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并用,垂拱而治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出自哪里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31 0
  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总结
  2.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出自哪里?如何理解?
  3. 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都有哪些?

1、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出自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二、相关赏析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百度百科-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总结

1. 谏太宗十思疏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词语读来朗朗上口

谏太宗十思疏

(502人评分) 8.6

朝代:唐代

作者: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

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

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 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这篇文章,是赋的格式(4、6字)。字字珠玑,至理名言。治国者宜刻骨铭心。

2.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一、直接运用的: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纳(或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二、灵活运用的: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其实该成语之前还有“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意思是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丢弃或毁灭根本。

这是从反面表述的。在课文中活用了这两个成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庄子·大宗师》中有“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中也有“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形容办事认真。在课文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活用了该成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骨肉至亲:出自《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

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说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心服口服。

出自《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服:信服。意思是心里嘴上都信服。

指真心信服。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貌恭而不心服”,说明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慎终如始:出自《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敬。

意思是谨慎到最后,好象开始一样,即谨慎不懈,始终如一。指为人处事小心谨慎。

在《礼记·表记》中也有“事君慎始而敬终”。课文中活用了该成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唐太宗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赏罚分明: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汉书·张敞传》中有“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意思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其实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僭赏滥刑”一词,“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意思是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只不过该成语是从反面论述的。

课文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说的就是要“赏罚分明”,不能因喜怒而“僭赏滥刑”。人尽其才: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文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也就是说“人尽其才”,这也是做到十思后的一种理想境界。

劳身焦思:出自《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劳,费;焦,忧虑。

意思是劳苦身躯,苦思焦虑。形容人为某事而忧心苦思。

课文中“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化用了成语“劳神焦思”,强调君主如果能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而不用忧心苦思了。.。

3.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六个成语是什么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六个成语是: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

1. 居安思危jū ān sī wēi: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2. 载舟覆舟zài zhōu fù zhōu: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3. 择善而从zé shàn ér cóng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善始善终shàn shǐ shàn zhōng: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5. 垂拱而治chuí gǒng ér zhì: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6. 戒奢以俭jiè shē yǐ jiǎn: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4. 求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字词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 〔1〕固:使……稳固。〔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

〔8〕景:大。〔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

5. 谏太宗十思疏的一词多义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设) 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②今义:认为)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6. 《谏太宗十思疏》词语翻译

1.忽:轻视,怠慢。

2.以:来。

3.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4.牧:约束,修养。

5.下:居于……之下。

6.以为:把……作为……。

7.而:表示并列,可译为而且。

8.恶:奸恶的人。

9.以:表示承接,不译。

10.简:选择。 能:有才能的人。 而:承接。 善:好的意见。

11.化:教化。

12.劳:使……劳累。 苦:使……辛苦。

13.役:使……劳损。

14.亏:毁坏。 无为之大道:指君主无为,垂拱而治,臣下辛劳,各司其职的统治方法。

我也不会啦,其实是抄书的,希望有帮助哦~(*^__^*) 嘻嘻……

7. 求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字词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固:使……稳固。〔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7〕凡百:所有的。

〔8〕景:大。〔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21〕敬:慎。

〔22〕黜:排斥。〔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出自哪里?如何理解?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一

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叫人把它绑在柱子上,当场挖出他的心脏。

从古至今,像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也绝无仅有。换是其他君主早就杀死了魏征了。

从古至今,做皇帝的都是会创业而不会守业,唐太宗到了后期也日渐怠惰了。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可知魏征是冒着生命危险纳谏的,其实自古以来的皇帝到了后期都是如此,身为人臣的也只有顺从,闭口不谈。而魏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直接指出了唐太宗的这种错误的行为。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二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三

臣子进谏的文章我们已经读过好几篇了,虽然每篇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可像魏征这样大胆进谏却很少见了。

点出别人的缺点,就要知道别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如果得不到理解,甚至会导致恼羞成怒。而对于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面对的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更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首先,他以“固木”、“浚泉”设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接着,再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使其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紧跟着的,是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转入正题,这里引用历史,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要争取民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最后,也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内容,也同时说出了“十思”的重要意义,把整篇文章的主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加以叙述。

读完整篇文章,觉得它和其他的一些进谏的文章一样,都是针对君王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见。从古到今,进谏的方法无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怀着不怕死的精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半句也不加多,效果是强烈的,而有是最冒险的,很容易弄巧反倔;而另一种就是婉转地,听起来根本不像是在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罗罗嗦嗦的,却不乏趣味,这种方法相对上一种来说风险要低得多,但效果却不怎么强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药。

而魏征用的正是第一种,直言不讳,不能说他不怕死,只是他有把握而已。

而唐太宗也毕竟是一位明君,对于魏征的无礼,他也怀着包容的态度,而且欣然接受了。

所以人们说,唐太宗和魏征是“互文”咯!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 >>五

文章一开始便用了求木长,欲流远和思国安作 类比,作了正反两方面论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和“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表面上既像是给太宗戴高帽,笔下锋芒却直指太宗----既然你身为一国之君,位高 权重,以天子自居,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指出“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暗示太宗应克守前人古训,善始善终。又用了“在殷忧”和“既得志”作比较。“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更有渲染力:吴越这两个世仇之国,水火不相容,但“竭诚”却有如此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何况是安抚自己国家的臣民呢?骨肉至亲却形同陌路,这在唐太宗登位之前也许算不了什么,因为王孙贵族之间为了争权夺位,拭父杀兄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迫不得已的。·但登位后的太宗也有了儿女爱妻,若沦落为众叛亲离,这种寂寞未免太残酷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积仁义,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满天。这还不算残忍,更糟的是人民敢怒不敢言,你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民愤一朝爆发,就难以收拾。那么,该怎么做呢?棒随棍上,在第三段,魏征立刻说出“十德”,总结起来无非是以民为本,以臣为辅,谦逊节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其中数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最难。贵 为天子,难免有点骄贵,广开言路就难免有点逆耳忠言,但又必须赏罚分明。太多君主都是说得中听的就大奖,不合心的就小惩大戒,而且都是人之常情。在做到赏罚分明需要多么大的正视自我的勇气和海量汪涵的胸襟啊。魏征对太宗可谓大胆要求小心进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提醒了太宗要知人善任,才能 垂拱而治,而不用像以往君主那样“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了。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六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一中语文网辑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yuwen888/Article_67/7431-1.html

参考资料:

://.cdyz.he.cn/yuwen/book2/jiantaizong/xiangguang/jiantzxg7.htm

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都有哪些?

出自唐朝魏征的《谏唐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它为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意思是说:

虽然很谨慎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八个重点句子:

1、《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稳定的重要作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描绘的政治境界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8、《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言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