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诗人,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2 0
  1. 或饮食或坐走长着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的意思
  2.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
  3. 弟子规 全文
  4. 弟子规中出必告中的告应读什么
  5. 如皋有什么名人?
  6.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晨则省昏则定”的意思是“做为子女,早晨起床后,应该先去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作品出处

“晨则省昏则定”出自《***规》。《***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 ;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 )修订改编,命名为《***规》 。该文一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共四个部分,进行了具体、通俗的闸释;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

康熙年间诗人,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时,《***规》被朝廷高度重视,将其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将其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

作品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规》。

作品赏析

“***”即学生、子弟之义,***都为人子女,***都为人***,所以,“***”涉及到所有的人,“***”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规》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规》总叙中说:“***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的先河,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或饮食或坐走长着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的意思

意思是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语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规》,选段原文如下: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白话文释义: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答应。父母交待事情,要赶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纵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禀告父。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为己有。如果这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

《***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规》。意思是启蒙、教育子弟尽人伦本分、忠厚生活的读物。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共九十行,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李毓秀在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有现代研究学者指出,《***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内容***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

或饮食,或坐走,长着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出自《***规》,含义如下:

或饮食,或坐走,长着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的含义是无论用餐就坐或是行走,乃至在一切场合都应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听到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若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到长者那里去,看有什么事需要做。

***规的介绍:

***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儿童行为规范读物,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命名为《***规》。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该文用佛家天台宗五重玄义的方法演义《***规》113件事背后的义理,便于学习者能切入其中。清朝时***规被朝廷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规的创作背景:

清康熙年间,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清康熙九年清朝朝廷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荐举山林隐逸,清康熙十六年开设明史馆,清康熙十七年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等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李毓秀经过屡次科举考试而不中后,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转而跟随老师党成游历四方,潜心学问,讲学育人,最终走上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李毓秀根据自身经历,完成了训蒙文,后来贾存仁对该文章进行了修订并将名称改为《***规》。

***规 全文

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家。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后迁沈阳)。著有《红楼梦》。 据考,曹雪芹于就诞生在位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4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 明朝天启元年(1618年),努尔哈赤统兵攻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宜的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八旗正白旗“包衣”,先祖曹世远、高祖曹振彦本为汉族,沦为多尔衮的家奴。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镶起义。入关后,改任文官,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 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标准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另据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记录: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年间曹家的一份密折中记载,曹雪芹之父曹頫(fǔ)实为曹寅之弟曹宣之子——由于曹寅及其孤子曹颙相继离世,康熙帝欲让曹家仍掌江宁织造之职,故令曹宣之子曹頫过继到曹寅一支,支撑门户并任江宁织造。如此说来,曹雪芹实为曹宣之孙,而非曹寅之孙。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继子曹頫(即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曹振彦的亲孙子曹宜使坏,加之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进京,住在蒜市口;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过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被牵累,再次抄没,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约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两句:“白 曹雪芹故居

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的创作。 他的***《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据考《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是由书商程伟元和官僚文人高鹗整理印行的,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编辑本段身世、籍贯之谜

不只他的生卒年一直存著争议,甚至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按照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的说法,应该是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但有研究者认为他的字是芹圃,号是雪芹。他的生年,现在主要的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生于公元1715年,另一种说法认为他生于公元1724年。他的卒年,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3年,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4年,最后一种卒于公元1765年初春。 曹雪芹的上世的籍贯,现在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河北丰润,明永乐年间迁至辽东铁岭,后来跟随清兵入关,另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辽阳,后迁沈阳,他的上组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清太宗天命六年(公元1633年)后金攻下了辽阳时归附,后随清兵入关。

编辑本段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曹雪芹(20张) 雍正三年(乙巳1725) 乾隆元年(丙辰1736) 乾隆二年(丁巳1737)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父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斋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卒年39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萧然太瘦生”,皆为史证。

编辑本段与《红楼梦》

著书缘由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南京。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没后才全家迁至北京。当时,曹雪芹年纪尚幼。曹雪芹究竟住在何处、他的青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等等这些问题,总因文献无证,不能确指。据红学家们的考证:曹雪芹幼时与获罪的曹頫等曹家人口进京,住在蒜市口,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最终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就落魄住到了西山黄叶村,他的不朽的巨著《石头记》可能就是在西郊的山村里写成的。 也有人认为《石头记》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教书时写成的。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狂放,朋友们常把他比作晋朝的阮籍。他甚至穷困到“举家食粥” 的地步,常常要靠卖画来换酒喝。他的画很为当时的朋友们所推重,敦敏《题芹圃画石》诗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 可见曹雪芹的胸襟和画风。可惜他的遗作至今尚未被发现。 曹雪芹作品《石头记》

他的不朽巨著《石头记》的前八十回,早在他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 书的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遗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显然,曹家兴衰际遇与曹雪芹本人的困顿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起了重要的影响:原本过的是显赫贵族繁华奢侈的生活,听家人讲述祖上是如何的风光威严、荣华富贵;在亲身经历了家族败落之后,他从一个锦衣纨绔的贵公子摇身一变而成为了钦定罪囚的后裔,过上了穷愁潦倒、“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日子。“叹人世,终难定”,这种转瞬间荣兴辱衰的变幻,让他看清了统治阶层内部的冷酷和凶残,也使他出现根深蒂固的人世空幻悲观的思想。 经过了家道败落的转变,特别是在年移居西山农村之后,他对贫苦生活有了切身体会,与社会下层人民的来往增多,对社会的贫富悬殊及阶级对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生活基础与思想基础.根据现已发现的文献材料,可以认为,曹雪芹主要是由于不幸而幻变的生活遭际使其良多感慨“有所郁结,不得其道”,所以只能著书,回忆身世,抒发悲绪。

写作背景

曹雪芹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编辑本段族属辩析

对曹雪芹的民族身份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曹雪芹到底是满族,还是汉族?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早在后金时期就加入了满洲族籍,隶属满洲正白旗。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中生活了100多年,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曹家的方方面面。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其著作《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应该是满化了的汉族人,也可以说就是满族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也将其祖上收录其中。 民族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斯大林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这是中国学术界长期接受的观点。 中国较早给民族下定义的是:“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重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2]的定义将血统作为民族特质之一,但又说“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也就是说,其始是同一血统,但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同化,不同血统的人也可以是同一民族。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民族中屡见不鲜,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血统上是纯而又纯的。我国民族学家认为“:民族不是血缘组织,相反,它正是血缘组织瓦解之后的产物,因此,‘血统’是决不能作为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来确定的。”[3] 不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是民族学家的观点,或从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民族都不等同于血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民族从来没有按照血缘来划分,而是依照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来划分。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多民族的国家可以从秦始皇算起。汉民族一开始就与苗、越、东夷等边民来往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建立,都使得各民族人口相互混杂。不论那一个民族都很难说自己民族有所谓的“纯正的血统”。既使从全世界的民族发展来看,也很难找到血统完全纯正的民族。 满族从后金开始,大量的汉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涌进了满族这一共同体,他们在这一共同体中长期交往,共同生活,融为一体。虽然他们的血统不同,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就是满族,他们同处于一个民族共同体之中。 曹雪芹家是汉族血统无疑。但到了曹雪芹这辈,他们家已经加入了满洲八旗,并且在满族这个圈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其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已经满族化了。 曹家加入了满洲族籍,不但已经得到了满族的认可,甚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家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被收录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又称《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因为是奉乾隆皇帝之敕编纂的。这部书的主要编纂人有,和亲王弘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讷亲、武英殿大学士福敏、文华殿大学士查郎阿、尚书徐元梦等。从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到乾隆九年(1744)结束,一共编写了9年时间。本书共收入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的满族姓氏1114个,主要记载其归顺时间,其原籍所在,其官级事迹,并且为各个姓氏中的重要人物立了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而不是八旗蒙古氏族通谱,更不是八旗汉军氏族通谱。曹家之所以能够进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他们家已经归属满洲八旗,其满洲族籍也已经得到了认可。由于这本书是乾隆皇帝“御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曹家的满洲族籍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八旗满洲姓氏众多,向无汇载之书,难于稽考,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显然,他要求大学士们要编的是“满洲姓氏”通谱,而不是别的,并且经过乾隆皇帝“览定刊刻”。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中记载: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 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 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 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祜,现任州同。[4] 关于曹雪芹的族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汉族,一说汉军正白旗,一说汉军包衣等等。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准确。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家的族籍应该是:满洲正白旗。曹雪芹也当如此。 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早在后金时期,就建立了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和镶黄旗为上三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为下五旗。曹家祖上被俘后,隶属于满洲正白旗,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们曹家就正式加入了满族,成为满族中的一员了。清代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曹家隶满洲八旗,无疑是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 从上面的谱续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很早就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有关曹雪芹的家世,胡适先生做了很好的考证。他在《红楼梦考证》中第一次明确了曹家的世系: 曹锡远-曹振彦-曹玺-曹寅-曹頫(曹颙)-曹雪芹 也就是说,到了曹雪芹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曹家六代142年完全生活在满族中。他们已经“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满洲化”了。

编辑本段曹氏家族的满族化

曹家作为满族上三旗成员,满洲正白旗人,从昔日的包衣人身份,跃为满洲贵族。曹家虽系“包衣”出身,但百年过去,他们不仅加入满洲族籍,且已成为“名门望族”。曹家世代为官。到了曹雪芹的太爷曹玺那辈,已任工部尚书的要职。曹玺还当过“江宁织造”一职。《江南通志》一书直接写上了曹玺是满洲人,“江宁织造: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虽然只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三品大员,但同时当过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父辈曹颙和曹頫也先后当过江宁织造。织造一职,官品虽然不高,但位置重要。它是由内务府管辖,直接为***服务,并且“油水”很大,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肥缺。从曹雪芹的太爷曹玺开始直到他的父辈曹頫为止,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共作了58年织造。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还是一名重要作家,著有《楝亭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并主持编辑了《全唐诗》,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几部戏剧作品。曹家到了曹寅这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曹寅母亲是康熙的乳母,满语作meme eniye(嬷嬷妈)。在满族中,乳母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说亲如生母,又胜于生母,因为她不仅要将皇子养大,而且要从小对他进行教育。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记载: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驭,驻跸于江宁织造曹寅之府。曹世受国恩,与亲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渥。会庭中萱花盛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字以赐。[5] 曹寅与康熙从小关系甚密,又是他的伴读。他长期在南方任“织造”一职,名义上是掌管宫廷内部的织造事务,而实际上权势很大。袁枚在所著《随园诗话》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曰:‘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耳目’”。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康熙在位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是曹寅在职出面接驾,并以其织造府作为皇帝行宫。同时,曹寅还经常上奏江南事,并得到康熙帝的朱批。一次,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以后有关地方诸事,“必具密折来奏”。还有一次,康熙得知曹寅得疟疾,便马上赐药,并破例用驿马星夜送去。所有这些可以看出,曹寅一家与***的亲密关系。 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也就是说,曹家不仅是满洲贵族,而且与满洲皇室有血亲关系,已经成为皇亲国戚了。平郡王讷尔苏为克勤郡王岳托的重孙。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第一子,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岳托在清初被封为克勤郡王,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之王,其后代不降等级,永袭王爵。讷尔苏于康熙四十年(1701)袭平郡王,雍正四年(1726)因罪革爵,乾隆五年(1740)卒,并按郡王品级下葬。其第一子福彭,于雍正四年(1726)袭平郡王,乾隆十三年(1749)薨。福彭第一子庆明,于乾隆十四年(1749)袭平郡王,乾隆十五年(1750)薨。讷尔苏之孙庆恒,于乾隆十五年(1750)袭平郡王,四十三年复克勤郡王号,四十四年(1779)薨。一直到清末,克勤郡王爵一直有人承袭。从亲戚关系上看,平郡王讷尔苏是曹雪芹的亲姑父,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兄,平郡王庆明、庆恒则是曹雪芹的晚辈。应该说,曹雪芹从小就与克勤郡王府及其大小王爷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见,曹家不论与康熙皇帝家族的关系,还是与满族亲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曹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不仅成为满族中的重要一员,而且已经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皇亲贵胄了。

编辑本段曹雪芹、《红楼梦》与满族作家群

曹家从后金开始,就加入到了满洲族籍,并且在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之中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曹雪芹这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满族贵族之家。曹雪芹也已经成为满族一员,并且生活在满族的文化氛围之中。在曹雪芹生活的圈子里基本上都是满族文人,甚至皇亲国戚。如脂砚斋、敦敏、敦诚、弘晓、弘旿、墨香、永忠、明义、高鹗、裕瑞等。这些人的诗词和著作是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一粟先生曾编过一本研究《红楼梦》的资料汇编《红楼梦卷》[6],共两册,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这是一本比较早的《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在书中可以发现,早期研究《红楼梦》的资料大都出自满族人或“旗人”之手。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曹雪芹是满族人,他自然生活在满族文化氛围之中;因为他是一个文人,他的生活圈子自然满族文化人居多。

脂砚斋

点评《红楼梦》的脂砚斋到底是谁?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妻子史湘云,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叔。这个说法来自宗室红学家裕瑞,他在《红楼梦》续书评论集《枣窗闲笔》中说:“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其叔脂砚斋”,第一次明确了批《红楼梦》者为曹雪芹的叔叔脂砚斋。因裕瑞为满洲人,又距离曹雪芹比较近,其话较为可信。脂砚斋及其《红楼梦》评点,对于《红楼梦》的成书、流传及研究影响很大。他的许多材料与观点,我们至今还在运用。比如,他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其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基本上成为曹雪芹逝世时间的定论。又如“句句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红楼梦图书(15张),实实经过”;“真有是事,真有是事”;“因命芹溪删去”;“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这些批语告诉我们,脂砚斋无疑是曹雪芹的挚亲,许多事情他是与曹雪芹亲眼目睹,实实经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脂砚斋参与了《红楼梦》的修改、定稿,他的贡献不可低估。

***规中出必告中的告应读什么

***规

总叙

***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撞,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

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放置衣服时,应该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差。

服装穿着重在整洁,不在多么华丽;一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家庭实力量力而行

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嫌这嫌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个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危害健康

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乱抖动。

进出房间揭帘子、开关门的时候,应该动作轻缓,不要故意发出声响;拐弯的时候,应该绕大点圈,不要直楞楞的贴着墙角或者直角拐,这样就不会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伤,也不会因为有人在拐角处突然出现而撞在一起。

拿空器具的时候,应该像拿着里面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端端正正,不要甩来甩去,不然会显得很轻浮;进入无人的房间,也应该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不可以随便。

做事的时候,即使再紧迫,也不要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行事。

打斗、、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僻怪事,不要好奇过问。

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想用别人的物品,应该明明白白向人请求、以征得同意;如果没有询问主人意愿,或者问了却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窃行为。

借人物品,应该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对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许诺;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50、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短处;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自我提高。

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听到他人称赞自己,唯恐过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不是存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

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察色献媚。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读书***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

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规》。

如皋有什么名人?

出必告 chū bì gào

《***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2006年以来,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规》。

作品鉴赏

名称由来

“***”即学生、子弟之义,***都为人子女,***都为人***,所以,“***”涉及到所有的人,“***”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

董遇巧用三余

(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

(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

黄香温席

(冬则温夏则凊)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就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鹿乳奉亲

(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卧冰求鲤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原文翻译: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子骞谏父

(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贤)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建成固若金汤的堡垒!

亲尝汤药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他是薄太后所生。汉文帝以仁孝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生病躺在床上三年,他常常晚上不睡觉,在床前照看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兄之道之友爱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南朝宋时宰相徐湛之小时候和弟弟徐淳之一起乘车外出,可是乘车时驾车的牛突然奔跑过来,车子坏在了路上,周围的人见后纷纷赶来搭救他们,徐湛之让搭救他们的人先把弟弟抱下车,然后才是他,众人纷纷赞叹他虽然小却很有见识。(《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一》徐湛之,年数岁,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驰来赴之。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

后世影响

教育意义

《***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规》总叙中说:“***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总之,学好《***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的先河,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文史影响

《***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习***规的意义

一、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

二、董小宛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三、顾延卿

顾延卿(1848—1917),名锡爵,以实稳平,以壮见长。如皋县(现如皋市)顾家埭人。光绪十五年顾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为首席随员知州衔秘书,归国后授正五品知州、从四品朝议大夫。参与维新变法,后回乡助张謇兴办实业和教育。

四、刘季平

刘季平,男,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江苏如皋县东乡(今如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秘书长、***兼***上海市人民***秘书长、***兼***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山东省委、安徽***处书记等。

五、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苏如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师。主要著作有《左右修竹居诗集》,《味蔗存草》,《虹岚诗草》。

百度百科-吕岱

百度百科-董小宛

百度百科-顾延卿

百度百科-刘季平

百度百科-沈岐

一、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明确地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

二、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四、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规》融读经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于一体,教导儿童读诵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

对于3~7岁的儿童比较容易去理解,还有助于脑部的发育。它语言流畅,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接近白话,读诵时朗朗上口,有利于儿童培养语感,陶冶情操,为学习其他经典和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教书先生李毓秀。其内容主要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规》是由一名教师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是一本关于做人的规矩及学习方法的书。它共有八大部分,一千多字,形式上主要是三字一句,易学易记。

《***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非国学经典,应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剔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