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是谁-三朝元老元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9-06 0
  1. 孙嘉淦作为大清三朝元老,为何告老还乡时选择带砖头回家?
  2.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3. 孙嘉淦是大清三朝元老,告老还乡为何带砖头回家?

霍光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同时,他还是马踏匈奴、威震四方的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在世的时候,可谓是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一共辅佐过西汉三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并且霍光地位显赫。

霍光一生兢兢业业,也是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在他死了之后,霍光的族人却全被皇帝给杀了,这是为何呢?

霍光的父亲在县里面当一个小小的职位,前文我们提过,霍光有一个任骠骑大将军的哥哥霍去病。在霍光十几岁的时候,霍光就被霍去病接到了长安。霍光是一个很聪明的人,霍去病看他有资质,便也不吝啬,通过自己的人脉,把霍光送进了官场担任要职。

三朝元老是谁-三朝元老元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霍光不仅有能力,为人还非常谨慎细心,所以深得汉武帝刘彻的信任。汉武帝临终前,还把霍光封为大司马,让他辅佐汉昭帝。汉昭帝一样非常地欣赏、信任霍光。汉昭帝认为霍光很有思想,便放手让他去做,从不加以干涉。所以,那个时候的霍光把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使得西汉的国力更上一层楼。

汉昭帝驾崩之时,并没有留下子嗣,所以,霍光扶持了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位,可是,刘贺这个人荒*无度,很快就被霍光罢黜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霍光权力大到可以直接罢黜不贤之君。之后,霍光又选择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刘病已,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表面上对霍光很重视、很尊敬,实则暗地里已经开始防范霍光了,毕竟当时大权在握的霍光并没有还权。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一生为国的霍光本应该满门荣耀,最后却遭遇了满门灭族。这其中的原因,要归咎于霍光娶了一个不靠谱的老婆霍显。

霍氏夫妇有一个女儿叫霍成君,霍显极其宠爱她,并且觉得只有汉宣帝配得上自己的女儿。奈何当时汉宣帝与其结发妻子许皇后特别恩爱,不可能再娶霍成君为后。狠毒的霍显竟然在许皇后怀孕之际,买通御医淳于衍将许皇后,帮助霍成君封后。

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羽翼逐渐丰满,并开始把权力收回,但是汉宣帝依然忌惮霍氏一族,于是取行动削弱霍氏一族的势力。这一举动引发了霍氏一族的不满,在霍显的挑唆之下,霍氏一族竟然准备谋反。

然而,在霍氏一族还没有准备充分之时,他们谋反的消息先传到了汉宣帝耳朵里,汉宣帝勃然大怒,于是设下圈套,将霍氏一族直接斩草除根。同时霍成君也被打入冷宫,最终抑郁***。至此,霍氏一族彻底灭族。

参考文献:《汉书昭帝本纪第八》、《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晋书》

孙嘉淦作为大清三朝元老,为何告老还乡时选择带砖头回家?

太庙在周朝叫“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是帝王发布政令、祭祀先祖、处理“国之大事”的地方,可谓神圣而庄严。因而李白、范仲淹等大家写过《明堂赋》歌颂之。后世叫“太庙”,主要用来供奉帝王先祖的神主(灵位),定期祭祀。大约从晋朝开始,朝廷的大功臣也可以“配享太庙”,死后灵位存放到太庙,与本朝历任皇帝们一起接受祭祀。这对于极其重视“身后之名”的古人来说,当然是至高的礼遇和荣耀。

李白《明堂赋》

清朝雍正皇帝留下遗诏,特别提及了两个人,交代乾隆皇帝这二人死后可以配享太庙。看过电视或者稍微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雍正朝的四大宠臣,分别是张廷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雍正遗诏点名的只有张廷玉和鄂尔泰。鄂尔泰是旗人,在雍正年间立有大功,乾隆十年病故,乾隆皇帝亲临丧事,将他配享太庙。

到张廷玉这里,他生前却被乾隆皇帝明确告知,死后不能配享太庙。乾隆二十年(1755年),84岁的张廷玉在凄凉中死去。但张廷玉一生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一来为了雍正遗命,二来为了顾及影响,乾隆皇帝还是允许张廷玉配入太庙。虽然这可以告慰张廷玉的儿孙,但乾隆皇帝在张廷玉生前似乎刻薄了点,害得他死不瞑目。张廷玉怎么就得罪了乾隆呢?一起简单回顾。

武则天时期的明堂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之子,康雍乾三朝元老。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品学兼优的人才,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在康熙晚年熬到了刑部侍郎(清代从二品)。雍正皇帝接班后,认为张廷玉处事公平谨慎,很是欣赏。雍正元年(1723年),“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一年内,又让他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院长),调到户部当了尚书(从一品)。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户籍、田亩、赋税等,相当于财政部长,这官升得太快了。张廷玉虽是***,却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朝臣,“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就是说张廷玉机敏干练、虑事周密,而且稳重勤恳。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很想有所作为,任内大刀阔斧改革,张廷玉这样的人才自然备受器重。

雍正八年(1730年),因战事需要设立了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张廷玉与雍正的弟弟允详一道在军机处办事,军机处的奏章制度等,就是张廷玉一手制订的。这时张廷玉已经做到了地位最尊荣的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还身兼户部、吏部一把手,可谓权倾朝野。

张廷玉剧照

雍正皇帝念及张廷玉劳苦功高,对他也很够意思,又是给他各种赏赐,又是给他封妻荫子的世袭爵位。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下特旨让张廷玉带着父亲的神主回乡祭拜,赐给他貂皮、人参、内务府书籍等,外加一万两白银以供用度。关键这些东西全是雍正皇帝从“内帑(tǎng)”中拿出的,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财产,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厚爱。这还只是正史的记载,清代别杂史中,君臣二人可谓感情深厚,有事分别几天,皇帝就要写信问候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一朝,提出了改良刑部、户部等弊端的合理建议,朝廷全盘通过。可以说张廷玉的进言,雍正无有不从。从大处来说,这些措施惠及了千万百姓。

雍正剧照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去世,病重时候任命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皇帝。

综合史料分析,新皇帝大概与张廷玉有点合不来。张廷玉跟雍正打交道惯了,说话比较直爽,固执也是免不了的,估计越老越严重(60多岁了),乾隆不吃这一套。张廷玉先是与鄂尔泰逐渐有了龃龉,后来发展为同在朝堂竟然整天不说话。两个倔老头让乾隆很无奈。鄂尔泰死后,乾隆让军机大臣讷亲接替他的职务,因为在朝堂上谁站前面谁站后面的问题,讷亲与张廷玉也互不服气。但这不过是场面尴尬而已,事态并没闹大。

乾隆皇帝做法也令人纳闷。提拔他人与张廷玉分庭抗礼,对他也不甚“待见”,又不准他退休。张廷玉走路已经颤颤巍巍,后来乾隆皇帝特许他“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不用一大早签到,刮风下雨就在家休息。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已经七十七岁了,老迈多病,请求退休。此前已经让儿子替他在“南书房”值班。可是乾隆的答复是,不允许。

相关剧照

君臣二人的对话很有意思。乾隆说,你身受两朝厚恩,又有我父皇遗命准许你配享太庙,哪有入太庙的元老重臣退休的?张廷玉就说了,宋、明以来,就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刘伯温)。古人七十悬车(退休),都是有根据的。乾隆反驳说,不对,凡事都要见机而行。你说的那些人,达不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古代还有朝廷允许八十岁的人拄拐杖上朝的规定呢。诸葛亮鞠躬尽瘁,没提过退休吧?

话说到这份上了,张廷玉就应该收声。可他并没有,而是表现出了一个“杠精”特质,继续与乾隆辩论。说诸葛亮是三军统帅,我只是个太平年代的文臣而已。乾隆也是杠精,反驳说,这话也不对。古代的贤臣,易地而处都是一样的,以天下大事为重,不会因为困难就推卸责任,在太平年代也不会贪图安逸。不光俺爷爷、俺爹对你很好,这十几年来俺也待你不薄,你这样不妥吧?再说我不忍心让你离开朝廷,你就忍心离我而去吗?张廷玉欲言又止,终于不敢再杠下去。

这次小争论,毫无疑问又砍掉了几点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印象分。

相关剧照

但张廷玉的身体真顶不住了,第二年又请求退休。乾隆皇帝看他老态龙钟的样子,无奈就应允了。不料张廷玉这时可能犯糊涂了,担心乾隆对他不满,竟然说,先皇答应让老臣死后配享太庙,但陛下又不希望我退休,请陛下亲口许诺配享太庙的事不会更改。

乾隆一听很不高兴,不好发作,只得写了手诏给张廷玉,表示会遵守诺言。第二天张廷玉派儿子去叩谢乾隆。乾隆更加不爽,他怎么不亲自来?派人批评张廷玉。于是朝臣们都知道了张廷玉请求配享太庙的事,纷纷向乾隆进言,撤销他的资格。乾隆气呼呼地命令剥夺张廷玉的爵位,仅以大学士的身份退休,但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如果君臣二人的不愉快到此为止,张廷玉就可以安享余年了,可后来变故陡生。

相关

又过一年(1750年),乾隆的长子生病死了,所有朝臣都出席葬礼,张廷玉也从安徽桐城老家赶来。初祭仪式刚结束,张廷玉就请求回南方。这一下乾隆皇帝怒不可遏,问他说,你觉得你还好意思配享太庙吗?张廷玉惊惧万分,说不出话来。第二天,乾隆下旨,撤销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并追回往年赏赐给他的所有财物。

于是张廷玉拖着年迈之躯,黯然返乡。这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朝廷呕心沥血一辈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导致了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变为泡影。可以想见他回乡路上的悲凉和落寞。张廷玉在哀愁失意中又度过五个寒暑,乾隆二十年(1755年),这位三朝老臣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大概为了安抚***朝臣的情绪,又下诏让张廷玉的神主进了太庙。张廷玉还能不能感知到,这就难说了。如果乾隆当年不要那么决绝,这个老人可能还要多活几年,或者起码活得开心一点。

安徽桐城张廷玉墓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大臣。笔者认为,这毫不奇怪,因为雍正皇帝也只有一个。田文镜和李卫也都是雍正的宠臣,为什么只有张廷玉获此殊荣?田文镜为官有问题就不说了,李卫虽然一辈子尊荣,从发迹和才能来看,与张廷玉还是有差距的。雍正自然分得清什么是近臣,什么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田文镜与李卫对皇帝的态度,也跟张廷玉有着微妙区别,张廷玉的腰板挺得更直。

相比起来,乾隆对***朝臣比较刻薄,戒备心甚重。再说张廷玉在皇子葬礼后的举止,当然不对,但他一个行将就木的昏瞀老人,言行不得体也在所难免,乾隆似乎有点小家子气。

古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符合张廷玉的际遇,不管什么原因,晚年没能跟乾隆皇帝维持好关系,以致郁郁而终。对乾隆来说,这个成语一样意有所指,因一件小事大动肝火,让张廷玉死不瞑目。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孙嘉淦回家时,用砖头充金子,一则是为了充门面,以免被其它人所耻笑;二则是为了维护的脸面。作为清朝三代高级官员的孙嘉淦,一直来深受皇室的尊敬和信任。孙嘉淦不但十分清廉,而且他还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乾隆年间,孙嘉淦被提拔当上了 “左都御史”, 这可是一个大肥差,这个官职不但能弹劾各级官员,还能直接受理百姓的不平事。但孙嘉淦严格执行法律,大公无私,除了拿薪水外,其它一概不收。乾隆对此很赞赏,并晋升他为刑部主管。

后来,孙嘉淦一步步做到了“湖广总督”,随着官职越来越大,但他性格一直没改。甚至在任期间,还不时拿出自己的钱为灾民盖房修路。因此在他退休时,他没有积下什么财产和房产,他能带回家去的,也只有一些衣服和被子等不值钱的东西。

孙嘉淦考虑再三,认为如果他空手返回家,很可能脸上无光。毕竟,他当了30多年的官。同时如果他这样做,一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太装了,二则别人也会议论当朝帝王太苛刻,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官,临老了,只能当一个穷人。

因此,为了不失面子,孙嘉淦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租来了一辆马车,在里面装满了石头。这样回家时就好看多子,也算是衣锦还乡了。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就报告给了帝王,说他回去的马车上装满了很多的财宝。乾隆立即派出人马去拦截,结果发现全都是石头。听到原因后,乾隆感动万分,孙嘉淦真是一个好官哪。为了表彰孙嘉淦,就让人给他的马车装满了金子。

孙嘉淦要回老家时,他在马车上拉了几箱砖。实际上,他即使是在退休之时,还在保护着的脸面。

孙嘉淦是大清三朝元老,告老还乡为何带砖头回家?

李勣,原名徐茂公,唐朝名将,因为为的建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唐王室赐国姓“李”,改名“世勣”,后为避李世民的讳,叫李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历经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被封为“英国公”。

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长袖善舞的武媚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以政治强人的面貌粉墨登场,对唐朝政局逐渐产生了影响;后来在称帝的道路上,掀起了血雨腥风,伴随着捏造事实、构陷诬蔑、酷刑杀戮,对于李唐王室、开国元勋、文武重臣均实行残酷的打击,但是,德高望重的英国公李勣不在迫害行列,他得到了善终。

1.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做的事伤透了李勣的心。

李勣没有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一样被武则天清算,自有过人之处,也与太宗临死前的一件事有关系,据《旧唐书》记载:

公元649年(贞观23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我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这一年,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帝王自有驾驭术,文武双全的李勣也有过人的谋略,通过此事早洞悉了君臣情谊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罢了,有过黯然神伤,更有失望与愤懑,这与后来李唐王室受清算时,他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不无关系。

2.李勣有恩于武则天。

高宗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元老重臣的普遍反对,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然而在征询李勣意见时,足智多谋的李勣则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别人?”,既表明了支持态度,又施恩了武媚,为自己的寿终正寝创造了条件。

3.李勣不以忠诚李唐王室为出发点,而考虑国计民生。

李勣忽视武则天在唐高宗执政期的干政行为,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因为他高瞻远瞩,看清了局势;而经过历练,武媚的政治见解有利于国计民生,且武媚的政治手腕精妙而强悍,反对她的宗室、大臣绝无好下场,所以,李勣宁愿谨言慎行,选择无动于衷。

孙嘉淦是清朝有名的一位官员,不仅是因为他廉洁还是因为他谁也不怕直言敢谏,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因此也得罪过不少人,但是正是这样的大臣经历了三朝,前后辅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皇帝,深受皇室的喜爱。孙嘉淦不爱钱财是真的直言爱民的好官,就是第二个海瑞

雍正在位时手段毒辣,统治异常严酷,这种情况下没有谏官敢直言上谏,只有孙嘉淦不怕死的直言说教雍正应该顾念亲情善待自己的兄弟。虽然雍正也十分生气孙嘉淦敢这样说自己,但是那时候雍正正在推行自己的改革,正是需要孙嘉淦这样的人,要不然孙嘉淦早就被斩八百次了。

乾隆时期孙嘉淦得到了乾隆的重用,特意提拔孙嘉淦为御史,上能弹劾朝中大臣下能为百姓伸冤,将孙嘉淦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许多人去贿赂他,但是孙嘉淦又不爱财,除了朝廷发的工资和养廉的钱以外一分都不收,乾隆特别欣赏他,又提拔他为刑部尚书。

虽然孙嘉淦官一直往上做但是他始终保持初心,甚至还自己出钱帮助百姓。最终他高老还乡时身无分文,既没有房屋田产也没有任何储蓄还真的是两袖清风。但是孙嘉淦害怕回乡被家乡人笑话于是想到了一个馊主意,在自己的车后面绑几个大箱子,里面放满了砖头,以此来充自己的脸面。

出城时被他的死对头看到了,于是去乾隆那里告状说他廉洁都是装出来了,于是乾隆派人将他的马车拦下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砖头,乾隆苦笑不得,于是就送了他一箱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