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_缘情体物的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28 0
  1. 水槛遣心都是哪两首诗?其中的名句是什么?
  2. 《曲江》唐诗鉴赏
  3.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解释?
  4. 惟有蜻蜓蛱蝶飞出自杜甫的哪两句
  5. 杜甫的《水槛遣兴》全诗谁知道?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_。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二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言志。开篇描绘的是四川一带夜里常常多雨的天气:晚上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才看到天色已经开始放晴。夜里的降雨和天明后的放晴构成了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由此也引出下文。由于雨水的淋洗,四周的花叶变得很湿润,树林里也布满了水洼;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紧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达了他厌倦浮名的心情。“不堪”说明诗人老迈之甚,“何得”说明他对浮名厌倦之深,语气强烈,感情激荡。最后两句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与前诗相比基调就沉重了些,描绘了一番蜀地的景象。在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而又感慨自己老迈无力去改变现世,无奈饮酒来得以消遣。

水槛遣心都是哪两首诗?其中的名句是什么?

杜甫诗词1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_缘情体物的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词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赏析]:(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赏析](1)全诗从结构看,首***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赏析]:(1)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杜甫诗词3

 年代:唐

 作者: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内容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赏析: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此诗作于大历初,描绘歌颂了此处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出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如果我们用盛唐绝句传统手法作对照,就会发现此诗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传统绝句注重音调的平仄谐调,句格的稳顺;而此诗有意追求拗调,首句全用平声字,给人以奇离突兀之感。二,传统绝句注重风调,追求一唱三叹之音,尾联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杨仲弘语),构成转合,即使用对结,也多取流水对;此诗用“的对”作结,类半首律诗,诗意的转折在两联之间,结束的音调戛然而止。三,传统绝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纯写景的不多,而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突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杜甫诗词4

 年代:唐

 作者: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内容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杜甫诗词5

 “伟大的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

 此言是真理,已得到证实,诗是文字最高妙之境界。

 “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这十年间,可谓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与自己青春期的两次壮游,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句有豪迈之气,是俺最喜欢之杜诗之一。

 “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些永恒的诗篇之中。这种生命与诗篇,是人类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阶段,发散着不同光泽的火焰,并且愈至晚年愈纯粹。杜甫是一个民族的身心状况俱佳时的伟大产物,他的诗篇,与他的诗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象征,同样的伟大。”

 只有具有伟大品格之人,才可以写出充满人性光辉之诗篇,其文字才会永久留存,千秋传颂!

 “我是在试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的民族诗人与文学代表。是的,这是一个禁不住的诱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国推出了莎士比亚,德国推出了歌德,俄罗斯推出了普希金,现在,我想为中国推出杜甫。”

 我更倾向于苏东坡居士,苏词既有大江东去之豪迈,又有温婉深挚,缠绵痴绝之情怀,真正是一位侠骨柔肠,能屈能伸之真汉子。

 “杜甫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一部唐王朝的史诗及个人心灵史,它还与杜甫的生命合成了一个人类文化的伟大象征,他割据了《神曲》《浮士德》未能把握的大地;在包容一切,融化一切的力量上,曹雪芹堪称是杜甫的对手,《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史诗。但杜甫的包容,是一种盛年期的翻腾着的海洋的包容,曹雪芹的包容,则是一种趋于静止的巨大的湖泊的包容。”

 文无第一,各有所好,但不同气质的文字,各具美态,可以在历史上各领***,互不冲突,但若因文风不同而故意将别人之作品水平贬低,则是下流之举。

 “或许,你会觉得这四句不太象诗,不符合心目中的传统诗境,然而,它所呈现的苦难中的镇静,却是诗骨,是大厦的支柱。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植入了大地的岩层,所有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忧患,都被从容地梳理成格律的庄严与崇高,使你不能不产生着一种皈依——这种皈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顺从,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吸附。拥有这样的诗句与诗人的民族,可以暂时地被击倒,但你不能想象它会被击垮。”

 对诗之解读,各随其情其心,品味便各异,楼主对杜诗推崇,自然便品出别样之深厚。

 《杜甫的象征》--作者庄晓明对诗之解读,对杜诗之赏析已深入其人格之魅力,更与中外古今之诗人作者作深入比较,条分缕析,可见研读之深,所思之深,所悟之深,见解十分独到,令人读之深受教益。

杜甫诗词6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但:只。

 缘:因为。

 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飧:熟食。

 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答: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5.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

 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该诗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题意。

《曲江》唐诗鉴赏

目录

1作者2写作背景3内容4赏析

作者

唐杜甫

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写作背景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内容

其一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疑难点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读jiàn.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译文(其一):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

水槛遣心 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2. 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 ,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 ,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水槛遣心 二首(其二)

个人生活的暂时宁静,个体生命的暂时安顿,灵魂放松,周身爽清,面对妩媚如花的大自然,杜甫的山水诗与诗人的心境,均是闲适透明的,有如丽日下多娇的江山,春风中飘香的花草,无不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意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流水不断,白云无尽,烟霭冉冉,日影晖晖,禅宗所谓彻悟,大抵也不过如此.

上元元年(760)上半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旁终于建起了草堂,半年来入蜀途中的一切辛劳,来到成都后告贷的种种窘迫,似乎都得到了暂时的补偿.历尽劫波,万死犹生,此时的诗人,仿佛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后,暂时驶入了一段波澜不兴的河面.在《水槛遣心二首》里,他写道: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支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这两首诗中,水是灵秀所在,是无声的音乐,是无限的想象力.面对绮丽的蜀地风光,置身草堂娴雅的环境,杜甫秀句迭出的诗中,流露出的正好是他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无牵无挂,一尘不染的透明心境,恰到好处地表露了杜甫幽静、闲适的心情.,2,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解释?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蜒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诗鉴赏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年间大加修整。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为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然而“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为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发觉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吹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描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由此引出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

 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对此,蒋弱六评论说:“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荒凉之状可知;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流转,而又细针密线。“日日典春衣”,并非窘困潦倒所致而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

 接着诗人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

 因此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又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激愤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叶梦得曾评道:“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意为“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

 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

 “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就是“含畜”,就是有“神韵”。“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联想。“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斧凿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并不明言,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意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饮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品味,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惟有蜻蜓蛱蝶飞出自杜甫的哪两句

《水槛遣心》

唐 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4127514.html

杜甫的《水槛遣兴》全诗谁知道?

“惟有蜻蜓蛱蝶飞”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甫七律《曲江二首·其二》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诗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全诗如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曲江二首·其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疑难点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赏析点拨:

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 ,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 ,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