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的历史人物,弃笔从戎的历史人物的爸爸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3 0
  1. 投笔从戎典故
  2.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投笔从戎为中西文化做出贡献
  3.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指
  4. 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

前段时间,随着一部**的热映,“八百壮士”守护四行仓库的壮烈举动第一次被人们所熟知。当人们为为士兵们的不畏牺牲感动的热泪盈眶时,却不知在这次的***中除了谢晋元外,还有另一位***物的参与。不过与**中的正面形象不同, ng> 这位***物在 历史 ***中的出场都伴随着人们的争议,在四行仓库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他就是被称为“逃跑将军”的孙元良。

孙元良“逃跑将军”的名号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与他一生中所参与的几次重大战役有关。 在黄埔军校的孙元良,年仅23岁就已经担任蒋介石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团长,深受蒋介石的赏识,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前途无限光明。但在北伐战争中,因代理师长王俊的错误决策,导致孙元良判断失误,让部队过早撤退,致使延误战机。

孙元良过早命令军队撤退的事情发生后,代理师长王俊向蒋介石申请对孙元良执行***,但因为孙元良的职位较高,并且承担的责任比较重大,一时半会找不到人来接替孙元良的职务,于是蒋介石一边在众人面前表示将会严惩孙元良,一边又将孙元良安排到日军陆军士官学院学习。 等到1928年孙元良学成归来以后,又在1931年担任第一师第一旅的旅长。

弃笔从戎的历史人物,弃笔从戎的历史人物的爸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在这次的战役中,由于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孙元良率领的部队不慎溃败,为了避免将士们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中白白牺牲,孙元良只得命令主力部队撤退,只留下一小部分守护上海尚未沦陷的土地,这便是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守护四行仓库***的由来,也成了孙元良“逃跑将军”名号的又一佐证。

这次会战已经是孙元良的第二次撤退,在撤退时,他遇到在英军驻守下的日本丰田纱厂也在撤退,便略施手段获得了数千包的日本棉纱。随后,孙元良在苏州将这些日本棉纱卖了出去,发了一笔横财。紧接着,随着南京保卫战的打响,孙元良又开始了他一系列的“逃跑将军”行为,算是将这个名号真正的落实了。

在南京保卫战中,因为唐生智的错误指挥,导致国军的守卫战陷入一片混乱,原定的死守南京***也功亏一篑。在这场战役中,驻守的国军们非但没有起到保护南京的作用,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没来得及逃走,他们在放弃抵抗后与南京的普通民众一起被杀。 至于当时还在南京城内的孙元良是如何逃走的,除了他自己恐怕是谁也不知道

南京保卫战失利后,逃出生天的孙元良带着六百多名士兵,一路经过泰兴、淮阴、徐州,再从徐州到郑州,终于成功到达武汉,当时已经是1938年的3月下旬。 而在孙元良的戎马生涯中,除了独山战役未“逃跑”外,他在淮海战役中也是成功保全了自己,从激烈残酷的战争中成功抽身出来,这便是“逃跑将军”名号的由来。

仅仅有“逃跑将军”的名号并不能说明孙元良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争议性往往体现在“逃跑”行为与确有抗日事实的矛盾上。事 实上,在孙元良一生的经历中,遇到战争也并不是只有保全自己的逃跑念头,也曾有过确确实实的抗日行为,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抵御日本入侵做出了贡献。

在正式加入抗日战场前,孙元良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1904年,孙元良出生,他的父亲孙廷荣是晚清知县,在67岁时生下了孙元良。尽管父亲去世时孙元良还很幼小,但他始终牢记父亲临终前的教诲,热爱学习,勤学好问,在学习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随着战乱的频频发动,孙元良最终决定弃笔从戎,他辞去了在家乡私塾教学的工作,渴望在战场上建立功绩。

1924年,在李大钊的推荐下,孙元良顺利考入了黄埔军校。 凭借着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相貌,孙元良曾在开学典礼上担任仪仗队队员,迎接孙中山,之后又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刚毕业就参与到东征陈炯明的队伍。这批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队伍,不同于军阀队伍的粗鲁野蛮,而是纪律严明,因此在当时受到了百姓们的热切欢迎,当他们途径某地时,几乎都会收到百姓们的慰劳品。

1932年1月28日,上海受到日军的攻击,第19军英勇抵御侵略。在张治中的***下,孙元良在2月15日到达上海,参与战斗。在庙行之战中,孙元良奋勇杀敌,带领军队取得胜利。1937年8月12日,孙元良在到达真知后,知道沪东已经驻扎了日军,于是他当机立断,来不及向上级请示,就命令第262旅占领重要交通要塞。 孙元良的这一举动给淞沪局势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大大延缓了敌人进攻之势。

尽管在“八百壮士”守护四行仓库一事中,孙元良是一个“逃跑”的将军形象,但事实上,孙元良与88师为守护上海与日军曾厮杀了两个半月,8月13日到10月31日,几乎每一天都是与日军的血战。同时, 因为孙元良的坚决死守,让日军迟迟不能得手,于是他们把孙元良成为闸北最可恨的敌人。

1949年,孙元良兵败退到台湾。不必再打仗的孙元良选择了从事商业活动,养鸡、开餐馆,这些都是他曾经做过的生意。这种自力更生的工作让孙元良很是自豪,而在退役之后,不论当年的事情怎样,孙元良几乎都不再提及那些往事。 可在1985年,当日本人否定南京***的时候,已经81岁的孙元良还是站了出来,以亲历者的名义向诋毁 历史 的日本人发表***书。 2007年,孙元良以103岁的高龄去世。

孙元良在战争结束后便低调生活,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但他的儿子却是现如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秦汉,真名孙祥钟。作为一名老戏骨,秦汉颇受观众的喜爱,并且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到目前为止,有超过一百部**、将近三十部的电视剧由他出演,已经成为***剧中的“熟面孔”了。

孙元良在战场中的一系列“逃跑”行为会让人觉得不耻,但对于 历史 人物,我们更应该从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来看待,尽管孙元良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但他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并不能被抹杀,这点也是值得被世人铭记的。

投笔从戎典故

班超为何要弃笔从戎?他的一生中,都为东汉做出了哪些贡献?

1、但是班超实在是不愿意舞文弄墨,所以,心不在焉,犯了错误,就被免职了。

2、因为他口齿伶俐,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抄写写,投笔从戎,其次加上相面先生的鼓励,相信自己会有所成就,才奉命出使西域。

3、班超(32—102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4、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从小家境穷困,但他很用功学习、习武,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长大后,班超在官府做抄写工作,供养父母

5、直接导致在班超弃笔从戎以后有很多人都愿意跟他结交,与他共同的来谋划的自己的大计,这导致班超在后来慢慢的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壮大起来。

6、以便共同对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取了班超的建议,就派他再次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共同对付匈奴,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投笔从戎的意思是,扔下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弃笔从戎指的是谁?

.成语寓意: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成语告诉人们,应向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指放弃毛笔去奔赴沙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班超,字仲升,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很多书。

“投笔从戎”说的是班超的事迹。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投笔从戎”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弃笔从戎典故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有哪些名人通过换一种方式取得成功的事例

拿破仑·希尔拿破仑·希尔是世界著名的励志成功***。有一年,他需要聘请一位秘书,于是在几家报刊上登载了一则广告。结果应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但这些信件大都如出一辙,比如他们的第一句话几乎是一样的。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班超投笔从戎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

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

换一种方式离成功更近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每次考试,他都是倒数前几名。

善于变通取得成功例子:伊辛巴耶娃,跳高女王。之前的梦想是体操冠军。因为体型修长而不得不放弃体操。苦练撑杆跳,终于成功了。比尔·盖茨原本在哈佛读书,但在大二那年,选择了工作,从而抓住了电子行业发展的好机会。

背水一战有关哪个历史人物投笔入戎有关哪个历史人物

韩信说:“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这是因为,置之死地,兵士们为保存自己生命便会拼死作战;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敌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典故。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成语意思的背后靠着河水布置军阵展开决战,比喻处于没有退路的环境下奋力一搏。

投笔从戎——班超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

古今中外都有哪些弃笔从戎的人物?

班超。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

弃笔从戎主人公叫班超。班超是扶风郡平陵县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投笔从戎为中西文化做出贡献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

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扩展资料: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意思是: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

示例:?于是童子以读书为至苦,就学校如就囹圄,对师长如对狱吏,恒思半途废业,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解甲归田是一个汉语成语,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硬质防护服。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现亦可引申为下岗。

出自:?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意思是:孙叔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示例:方明将军解甲归田十多年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指

历史上有名的人很多,很多现在流行的成语或者说俗语都有来源,而这群历史人物就是他们的来源。关于投笔从戎的典故相信很多人比较熟悉,只是投笔从戎的主人翁是谁现在的很多朋友却不是十分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典故成为永恒,而我们却也不能忘记他们的出处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军,对西汉和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班超出身于文仕家庭,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但是他却对文学丝毫不感兴趣,班超从小便很聪明,有自己的理想,最后投笔从戎成为一位名将。

 班超从小非常用功,也读过很多的书籍,他对出使西域的张骞和傅介子非常的钦佩,自己本身有着满腔的抱负,班超发誓要成为像他们一样对国家有用的人。

 班固被诏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而班超和母亲也去了,那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找了一份抄书的活计来维持家用。随着抄书工作做的时间长了起来,班超有点不耐烦,他想要的生活不是这这个样子的。

 有一天他正在抄书,可心中郁闷,丢下手中的笔,决定上战场立功,不能在这样浪费生命。后来班超学习张骞和傅介子,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后来他做了一名军官,在和匈奴的对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他的建议下,西汉开始和西域各国之间展开密切的联系,以此来共同对付匈奴,在他的努力下,不仅保障了边境的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东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典故_投笔从戎的典故故事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

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

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

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

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

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

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

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

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

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

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

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那么大家想知道投笔从戎的 典故 是什么吗?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投笔从戎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 决定 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解析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 文化 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 弃文就武

 [反义] 解甲归田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 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英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投笔从戎 造句

 1、报国不必须要投笔从戎,在自我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抗战时期,广***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3、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4、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

 5、 历史 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6、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7、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8、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9、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样投笔从戎了,然后他们这个家就彻底空了。

 10、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思考三分。

 11、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12、当你想投笔从戎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呢。

 13、为了抵抗外侮,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14、他投笔从戎之际大约以为战争是____青年***组织的九龙远足 旅行 。

 15、有时候我也想像他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但是我做不到。

 16、历史上有很多为人都是投笔从戎的,我们孩子啊犹豫什么呢。

 17、投笔从戎不是坏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思考三分。

 18、抗战时期,广***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19、如果你此刻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20、队上的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年轻学生。

 21、你拿什么和他比,他能够投笔从戎你能够吗?

 22、抗战时,许多在学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行列。

 23、如果你此刻想投笔从戎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的。

 24、战争爆发后,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前线。

 25、在最后他也和他的表哥一样投笔从戎了,然后他们这个家就彻底空了。

 26、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27、报国不必须要投笔从戎,在自我岗位上好好努力也是一样。

 28、如今国家有难,好男儿当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29、我长大以后也要学班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30、战事一举,他立即整装返国投笔从戎。

猜你喜欢:

1.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投笔从戎的典故

2.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

3. 投笔从戎的故事

4. 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5. 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