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语录无论在家出家,印祖开示无论在家出家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0 0
  1. 有必要说说现在的所谓“高僧大德”一副世俗嘴脸,吃素能吃的这么胖?
  2. 为什么我喜欢用手、脸身上稍使劲摸猫、兔子,感受它们身上毛的感觉?怎么才能不这样呢?
  3. 记载『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之发迹经,思惟三昧经?
  4. 什么叫十方众生
  5. 我妈太信那些鬼神了,有些过头了,该如何劝解?
  6. 开示:帮助众生觉悟,佛用什么方法
  7. 觉得身边是非多怎么办?
  8. 印光法师:谈恭敬师长之道?——不要做一个只归依二宝的在家居士

印光*** 不主张轻易出家

印光***主持苏州灵岩寺,规矩之一是不收徒弟。他一生说法,不喜谈玄说妙,多注重教人敦伦尽分。有个居士给印祖写信,觉得在家太闹腾,想出家得清闲。印祖劝以“敦伦尽分”道理,陈述出家的利害。 

 印祖说,“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

印光大师语录无论在家出家,印祖开示无论在家出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印祖说,“出家一事,语其易则易于反掌。但穿一件大领,就是和尚。而此种混光阴败佛门之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中过活。欲得为人,恐万中亦难得一二。若要做顶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则难于登天矣。”

印祖说,“汝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只缘汝当做一出家,则百事不挂怀,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则决不能做好僧。以弃舍父母妻子,则成大罪矣。”

印祖说,“(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为汝详言之。若遇爱收徒弟之坏和尚,则便骗汝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净土法门,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莲邦眷属,则其利大矣。”

有必要说说现在的所谓“高僧大德”一副世俗嘴脸,吃素能吃的这么胖?

印光法师文钞》:“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恶徒常怀欺僧夺产之心。若处山林寂静之处,则小人竟为夺数升米、几件衣、几圆钱而行打杀,其危险非古昔所有。即在城市,亦难免无人事往还,谁能一事不为、安受供养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什么我喜欢用手、脸身上稍使劲摸猫、兔子,感受它们身上毛的感觉?怎么才能不这样呢?

这个时代的僧团,无论他怎样,他穿上了这套袈裟,这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他能出家就是善根深厚,光这一点都值得我们恭敬。在末法时候出家,末法时候,出家人越来越苦恼,烦恼越来越重,甚至烦恼到破戒——左右拥妻,右手抱子,去托钵——但是这样的破戒比丘你都不能打骂他。打骂他如同出佛身血,出佛身血是到什么地方?是到阿鼻地狱去啊!是这样的果报。所以我们不能轻慢出家人。尤其是我们为了保护佛教的形象,出家僧团是住持佛法的主力军,如果你老是讲出家人的过失,使得社会人士对整个僧团一点信心都没有,一点信心都没有,佛法当然就名声扫地了。

菩萨戒在十重戒里专门有一条戒,不说四众过戒。说四众过是犯波罗夷呀!断头罪呀!但是如果你对出家师父确实觉得他犯了不如法的,你可以私下里跟他谈,那是以慈悲心好心劝勉他,能够规过劝谏,这是可以的。那是私下,你不能当着大众的面宣扬他怎么怎么样。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

有一则故事,唐太宗问玄奘法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法师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

佛不允许在家居士举出家人的过失,是佛金口所说。非议、评论容易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应该注意噢~

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众生得人身不容易,遇到佛法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不能断了众生听闻佛的机缘。末法时期弘扬佛法的主力军依然是僧团,所以我们应该称扬赞叹,护持佛法驻世。不能非议抨击,试问僧团都受到打压,那谁来弘法呢?!佛驻世的时候就说不准“说僧过恶”,无其含义深远。

完整的可以看看《说僧过恶,犯大重罪(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阿弥陀佛!

记载『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之发迹经,思惟三昧经?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

末学恭录印光***(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绝对的正知正见)开示: 如何对治贪爱

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欲而生,*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印光***文钞菁华录 ——恭录完毕

印光***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古圣先贤大德和其它仁者们,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叫十方众生

更新1:

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普愿三界诸有情,证得离言真实义。嗡 吗 呢 叭 美 吽......

更新2:

请问如果 维摩居士之前身不是 金粟如来,那又如何?

更新3:

(建议修改为----) 我们去海边『放生』.您老是放不著.您看到旁边有个人(善知识)很会放。 您请他教.他也乐意教您.后来您也越来越福慧具足,悲智圆满了.试问他上辈子是谁重要吗? 您只是要慈悲喜舍地救护到众生不是吗? 嗡 吗 呢 叭 美 吽......

更新4:

请师兄开示 文殊菩萨与 维摩居士之不二法门的法要与有何异同?嗡 吗 呢 叭 美 吽......

更新5:

末法时代人心难净,人间如何净

更新6:

如何切实做到 印祖所开示的:『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 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更新7:

只管自家..... 分享: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 维摩大士游戏园林赞 不见净土。故不爱住。不见秽土。故不厌居。僧俗相状。是实是虗。男女杂遝。是有是无。口大如空。舌大如口。不会说法。以默遮丑。身不是病。以病病身。苟非借用。可笑。文殊未至。安排等待。及至到来。一场败坏。千古被瞒。见者图度。不是世尊。大难摸索。三十二人。都被掉弄。幸有文殊。闲撕打閧。我不识渠。渠不识我。且待弥勒下生。勘破方才散伙。

问1: 相传记载 『维摩居士之前身为 金粟如来』之 发迹经, 思惟三昧经,是否仍存梵文本? 答1 末学依 维摩经义疏内文观之.(今未见本) 那应该其梵文本.已经早就失落不见了。 维摩经义疏卷第一(长安弘法寺沙门吉藏撰) 有人言。 文殊师利。本是 龙种上尊佛。 净名即是金栗如来。 相传云。 金栗如来出思惟三昧经。 今未见本。 问2 维摩居士之后身为何 如来? 答2 维摩居士之后身为何 如来于藏经亦没有记载。 问3 维摩居士之前身是否为 金粟如来, 到底跟众生修学 维摩经为何关系 答3 金栗如来是东方之佛.东方于***所载有不动义。 如东方阿閦鞞佛(生方不动佛)。 如果维摩居士之前身是为金粟如来.那依佛经表法 而言。 更确定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非只是欢喜国的 十地菩萨再来。 而是早证佛果.是助佛教化而来。 那维摩经之不二法门.更是佛法中的了义教。 那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一佛一居士.二佛并化。 那普世白衣说法.也该受到尊重。 但末法学人.自己要有能力.依法不依人.否则 误入邪坑.枉学佛法.陷入魔道.就冤枉了~ 如是浅见供佛友您参考~ 阿弥陀佛~ 无患子 合十2011.2.10 2011-02-11 10:16:20 补充: 请问如果 维摩居士之前身不是 金粟如来,那又如何? 问得好啊~ 不管是与不是.都无关法门的修持~ 喻~ 我们去溪边钓鱼.您老是钓不著.您看到旁边有个人很会钓。 您请他教.他也乐意教您.后来您也越来越高竿了.试问他上辈子是谁重要吗? 您只是要钓得到鱼不是吗? 2011-02-11 19:49:25 补充: 修改的好~ 2011-02-11 19:50:23 补充: 是的~只是要慈悲喜舍地救护到众生~ 2011-02-12 19:11:22 补充: 文殊菩萨与 维摩居士之不二法门的法要与有何异同? 答:皆入不二门为同。 二者相异如下: 文殊菩萨显密不二.如密部藏。为其法门修持特色。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居士世间.出世间不二。为其法门修持特色。 鼓励菩萨们必须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亦即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苦的不尽有为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的不住无为。 倡菩萨净土.此一净土为唯心净土. 如经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此「唯心净土」.其实就是「人间净土」。 维摩居士将佛法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奉行佛法.在佛法中建设净土。 2011-02-12 19:13:34 补充: 以上只是.就末学所知.作大致分别.非为全解~ 2011-02-16 12:51:16 补充: 问: 末法时代人心难净,人间如何净 答: 印祖云.念佛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人间净染不干末法. 净明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自己心净.人间便净。

参考: 维摩经义疏卷第一(长安弘法寺沙门吉藏撰)

我妈太信那些鬼神了,有些过头了,该如何劝解?

十方是平面八个方位加上上下,十方众生指一切众生

法界众生即一切现象界众生总称

印祖开示

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开示:帮助众生觉悟,佛用什么方法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

命自我定,福自我求,境随心转,相由心生,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善心是最好的护身符。心态不对做了许多功夫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非常冤枉。恭劝仁者跟您的母亲好好把佛陀老师古圣先贤的教导解释清楚。拜佛意在见贤思齐,感恩老师,提醒自己的真心是真诚清净平等善良觉悟慈悲。

六道不虚确有轮回,六道其他道众生有神通我们将他称之为鬼神,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平等善良觉悟慈悲他们自然就会恭敬尊重护持,是绝不能被贿赂的。

末学拙见如果有钱可以考虑开大势所趋的大众素食餐饮粥店(觉西园,功德林是个非常好的例子),流通各种善文(正规出版社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书)书店和善文音像店出版社,或者救危扶困,助学安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真正功德无量。

佛陀老师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数如恒河沙,所以印光***(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在识别正邪中开示: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子是魔王眷属,完全不是佛法乎!今之此种,到处皆是,而无目之人,如蝇逐臭,乐不可支,亦只可随他去了,因彼势盛人众,已丧心病狂,劝之必致反噬,故劝人亦只可劝其可劝者耳。望有识之士,当以佛经、祖训、戒律为鉴,识其正邪,勿堕魔网,否则险不可言。

一、凡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

二、凡自称,或通过他人透漏,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

三、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大谈感通,编造鬼神故事、佛菩萨显像、授记,吸引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四、凡不修实行,专门做破血湖、还寿生、寄库、超度等佛事,谋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五、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六、凡以种种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过者,不是善知识。

七、凡以弘法利生为借口,巧立名目,控制信众,骗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八、凡自称有奇法异能,可以为人借寿,让人立刻致富,诓骗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九、凡已皈依佛门,仍行外道,敛财灭法者,不是善知识。

十、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印光***(净宗十三祖 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开示—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末学因为有缘认真接触学习佛陀老师教导之后才知道佛菩萨是咱们常说的圣贤之人,有正知正见慈悲智慧的人,不是神明而是真正的明白人,圣贤教育就是再告诉大家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幸福美满,不是迷信。

仁者,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老师是证得究竟圆满大彻大悟的过来人。 佛陀老师的教导就是恢复本能的教育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一切智慧德能具足。佛告诉我们, 一切智慧德能具足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佛法的观念是一切绝对平等,无有高下。佛陀老师承认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完全平等,现在变成不平等是因为每个人迷失了自己的本能程度浅深有不同,这个与本能没有关系。贪嗔痴慢疑的心就像厨房里油灯泡上的油烟一样,无论油烟多厚都不能影响灯泡本身的光明,恢复光明只要去除油烟就好了。我们信仰的就是自己的自性智慧德能,就是真正的那个自己,通过修行就可以恢复本性,亲自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做回真正的自己。

境随心转,相由心生,自求多福。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善心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之本也,财之末也,厚德才能载物。

易经明确吉可以趋,凶可以避,顺自然之道是吉,逆自然之道是凶,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谦让,利人才是利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宇宙是一家,我们都是宇宙里的家人,家和万事兴,家人自然是一团和气,互相谦让友爱,和睦团结

命运是活泼充满变数的。风水和命运不是一定,随时都可以改变,都是咱们的心去选去决定的。

如未来命运很好但是造作恶业,很快福就被折损掉了。世上有三件事最损福报。一是不孝父母。二是杀生(包括打骂别人,堕胎)。三是邪*。如再接再厉,更加勤恳积德,上孝祖辈,下佑子孙,厚德载物福是可以不断积累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净意先生也是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太上感应篇》因果经典,只有1200字左右,字字珠玑,把天理祸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安士全书》也非常好。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咱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必佑之。风水和命运不是一定的,都可以改变,《了凡四训》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讲述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原名《训子文》后造福大众,遂改今名。 作者15岁被人算定53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至35岁一丝不差,后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寿21年,并有孝贤后代。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以下是末学恭录云谷老禅师和了凡先生关于改变命运的对话: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此处为残忍的意思)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恭录完毕

正如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开头末尾所说(因果经典,只有1200字左右,字字珠玑,把天理祸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 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此为总论)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 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

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胡不勉而行之。 ——恭录完毕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于古圣先贤大德和其他仁者,在此愿与仁者您共享共勉,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觉得身边是非多怎么办?

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故今复相值,此表一切诸法不离因缘。一切法有因、有缘、有果、有报,因缘果报,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个定律,你种的什么因,你会遇到什么缘,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这些人过去生中是世尊的***,这一次世尊示现成佛,又遇到他们,说明这些人善根深厚。这里面透出给我们的信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真正明白、了解,我们在这个世间什么事情第一重要?种善因第一重要,结善缘第一重要。善因善缘很多,哪一个因又是第一重要?帮助众生觉悟第一重要。你看诸佛如来不干别的事情,专干这一样,这一样是真的不是***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法布施,《般若经》,《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金刚经》里的比喻,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是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为什么?七宝布施只能解决物质上的问题,物质生活过得太苦,你让他过得舒适一点,不能觉悟。不能觉悟就是不能自我改善,要靠别人,那苦!所以佛不做这个,佛一生专门致力于教学,法布施,住世教学四十九年,乐此不疲!

印光***为我们做特别的示现,示现什么?示现没有缘教学。他是山西人,乡音很重,讲经一般人听不懂。他用什么方法?用文字,用通信、用文字教学,做得非常成功。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弘法,七十岁之前读书,为我们示现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你看七十年的功底,这一发出来力量大,他老人家弘法只十年,八十岁圆寂,十年。十年的成就,在这一百年当中,无论是在家、出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太伟大了!慕名向往亲近他的人太多太多了,出名之后供养也多了,老人家的供养一分一毛没享受,还是穿自己破烂的衣服,还是吃常住的大锅菜,所有供养,这都是他教我们,只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他把人家供养的钱建了一个印刷厂自己印书,这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叫弘化社,这是他老人家的事业,也就是十方供养,印经论善书。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讲经,那一次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住在倓虚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因为住图书馆,看到图书馆收藏印光***弘化社的书很齐全,我非常欢喜。因为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学生,我们称印光***称祖师,有这一分感情,才知道老人一生就干一样事情,真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偶尔各地有一些灾难,什么旱灾、水灾,有些灾难,他也救灾。救灾的钱从哪里来?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一些钱来救灾,印经为主,其它的事业是附带的。告诉我们一桩事情,专款专用,有大灾难可以在专款里面提出几千块钱,那个时候是大洋,很值钱。我看到那个上海护国息灾***里面讲,在印经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大洋救灾。这都是给我们做示范,启发我们,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法。所以我学佛出家之后完全学印祖,这是李老师嘱咐我的。

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很谦虚,跟我讲,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你跟他学。我说谁?印光***。印光***不在了,怎么跟他学?《文钞》在。所以李老师送了四本《印光***文钞》,正编两册,续编两册,这是最早的时候,六十年前。现在全集出来了,一共这么厚的本子七册。读他老人家的书,依教奉行,就是老人家的***。所以四众同学对我的供养,我差不多也是百分之八十,甚至于百分之九十都是去印经去了,印经。《大藏经》我们快满一万套,《四库全书》我们印了一百套,《四库荟要》我们印了二百套。同修们记住,以后不要给钱给我,我年岁大了,再给我,叫我做这些事情,你们好意思吗?有钱你们自己去做,何必来找我?我年岁大了,做事情就到此为止,我不再想做了,不要钱了。不是佛书,对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有真正好处的,也要做,也要印。像我现在在印刷厂里面有一万套出来了,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我印了一万套。这一套书,我们希望帮助全世界怎样把社会治好,把国家治好,把世界治好。唐朝在中国是最负盛名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办得好就靠这一部书,我们想把这部书传送给全世界。另外还有一套《国学治要》,民国初年这些国学***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编成的,就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一共八册,真的是稀有难逢,我得到这么一套书。很多人告诉我,可能再找第二套就找不到了。我也把它印了一万套。这是什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就从这部书学起,一共只有八册,是《四库全书》的钥匙,契入《四库全书》的门径。你先去读这个,然后你对《四库》了解了,你对《四库》认识了,你再喜欢哪些东西你专门去研究去。

这套东西太好了,没有这个,你看《四库全书》,现在商务印书馆印的本子,字很大,印得非常好,一千五百册,你从哪里念起?我买了一百套,本来是想送给国内大学的,缘不具足。所以现在我们分开,澳洲有十套,印度尼西亚有十套,马来西亚有十套,我再想送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去。没有别的意思,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不要让它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完全毁灭掉,我们用心在此地。最重要的是年轻人真正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除此之外是一无所求。做佛菩萨的传人,做古圣先贤的传人,这就是「皆愿作佛」这一品经对于我们的启示。真正发这个心,我们相信你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这个心发不出来,发出来也叫露水道心,他做不到。真正发心,真正能做到,就跟这个经上一样,你过去学过,你有善根、有福德,今天古圣先贤、诸佛菩萨赋给你的使命,你把这一盏智慧灯永远传下去。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二O集)2011/3/12 档名:02-039-0320

印光法师:谈恭敬师长之道?——不要做一个只归依二宝的在家居士

面对是非如果你能嘲笑就嘲笑,不能嘲笑就自我解嘲,自我解嘲也不能的话,就选择沉默吧,让时间去解释一切。

不过,不是所有的是非和误会都能被时间解释,也不是所有的沉冤都能因时间而得到昭雪。

余近日去浙江台州一素菜馆,此馆为近百名居士之所共开。此等居士多言修学净土法门,且皆以海外某名法师所讲之法为准。然此等人名曰三宝居士,却全无三宝居士之气分。充其量不过是二宝居士罢了。何以故,以此等居士,见僧到其素菜馆处,决不搭理,视同未见。更不必谈问讯、顶礼。如此恶行,足见其非归依三宝。倘真归依佛法僧三宝者,岂可见僧不礼哉!

然此等不敬僧之事,决非一二居士之偶然也。今之居士,多有此等恶习。有师为居士传授三归,竟有居士从传授三归之始直至结束,决不向传授三归之师顶礼一拜。由此亦足见其之轻法慢人。更有***之居士,与己传授三归之师同行时,竟直冲师前,阔步而走。授三归之师前,尚且如此,况余僧乎。此等***居士,不仅于授三归依之师前如此轻慢,于教其佛法之法师前亦多如此。余亲见有不少居士口口声声言,我依止某某法师,某某法师对我有法乳之恩,若无此法师我决能于佛法中契入正道。然口虽作如此之言,却决不肯行一下顶礼之事。亦足见其人学佛,非真为了生死也。

人或疑曰,师何以贪人恭敬?余为之曰,非不慧之好人恭敬也,实企其获佛法之真实利益也。诚如印光***所言:“当今之世,谈玄说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处检点,则便寥寥矣。尤君来书,语颇谦恭。光覆之,已又致谢函,可谓笃信之士。然仍是社会之知见,于佛法中仍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何以见之,今有行路之人,不知前途。欲问于人,当作揖合掌。而尤君两次来函,署名之下,只云合十。是以了生死法,等行路耳。且书札尚不见屈,其肯自屈以礼僧乎。光与座下心交,与尤君亦心交。非责其见慢,实企其获益耳。”(《增广印光***文钞》复弘一师书一)由此可见,今学佛者,纵为笃信之人。倘于依止学法之法师前,不肯自屈顶礼,则于佛法中决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不过增长其知见罢了。

印光***又言:“至于古人于同辈有一言之启迪者,皆以作礼伸谢。此常仪也,无间僧俗。今礼教陵替,故多多皆习成我慢自大之派头。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此光尽他山石之愚诚也。”(《增广印光***文钞》复弘一师书二)阅***之文,方知今人之成就何以大不如古人矣。盖今人不能恭敬也。古时儒家学者,于同辈之间,倘蒙同辈之教诲,纵使一言相诲,都尚要礼拜答谢。而佛门之僧众,于此事则更加注重矣,是故古人学佛多有成就,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而今礼法不兴,居士亦多我慢自大之习气。然此不肯自屈之习气不改,则决定不能得佛法之真实利益。是故印祖言,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而学佛居士不致力于此,所学越多,则我慢习气越深,欲了生死则难矣。故真学佛之人,见授法之师决不可不顶礼。倘于授法之师,决不顶礼者,足见其我慢自大,兼乏学佛之真实信心。何以言之?因印光***于《复周群铮居士书》中有言:“令友患病,只宜劝其回家将养,万万不可令来普陀。以彼系大派头,食用须精,屋宇须华,供役须伶俐。一不如意,便生烦恼,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况彼自大自高,绝无信心。虽汝兄开名代祈归依,光至上海绝未一次礼拜过。(光非责彼不敬,由是知彼自大,兼乏信心耳。)”(《印光***文钞三编》复周群铮居士书)

人或疑曰,何以不敬师长,难得佛法之真实利益?余曰,此非师长好人恭敬,实是不愿人不敬佛法。佛法者,乃了生死之无上***也。人于开示此无上***之师,尚不知恭敬顶礼。此非只轻慢师长,更是轻慢如来之无上***也。轻法则决定不能,实得法益。纵使深通佛法,亦只是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得真实之佛法利益。是故古人言“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是故不知恭敬教授佛法之师长者,而反想靠佛法了生死出三界,则大难矣。正如印光***所说:“今礼教陵迟,凡研究佛学者与知识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谨启等,而不肯稍屈。夫禹拜昌言。子夏丧明怨天,曾子责之,尚投杖而拜。是同侪有一言启迪于我者,皆以屈礼谢之。今行于歧路,有所不决,拟欲问人尚须合掌。况欲资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仪奉之,是轻法也。轻法则不能实得法益。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师为师。尚欲取一法名,琇师谓帝王何须用此。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玉琳乃书十余丑字,令其自选。乃取一痴字。其派在行字辈,故名行痴。凡与玉琳之法徒书,其署名则云法弟行痴和南。开国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当先加以刑,然后问法,方合其式。否则平人失其为平人,皇帝失其为皇帝矣。光于佛学,一无所得。如盲对五色,聋对五声。了不知其如何为声,如何为色。然于主敬存诚之表面,颇愿竭我愚诚,以尽他山石之小益。既属心交,当不以琐屑弃之。”(《增广印光***文钞》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正基于此,故印光***处处指示学人恭敬之道。如民国朱智贞居士因其父亲将欲去世,故向印祖请问父亲临终时之注意事项,及逝后之丧事处理等。然于信中不言顶礼,只云合十,此为印祖之所批评。祖师言:“汝太不洞事,为汝父之事,请开示于师,尚不言顶礼稽首等,只云合十。汝试想想,此种重大事,止以合掌了之,不成自视其事为不紧要乎。光以汝不知故,为汝说之,非求汝恭敬也。(十二月初一午前即日回山)”(《印光***文钞三编》复朱智贞居士书一)故知学佛法者,于授法之恩师不行顶礼,乃是视佛法为无关紧要之事,此过大矣!

且印光***于《复易思厚居士书》中又言:“皈依者,皈依佛法僧三宝。以期依教修持,了生脱死,不止如世间拜师而已。然世人拜师,读书,或学手艺,下至剃头修脚,也须三拜九叩。汝函祈皈依,且问许多话,又要几种书,不但不用顶礼,并合掌也不用。如此祈人开示,也太无理。况要皈依,则皈依一事,不值半文,成一无可尊重之事矣。行人问路,尚须拱手点头。汝皈依请开示要书,只以敬上了之。若无此三事,不知又若何傲慢也。光依佛普度众生之心开示汝。依维持法道之义拒绝汝。否则光便是自轻佛法,亦令汝轻慢佛法,故将汝之过处说破。汝必欲皈依,当向常熟寺中求之。光老矣,无目力精神应酬也。以后切勿来信,来决不复。寺中皈依,若升座说,则未升座前,客堂顶礼知客师,方丈顶礼和尚。和尚上座,跪拜要经一小时多。下座,送和尚到方丈,又顶礼。又顶礼站班各师及知客师。汝函祈皈依,顶礼之字,都不肯写,太把皈依三宝事看得轻了。光若不说,光亦罪过,故再说之。”故知今人,求人开示,尚不知合掌顶礼,直是无理之极。诚如祖师所言,且问许多话,又要几种书,不但不用顶礼,并合掌也不用。如此祈人开示,也太无理。又若皈依之时,不顶礼传授皈依之师。此等恶习,亦如印祖所说,则皈依一事,不值半文,成一无可尊重之事矣。而今之学佛居士多皆如此,又此等居士之师欲彼此相安,多皆不说。则师与***,彼此皆成轻法之罪。诚如印光***在《复宁德晋居士书三》中言:“二令弟处,汝当先致书于彼,说其代为彼求皈依之所以。先将法名寄去,令彼来函礼谢,则便可下真实开示。若毫无交待,便去开示,或恐不入,兼于礼节有所亏。彼若来信,须称***宁□□,法名德□顶礼字样。此种事,固不须说,然有不知世务者,欲求皈依,尚不肯用一自屈之字样,则成轻法慢人。若许,则彼此均获过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阅祖师之文,不禁惭愧之极。不慧亦深负印光***之教诲也甚矣。因不慧也曾为几居士略示过佛法,及传授三归。然每念及不慧年龄尚轻,及无德无能等。故见居士不加顶礼,决不言之。明知其为轻法慢人,而知而不言,此不慧之罪也!是故作此一文,广劝真心学佛之士,当要恭敬僧尼,尊重师长。

然虽曰恭敬僧尼,却又不可不知恭敬与亲近之别。见一切僧尼皆当恭敬,然不可皆当亲近。以僧尼中有邪有正,有善有恶。善正之僧尼则可亲近学法,以增长智慧,培植善根。恶邪之僧尼切不可亲近之,若受其邪恶魔见之导,必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是故僧尼之邪正是非不可不辩。正如印光***所言:“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八)而今不少学佛之人一见僧尼诸师,便普行恭敬亲近,却不知此中有贤有愚,有优有劣。于愚劣之僧尼亲近,于优贤之僧尼反行疏远,此诚可怕之行、无知之举。是故印祖言,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学佛之人,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