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中的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0 0
  1.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理解
  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上述材料反映了谁的主张,他是哪一派的创始人
  3.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指什么?
  4.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何优缺点?
  5.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6. 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全文是什么 谁写的
  7. 小国寡民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准确解读试题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老子设想的这种“小国寡民”社会政治理想,之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世界处处都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BCD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A。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理解

1. 老子 的古文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中的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

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2. 《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

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徙:迁移、远走。

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扩展资料这一章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环境。 作者成就: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3. 翻译选自(老子)的一篇文章.文章:小国寡民.使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许多许多的器具也用不着,要使老百重视死,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不会向远处迁移了.这样,虽然有船和车,也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了.使老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长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安乐,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吠也听得到,但是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大意: 老子在此章中具体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情形: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等等.。

4. 求小国寡民的原文全文

小国寡民:这个成语 出自《道德经》,(道德经 全文 译文)我已经上传给你了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释:什么叫小国寡民?有十百人(团结的力量)而不用。

使百姓怕死而不外出谋生。虽然有舟和车却不乘坐。

虽有士兵却不部署。让百姓重新回到结绳子的时代。

让百姓满足于自己的食物、衣服、家居、习俗。邻国在观望啊!连鸡犬的声都听得到。

但民众到了老死都没有去来往。 请***纳。

5. 翻译选自(老子)的一篇文章

《老子》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许多许多的器具也用不着,要使老百重视死,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不会向远处迁移了。这样,虽然有船和车,也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了。使老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长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安乐,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吠也听得到,但是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大意:

老子在此章中具体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情形: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风俗淳朴等等。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上述材料反映了谁的主张,他是哪一派的创始人

意思: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指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出处:《道德经》——西周·李耳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

胡寄窗说:“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作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

他们不了解,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

老子作者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百度百科-道德经·小国寡民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构想指什么?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主张,他是道家的创始人。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3、附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是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4、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何优缺点?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后世各家注解,往往大有出入;兼之流传既久,乖误日多,更给它的解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往往因个人理解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前人对此曾作出过不同的理解与评判,但多是简单地批评其为复古与倒退,很少能对其合理性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高定彝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驳。参见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第424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但是关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却仍需要作较为深入地探讨与分析。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正是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的。老子以他的道论为出发点,引申到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小国寡民”的理想,其理论浑然成一整体。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此外“有为”(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只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这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有为”。

再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于这一句,各家的注解有所差别,但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老子》其它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老子这句话的重点放在这样一层意思上:使人民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知足常乐,不求变化。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在老子的哲学中,其思考的出发点是整个宇宙。这使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全局观念,这是老子较其它先秦诸子高明的地方。因此作为他开出的救世良方,“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全局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虽然它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原样实现,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对它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合理性所在。正是因为这些合理性,我们在处理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发展到如今,环境、能源、生态等等问题开始凸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提上议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会觉得老子这样设计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实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有人批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保守的、复古的,这实际上是过份要求古人了。詹剑峰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曾分析过:中国古人有“变化的观念”,有“发展的观念”,但没有“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在欧洲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才出现的,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才进入中国的,因此老子没有“进步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他在经过一番哲学的思考之后,得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长治久安,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时候,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好的警示。

此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国”与今天国家的意义有着较大的区别,多是指的一种分封的邦国,他所谓的“小国寡民”,主要的是一种地方自治的主张,而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如美国的联邦制度,其各个州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今日的欧洲,也正朝着这一趋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不断地一体化,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个人的独立空间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对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给出了一种新的注解。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什么意思?

优点:小国寡民论者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缺点:“小国寡民论”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

***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参考资料:

小国寡民论_百度百科

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全文是什么 谁写的

意思: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出自春秋李耳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的优缺点:

1、优点: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

百度百科-小国寡民论

小国寡民表达了什么思想

这些话都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共有八十一章,5000余字。是老子隐退经过函谷关时,守关官员关尹将老子留住,请求他将一生所学书写下来,此就是《道德经》。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是的主要思想,意思是不要强行违反客观规律办事,要顺其自然,让事物自然发展成长。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一个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追求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回到那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状态。

“小国寡民”表达了老子思想中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度里,人们安居乐业,永享太平,没有战争,人与人是和睦的,国与国是和平的。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内容。在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一个没有多少人口的小国家,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甲兵,没有地方陈列它;使得人民重又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安于他们的居处,肯定他们的风俗。邻国互相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可以听到,但是人民活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显然,这是老子虚构的理想社会,完全符合他韬晦自保、避世全身的思想追求。但是这一思想脱离社会现实,是不可能兑现的。如果从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角度来说,这种理想显然具有进步意义,给人以美好的启迪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