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什么意思,仁义之士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5-31 0
  1. 孔子说的仁、义,究竟是什么意思?
  2. 岳飞周同文言文翻译
  3.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荀子》原文鉴赏
  4. 文言文翻译:过秦论 (中篇)
  5. 凡仆人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6. 仁义道德文言文翻译
  7. 仁义文言文翻译

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的政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

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使用策略应符合当时形势,盲目模仿只会遭到惨败.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出自墨子

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什么意思,仁义之士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部位人们重视了.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孔子说的仁、义,究竟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一、译文: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

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

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

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

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二、原文:出自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扩展资料一、人物介绍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二、作者介绍毕沅(1730年—1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

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

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2.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

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

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

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3. 《岳飞治军》原文,译文和注解是什么

原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

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

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

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

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

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

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4.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将军每到驻军修养的时候,都会要求将士上土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喂马的,立刻处斩作为惩罚。

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有的士卒病了,将军亲自为他调制药品。

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问候照料他们的家人,对不幸战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遗孤。凡是上级有所赏赐,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侵占。

岳飞作战擅长以少敌多。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所有统制(官名,不译),谋划定当而后出战,因此岳飞的军队所向披靡。

仓促间遇到敌人则坚守不动。因而敌人为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5.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一、译文:

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5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军队每天休整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爬斜坡,跳战壕,而且都是穿着沉重的铠甲练习。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缕麻来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处斩示众。士卒们夜间住宿,百姓愿意开门接纳士卒入内,士卒也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军队有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制药品。

手下的诸位将领去远方征讨,岳飞的妻子便慰劳他们的家人,对为国事而死的人,为他痛哭并收养他的孩子。凡是赏赐犒劳物品,岳飞都会平均分给自己的将士,一丝一毫都没有占有。

岳飞擅长凭借少量的军队战胜多人。但凡有所行动,会召集各位统制,谋划定夺而后出战,所以军队所向都能战胜。突然遇到敌人他们也不慌不乱。所以敌人为此说:“撼动山容易,撼动岳家军很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二、原文:出自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

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二、作者介绍

毕沅(1730年—1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6. 速求文言文《岳飞治军》的翻译,快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7. 《岳飞治军》译文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

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

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岳飞周同文言文翻译

孔子说的仁、义是这个意思:

仁是-个超自然的无处不在的灵体。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很远吗?我想他,他便来到了。它是个什么样的灵呢?

二:仁是圣灵。子曰:何事于仁?必亦圣乎。什么能做到仁,必须是圣。仁是圣之质,圣是仁之名,圣与仁是-个超自然灵体的名与质,是-回事,这个灵体的质称为仁,名可称为圣,既圣灵。

三:仁化身为-个人,既圣人。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仁、也就是圣灵安置心中,居有这样心灵的人天下只有-个,他可称之为圣人。

四:仁是圣人之道。圣人居有仁的心灵没有凡人的私欲,因此他与世人不同,,所做的是爱人,他-生的思想言语行为道路简称为道。

五:仁是理。仁者爱之理。仁者天下之正理。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六:仁是天命。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完成了仁爱化身为仁的这个仁圣的人自已做出的让人也去做,自己到达的地方让人也到达。他把自已体现的理、所行的道施加给明白它的人,让人遵循这样的理,行这样的道,因他代表了天,他的命令既天命。

仁是-个超自然的圣灵我们看不到,那么它化身的这个人是谁?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孔子说自已不能见到这个圣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了道,晚上死了也行。孔子讲的圣人究竟是谁?四书集注解释:圣人,神明不测之号。神明-样不能测知的名号。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圣道博大精深,人不能全明白。孔子讲了一个中国人不晓得的圣人,讲了—些中国人难以完全理解的道理。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对哥哥不服,他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共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共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臣又来劝郑伯,说不能再让共叔段这样干下去了。那么郑庄公当时说了什么呢?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昵,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后来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

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昵”,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具体地去做。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比如说一位老母亲,身体非常不好,她的儿子因公殉职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立刻跟她说实话,那么(不然)这位老母亲她就可能精神上支持不住了,她可能一下子就要出现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跟她说实话,这个时候说谎可能是合适的,说谎符合义。所以说,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所以,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

义和礼

义和礼是什么关系呢?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卫国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帅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比较慢,他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这个仲叔虞奚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那么他想要什么啊?他说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三个乐器,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仲叔虞奚也是个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礼”,体现了等级。你那个乐器,按等级来说诸侯才能使,你这个马的这些装饰,按等级来说也是诸侯才能使,那么这个仲叔虞奚想要这些东西。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说想越礼,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这些东西我都可以不要,我现在想超越礼节,我现在想从礼节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乐器,比如马的这种装饰,那么当时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他了,因为他立功立得比较大。

对这件事情,孔子进行了非议。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给人家,不能随便答应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说,土地可以多给他,别的东西赏赐可以多给,比如多给土地,但是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这个东西不符合义,不能违反。所以违反了礼,你等于破坏了礼,破坏了礼,你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义就被你破坏了。

义和利

孔子认为:守礼才能体现义,才能体现仁爱思想,可是如果讲义的时候涉及到利益冲突,一方面有金钱可以赚却违背良知,一方面讲了仁爱却失去了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和道义发生了冲突,这该怎么办呢?

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孔子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些利而放弃义,放弃道德,这是不可以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荀子》原文鉴赏

1. 文言文 少年岳飞 翻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希望能帮助你

2. 少年岳飞的文言文翻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3. 岳飞文言文翻译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 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 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 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 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 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 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 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 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 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 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 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访(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主上到了很迟的时候还(忧新天下)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迟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在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的人,(岳飞)立刻斩杀了他来遵循(法令)。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敢进入的兵卒。(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士兵有疾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各个将士到远方戍边,(岳飞)派遣妻子问候慰劳他们的家属;死于战事的士兵,(岳飞)为他们哭泣而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把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婚配。大凡有颁奖犒赏,平均分配给军官小吏,一点都没有私心。

(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与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他)调配军粮,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的百姓的力量,消耗凋敝的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 岳飞在文章后提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起秦桧所讨厌。

张所过世了,岳飞感念他的旧恩,养育他的儿子张宗本,上奏请求给他一个官职。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用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襄阳是战役,下诏光世作为援军,六郡已经光复,光世才到,岳飞上奏先犒赏光世的军队。(岳飞)喜欢贤明识礼的士人,浏览经史典籍,高雅地放歌喝两口酒,恭顺得象书生一样。他每次推辞官职,一定说:“将士们效力,岳飞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忠心悲愤(太)激烈,发表议论保持正直,不因别人而挫败,就因此得到了祸患。

4. 《宋史》岳飞立志的文言文及翻译

岳飞立志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注释

1、力农:致力于农事。

2、贳(shì):出租,出借。3、责偿:索取赔偿。责,要求。

4、弥:满。5、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6、暴:突然。7、负:凭恃。

8、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

9、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10、设祭:陈设祭品。

11、义之:认为他很重义气。12、时用:为世所用。亦指治世之才。

13、徇国:为国家利益而献出生命。徇,通“殉”。

14、死义:为义而死。谓恪守大义。

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汤阴县人。世代务农。他的父亲岳和,能够节(自己)食来救济受饥挨饿的人。有种田的人侵占他家的田地,(他就)割让给他;出借他的财物也不索取赔偿。岳飞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像鸿鹄一样的大鸟,在房顶上飞翔鸣叫,因次就以“鹏”作为他的名字。未满月的时候,黄河在内黄县决口,河水突然到来,他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在一只瓮中,水浪把他们冲到岸上才得以幸免于难,(当时)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异。

(岳飞)少年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性格)深沉而敦厚,寡言少语,家贫而努力求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天生有神奇之力,未到20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强弓,八石的弓弩,向周同学习射箭,把他的箭术全部学到了,能够左右同时射箭。周同死后,(岳飞)在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都在他的坟前陈设祭品。他的父亲认为他讲义气,说:“你将来如果为世所用,必定会以死殉国、以义赴死吧!”

5. 岳飞的文言文以及翻译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 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 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 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 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 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 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 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 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 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 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 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 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 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6. 文言文《岳飞少事》的翻译

《岳飞少时》,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

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

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

(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

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

(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7. 文言文翻译《岳飞治军》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

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

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

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8. 《宋史》岳飞立志的文言文及翻译

岳飞立志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注释

1、力农:致力于农事。

2、贳(shì):出租,出借。3、责偿:索取赔偿。责,要求。

4、弥:满。5、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6、暴:突然。7、负:凭恃。

8、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

9、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10、设祭:陈设祭品。

11、义之:认为他很重义气。12、时用:为世所用。亦指治世之才。

13、徇国:为国家利益而献出生命。徇,通“殉”。

14、死义:为义而死。谓恪守大义。

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汤阴县人。世代务农。他的父亲岳和,能够节(自己)食来救济受饥挨饿的人。有种田的人侵占他家的田地,(他就)割让给他;出借他的财物也不索取赔偿。岳飞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像鸿鹄一样的大鸟,在房顶上飞翔鸣叫,因次就以“鹏”作为他的名字。未满月的时候,黄河在内黄县决口,河水突然到来,他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在一只瓮中,水浪把他们冲到岸上才得以幸免于难,(当时)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异。

(岳飞)少年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性格)深沉而敦厚,寡言少语,家贫而努力求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天生有神奇之力,未到20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强弓,八石的弓弩,向周同学习射箭,把他的箭术全部学到了,能够左右同时射箭。周同死后,(岳飞)在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都在他的坟前陈设祭品。他的父亲认为他讲义气,说:“你将来如果为世所用,必定会以死殉国、以义赴死吧!”

文言文翻译:过秦论 (中篇)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荀子》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卷第十

议兵篇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巨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 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以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不然。巨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瘅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扦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 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 兑则若莫邪之得锋,当之者溃; 圆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鹿陲陇种东笼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鲸,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

孙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势。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印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印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隆礼、效功,上也; 重禄、贵节,次也; 上功、贱节,下也: 是强弱之凡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赏重者强,赏轻者弱; 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楉不便利者弱; 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 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 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 故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 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 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故王者之兵不试; 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 *** 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故《秦誓》曰‘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请问为将。”

孙卿子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 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 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是之谓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 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 百姓有扦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奔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 曹触龙断于军;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面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临武君曰:“善!”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也; 义者循礼,循礼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两帝,四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 *** 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 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思思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 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宛钜铁釶,惨如蜂虿; 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颖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 城郭不辨,沟池不抇,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它故焉,明道而钧分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险厄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奔,霍焉离耳、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凡兼人者有三术: 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 是故得地而权弥重; 兼人而兵俞强,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夫禀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三年,然后民可信也;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 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鉴赏]

《荀子》,荀况著。今存32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或系门人***所记。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但他的宇宙观也有着循环论色彩,肯定“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他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但错误地把“心”看做“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并推论出君子(统治阶级的人)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从这里建立他的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在他的“正名”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

《荀子》一书是荀况思想的具体表述。全书32篇。篇目如下:

劝学 修身 不苟 荣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制富国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议兵 疆国 天论 正论 礼论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君子 成相 赋 大略 宥坐 子道法行 哀公 尧问

《荀子》的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 阐述***政治思想的,有《性恶》、《礼论》、《王霸》、《王制》等篇。《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议兵》篇则是专讲兵法的,是荀子在赵孝成王前议兵的记录。全篇以问答形式,从用兵之要到为将之道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集中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

首先,它总结了历史上战争的经验,明确提出战争胜利的根本,在于争取民心,做到全军全国团结一致。“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荀子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论证了政治路线和军事的关系。他认为:政治路线正确,军队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路线不正确,虽然有精良的武器,坚固的防御,也是会被击溃的。“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战争的目的应该是“禁暴除害”,否则就是“盗兵”,就是“未世之兵”。

在军队的建设问题上,荀子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家的建军路线,这就是以法治军,尚贤使能、赏罚分明、纪律严整、政令统一;将帅要懂得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旷的用兵之道,以及如何对待人民、对待俘虏等各项政策。荀子认为这样的军队才能“百将一心,三军同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荀子还指出,用武力兼并别国比较容易,而能否巩固占领地区却是难事。他认为,要巩固,就必须“凝土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况本人没有参加过实际战争,所以他的军事思想,多半出于推理。《议兵篇》也只是提出一些军事哲学的问题,很少涉及到具体的战略、战术问题。文章有时过分夸大了“仁义”的作用,需要正确分析。

凡仆人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是什么意思

看看对不对,不是我翻译的。

好多人找的都不对啊…………

楼主好懒。

^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象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仁义道德文言文翻译

首先,仆即是“我”的意思,有自谦的含义。仆人类似于鄙人。

这句话是说:“我所有的志向(或者说理想),从大得角度来说,就是想将仁义之道普及天下四方。”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给亲人的书信中自言其志,后面还有半句:“使万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其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

意思是接着说:让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自安其道的生存;而从小的角度来说,则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尽可能少的物质欲望,对家里妻子与孩子都可以践行这样的道义,而对于教诲乡党邻人则欲做到不违背自己所说过的话,以身作则。

仁义文言文翻译

1. 以德服人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以力***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4):'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5),此之谓也。”[1]

孟子说:“用武力而***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2.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

1. 古文翻译:王何必,亦有仁义而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出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扩展资料

文章出自《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文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书中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2. 孔子文言文《论仁》翻译

论语 《论仁、论君子》 文体: 本篇属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 主旨: 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

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 表列: 仁 仁的纲目 1. 总纲 — 「克己复礼」 2. 条目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本质 「安仁」,可「久处约」、「长处乐」。

「能好人,能恶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别人。 「不忧」,与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仁比生命更为重要。 行仁方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何时何地都态度严谨认真。

以正道取富贵,以正道除贫贱,片刻不违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忧不惧」,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时常「内省不疚」,所以胸怀坦荡。 「喻於义」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原则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耻其言而过其行。

」 「病无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仪表庄重、威严。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过则勿惮改。

」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论仁》总括本篇七则语录,孔子对「仁」的涵义论点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只有君子才能安贫乐道

2. 「仁」是发自内心的,不随环境改变。 3. 「克己复礼」为仁的总纲,即抑制私欲,依循礼制。

4.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是为仁的纲目,一切举止,均合乎礼。 5. 「仁者」心无忧虑,胸怀宽达。

6. 「仁者」待人处事恭敬尽责,能舍己为群。 《论君子》总括本篇十则语录,孔子论述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态度和修养有: 1. 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有过则改,方足为人之表范。

2. 君子以忠、信、仁、义为原则。 3. 君子要言行一致,重视实践。

4. 君子心境宽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为学勤恒,在求本身进德,不夸炫其功。 7. 君子凡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责别人。

内容讨论 一、孔子生於甚麽时代?孔子时常论仁、论君子,这些言论反映出那个时代是怎样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时代王权低落、礼制崩溃和诸侯杀伐的情形。为了挽救封建礼制,他提出仁的学说,并且举出君子这个理想的人格,呼吁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

他的呼吁正好反映出春秋时代人心险诈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现象,是一个黑暗时代的回响。 二、孔子认为仁的价值怎样?他对行仁有甚麽具体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无当尚的品德,为了实践仁,人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的。

所以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来每个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与行仁互相冲突而无所选择的情况时,孔子主张舍弃生命来维护仁德,由此可见仁的价值。 要行仁,当然得依循正确的方法。

这可以分为概括和具体两方面来说: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对颜渊所说的「克己复礼」,而它的条目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言之,就是言行举止 都要合符礼制,不可逾越。 2. 具体的行仁方法则有两项,一是独处时和待人处事时的态度,二是对富贵贫贱的态度。

在独处时,孔子主张要态度端正;在处事时,孔子主张要态度严谨;在待人时,孔子主张要态度忠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总括而言 ,就是无时不是严谨认真。 至於富贵贫贱,本来***都爱富贵而厌贫贱,但孔子认为必须凭正道去取得富贵或脱离贫贱,否则就是违背了仁德,而且这种正义的态度必须贯彻到底,不容有一刻疏忽,也不应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三、试就《论仁》一篇内容,说明下列四项「仁」的涵义: 1. 克己复礼 — 这是为仁的「总纲」。

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合礼的境地,而其「细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举止均合乎礼,便达到仁德之境。 2. 处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即闲居没有事情做时,要用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诚实。 3. 舍己为群 —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他们有崇高的节操,宁可为了维护仁道而献出自己生命,绝不苟且偷生,使仁道受损害。 4. 胸怀宽达 — 孔子说:「仁者不忧」。

仁者乐天知命,悲天悯人,大公无私,不重得失,经常反省自己发觉没有甚麽过错,所以胸怀宽达,无私虑私忧。 四、试综合《论仁》各则内容,说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应有表现: 1. 修养自己: A. 居处恭 平日起居恭谨庄重,做事严谨认真。

B.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私欲,凡事依礼而行;不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 不忧 反省自己,问心无愧,可以做到不忧。

D. 安仁 实行仁德就心安。 2. 对待别人: A. 与人忠 对人诚实,尊重。

B. 能好人,能恶人 能公正地喜欢好人,憎恶坏人,不会因私心而好恶某人。 3. 处理事情: 执事敬 — 常抱严肃认真态度处理事情。

4. 环境改变: 仁者的表现不会随环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