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_言听计从是什么短语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5 0
  1. 形容非常信任的成语
  2. 言听计从的意思是什么
  3. 壮怀激烈的悲歌 ——淮阴侯韩信
  4. 汉初三杰之淮阴候
  5. 史记中的小故事

道听耳食

成语释义: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耳食不化

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_言听计从是什么短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释义:指没有经过思考,轻信听来的话。

耳食之谈

成语释义: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耳食之论

成语释义: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六耳不同谋

成语释义:原意是三个人知道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十里无真言

成语释义: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

言听计用

成语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形容非常信任的成语

公元前206 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

“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 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公元前

202 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

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

贬为淮阴侯。在公元前196 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可是韩信在当齐王的时候,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表现出对刘邦的忠贞不贰,没有

谋反。当时他的谋士那蒯通一心为其着想,劝他及早独立。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的呢?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在陷入政治决策

的漩涡时,他是如何权衡其利弊的呢?

韩信在最能谋反的时候却没有谋反,而在没有兵权的时候,却谋反了。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有专家据此认为有勇

有谋的韩信不会出此昏招,因此谋反并不可能,还有人认为韩信是被逼上梁山。韩信到底反没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

为您讲述汉代风云人物韩信——被杀之谜。

(全文)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

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有

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第二个第一,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被杀的功臣,

但是韩信是第一。韩信的死使我们想起耳熟能详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这个话韩信说过,第一个说这句话的

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卧薪尝胆,那么***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还有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

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就是跑得飞

快的狗,后来走狗这个名词就从这儿出来的。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

泛舟西湖,下海经商,成了一个大富翁,叫做陶朱公。文种大夫不走,文种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

时候***嘛要走啊?他不走,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交给寡人七种***的办法,

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那文种一听就明白了,***

了。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在汉10年,也就是刘邦当了汉王以后10年,当了

皇帝以后5 年,这个时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叫陈豨的造反,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是代

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陈豨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

杰,这个人是很厉害的,他走到哪儿跟随他的随从的车辆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陈豨就在岱国造反了。陈豨反了以后,

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时候,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就写信给陈豨说,你只管造反,

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了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看守京城的人是吕后,

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原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韩信把他关起来了,准备

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

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祝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

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出来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

时候韩信闹情绪,一直在装病不上朝,我不上朝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你虽然有病,但是你还是勉为

其难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这个实在是推托不过,勉勉强强就进攻了,就来到长

乐宫。当时汉王朝的宫殿两座,一个叫未央宫,就是皇帝住的,一个是长乐宫,就是皇后住的,因为是吕后在主政,所以

来到长乐宫。一进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起来了,吕后也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

来不及,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放编钟,古代奏乐是要有钟的,放

编钟的房子里面,就把他立马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遗幸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杀光。

这个时候临死之前,韩信是仰天长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为天灾。这句话

什么意思?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

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这个人《史记》上的说法叫范阳辩士,范阳在河北省,现在河北城的一个地方大概祖上是范阳人,但《史记》也

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

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甚至到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

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

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的,就是士是没有家产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

产的。士有什么呢?他第一个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

比如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样一些人

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没有什么立场的,这些

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纳我的注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

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什么点子公司,就是这个,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蒯通

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有名,天下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那么蒯通什么时候给韩信出主意呢?

公元前206 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被刘邦誉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而刘邦带军确是屡战屡败。在公

元203 年,刘邦怕韩信有变,就封他为齐王,而此时的韩信,已经是声威远震。

对于韩信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现在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那些这些谋士,这些

辩士是何许人也,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做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

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武涉是项羽的人他说服力是很有限的。第二

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蒯通这个时候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齐国的72座城市全部打下来就是蒯

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的。而且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

你会看相吗?他说是啊。你给我看看。那这个东西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说,相

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这个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背,背长得好,

贵不可言,这样来说服韩信。

武涉和蒯通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什么呢?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

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

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就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

拎起来,怎么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所以这个叫做权,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你现在这个秤砣你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

你这的秤砣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的尊称有

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

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单陛之下,你知道我们皇帝的龙椅,那个宝座是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

叫单陛,我只敢看你的单陛之下。见到太子、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

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足下,权在

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就是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这个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

呢?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也是这个意思,举足轻重,所以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

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

有翻身的余地。所以你要想好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之所以他重用你韩信,

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

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是第二层意思。

由前面两个前提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

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你,所以

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王,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

全,天下也和平。这个建议如果被***纳了,中国的历史重写了,重写了。这是武涉和蒯通共同的意见。但是由于武涉他是

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了。

韩信怎么说呢?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觽,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说,你武涉先生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也原来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

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

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

场,建功立业,我才有了韩信我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多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

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吉,虽死不义,那么我宁肯

死我也不会改变我对汉王的一片忠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那么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

谋士,蒯通的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此劝说韩信,那么第一次劝说韩信的这个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

的这个回答也是一样的,韩信这么说,他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

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汉王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那么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

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大夫范蠡,大夫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大夫和范

蠡大夫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

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大夫的关系吗?你靠得

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忧郁了,他说猛虎犹

豫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害不厉害?他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

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你

首先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你为什么一条道走到黑呢?蒯通就说了这样的话,

他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就是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你不能犹豫。

他说,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事业很难成功,但是要失败很容易。通常老百姓说的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

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和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但是很容易丢掉。我们

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你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

你一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

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

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查之。

韩信在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这个回答比他回答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

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

在自己的心怀里面,怀人之忧,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死人之事,这是一个

很高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简单的是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甚至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因为

中国文化有一个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谁就给了我们生命。谁给我们生命,母亲给我们生命,

而母亲给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一个小孩子,一个婴儿,他能知道他是谁生的吗?他

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

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实际上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他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吃奶妈的

奶长大的。而且我们中国很多地区就把这个奶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源

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

其是女人。一个女人是不能把自己的衣服随随便便给别人穿的,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衣服,它已经构成我们文

化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不能赤身***的,必须要穿衣服,因为它代表我的身份,代表着我的甚至代

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

无衣,与子同袍。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

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的那个外面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就是依靠的依。我们看《红

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

回家去,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最后晴雯已经是到生命最后的时

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即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

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罪名。所以枉担的

罪名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

但是,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我也

冤枉了。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

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国的心理的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他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

早年时是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

他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这个不肯背叛而终于背叛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

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呢?请看

下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身世之谜。

言听计从的意思是什么

1、不言而信

释义: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造句:不言而信,所以圣人之道率大明于天下。

2、计行言听

释义: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造句: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3、谋听计行

释义: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造句: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倾就其说而谋听计行。

4、言听计用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5、言听计行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观玄宗***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

6、言从计听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造句: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7、言从计行

释义: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造句: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

8、百依百顺

释义: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造句:她对自己独生子贝贝的宠爱,已经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

9、深信不疑

释义:非常相信,没有一点怀疑。

造句:对于爸爸所讲的话,我一向深信不疑。

10、唯命是听

释义: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造句:他对于主子唯命是听,活像一只哈巴狗。

壮怀激烈的悲歌 ——淮阴侯韩信

ng>言听计从释义: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依从。

言听计从

拼音: [yán tīng jì cóng]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造句

1、牛金星投入义军后,李自成对他十分器重,后期更是言听计从。

2、董事长非常宠信张秘书,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3、他拿不定主意,便言听计从地按照妻子的意思去做。

4、人们从不会质疑我,他们言听计从。

5、我哥哥是名业余的摄影师,又是个言听计从的人。

6、它是让你说服他人、甚至连你自己都会言听计从的艺术。

7、他这种凡事言听计从的态度,让大家觉得他很没有主见。

8、经理很信任小王,对他总是言听计从。

9、对于他这个智多星的建议,我们一向言听计从地去做。

10、小王对小李出的主意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11、经理对张主任非常信任,对他的意见总是言听计从。

12、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敬佩万分,至今还被人们传为佳话。

13、他总对小明言听计从,完全没有怀疑。

14、总统对于经济民族主义的提议者则言听计从。

15、一味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人,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实不可取。

16、别人讲的事情,不要都言听计从,要去认真思考,加入自己的理念,才会理解的更深刻。

17、你千万不要做言听计从的傀儡,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18、他对爷爷的话言听计从,是个公认的孝顺孩子。

19、在李太太面前,李先生一向是言听计从的。

20、对老师的吩咐小李是言听计从。

汉初三杰之淮阴候

壮怀激烈的悲歌

——淮阴侯韩信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他,从小丧父,母亲虽在,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破碎而贫穷的家庭,使他过早的成熟。最终,他还是离家出走了。他希望找个令自己快乐的地方。一路上,树上的野果,河里的小鱼虾,地里的番茄,都是他的美味。路边的石头,随处可见的柳条,废弃的破铜烂铁,都是他抵御凶猛动物的有力武器。经过几天茫无目的的艰难跋涉,风餐露宿,他来到了一个叫做码头镇的地方。虽然后来证明,这个地方的人并不欢迎他,但他还是住了下来。

镇里有一些人想侮辱他,因为无论哪儿的人都有欺负外乡人的习惯,码头镇的人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他来到古汉街之后,除了他那根长长的钓竿,有时,身上还会多出一把生了锈的剑,肩上多出一张弓。那把剑在他那光***上晃来晃去,怪怪的,这让古汉街的一些人很不习惯。那帮古汉街的“名人”,当然也可说是一帮地痞见了,决定要杀杀他的威风,借此巩固一下他们自己的威望。

那天,有几个“名人”站在湖边的石桥上专等他路过,那个湖就在古汉街边上,他常到湖边的石桥下钓鱼。他刚一出现在桥上,就发现情况与往日不同,气氛不对头,这时那班人已经围了上来。一个人对他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他感到很突然,那人便又对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他注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那人的胯裆下爬了出去。从此,古汉街的人都耻笑他,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是很没有出息的。

当时他在桥头,那群古汉街的人围着他,他并没有说一句话,整个经过他始终沉默着,单凭这一点,他就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我想到《局外人》里那个默索尔,男人大丈夫的气慨并不是体现于言语,而是体现于沉默。我不知道加缪知不知道他,象他这样,以轻蔑战胜悲惨命运,对于他,同样是一种快乐。古汉街这个小社会从此冷落了他,他也同样冷落了这个小社会,从而他生活在这个小镇的边缘,与小镇分裂开来。他觉得古汉街这班人有些可笑,有些无聊。这种思绪当时在韩信脑中只是停留了一下,便消失了,现在我们知道韩信为什么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这个想法经常在他脑中出现,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古汉街的人都喜欢用手指点他。

与默索尔不同的是,韩信的希望一直埋藏在心中,一直伴随着他,特别是他离开那个叫韩城的村子后,他经常佩剑挎弓,到附近的树林里去,干什麽我们不知道。古汉街的人当然也不会也不想知道。

一个天才总会被庸俗的民 众围攻,甚至被毁灭。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们,如同一个人想和你骂仗,你若与他对骂,你就上当了,最好是随他去,他有的是时间,而你没有,属于你自己生命中的时间只有一次。他就是凭着这个信念,才给古汉街留下一块碑石。而古汉街则喜欢叫它胯下桥。

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别的东西都毁了,而那座桥,记录他的的耻辱的那座桥,一直立在他心里,更成为后来人们心中的一块碑石。那上面刻着那个英雄时代一个英雄的胸怀,它一直冲撞着古今士大夫的心灵。原来,除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信条,还有“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的气概,用王小波的话讲,人除了有尊严地活着,还有什么呢?可是真的还有,那就是希望。有时,人为了希望,可以苟且偷生,可以将灵与肉分离开来独自为生。

当然,他并没有因为众人的白眼和歧视而离开古汉街。毕竟,还有那位洗衣服老妈妈,史书上叫做“漂母”的。她不但供给他衣食以维持生命,还给他以鼓励。一天晚上,他吃了老妈妈带来的烧红薯之后,从床上跳起来,向她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蒙老妈妈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老妈妈听了,责怪他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像一个王孙公子模样,不忍你挨饿,才帮你,哪里想到要你报答!”。相貌堂堂的他当然让古汉街的人自惭形秽,唯独一个洗衣服的老妈妈的胸怀能容下他,她能如此赏识并帮助一个流浪的孤儿,能不以古汉街人的习惯对待他,自然成为促成他日后事业达到顶峰的的一个契机。

明代淮安知府刘大文撰写的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高度赞扬了漂母济食韩信的行为和恩施于人不望报答的品德。

就是这一次谈话,开启了他的心智和灵魂。他决定外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则功成名就后报答漂母,二则让那些古汉街的白眼变成青眼。于是,他向漂母借了一件粗布衣服,一双草鞋,背上弓,挎上剑,出发了。

项粱率军渡过淮河时,他就手持那把剑肩挎那张弓跑去追随他,可惜在项粱部下,韩信并没有什么名声。后项粱战败,他又跟随了项羽,项羽却让他做郎中,一个芝麻大小的官。他屡次曲折途径向项羽献计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都把折子丢在厕所里。

当然,以项羽的度量并非容不得一个他,只是他太卑微,太渺小,他的出身并非贵族,按当时的逻辑,寒门是成就不了大事的;而且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言,楚军中只自己足以踏平天下,不用任何人染指。要不最后项羽偏偏把身边仅有的一个忠心耿耿的谋臣范增都批了一个告老还乡。也只能说明,项羽他太灿烂,太光芒,一切天才在他的光芒下显得黯淡无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直到后来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也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为此还差点丢了性命。

有一次他犯了汉王制定的的法欲被斩,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他,他抬头仰视,大声说,敢问滕公,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并和他交谈,他的才学很快就吸引了滕公,滕公便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随口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经结果验证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这是意料中的事,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做接待客人和分粮草工作,如何显示出他的才能?就像小时候不事农蚕不话桑麻一样,有些人一辈子只适用于干小事,而有些人只适合干大事,像他一样。因而,在军营中,他一直在士兵们的的误解中生活但他隐忍不发,或许他会这样想:让时间证明一切,是金子总会发光。

发光的机会来得太突然。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决定远走高飞。但在路上,他就后悔了,回去已是不可能;于是,他放慢马的速度,边走边回头。特别盼望后边有人追来。果然,有几个人飞马而过,看那狼狈样和慌张的样子,都是些逃亡的“同志”。月亮已高挂在枝头,看来今天没戏了。他狠了狠心,扬鞭欲归去。忽听耳边响起一人大喊:“韩将军请留步!”他猛一回头,见后边一人飞马奔来,近了,近了,是萧何,刘邦的主要辅佐者。

于是,月下的一番晤谈与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协议。他随萧何回到了刘邦的身边。在“登坛拜将”的仪式上大大风光了一回,也令刘邦的嫡系部队的将领个个咬牙切齿,摩拳擦掌。根据协议,他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的军事生涯。他给刘邦策划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一举成功。出关后,他离开了刘邦,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

为什麽刘邦与他基本上不在一块,我想,主要的是:他太机变,太会耍弄谋略;对于刘邦而言,放在身边犹如一颗定时***,用他,但不可依赖他;给他大将军的虚名,却不给他士兵,主力军还是自己控制的好。对他来说,虽然刘邦与他脾气相投,但永远无法达成默契,永远无法磨合;虽然自己是流浪汉,但没想到刘邦竟然比自己无赖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最令他无法容忍的是,刘邦竟然用常规的战争方式同项羽去较量,要知道,常规战是项羽的强项,刘邦此举无疑是以卵击石,难怪,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大部分惨败。

一南一北,更有利于战争的主动。他进行的第一次大独立的战争,是在井陉关的那场战争。兵法上称之为“背水一战”,他巧妙的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策略。击杀了陈馀,俘虏了赵王,灭亡了赵国。遥想当年的古罗马军队也想“背水一战”,结果成为迦太基军队的任人宰割的牛羊,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由此著名。

战斗结束后,众将领纷纷呈献首级和俘虏,并向他祝贺胜利。他们对他的战术感到迷惑:“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他说:“我这种做法也有兵法可循的,只是各位没有觉察到罢了。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军未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士卒难以服从军纪,这是驱赶乌合之众作战啊!若要夺取胜利,必定把他们置于危难凶险的境地,为了绝处求生,才能让他们个个争先,***奋勇——这是为他们的生存而战。如果将他们置于有生路的地方,个个想着逃跑,我又怎能调动、指挥他们,我军又怎能夺取到胜利的果实呢?”众人听了,打心里佩服这位杰出的将军,不由得齐声说:“善,非臣所及也!”

真的很佩服韩信,精锐的部队都被刘邦抢走,唯一剩下的不过是是些散兵游勇,可以说是一些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但在韩信的眼中,任何松散的队伍在他的教导下都会成为虎狼之师。这使我想起《康熙王朝》中平定蒙古贵族叛乱的汉将周培公,他也是一位很难的优秀统帅,在京城整日飞扬跋扈的贵族大臣的家奴也成为驰骋草原的威武之师!

韩信就是这样,善于运用军事战术,活学活用,突出一个“奇”字,他打的战争多是非常规战争,他不会像战国时期大多数将领一样,阵前对阵,蛮力拼杀。例如,他***取声东击西的战争,在临黄河边,陈列大量船只,而在韩城,他用罂缶绑人渡河,出其不意,俘获魏豹,灭亡了魏国。或许魏豹怎麽也没有料到,汉兵怎麽会从天而降。

稳定了魏国和赵国后,忽然获悉齐国田荣被刘邦派的郦食其用理论说服,很是不满。可见,刘邦并不想让他坐大,派韩信攻打齐国的同时又秘密派遣了说客。他自是很清楚刘邦的阴谋,于是,听取蒯通的话,袭夺了齐国。他做了平生第一次与汉王的公开对抗,并自立齐王。项羽的说客武涉游说韩信,不果。在韩信的心中,知遇之恩是从心中永难消除的。是啊,漂母的恩惠的确成为他心中的症结。他知道刘邦的为人,但仍旧不得已的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虽死不易。”

天下权在韩信,他自己并非不知,只是滴水恩情这心魔使之然,蒯通以相面者的身份深情游说,上取古者勾践与文种,范蠡之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惨剧;近取眼前陈馀与张耳的爱恨情仇,可这对韩信来说,也不是一面可供鉴照镜子。最终均被他婉言谢绝。蒯通的装疯作巫师的结局,预示了韩信的自信已是无力回天。军事才华与性格上的偏执,注定了一场悲剧的上演。忠诚与信义只是对君子而言,小人如刘邦的大度能忍不过是一把漠漠温情掩盖下的一丝冷笑。不仅是刘邦,包括素以忠厚长者的萧何,也在实践着月下追韩信时所进行的交易,萧何他们都认为,韩信与他们的关系,只是***裸的雇佣关系,忠诚信义是不必建立,也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鞠躬尽瘁,然在刘备看来,亲疏关系根本无法与关羽,张飞相比。倘若关张二人还在,白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可能落在诸葛亮的身上。

而韩信,还一直记挂着古汉街的琐碎心事。他只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才能,为了向世人尤其是古汉街的人刮目相看,可见,衣锦还乡的痴梦并不是项羽一人的专利,有富贵而不还乡这也是很耻辱的,他就是这样认为。而且,漂母的恩惠,跨下之辱,还有待他去伸张。对这些小事的挂念,便决定了韩信的难成大器。有时,无聊的名声也能毁掉一个人,骄矜和荣归故里的虚荣的确是人生的最大敌人。韩信看清了项羽的“妇人之仁”,却没有料到,这也是自己致命的弱点。

垓下之战后,刘邦又一次袭夺了他齐王的位置。你不是喜欢荣归故里么?那好呀,就给你一个楚王做做罢。韩信回到楚地的头等大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召所从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大气魄的风范变的琐碎而近似于无聊,自己的自满自足,并不能放松刘邦对他的戒心。于是,云梦泽畔刑具上身,洛阳归来已是淮阴一侯。

而钟离昧的愤而***,直击了韩信摇尾乞怜的媚态,也预言了韩信的宿命。钟离昧说:“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被贬的韩信自此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司马迁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欷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结果,这个阴谋被他的舍人的弟弟告发了。后来,吕后与萧何设计骗韩信入宫,将他斩杀于长乐宫室。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于勾结陈希之事,谁又能说不是子虚乌有。陈欷原来是刘邦宠臣,韩信又与他素无交往,何谈二人密谋?不过是吕后与萧何的暗箱操作。世间真的有很多事情都是先发生了,才制造出种种合适的能让众人接受的合情的理由。

尘埃落定,就让历史用尘土覆盖这些真相吧。综观韩信的一生,叱咤过,消沉过;勇敢过,懦弱过;清醒过,糊涂过……而韩信不是巴金《家》中的觉新,不能够永远的作一个清醒的糊涂者,没有能够永远的糊涂下去;却一时清醒,一会糊涂,在反反复复中亲手掩埋了自己,可悲呀!

史记中的小故事

韩信,古之名将。凡称用兵者,多称孙吴韩彭。孙为孙武,吴为吴起。韩为韩信,彭为彭越。史策记载,淮阴候韩信家贫,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经商盈利,常常寄人篱下祈食,大多数人很讨厌他。曾经在河边垂钓,有漂母看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说:‘’早晚我会重谢你的。‘’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看你可怜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报答。"淮阴恶少曾辱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看了他许久,竟然从恶少胯下爬过。***都笑韩信是胆小鬼。及项梁渡淮河,韩信仗剑相从,项梁死又跟从项羽,替项羽出谋划策,项羽不能用。乃背楚归汉,在刘邦帐下,也没有脱颖而出。后因连坐当斩,轮到他被砍头,看见滕公,说:‘’主上不想取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滕公见其相貌瑰伟,谈吐非凡,与他交谈之后大为惊讶,于是推荐给刘邦,刘邦一开始也没重视他,只是拜他做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粮食的小官。后来韩信与萧何谈过数次,萧何认为韩信乃是奇才。汉王到南郑时候,士兵逃亡严重,韩信考虑到汉王不愿用他,也加入逃亡行列。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亲自追他回来。这段历史被演绎成萧何月下追韩信。人有告汉王:‘’丞相何亡。"王如失左右手,刘邦后来问萧何,逃跑的将士数以千计,为何你单追韩信。萧何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其他诸将很容易得到,王如果要长久呆在关中,就不需要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就非韩信不可!"后来汉王听从萧何的劝告,择日斋戒,以礼仪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素贫,然而他的兵法为何如此厉害,他的老师为谁?皆莫能审其来路,莫非黄石公之俦?能令三杰之一的萧何肯定,才华定为不世出。能忍人所不能忍者,必有恢宏大志。

韩信拜礼毕,汉王问他:"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问汉王勇悍仁强比的过项羽吗?汉王说不如也。韩信为其剖析项羽的短处:喑呜叱咤,千人避易然不能任用诸将;人有疾病,涕泣分食,然有功当封爵,忍不能予;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居关中都彭城;逐诸侯之王而王其将相;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又提出汉王应反其道而行,取天下应先取关中。此番谈话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刘邦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三秦雍王,塞王,翟王之地。韩信的战略眼光独树一帜,非一勇之夫。

韩信为疑兵,***装陈船渡临晋,而伏兵自夏阳袭击安邑,虏魏王豹,平定魏地。后韩信井陉口之战称为经典。韩信张耳带兵数万击赵。赵主与成安君陈馀听说后,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劝说陈馀:‘’韩信乘胜去国远斗,今井陉之道,车不能方轨。请***臣兵三万绝其辎重,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则二将之头可致。"成安君常自称义兵,不用奇计诈谋,拒绝这个正确建议。

韩信的间谍探知赵不用广武君策,夜半选轻骑兵二千,都拿汉赤帜从小路埋伏至可以看到赵军的地方,叮嘱:"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尔等疾入拔赵帜,易汉赤帜。‘’令裨将准备早餐:‘’明日破赵会食。"众将都不相信。韩信令万人出背水而阵,赵军望见大笑。韩信击鼓向前,赵军开壁垒应战。韩信***装丢盔弃甲,跑入水上军。赵军果然空壁逐利,想一举击败韩信,韩信军殊死战,不可败。奇兵乃进入赵城,拔赵旗,换成汉旗。赵军见城上旗帜全换,了无斗志,被汉军夹击,遂斩成安君,擒赵王。诸将毕贺,说:"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将军令臣反背水阵,何以取胜,此何术也?‘’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兵法不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信非抚循士大夫,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诸将皆服。韩信取胜而诸将不知其胜之由,孙子兵法之得庙算多也,韩信胸有成竹,因地施策,卒以弱胜强,一战而定赵地,与死读兵书者有天渊之别,奇正变化,应之无穷,令人赞叹。

韩信通缉广武君,抓到后亲解其缚,东向坐,师事之。问:‘’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臣败亡之虏,何足济大事。‘’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则虞亡,在秦则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广武军乃献策,将军虏魏破赵,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然而军众皆疲惫。顿兵坚城之下无胜算,为以短击长,不如镇抚赵民,遣辨士晓喻燕赵以厉害,兵固先声后实。韩信听从他的意见,发使至燕,燕国从风而靡。韩信在战胜之余,仍然保留谦恭本色,咨询败将以计策。所以不费一兵一卒而威吓强燕。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韩信收燕兵不顿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后世三国志里面张飞义释严颜,兵不血刃直取成都,似乎有受其启发。一笑而已。

至若汉王败于成皋,刘邦自称汉使者,在韩信张耳未起床时取走印符,更换诸将。拜韩信为相国,发兵击齐。此时汉王已经有猜疑之心,否则不会夺印换将,但是此时韩信仍然不醒悟。汉王派郦食其已说服齐王投降汉,罢历下守卫,辨士蒯彻游说韩信:‘’郦生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以数万众,岁余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遂击破下历军,而齐王乃以骊生卖己,烹之。刘秀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刘秀的话其实是勉励的话语,楚汉相争时候齐为四战之国国,而且精兵甚多,纵然一时降伏,也会复叛乱。韩信攻打齐国可以接受,但是郦生也因此丧命。韩信又东追齐王,又决水击项羽猛将龙且,斩杀之。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韩信此时以功胁汉王,汉王不得行而立其为王,且刘邦反应非常迅速,遵循了张良的正确意见,否则天下事情难料。

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武涉往说齐王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必终为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以相人之术说信曰:“仆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蒯生曰:“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之于句践也,此二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亡去。蒯彻的战略是正确的,虽张良无以过之,惜韩信不能用,否则鼎足之势可立,不至受制于人。韩信虽有军事才华,然而无野心,否则应知项亡后,己也无法独存。战略眼光差,无取而代之的勇气。相比宇文泰差太远矣,宇文泰在贺拔岳死后说:"贺拔公虽死,然宇文夏州尚在。"终建北周大业。韩信其实都不一定要三分天下,但是完全可以自保。韩信当此时于刘邦君臣之份已明,以士大夫节气报答知遇之恩;要么背叛刘邦,自立一国,俗语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处于矛盾之中,感念小恩小惠,错过时机,实在可惜。

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穣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张良之论可谓深知人心,以利诱韩彭。以张良之明,知信之立非汉王本意,且嫌隙已成,韩信应该明白项羽死后,给的封地会被夺走,果然在垓下之战后,汉王驰入韩信军,夺其军,迁韩信为楚王,此时韩信应该早为之备。

后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刘邦因陈平策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因而擒韩信,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此时韩信智已迟,且已失势,悔之晚矣。刘邦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问韩信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刘邦最忌惮的就是韩信的军事能力,韩信既已经废绌为候,然又自矜其能力,引起汉王猜忌,取败之道,又素自清高,羞于灌绛同列,傲上慢下,不交好于士大夫,岂能久乎?

汉王以陈豨为相国,监赵、代边兵,后举兵谋反。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韩信为萧何推荐受重用,也被萧何献策诛死。故称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韩信果真与陈豨同谋吗?恐怕是吕后加给韩信的罪名?韩信在最强大的时候没有谋反,而在已经没有兵权,被监视居住时候谋反,似乎不符合他的性格。也许是刘邦自己愧疚,不愿意亲***他,而***手吕后,恐怕后人非议。

所以说司马光的论断甚为公允: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一、门可罗雀 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原文: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译文: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能够生死往来,才能知道交情的深浅。贫穷之时与富贵之时,可以看到大家和你交往的态度行为。地位高贵与地位低贱,足可以见证人际交往的真谛。)”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二、死灰复燃?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儒列传》

原文: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

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被打败后,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三、虚左以待?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原文: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译文: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

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

可是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加和悦。

四、指鹿为马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译文:赵高想要叛乱,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借法律中伤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五、解衣推食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原文: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译文: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