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质而不野打一生肖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9-08 0
  1.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什么意思
  2. 孔子关于读书名言
  3. 不什么而什么类似的成语
  4.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意义:质朴胜过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语出《论语》全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文饰;野,鄙野。

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质而不野打一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胜质则史: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完整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就会粗野;文超过了质朴就浮华。文和质朴相辅相成,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

他接着说:“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孔子关于读书名言

意思是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道理质朴却不粗俗,文章风格直白,记载的经得起核实,不凭空赞赏,也不掩饰过错。

出自——汉·班固《汉书》。

原文: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译文:但是刘向、杨雄博览群书之辈,都称赞司马迁有记载史事的才华,佩服他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道理质朴却不粗俗,他的文章直白,所记载的经得起核实,不凭空加以赞赏,也不掩饰过错,因此叫做实录。

扩展资料: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百度百科—汉书

不什么而什么类似的成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8、不学礼,无以立。

1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2、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礼之用,和为贵。

2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6、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7、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1、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3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3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4、朽木不可雕也。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9、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5、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6、过犹不及。

4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0、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51、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5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5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5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1、见得思义。

62、过,则匆惮改。

63、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64、巧言令色,鲜矣仁!

6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8、德不孤,必有邻。

69、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71、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7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7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6、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8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82、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8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意思

以下成语分开包含“而”字和“不”字

[遵而不失] 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周而不比]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质而不野]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执而不化]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引而不发]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言而不信] 说话不讲信用。

[谑而不虐] 谑:开玩笑。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秀而不实]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笑而不答]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听而不闻]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死而不朽]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述而不作]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食而不化]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施而不费] 施: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柔而不犯]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群而不党] 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涅而不缁]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涅而不淄]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同“涅而不缁”。

[泥而不滓]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秘而不言]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

[秘而不宣]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秘而不露]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迷而不返] 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

[迷而不反]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没而不朽] 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满而不溢]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廉而不刿] 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乐而不*] 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乐而不厌] 喜爱而不厌倦。

[乐而不荒] 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同“乐而不*”。

[老而不死是为贼]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老而不死]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谲而不正]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货而不售] 想卖却卖不出去。货:卖。

[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华而不实]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浮而不实]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犯而不校]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道而不径]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淡而不厌] 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存而不论] 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脆而不坚]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倡而不和]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避而不谈]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备而不用] 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可望而不可即]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可望而不可及]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何乐而不为]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敢怨而不敢言]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敢怒而不敢言]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口惠而实不至] 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而情不专]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树欲息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树欲静而风不停]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