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_中医阴阳名词解释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8 0
  1.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中医里的阴与阳是怎么一回事?如题 谢谢了
  3. 中医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4.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5.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的特性
  6. 什么是中医的阴阳五行?

总得来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也有另一种说法,人体来分,胸部在上是属阳,腹部在下是属阴的,所以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心在胸部,属火,其气热而宣通。

对于心脏来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胃阴中之至阴。因为五行加上阴阳之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中医他们会说需要补阳,滋阴。

其实阴阳是世界万物相对立的,这个是互相关联或者互相队里的事物或者现象。如对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也包括阴阳。

中医阴阳_中医阴阳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运动的,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兴奋等,这些是属阳的;而相对静止的是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抑制的,这些都属于阴。

在五行中,彼此是互生互克的,只有调理到一定平衡,才可以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如我们常说的五行中,金木水火土,这个对应的就是肺肝肾心脾。按照五脏之间的阴阳相生的关系来说,肝会生心,这个就是木生火的意思,肝藏血之后,才可以帮助到心,所以对于心脏不好的人,需要多多护肝,因为肝好了藏血了,对于心脏也会越来越好。如多吃绿色的蔬菜水果,这也是对心脏的一个很好保护作用就是如此。

同时因为心生火,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吃太多热气的东西,否则容易让心燥,让火太旺,这也会累到肝,因为彼此是相生的关系,只有肝好了,心也才会慢慢好。而心生脾,心属于火,火是可以生土的。脾生肺,这个是土生金的意思;脾又可以运作水来益肺,肺生肾,就是肺生水,当人的肺气不好,则无法生津来帮助自滋养自己的肾。肾生肝,这是水生木。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阴阳五行学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

传说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开天辟地,将混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后来古人依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逐渐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的、积极的、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归纳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和生老病死便有了之后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学理论。

五行

古人以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而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互相转化、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取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中医里的阴与阳是怎么一回事?如题 谢谢了

(一)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的阴阳双方时刻都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如寒凉与温热,水与火相互对立;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等。温热与火属阳,寒冷与水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无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无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的互用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高度概括。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这种互根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人体而言,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三)消长平衡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长”,是说一方增长,会削弱对方的力量,导致对方相对不足,即“此长彼消”;或一方的不足,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阴阳双方在这种消长变化的运动中,维持着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说,阴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始终贯穿着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为消长平衡,它也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

事物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如:在一年四季中,由春到夏,寒气(阴)渐减,热气(阳)日增,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秋到冬,寒气(阴)渐增,热气(阳)递减,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更迭的规律出现,正是阴阳在消长中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的结果。再从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物质代谢关系来看:人体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产生,又必定损耗器官的功能活动(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人体在功能与物质消长过程中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致病因素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造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形成“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病理状态,引起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疾病过程中寒证、热证的相互转化都是阴阳转化的实例。需要指出的是:阴阳消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阶段。阴阳转化有渐变、突变两种方式。如一年四季中寒暑交替,一天之中昼夜的转化即属于渐变的方式;夏天极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属于突变形式。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就是“重”或“极”,即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重”和“极”就是促成转化的条件。如急性热病中,由于热毒极甚,正气大伤,在持续高热,大汗淋漓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阴又转阳,病情又可转危为安。此病例中热毒极盛,致阳气随津液外泄就是阴阳转化的条件。阴阳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量变,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中医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补充说明 :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阴阳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对立面的两个名词,是用以说明每一事物都有阴阳相对的矛盾性,而且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只能遵循这个法则,不能违背它),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生杀之本始(一切生成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妙的所在)。治病必求于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在中医的概念中,人体是由阴阳所代表的***物质产生和形成的。所以《素问》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问》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的阴阳一时出现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为了平衡阴阳。所以《素问》又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既然人体是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那么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所代表的***物质产生的,因此,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所以在《素问》中反复地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这样适应自然条件的,能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就能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诊断,虽然有六经辨证、营卫气血和三焦的划分,脏腑经络的区别,但是,谈到中医诊断的原则高度,总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而八纲之中,阴阳又为其他六纲的总纲。这就是说,尽管疾病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不外乎阴阳的范畴。因此,不难理解,属于诊断方面的辨证原则,也当以阴阳为总纲领。所以《素问》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告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等等说法,都是说明阴阳是辨证的首要关键。

总的说来,中医诊断,主要是综合症状,反复观察,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阴阳偏胜或偏衰。如阳偏胜则属阳症,阴偏胜则属于阴症。此外,还有由于阴衰而导致阳盛,或由阳衰而导致阴盛,或阴阳俱虚的现象,也是辨证上很重要的问题。掌握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辨证施治才有准则,才能做到较有把握的治疗

中药一般运用的规律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这些规律,都是在阴阳说的指导下产生的。

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在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区别,如《素问》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至于升降浮沉,则浮为阳,沉降为阴。应用中药,必须熟悉这些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的特性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我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关系图解,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关系图解

 相生相克。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无病防病(病前)、既病防变(病中)、愈后防复(病后) 《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治病求本。急治标、 缓治本。 黄帝内经》。

 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整体平衡观念: 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 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阴阳五行四季养生食物与颜色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果、紫菜、黑菇、海带等。

 四季作息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早睡早起;地气上升、万物复苏处于上扬趋势!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 时在于晨!寅时肺经最活跃,闻鸡起舞、闲庭信步,春通肝气、舒肝明目!

 夏天:迟睡早起; 夏至 过后,昼长夜短,顺应天时,夏通心气、以利养心补气。迟 睡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夏天的气和人体运动的气非常吻合。

 秋天:夜卧早起,与鸡俱兴。收获之季,多***气聚气、强身健体。秋通肺气,宜滋 阴养肺利皮毛。 冬天:早睡晚起!

 冬季早晨的雾、霾等各种瘴气处于下降趋势,不宜早起!特别 老年人!冬不养藏,春必病温!冬通肾气、应固精化气。冬天如果不补养 一年消耗、损伤的气血和细胞,次年春天到来,各种疾病必将复发。

中医养生学说

 1、整体平衡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整体平衡观念: 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 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2、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3、辩证施治:证,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质。不同于?症?。症是指疾病的现象, 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同病异治;呼吸问题可能由肺、肾或心脏疾病引起。 要用不同 方法 解决。异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固本扶正、调节免 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什么是中医的阴阳五行?

阴阳的特性概括为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而得出来的。

1.阴阳的相关性必须强调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构成阴阳。一是事物个体本身具有对立相关的两个面,如物体的内部与外部,上面与下面,才具有阴阳属性。如果将内部与上面配对则不成阴阳关系;二是必须符合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双方的事物才能构成阴阳关系。如进与退、朋友与敌人、正与邪,天与地。而朋友与面包,美女与蛇,太阳与树木,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不能用阴阳关系来划分。这也表明阴阳学说存在一定局限,不能完全用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关系和现象。

2.阴阳的普遍性大到天和地,小到人体性别男女及体内的气血;从抽象的方位之上下、左右、内外,到具体的水火、药物的四性五味,宇宙中万物的发展与联系,无一不是阴阳的体现。

3.阴阳的绝对性亦可理解为阴阳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上述划分阴阳的水火标准是绝对不可改变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可反称的。水不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其他如天与地、日与月、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寒与热、明与暗、温煦与凉润、兴奋与抑制、推动与宁静、弥散与凝聚等,其阴阳属性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故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的。

4.阴阳的相对性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参照物改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证候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再如人体气化过程中,精属阴,气属阳:精代谢为能量(气),为阴转化为阳;消耗能量而获得营养物质(精)的产生,为阳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有无限可分性。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这种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与冬天比较,其气候温而属阳;若与夏天比较,则其气候凉而属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的,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上述的昼夜时段分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也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贯彻于整个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中医的自然观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对诊断、治疗、药物等的理解,均以对立统一的阴阳说和相生相克的五行说来加以说明和述理。阴阳五行学说是几千年来中医学家在医疗实践的经验上,创立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辨证法的结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总结出很多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规律,至今还在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