: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 今译为:或者、还是 例释:正行***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

(3)助词 通"欤" 今译为:吗、吧、啊 例释: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亲附、跟随 例释: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给予 例释:①与之璧,使行。《左传》 ②与斗卮酒。《鸿门宴》

3>交往 例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4>对付 例释: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

5>允许、赞许 例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6>帮助 例释: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

7>等待 例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8>参加、参与 例释: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

9>称誉 例释: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5)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党羽、同盟者 例释: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

1、 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设 今译为:如果、***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4、于

(1)介词

1 >表处所 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 例释: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②鱼跃于渊 。《诗经》③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 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3>表比较 今译为:比 例释: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5>表原因 今译为:由于 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2)助词 句末表疑问 相当"乎" 例释: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

13、因

(1)介词

1>表依据 今译为:按照、利用 例释:①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2>表条件 今译为:趁、趁着 例释: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3>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由于 例释: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4>表由来 今译为:由、从、通过 例释: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灭神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

5>表凭借 今译为:依靠、凭借 例释: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后汉书?邓寇》

(2)副词 连接强调 今译为:于是、就 例释: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

(3)动词 作谓语

今译:沿袭、顺着 例释: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今译: 如同、犹 例释: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4)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机会、机缘 例释: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27、既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已经 例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屈原列传》

2>表范围 今译为:尽、完全 例释: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2) 连词

1>顺承 今译为:既然 例释:既来之,则安之。《季氏伐颛臾》

2>与"且"并用 既…且… 例释:三军既感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完了 例释: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韩愈?进学解》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

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1.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 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⑤。

2. 文言文各种词是什么意思(介词

1、之(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2、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9、为(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

3. 词语“好意思”中意思一词是什么意思

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某事接受,承受的意思.比如"你好意思拿吗?""我不好意思去!"◎ 意思 yìsi(1) [thought]∶思想;心思年尚少壮,意思不专(2) [meaning;idea]∶意义;道理不要误会我的意思(3) [intention;wish;desire]∶意图;用意文章的中心意思(4) [a token of affection,***reciation,etc.]∶略表心意这点东西送给您,小意思,别客气(5) [suggestion;hint;trace]∶某种趋势或迹象天有点要下雪的意思(6) [interest;fun]∶情趣;趣味打乒乓球很有意思参观摄影展览很有意思◎ 意图 yìtú[intent;intention] 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打算这首诗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使冲突戏剧性地表现出来。

4. 古文词语的意思是思想的词有哪些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爱人: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古义;爱百姓.今义:丈夫或妻子.) 2.把握:其为物身轻宜藏,在于把握 (古义:手掌内.今义:抓住成功的可靠性) 3.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言行不道德.) 4.暴露: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 (古义:在野外征战.今义:显露出来.) 5.便宜:数上书言便宜事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今义:略.) 6.不必:***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不避: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今义:不亚于、不次于.今义:不躲开) 8.不起: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古义:不出来做官.今义:略.) 9.不可: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鲁宗道不可(古义:不同意,不认可. 今义:不可以.) 10.不过:不过数仞而下 (古义:不超过.今义:转折连词) 11.北面:何不按兵柬甲,北面下事之 (古义:面向北,投降.今义:方位名词之一.) 12.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古义:城市里做买卖.今义:略.) 13 成立:至于成立 (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略) 14.处分:处分适兄意,进止敢自专。

5.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

一、作名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2、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二、代词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三、形容词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四、副词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扩展资料:

1、说文解字

卷二是部是

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