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割地求和_乌克兰割地求和是板上钉钉的事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30 0
  1. 德国是日耳曼人,以色列是犹太人,那中国是什么人?世界上还有哪些各类的人种?不是黑白黄那个,是人种!
  2. “芬兰化”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3. 普京首次在军队发表新年致辞,梅德韦杰夫:2023年仍将不容易
  4. 俄罗斯为什么能够延续那么久,清灭明的时候,战斗力也很强,为什么最后被俄占了北边的库页岛?

瑞典历史学家安德松说:“瑞典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帝王史。”不可否认的是国王在瑞典历史上,尤其是在中近代历史中曾起过重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古斯塔夫·瓦萨是现代瑞典的缔造者,是他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世袭的瑞典封建王国;其孙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使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卡尔十四世则是瑞典现行的和平中立政策的奠基人。王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瑞典的历史。

早期历史

(8-12世纪)的瑞典仍停留在欧洲大陆古代的氏族社会里,实行长老议会制,但本质上属于原始部落民主制。据说那时海盗被捕后,都说他们自己是首领。史学家认为,他们集体行动的各种事项也许确是经全体成员讨论决定的。瑞典人至今仍为其海盗时期振奋人心的历史而骄傲。

乌克兰割地求和_乌克兰割地求和是板上钉钉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可靠文字记载,瑞典各地从9世纪起就建立起公民大会制度:村民大会、教区大会和省级大会。各级公民大会按期召开,讨论和决定各自范围之内的事,如订立村约民规、解决***,决定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海盗船出海等。省级公民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选举或废黜国王。

埃里克·塞盖尔斯萨尔(“常胜国王”)也许是瑞典历史上第一个被当时大部分地区首领承认的国王。据说他在塞格图纳建城,于公元985年左右在乌普萨拉附近大败入侵海盗而一举成名,继而南征,迫使哥特兰、丹麦臣服。他和他的后代统治瑞典一百多年。

中古时期的瑞典人信奉传说中的神明奥丁。他们认为国王是奥丁的后代,是神子,因而王权是神圣的,国王只能由王族里的人担任。但王权不是绝对的,不是世袭的。王位空缺后要由省级公民大会在数个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中选举产生。国王不能独继专行,而必须服从公民大会决议。冰岛史学家斯图尔鲁松对1030年在乌普萨拉举行的一次公民大会有段生动的记载。

当时挪威与瑞典发生冲突。挪威国王哈罗德提议判解决***,而瑞典国王埃立克松则要用武力决一雌雄,并准备发动战争。他的好战态度遭到其他家族的强烈反对。在公民大会上托尼发言,警告国王说:“如果你不按我们的要求办事,我们决不容忍你这个无法无天的捣乱鬼,我们将与你为敌,并且杀掉你。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做的。在姆拉坪已经有5个像你一样傲慢的国王被丢进了井里。好啦 ,快回答,你究竟何去何从?”与会者以热烈的喝彩对发言人表示支持。国王当即表示服从大众意志。他承认国王历来是与农民一起并且按照农民的意愿来治理一切(此处的农民实际上在当时属于当地的地主阶级)。

直到中世纪末瑞典的版图还几乎是长方形的:从南部卡尔马,到北方拉普人集居的丛林地区,从西边的约塔河畔的勒德瑟,到东部与沙俄接壤的维堡,全国分成20个区。各区以森林、山岗、湖泊为自然疆界,地理上、经济上自成一体。南部和中部土地肥沃,是最重要的农垦区;北部为森林区。十三世纪前国王多居南方的哥特兰岛,他的王权实际也只限于哥特兰岛及其附近地区。只有当国王一年一度去各地巡狩时,才显示他是全国的主宰。平时各地区首领是当地的实际统治者。不过国王在这些地区设一侯爵,为其代表,侯爵拥有兵权,统率他所辖之军队(称之为leding,即海盗时期沿袭下来的军事组织),因而国金有权调动一定数量的战船厂,控制波罗的海的海岸。

1125年埃立克家族的第12个国王被谋杀,各路诸侯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这种混乱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1245年贝尔格尔伯爵执掌大权,成为摄政王,群龙无首的状态方告结束。贝尔格尔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和平法令、教会政策、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法规都是他执政时制订的。他将首都从被烧毁的塞格图纳迁往斯德哥尔摩,是斯德哥尔摩的缔造者。他也是瑞典历史上最后一个侯爵(Jarl)因为从他以后侯爵均改为伯爵(Hentig)。其长子瓦尔德马尔1250年被选为国王。1274年他与弟妹珠达通奸,事发后被迫去了罗马,次年回国,但被胞弟马格奴斯战败,投入监狱。马格奴斯于1275年当选为国王。

贝尔格尔的子孙统治瑞典长达140多年,直到其末代国王阿尔布雷克特与贵族和地方官吏矛盾激化,终被废黜,瑞典贵族迎奉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瑞典女王。瑞典、丹麦、挪威于1394年在瑞典南方城市签订“卡尔马联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丹麦、挪威、瑞典遂统一起来,同属丹麦女王统治。“卡尔马联盟”延续一百多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颇有雄才大略。但她的后代运远远没有她的才干和威望,统治手段简单,与瑞典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战争。 16世纪成为瑞典霸权时代的开始。

古斯塔夫·瓦萨,又称古斯塔夫一世(1523-1560)。生于瑞典的瓦萨家族(瓦萨(瑞典语:Vasa、波兰语:Waza、立陶宛语:Vazos)是瑞典贵族家族,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直至17世纪消亡。最早有记载的家族成员是尼尔斯·克提松(Nils Kettilsson),1355年时三王冠宫的侍卫官。“瓦萨”之名最先于16世纪末出现,得名自其家族纹章──Vase(禾束)),1517年参加了反丹麦统治的斗争,1518年战争失利后被作为人质带到丹麦,次年逃回。1520年11月丹麦人在瑞典制造了“斯德哥尔摩血案”,杀死瑞典贵族、教士、市民约100人,成了瑞典独立运动的导火线。1521年在达拉纳郡领导民众起义,1523年打败丹麦占领军,被推选为国王,建立了瓦萨王朝。为巩固统治和度过财政困难,取的措施有:镇压大贵族反抗,废除他们的封地、邑,向地方派出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1527年任用路德派教士进行宗教改革,没收教会土地、城堡,解散教会军队;1544年宣布废除君王选举制,代之以世袭制。去世前全国2/3的土地直属王室所有,为瑞典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和不久后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打下基础。

古斯塔夫一世逝世后,由于王位继承的问题,王国内部爆发内战。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 Adolf,1594—1632年)瑞典国王,统帅。生于斯德哥尔摩。瑞典瓦萨王朝创立者古斯塔夫·瓦萨之孙。1610年随父出征,与丹麦作战。1611年继位。1612—1613年与丹麦军队作战失败,被迫割地求和。1614—1617年率军对俄国开战,取得胜利,获得芬兰湾周围土地。后进行军事改革,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精简军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使炮兵变成独立兵种,并使其与步兵、骑兵和后勤兵密切配合,取灵活的线式战术。1621年发动历时八年的对波兰战争,接连获胜,几乎全部占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率军参加三十年战争,深入德意志腹地。1631年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击败蒂利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获“北方雄狮”称号。次年在列克河之战再次击败蒂利,攻占纽伦堡,进逼慕尼黑。同年11月16日在吕岑会战中击败波西米亚将领华伦斯坦率领的帝国军,但本人亦阵亡,终年38岁。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对外战争胜利,基于他国内改革的巨大成就。他从组织上、训练上、战术上对军队进行一系列改革,将只有90万人口的农业国建设成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拥有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发动政治改革,健全机构,因而他驰骋在德国战场时,国家管理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他进一步明确“等级议会”职能,确定贵族的领导地位,创建了最高***,完善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使中央、地方畅通无阻。他创建的大学预科班沿用至今。其本人被视为瑞典历史上最杰出的国王。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吕岑会战中阵亡后,其6岁的独女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便以定继承人的身份继承了王位,此时国政由国内的实力派贵族执掌。1644年,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正式登基,但依照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遗嘱,她以瑞典国王而不是女王的身份就位。1654年,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她本人是天主***,瑞典则是一个路德派***国家)在国内贵族的压力下,她将王位让予表兄莱茵-普法尔茨的卡尔·古斯塔夫·冯·普法尔茨·茨维布吕肯。其本人离开瑞典,公开皈依天主教,在罗马终其余年。随着其逊位,德意志的莱茵-普法尔茨王朝开始了统治。

从1654年起,执掌瑞典宫廷的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莱茵-普法尔茨的选帝侯头衔的拥有者——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其中以卡尔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为代表的国王积极对外扩张,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内封建专制统治。其中以卡尔十二世为代表,在位期间热衷于对外战争,在英国支持下,瑞典与沙皇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而展开著名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卡尔十二世亲率瑞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击败俄军,1701年在里加战役中击败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曾短暂地取得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并企图深入乌克兰,试图肢解俄国,但在1709年乌克兰的波尔塔瓦战役当中,孤军深入的瑞军被击败,损失惨重,(战役前夕,卡尔十二世试图亲自带队驱赶俄军的哥萨克侦察兵,结果中枪***,不得不将指挥权交给元帅乌尔利卡·埃利诺拉)卡尔十二世仅率1000余人逃往奥斯曼帝国。此战不仅是俄国迈向帝国的标志,而且也是瑞典失去波罗的海霸权的标志。

在伊斯坦布尔期间,他怂恿奥斯曼苏丹对俄宣战。1711年7月,俄国在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中失败,以归还亚速、允许卡尔十二世过境回国为条件,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停战协定。一蹶不振的卡尔十二世因此得以返回瑞典。

卡尔十二世回国后实行改革,企图恢复国力,但彼得一世没有给他喘息时间,俄军在1713—1714年连续发动了对瑞典的陆海进攻,迫使瑞军撤出了芬兰。1718年,卡尔十二世率军进攻挪威,12月在作战中死去。

1772年,奥尔登堡王朝的古斯塔夫三世发动“不流血”夺回王权。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历史上褒贬最多的国王之一。他梦想重振王室雄风,恢复瑞典昔日大国地位,但他生不逢时,国力衰败和国库的空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梦。他试图这行某些改革,如货币改革、土地改革(农民可以买卖土地)、废除苛刑、提倡新闻自由等,伏尔泰、卢梭等大思想家为此也曾为他喝彩,但他的改革有始无终,一一流产。他一度鼓吹新闻自由,很快又亲手将它扼杀。他被暗杀后,贵族派重新操纵实权,并通过1809年宪法,对君***力作了明确限制。王权从此直线下降。

宪法颁布后,正值卡尔十三世在位,由于这位国王没有子嗣,王位自然要旁落他人。1810年,在大臣卡尔·奥托·莫尔奈(Karl Otto Moumlrner)的策划下,法国元帅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在8月被选举为亲王和摄政。10月,改信路德教并在瑞典登陆,统帅瑞典军队。11月,被卡尔十三世收为养子,并更名为卡尔·约翰。

他努力使瑞典保持中立(尽管与英国进行名义上的战争),并竭力反对拿破仑一世的大陆封锁政策,不爽贝尔纳多特的拿破仑派布律纳元帅于1812年1月占领了瑞典占据的波美拉尼亚。导致贝尔纳多特正式加入反法联盟。1812年4月同俄国结盟,他写信给拿破仑:“政治上不存在友谊和仇恨。除命运之神的命令外,对祖国没有任何义务”象征两人的决裂。

1813年3-4月同英国和普鲁士结盟。在1813年5月的“莱比锡战役”中,率领瑞典远征军进入德意志北部参战。

他把因为和拿破仑意见不和而把流亡美国的法国名将莫罗请来担任沙皇的首席军事顾问,并根据法军的特点,和莫罗建议联军专门攻击法国元帅们指挥的部队,当拿破仑赶来时,便撤退;(后来的特拉成堡)这个建议奠定了1813年莱比锡战役的胜局。

8月23日, 贝尔纳多特指挥反法联军北路军团(普军7.3万,俄军2.9万,瑞军3.9万)在大贝伦打败乌迪诺元帅的6万法军,将其驱逐到柏林以南;9月6日又在邓尼维茨大败内伊元帅。

10月16-18日,贝尔纳多特继续指挥北路军团参加莱比锡会战,他说服萨克森人叛变,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军的士气,让其崩溃。

1813年12月-1814年1月入侵法国的盟国丹麦,签订《基尔条约》,把原属丹麦的挪威割让予瑞典。挪威反对与瑞典合并,5月17日制定宪法,自行宣告独立。卡尔·约翰劝降无效后,7月26日挥兵入侵挪威,8月14日就迫使挪威签订《莫斯条约》,同意与瑞典成立瑞典—挪威联合王国。这是瑞典至今最后一场战役。尽管后来又参加了1814年法国战役,不过作用不大。1818年,卡尔·约翰正式登基,称卡尔十四世·约翰,建立了延续至今的贝尔纳多特王朝。卡尔十四世此人在位期间政治上保守,喜好铁腕政策,大肆镇压国内起义运动(尤其是挪威的反抗运动。讽刺的是,贝纳尔多特年轻时自诩为共和派,并在手臂上刺有“暴君亡”的字样)。但由于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战争,19世纪初的瑞典已穷困不堪,为了生存极需要和平。在卡尔十四世的统治期间,一向好战的瑞典远离战事,恪守中立。也就是从那时起,瑞典再也没有卷入过任何战争。 1866年“议会改革”是瑞典历史的分水岭。随着贵族阶级控制的“等级议会”解体和上下两院的建立,贵族渐渐让位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王古斯塔夫五世曾为夺回王权作了最后尝试。他选择国防问题为突破口,主张加强军事力量在群众***上大喊“我的海军……我的陆军……”结果自讨没趣,被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党击退。国王从此再不过问政治,国家大事全凭处理。15年议会通过新宪法,替代沿用了一个半多世纪的1809年宪法,明确国王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不再拥有任何政治权力。1980年代以前瑞典废除君主的呼声时有所闻,近年来已绝于耳。但由于传统政治格局尚难撼动,因此主张废除一般认为只要王室成员(尤其是君主本人)循规蹈矩,王室当安然无恙。因此对王室存亡威胁最大的是王室自己。

但是在二战时期,瑞典王室贵族和都与纳粹有着广泛的联系。

尽管总体来说,瑞典的中立除经济活动外无可指责。它为盟国情报人员和丹麦、挪威的抵抗组织提供了活动方便,还接收了绝大多数丹麦犹太人前来避难。瑞典红十字会在战争期间为欧洲难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另一方面,瑞典是纳粹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优质铁矿砂(可以生产出高级合金钢)对德国的国防生产尤其重要,甚至为此推迟了对西欧的入侵,首先占领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铁矿砂的运输安全。瑞典在二战中以中立身份保护自己的安全时,不能不时常想到这一点:丹麦和挪威也曾是中立国。只要觉得有战略上的需要,随时可以入侵瑞典。  瑞典轴承公司(S&K Bearings)是与纳粹勾结最密切的瑞典公司之一,向德国出口了大量滚珠轴承。由于美国同样依靠S&K公司的轴承,这就又给美国出了个难题。如果对S&K公司及瑞典施加制裁,极可能引起S&K的报复,限制对美国轴承的出口,并中断军需品生产。第二个选择是在战争中夺取S&K的工厂。可是这样做只会促进罗斯福的评论家们对现今内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日益猖獗的指责。剩下的最后一个选择是让S&K公司继续正常运营,这也是美国最后决定取的措施。这样,无论谁赢得这场战争,通过向双方提供轴承,S&K都会是最后的赢家。  还有许多家其他瑞典公司与纳粹之间有贸易往来,并从中获利。其中瓦伦堡家族旗下的“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SEB,Stockholm Enskilda Bank)与纳粹关系最密切。与一家外国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更有利于纳粹借贷或洗钱。据“安全港”的档案显示,美国已经追踪调查瓦伦堡家族与纳粹之间的活动很多年了。1945年2月,在摩根索写给新卿斯退丁纽斯(Edward Stettinius)的信中,指控SEB正在无需担保的情况下提供给纳粹大量,并帮助德国资本家在美国的工业界秘密投资。而且还不断与大批的外汇交易案有牵连。摩根索认定瓦伦堡家族的族长、瑞德长期合作贸易委员会会长雅各布·瓦伦堡是纳粹坚定的拥护者,他在1944年曾经将在汉堡的一个瑞典工厂卖给德国人来换取黄金。他弟弟马尔库斯·瓦伦堡身为英瑞贸易合作会会员,也并非真正支持盟国。瓦伦堡家族在轴心国和盟国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就像S&K公司一样。  1944年,英国和美国开始将瑞典列入“安全港”。英国只要求限制瑞典的黄金买卖,而美国希望把其他资产交易也包括在内。为了使瑞典能与之合作,美国以签订战后贸易协定为吸引条件。瑞典国会表示支持该。从1945年2月起,瑞典开始清算其黄金和外汇,以查出其中有多少与纳粹有关联。1945年夏,瑞典通过了多项决议,控制德国资产:通过限制其买卖和分散转移;将审查范围扩大至所有类型的资产。1946年1月,在盟国的督促之下,瑞典将法律规定的审查范围扩大至德国下属的子公司。1945年11月,瑞典发给美国财政部一份关于黄金交易的报告。从该报告中,财政部断定瑞典接受了纳粹从比利时掠夺的价值2270万美元的黄金,后来经过再次审核,这个数额降至1700万美元。  1946年2月11日,美国驻瑞典大使馆通知瑞典,瑞典应将在其境内的德国财产所有权交给盟国驻德占领军当局,并邀请瑞典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商讨此事。瑞典对此极为关注,同意参加会谈。4月5日,瑞典通告美国使馆,盟国的要求必须交由瑞典国会讨论,而且很可能该条款会被否决,因为盟国的要求不符合国际法,侵犯了私有财产权。此外瑞典还要求解除其在美国对其资产的冻结。并且要求可以检查在德国境内的瑞典资产。可是盟国并未同意。5月29日,正式谈判在华盛顿举行。美方代表团的领导是美国院经济安全局副局长鲁宾(Seymour Rubin),瑞典代表团由松德斯特鲁姆法官(Emil Sundstrom)领导。  瑞典从一开始就承认替纳粹藏匿资产使其用于纳粹复兴是非法的行为,但争论在于盟国要求接管纳粹资产的合法性。经过激烈的争论,双方最终在7月18日达成一致。据估算,在瑞典有3.78亿克朗(9070万美元)的德国资产。瑞典同意作如下分配:1、5000万克朗(1250万美元)的德国财产交给国际难民委员会(即后来的国际难民组织);2、7500万克朗(1800万美元)扣除英、法、美三国的赔款份额后交给盟国赔偿委员会;3、1.5亿克朗(3600万美元)的德国财产用于援助德国,预防疾病和的发生。剩下的用于盟国从瑞典及其他国家购买必备品,以恢复德国经济。此外,该协定还允许瑞典派一个代表团前往德国的英、美、法占领区,接收瑞典在德国的资产,将瑞典在美国价值约2亿美元的资产解冻,并同意将瑞典公司从贸易黑名单上除去。盟国保留向瑞典索要德国在瑞典财产的权利。  协定要求瑞典赔偿的数额为7555.32664公斤纯金(价值约810万美元),恰与德国运到瑞典的比利时国家银行黄金数额相等。协定还同意,对于德国通过瑞典国家银行(Rik***ank)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第三国黄金,不要求瑞典赔偿。  1946年,瑞典正式认可了该协定。但此后不久,盟国又向瑞典提出赔偿要求——638块纳粹从荷兰掠夺的金砖(价值约1000万美元)。瑞典对此提出异议,理由是这些黄金是1943年伦敦宣言发表之前得到的。而盟国认为协定应包括瑞典境内所有的被掠夺黄金。围绕荷兰黄金的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1955年4月7日,瑞典向荷兰赔偿了6吨黄金,约合680万美元(1955年价格)。  在一份美国国会就瑞士银行与纳粹合作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揭露了瑞典另从德国那里接受了59.7吨黄金。新发现的黄金与纳粹从荷兰掠夺的黄金有相同的戳记。而战后瑞典只归还了荷兰和比利时共13.2吨黄金。此外还有6吨来源可疑的黄金,很可能来自集中营的受害者。该报告说,瑞典在道义上应该把这些黄金归还给犹太人,但在法律上没有义务。这份报告发于19年。 当代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是贝纳多特王朝的第七位君主。1946年,小卡尔·古斯塔夫的降生曾令王室上下一片欢呼,因为他已经有了四个姐姐,王室急切期盼着一个将来能继承王室大业的男孩的出世。一年之后,卡尔·古斯塔夫的父亲不幸遭遇飞机失事身亡。尚在呀呀学语的卡尔·古斯塔夫便成为祖父古斯塔夫六世的法定继任人。为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国王,祖父和母亲对他自幼年起就进行严格的教育。卡尔·古斯塔夫上的是公共学校。1966年中学毕业后,他在海军接受了两年军事训练,随后又进入陆军和空军受训,获得海军、禁卫军和空军军衔。接着,卡尔·古斯塔夫先后在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国民经济、政治、社会学和历史,并在经济界、工业界、、发展援助和外交界进行了大量实习——这些当然是作为一个欧洲王室成员、特别是国王所必备的履历。

13年,古斯塔夫六世驾崩,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正式登基即位。起初还有人怀疑,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国王能否为瑞典民众所接受。这份忧虑被证明是多余的。在盛大、隆重的加冕仪式上,卡尔·古斯塔夫的一番话深入人心:“我的祖父被誉为现代君主的典范,他就是我的榜样。”

刚刚登基的古斯塔夫风华正茂,谁将成为这位年轻国王的王后,成为人们最关切的话题。13夏天,在一幅摄于厄兰岛的照片上,人们注意到,在卡尔十六世身边站着一位黑发女子。这位陌生的美貌女子便是西尔维娅·索莫拉特,一个巴西和德国混血儿。西尔维娅出生于海德堡,父亲是德国商人,她在巴西圣保罗长大,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完成学业。1963年,她进入慕尼黑一所翻译学校就读,在这里,极富语言天赋的西尔维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毕业后在阿根廷驻慕尼黑总领馆工作了两年。12年,西尔维娅受聘担任慕尼黑奥运会外事接待处负责人,她的任务之一是接待出席奥运典礼的各界名流。卡尔·古斯塔夫也在其中。显而易见,两人一见钟情。瑞典国王后来也承认:“我们碰撞出了火花,它随即蔓延无边。”

然而,这段王子与灰姑娘式的恋情招致了重重指责和非难。王室认为国王与平民女子交往有失身份,新闻界更是将其当成丑闻大肆渲染。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为了相见,不得不乔装打扮以掩人耳目。日久天长,这段美好但沉重的恋情令西尔维娅感到厌倦,瑞典国内也有反对势力藉此酝酿逼古斯塔夫退位。处于取舍之间的古斯塔夫没有犹疑不决,他毅然向西尔维娅求婚。西尔维娅担心瑞典人难以接受一个德国女子做他们的王后,古斯塔夫的回答很简单:“他们不接受你,我就退位。”纯真的爱情冲破了瑞典传统法律禁止王室与平民通婚的羁绊,16年,卡尔·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正式订婚;三个月后,这对新人在斯德哥尔摩主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闻界向西尔维娅提问:“嫁给一位国王是不是决心难下?”年轻的新娘款款答道:“这和是不是嫁给国王无关,而是要嫁给一个你真爱的人。”

王室和瑞典人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位平民出身的王后无论在何种场合,都是那样雍容大方,举止从容。得益于深厚的语言功底,西尔维娅能毫不费力地和任何人交流。难能可贵的是,进入王宫的西尔维娅仍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在隆重的宫廷外交场合,她是风姿绰约的王后;回到家中,她是贤良温存的妻子和母亲。身边多了年长三岁、典雅成熟的王后,年轻时浮华有余、严肃不足的古斯塔夫在婚后也渐渐庄重沉稳起来。瑞典人对他们的王后推崇备至:“西尔维娅是我们从德国获得的至宝。”

国王和王后喜好平静自由的生活。他们虽身处王宫,但凡事尽力自己动手,极少用人。他们经常带上孩子去自家经营的农场中耕种劳作,冬天一道去滑雪度。三个子女维多利亚公主、卡尔·菲利普王子和玛德琳公主自幼接受平民化教育,与普通人家孩子无异。按照瑞典新颁布的法律,国王的第一个孩子是王位继承人,长公主维多利亚因此成为女王储。生长在主张平等自由的现代瑞典,这位未来瑞典女王的将来会是美好和富有时代气息的。

德国是日耳曼人,以色列是犹太人,那中国是什么人?世界上还有哪些各类的人种?不是黑白黄那个,是人种!

国四百年扩张史

[zxhm] 于 2006-01-14 21:48:49上贴

--------------------------------------------------------------------------------

东斯拉夫人请来诺曼人,遂造就一大强国俄罗斯.其实细想起来,原先在林海雪原里以打鱼打猎和养蜂为生的东斯拉夫人,其实可能是一个温和的民族,否则他们也不会去请来强悍的诺曼人统治他们。今天俄罗斯的性格,可能已不是原来东斯拉夫人的性格,而是得到了那些北欧海盗的真传。今天的瑞典丹麦早已成为最和平最与世无争的民族,俄罗斯却成了当年北欧海盗的真正传人。

凶悍的北欧海盗塑造了俄罗斯,于是,东斯拉夫人变成了霸气十足的俄罗斯人,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俄国的扩张,细究起来,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即在欧洲的扩张和在亚洲的扩张。这两类扩张,其性质其实是不同的。

打开俄罗斯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使俄国成为最大国家的主要原因,是那一大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而对这片土地的占领,是与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明显不同的。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是俄国的行为,无论在规模上和形式上,与其他欧洲强国完全一样,争夺地区相对于亚洲来说面积不是很大,但至关重要,争夺极其艰难。

莫斯科公国建立后的俄罗斯统一战争,类似于金人的内部统一战争。来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帐汗国的斗争,则类似于同样来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辽帝国的战争。统一俄罗斯之后,莫斯科大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首先是伊万雷帝灭掉两个鞑靼小汗国,伊万雷帝还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立斡尼亚战争,但未能成功。

俄国在欧洲扩张的突破发生在一百年后的彼得大帝时代。罗曼诺夫沙皇与留里克沙皇在俄国的扩张上是一脉相承的。为了使俄国得到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投入了自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血战,彼得大帝终于战胜北方劲敌瑞典,夺得波罗地海出海口,并且兴建了著名的彼得堡。瑞典也经此一战,彻底退出大国行列,变为一个和平小国。

彼得的老爹阿列克赛也对俄国有很大的贡献,从1654年到1667年,他经过与当时的欧洲大国波兰的十三年战争,虎口拔牙,从波兰手里夺得了半个乌克兰。

而俄国在欧洲的大扩张时代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期。通过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俄国击败土耳其帝国,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俄国获得了比北方出海口更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

此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俄国,扩张起来已经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她轻轻松松地和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波兰彻底消失。波兰七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俄国分得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志得意满,环顾欧洲,她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如果让我活二百岁,我将征服整个欧洲,使俄国变成一个有六个京城的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孙子亚力山大一世,和强大的拿破仑帝国苦苦周旋,战战和和,在惨痛的失败后, 面对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攻势,绝地反击,以俄罗斯人千百年来在林海雪原中养成的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特性,以及老天爷严寒的帮忙,艰难地战胜拿破仑帝国,再次吞并已被拿破仑解放了的波兰。沙俄也就此一跃而为欧洲霸主,独步欧洲。

184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了欧洲革命,俄国更是不可一世。

1853-1856年,为向地中海突破,俄国与英法土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割地求和。尼古拉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因而气愤***。这也可见俄国在欧洲扩张的艰难。俄国就此被打回原形,沦落为二等大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更是被德国打得找不着北,最后投降了事,还割让了西部一百余万平方公里最好的土地。

纵观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与其他欧洲强国一样,都是苦心经营,结果是有得有失。如果没有在亚洲的扩张,俄国与其他欧洲强国没什么两样,尽管会大一些,但还是同一个数量级的。

有了在亚洲的扩张,才使俄国把其他欧洲国家远远甩在后面,变成世界最大国家。而俄国在亚洲的扩张,与其在欧洲的扩张相比,形势也完全不同。

欧洲是俄国的重点,得失进退之间,生死攸关。相对于欧洲来说,俄国对亚洲则不是那么特别在意。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类似于西班牙在美洲的扩张,不完全是行为,而是官方和民间力量参半。但这种顺其自然不甚着力的扩张,给俄国带来的土地却比他们在欧洲所得的大得多,正是在亚洲的扩张,才使得俄国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着力不多,收获很大,这是因为,第一,亚洲北部空地面积很大;第二,亚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罗斯人对付他们,与西班牙人对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样。

我们就来看看俄国是怎样在不经意间,一不留神,就把西伯利亚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轻易收入囊中的。

对西伯利亚的扩张开始于1581年。当时的伊万雷帝正在立斡尼亚战争中被当时的欧洲强国波兰和瑞典打得焦头烂额,对于遥远的西伯利亚根本没有概念,他只是派了经常与西伯利亚汗国打交道的一个商人家族斯特洛冈诺夫家族去向西伯利亚汗国收取毛皮。该家族的部属,哥萨克人叶尔马克,率领一支840人的小队伍上了路。那西伯利亚汗国是白帐汗国的后裔,相对于他们在南方大草原上的兄弟来说,这个老林子里的部落可谓是小国寡民,双方战斗的规模经常是几百人对几百人,和打群架差不多,和欧洲那种以举国之力相拼的大战不可同日而语。年迈的古楚汗和强悍的哥萨克苦苦周旋,到底弓箭长矛敌不过火枪火炮,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灭亡,古楚汗逃到南方草原,被那里的人杀死。俄国吞并了西伯利亚西部。这其实是由一个商队完成的。这支商队在与西伯利亚汗国缠斗的时候,俄国本土正是留里克朝末代沙皇弱主费多尔在位,西伯利汗国于1598年灭亡时,费多尔已于这年一月死去,留里克朝绝嗣,俄国正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在留里克朝与罗曼诺夫朝之间的混乱时期,俄国本土发生了大饥荒,三分之一的人饿死;并且俄国还遭到当时的欧洲大国波兰的进攻,几乎亡国。俄国本土的危机,并未影响到遥远的北亚的俄罗斯商人们,他们仍在继续他们在北亚的进军。吸引他们的倒不是土地,他们不断向前推进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毛皮。就在俄国本土一片大乱之际,北亚的俄国商人们又占领了叶尼塞河一带。随着商人们的开拓,农民们也随之而来。

1613年,罗曼诺夫朝建立,俄国本土这才稳定下来,俄国人在北亚的开拓也推进到了勒拿河流域。1632年,俄国商人们修建了俄国在北亚的第一个城市,雅库次克城堡,沙皇在此设立督军府,俄国官方开始接手在北亚的扩张。

俄国人于1639年推进到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后,他们与贝加尔湖一带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展开争斗。原始的布里亚特人敌不过俄国的火器,七十年代,俄国人占领了贝加尔湖一带。

1689年,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与清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他们在亚洲的第一次退却,不过,他们还是夺取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这时,俄国本土正是彼得的姐姐索菲娅大权独揽,姐弟俩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这一年八月,彼得一举推翻索菲娅的统治,夺取了。

之后一百余年,俄国没有再向远东扩张,远东似乎被遗忘了。十八世纪末,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末期,俄国人才又继续向东进军,吞并了楚科奇半岛,并进而越过白令海峡,吞并了北美的阿拉斯加。不过,在远东的扩张始终不是俄国人关注的重点,对俄国人来说,那只是偏远地区的小事,无关大局,所以,阿拉斯加后来又被轻易卖掉了。

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俄国夺得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地,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对北亚的征服,俄国的民间力量出了大力。对应我们在本文开始时所说的,如果说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是行为的话,那么俄国在亚洲早期的扩张多半是民间行为。由此可见,对外扩张不仅是历代沙皇皆如此,而且俄国人民也如此。扩张侵略,已经深入俄国人的骨髓,说俄国人侵略成性,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由于在欧洲扩张受阻,沙皇才把侵略的重点转向亚洲,全力以赴,在中亚和远东进行拓展。从欧洲到亚洲,俄国成为真正的双头鹰。

克里米亚战败后,俄国的矛头指向中亚。在欧洲沦为二流的俄国,在亚洲却所向披靡。至1875年,俄国用了二十年时间,出动大批军队,一举征服了中亚诸汗国。1858年至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清帝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又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侵占清帝国西北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00年,俄国趁清帝国发生义和团,侵占了清帝国在乌苏里江以东仅存的立脚点,江东**屯,然后,十七万俄军大举南下,一举侵占清帝国东北全境,企图将东北变成黄俄罗斯。

1904年,俄国与新兴强国日本爆发战争,结果战败,被迫将东北南部让给日本。

1911年,俄国又煽动中国的外,趁机将外蒙作为其势力范围。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已成为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总观俄国在东西两线的侵略扩张,重点在欧洲,由沙皇亲自出马;亚洲非重点,前期主要由民间力量完成,后期由沙皇接手。可见俄国由上到下,无不具有十分强烈的扩张性。对外扩张,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芬兰化”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

1、人种其实就是所谓的黑白黄的划分,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我看你想问的应该是民族,而不是人种,因为你列举的日耳曼、犹太都是民族;

2、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也可以叫华夏族,不能简单的说汉族,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所以在国外的中国人一般称为“华人”、“华侨”就是这么来的;

3、顺便说一下,楼上的说法是错误的,汉朝初年取和亲政策长达数十年,最后才击败匈奴,短短数十载在历史长河固然是极短的一瞬间,你只看见了***的进攻却没看见我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智慧!按说和亲政策远远比现在的情况屈辱的多,几乎和满清割地求和一样了。所以希望你们多学习历史,学习真正的中华智慧,而不是只会空喊当愤青

普京首次在军队发表新年致辞,梅德韦杰夫:2023年仍将不容易

在冷战时代,有些西方国家对苏联抱有深刻的敌对情绪,他们对于芬兰的友苏政策倍加指责,甚至害怕芬兰的这种政策会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世界流传起“芬兰化”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所谓芬兰化有两重含意,一是说芬兰在国际关系中完全仰承苏联鼻息,毫无独立自主的精神,二是说苏联要把其他欧洲国家也变成跟芬兰一样。按照这种说法,被“芬兰化”的国家将不战而投降苏联,像芬兰一样按其意志行事,苏联则可不战而胜。芬兰朝野对此十分恼火。我们国内似乎也传过这种说法。其实早在6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访问芬兰时曾向吉科宁总统提过一个问题:芬兰和苏联的现存关系形式是否有可能延伸扩及东欧?这实际上是涉及了东欧实现“芬兰化”的可能性。13年10月,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也谈到了西欧避免“芬兰化”的问题。同样也是在13年,有一个南斯拉夫人说,西欧人对于“芬兰化”颇多恐惧,唯恐受到苏联更多的影响,东欧人则希望“芬兰化”可以减少他们对苏联的依赖,并在各方面都像芬兰那样独立。关于“芬兰化”这一概念的形成,可能最早来自阿登纳,他的秘书波萍迦女士的《回忆阿登纳》一书中简述了他的想法:在克里姆林宫的中,关键一着是竭力把西欧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和人力用和平方法并入苏俄的势力范围....如没有美国保护,西欧早已沦于苏联之手。真正的对手是美国和苏联。可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力量对这两个对手来说都举足轻重,所以在这两个巨人的角力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苏联一旦得手,使西欧国家跟着它打转。它们根本不用像东欧那样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就会猛然增强。而克里姆林宫对付美国,同时又对付中国的抗拒力也会大大提高。应当承认,他的这个论点很快就为东西方的政治家们所接受。50年代苏联首次发射人造卫星,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次柏林危机,在世界各地支持反分子,还有意大利和法国***的高度活跃,加上赫鲁晓夫等的咄咄逼人的狂言,更替阿登纳的论点张目。

平心而论,把不战而降作为“芬兰化”的标志,确实侮辱了芬兰人民。在现代史上,芬兰人从来没有不战而降过。一九一七年,芬兰乘十月革命之机宣告独立。一九一八年,芬军在曼纳海姆将军的指挥下击退了前来支援芬兰***夺取的苏联红军。 现在,被尊为芬兰民族英雄的曼纳海姆将军的记念象矗立在赫尔辛基市中心,也永远立在芬兰人民的心中。当时俄国革命初创,没有可能下大力气来对付这个新独立的小邻国。三十年代后期,苏联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第二个五年,斯大林在处决了最后一批有影响的政敌布哈林、李可夫等人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外。苏德于一九三九年八月签订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规定了两国的势力范围,当时正致全力于西线,无暇东顾。斯大林决定首先对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开刀。这年秋季,苏俄分别致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要求他们派出首脑到莫斯科讨论双边关系,实际上是要吞并这些小国。其他三国都被迫就范,派出首脑到莫斯科签署“友好”条约。后来这三国先后“主动”向苏联最高苏维埃请求加入苏联,沦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部分。对于芬兰,是要求割让一部分领土。“理由”是:苏联的列宁格勒位于芬兰边境大炮的射程之内,因而必须把边境线北移以保证其“安全”。对于这样的逻辑,芬兰当然不能接受。结果就发生了“冬季战争” 。

据赫鲁晓夫回忆录供认,斯大林当时决定给芬兰一个“最后机会”,规定了接受要求的期限。在最后通谍规定的期限过后,苏军就开始炮击,芬军立即还击。战争打响后,芬兰 军队在马涅海姆将军指挥下顽强抵抗。使苏军遭到意想不到的惨重损失。指挥官伏罗希洛夫被撤职,改由铁木申柯指挥,投入了苏军主力,把炮兵,步兵和空军全都集中起来进攻才打败了芬军。使芬兰不得不割地求和。但苏军伤亡巨大,仅苏墨萨米一役,苏军就有三万人战死或冻死,而芬军死伤才九百人,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这场战争,在原来战场上 立起了纪念碑。据赫鲁哓夫回忆:我们所有的人(首先是斯大林)都感觉到在我们的胜利中含有一种失败的因素,即败于芬兰人。这就更使芬兰军帽上增加了一轮光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站在一边反对苏联,结果当然又是失败。二战结束后,芬兰***在苏军胜利的鼓舞下武装起来,试图夺取,但还是被军打败了。与此同时,在波兰和捷克等国,***的夺权努力都取得成功,并加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纵观苏联的西部边境,共有八个邻邦: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其中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就是所谓大家庭的小兄弟,唯有芬兰才是个真正的独立国。这么一比,芬兰人民在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方面做出的顽强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绩就值得钦佩了。二战结束以来,芬兰于1952年主办奥运会,1969年当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的东道主,15年当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东道国,此外,还主办过多次重大的国际活动。芬兰在国际事务中的重大作用,是苏联任何一个卫星国都比不上的。

当然,分析芬兰的成就,除了“人和”以外,也决不能忽视“天时”和“地利”的因素。芬兰森林茂密,冬季严寒,军队擅长雪地、林地作战。苏军虽也习惯寒冷,但其官兵有不少来自温暖的乌克兰农业区,进入白雪皑皑的大森林便不知所措,只能被动挨打。所以在冬季战争初期损失惨重。另外,芬兰特殊的地理位置也缓和了苏联的要价。芬兰不象波兰捷克那样位于战略要道。苏俄历史上两次来自西方的入侵都是通过中欧,主要是波兰进入俄罗斯的。所以,克里姆林宫最关心的是在其西线中部保持几个俯首贴耳的。至于极北地区的芬兰,则在苏联的战略部署中并不很重要。因而斯大林也还能容忍芬兰保持一个“资产阶级”。另一个应予以考虑的因素是芬兰自然贫乏。这个国家几乎没有矿物能源,其它也很少。唯一丰富的是森林,但远不如苏联丰富。因此,从争夺战略物资的角度考虑,控制芬兰没有很大吸引力。显然,如果能不费多大力气而使芬兰俯首贴耳,斯大林是很想要芬兰出现一个卫星的,但如为此而要大动干戈,他就不准备开辟新的战线了。值得指出,这里说的“地利”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这种所谓地利,恰恰是由地不利转化来的。我们通常说的各种有利条件,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等,芬兰一条也不占。这就不会引起强邻垂涎,也可算是坏事变好事的一例吧。就实质而言,无论是讨论东欧芬兰化,还是西欧芬兰化,都是把芬兰方式作为一种模式来考虑其推广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芬兰方式是在特定的国际形势下,由芬兰的历史地理民情等多种因素形成的。难以生硬地往别处移植。

诚然,战后芬兰历届都奉行友苏政策,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往往支持苏联提出的关于欧洲安全等问题的建议,这也给某些力图渲染“芬兰化”问题的人造成口舌。其实,一个国家坚持睦邻政策,是很自然的。尤其像芬兰这样一个贫乏的小国,更必须注意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这个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要从苏联进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煤要从苏联及其盟国波兰进口,芬兰炼油厂的原油全靠苏联供应,两座核电站中有一座就是苏联援建的,芬兰的工业产品又大批运往苏联,所以,维持良好的对苏关系至关重要。在芬兰的国内生活中,苏联的影响极小,相反,美国的文化影响到处可见,美国电视连续剧《草原上的小屋》和《达拉斯》等都久演不衰,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遍及全国。从宗教信仰看,苏联是无神论国家,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主要信东正教,而芬兰人主要信路德教派。相互间没有精神上的联系。我们所接触的科技界,商业界人士都讲英语。外交官则更不在话下。至于俄语,学校里一般都不教,苏联**和歌曲也非常少。苏俄的文艺作品也没有很多读者。不象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各部门,军事机关和重要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苏联专家参与工作。俄语曾是最主要的,甚至一度是唯一的外语,学校用苏联教材,不同意苏联学者的学术观点,如米丘林学说,就有可能被批判。苏联**更是充斥全国,学生们都会唱《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青年人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卓娅等当作偶象。这些现象在芬兰是完全见不到的。但是苏联在芬兰的经济领域还是有较大的影响。芬苏贸易是一种互利关系。芬兰方面从中获得很大利益。芬兰人对这个巨大邻国的感觉是可畏而不可亲,不可敬。他们对于被割让的卡莱利亚念念不忘,一次到芬兰友人家作客,看见在起居室桌上竖有一面小旗,主人解释说这是卡莱利亚的旗。每天看着,牢记在心。一个芬兰人说,如果苏联把卡莱利亚还给我们,他们就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俄罗斯为什么能够延续那么久,清灭明的时候,战斗力也很强,为什么最后被俄占了北边的库页岛?

新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向全体俄罗斯公民发表了新年致辞。

普京在讲话中表示,2022年是俄罗斯朝着完全独立而迈出“艰难、必要的决定和重大步骤”的一年,现在俄罗斯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而战。同时,普京感谢了俄罗斯军队的英勇付出,并在新年到来之际,向“所有武装部队人员”表示祝贺

另外,普京特别提及,西方多年来一直在“和平问题”上撒谎,实际上是在为其“侵略”做准备。

普京发表新年致辞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透露,普京此次讲话是在南部军区总部录制的,并且时长9分钟,是新年致辞时间最长的一次。

与此同时,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梅德韦杰夫也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发布了一段新年致辞。

梅德韦杰夫表示,对于每个俄罗斯人来说,2022年是“极其重要、充满戏剧性且发生转折的一年”。而2023年仍将不容易,敌人将继续试图摧毁俄罗斯,但他们不会得逞。

的确,俄乌冲突从一开始便是俄罗斯与美西方的博弈。

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俄罗斯是想以闪电战的方式突击拿下整个乌克兰,让乌克兰在短时间内宣布投降。

在冲突发生了一个月之后,俄罗斯根据战场上的情势调整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集中优势兵力拿下乌东地区,并逼迫乌克兰谈判与割地求和。

可随着美西方的不断介入和军援乌克兰,俄方不难发现这场俄乌冲突从一开始就是美西方通过故意***俄罗斯的方式给俄罗斯设下的一个圈套。

梅德韦杰夫

事已至此,普京也发出警告,如果西方想在战场上击败俄罗斯,那么欢迎来尝试。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虽然俄乌战事已经打成了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状态,但是俄罗斯并没有收手,将会继续跟乌克兰以及西方打下去耗下去。

随着冬季的到来,舆论更偏向于认为俄乌冲突会暂时按下暂停键,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近日,俄军再次发动大规模导弹打击。乌克兰国防部表示,当天俄军使用图-95MS战略轰炸机和“伊斯坎德尔-M”陆基战术导弹对乌克兰发动了导弹打击。

根据乌克兰方面初步统计,俄军总共发射了约20枚导弹,乌克兰防空部队和空军共拦截了12枚巡航导弹,包括基辅在内的多地遭到打击。

眼下,乌克兰全境拉响防空警报。不过,乌军也没闲着,顿涅茨克地区官员表示,该地区多地遭到了来自乌克兰方面的猛烈炮击,造成马克耶夫卡市超过15人受伤,当地官员称防空系统正在运转。

从持续时间和交战规模看,俄乌冲突的确称得上“数十年之最”。相比以往局部冲突主要比拼的是现有技术装备,俄乌冲突长期化后,开始进入比拼双方战争潜力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冲突时间的延续,不但俄乌已经精疲力尽,大力支持乌克兰的美欧也同样被卷入这场战争泥潭难以脱身。

延伸阅读

“俄阵亡士兵家属对普京的态度,超出不少西方人的预计”

俄乌冲突爆发已经10个多月,至今依然难以看到和平曙光。据俄国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自2月24日至9月下旬,俄军共阵亡5937人,乌军阵亡61207人。

《***》当地时间12月27日报道,西方很多反对俄罗斯的人预计,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会演变成反对普京的政治力量,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大规模发生。

报道以“俄罗斯城市哀悼逝去的士兵,但并不怨恨普京的战争”为题刊文,记录了该报记者在梁赞的见闻。

媒体报道

梁赞位于莫斯科东南方向,两地仅数小时车程。《***》记者在当地遇到了一个名叫娜塔莉亚的女子,她正清理着自己唯一儿子的坟墓,为墓前的花环扫去积雪,摆上一棵小圣诞树。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娜塔莉亚的儿子在安托诺夫机场争夺战中牺牲,几周后,他的尸体被运回梁赞,就在他26岁生日之前。

此后的每一周,娜塔莉亚都会来到儿子墓前。她对《***》表示:“即使我生病了,我也会来这里,因为我担心他会感到无聊。”由于害怕“遭受报复”,娜塔莉亚拒绝透露自己的姓氏。

报道称,西方很多反对俄罗斯的人预计,像娜塔莉亚这样的母亲会成为对普京的愤怒浪潮的中流砥柱,并演变成反对普京的政治力量。但是俄乌冲突已经爆发10个多月,这种情况并没有大规模发生。

娜塔莉亚说,俄罗斯对乌行动“应该得更好”,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但她并没有对俄罗斯的领导层表示愤怒,而是认为对乌克兰“必须有所行动”。

报道称,这种持续的支持是普京能够避免俄乌冲突受到国内影响的关键因素,让他可以加倍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指出,梁赞以精锐的伞兵部队而闻名,纳塔利娅的儿子就是其中一员。这座城市拥有两个军事基地,以自豪的心情送自己的士兵上战场,即使有些人带着尸袋归来。

从墓地到梁赞市中心有20分钟车程,在这里,另一名母亲多罗宁娜也支持对乌军事行动。今年9月俄罗斯启动部分动员令后没几天,她27岁的儿子瓦迪姆就被征召入伍。

多罗宁娜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另一个孩子有严重残疾,只能依靠长子瓦迪姆提供经济支持和体力劳动。家里的屋顶“像筛子一样漏水”,儿子本打算在冬天来临之前修好。

“现在谁来修我的屋顶?”多罗宁娜说,她没有因为儿子被送上战场而感到愤怒,也不反对军事动员,但不满现有“制度”未能延迟其儿子上战场。

多罗宁娜平时通过聊天软件和儿子交流,她坦言,看到儿子身穿迷彩服的照片,感到很自豪。

和纳塔利娅一样,多罗宁娜也支持俄罗斯对乌军事行动,认为“这种情况必须以某种方式解决”。虽然不满俄罗斯的军事动员方式,但她对普京有信心,“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很快这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普京资料图

报道援引俄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一项调查,指出超70%的俄罗斯人"肯定"或"大部分"支持俄罗斯军队的活动,64%的人认为该国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俄罗斯国防部此前发表声明称,乌克兰军队12月5日使用无人机攻击了梁赞州和萨拉托夫州的两座场,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乌方则予以否认。

《***》称,上述两个军事设施是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在俄罗斯境内最深入的军事打击目标之一”。不过在梁赞,一些居民对无人机袭击表现得很淡然。

一位名叫彼得罗夫纳的70岁老妇人表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她说,自己的很多亲戚在军队,“我们在等待我们的男孩们尽快获胜。”

萨姆松娜在梁赞经营着一家慈善机构,为乌克兰难民家庭提供自持。她表示目前约有200个乌克兰家庭在梁赞定居。萨姆松娜认为,这里的人们变得更加团结,支持对乌军事行动。

她说,她的儿子很可能被动员,但他已经准备好战斗了。如果孩子真的被征召入伍,她自己也不会反对。“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儿子当然,我很紧张,也很担心,但我不会说服他放弃的。”

萨姆松娜表示:“普京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谁知道我们现在会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俄罗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纪,斯拉夫人在欧洲建立了他们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现乌克兰地区).公元10世纪,当时巴尔干半岛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将东正教(属***教)传入基辅罗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罗斯的欧洲化进程在13世纪由于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断.基辅罗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帐汗国,由此进行了200多年的集权统治。

俄罗斯由于战争失败,反思之前分权式统治的错误,为后面的中央集权统治形成了共识.随着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渐崛起.到16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统一了其他几个公国,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集权制国家。

莫斯科公国建立后的俄罗斯统一战争,类似于金人的内部统一战争。 来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帐汗国的斗争,则类似于同样来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辽帝国的战争。 统一俄罗斯之后,莫斯科大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首先是伊万雷帝灭掉两个鞑靼小汗国,伊万雷帝还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立斡尼亚战争,但未能成功。

俄国在欧洲扩张的突破发生在一百年后的彼得大帝时代。 罗曼诺夫沙皇与留里克沙皇在俄国的扩张上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使俄国得到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投入了自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经过二十一年的艰苦血战,彼得大帝终于战胜北方劲敌瑞典,夺得波罗地海出海口,并且兴建了著名的彼得堡。 瑞典也经此一战,彻底退出大国行列,变为一个和平小国。

而俄国在欧洲的大扩张时代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期。 通过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俄国击败土耳其帝国,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俄国获得了比北方出海口更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此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俄国,扩张起来已经轻松自如,得心应手。 她轻轻松松地和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波兰彻底消失。 波兰七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俄国分得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孙子亚力山大一世,和强大的拿破仑帝国苦苦周旋,战战和和,在惨痛的失败后,

面对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攻势,绝地反击,以俄罗斯人千百年来在林海雪原中养成的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特性,以及老天爷严寒的帮忙,艰难地战胜拿破仑帝国,再次吞并已被拿破仑解放了的波兰。 沙俄也就此一跃而为欧洲霸主,独步欧洲。

184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了欧洲革命,俄国更是不可一世。1853-1856年,为向地中海突破,俄国与英法土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割地求和。 尼古拉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因而气愤***。 这也可见俄国在欧洲扩张的艰难。 俄国就此被打回原形,沦落为二等大国。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着力不多,收获很大,这是因为,第一,亚洲北部空地面积很大;第二,亚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罗斯人对付他们,与西班牙人对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样。

1613年,罗曼诺夫朝建立,俄国本土这才稳定下来,俄国人在北亚的开拓也推进到了勒拿河流域。 1632年,俄国商人们修建了俄国在北亚的第一个城市,雅库次克城堡,沙皇在此设立督军府,俄国官方开始接手在北亚的扩张。

俄国人于1639年推进到鄂霍次克海沿岸。 之后,他们与贝加尔湖一带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展开争斗。 原始的布里亚特人敌不过俄国的火器,七十年代,俄国人占领了贝加尔湖一带。

1689年,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与清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他们在亚洲的第一次退却,不过,他们还是夺取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实际上《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

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问题以及要平叛准噶尔的叛乱等原因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和这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最后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而后来的《瑷珲条约》更是使我国失去了大片领土。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沙俄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即通知清,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清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清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清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清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从此,俄罗斯得寸进尺加上清的***无能,丧权辱国用领土换平安以及后来的《北京条约》,使俄罗斯侵占了清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又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侵占清帝国西北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已成为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总观俄国在东西两线的侵略扩张,重点在欧洲,由沙皇亲自出马;亚洲非重点,前期主要由民间力量完成,后期由沙皇接手。 可见俄国由上到下,无不具有十分强烈的扩张性。 对外扩张,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