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奢去甚去泰_去欲去奢去泰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8 0
  1.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2. 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朴散为器 大制无割
  3.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29章:去甚去奢去泰
  4. 《道德经》解析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5.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去奢去甚去泰_去欲去奢去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一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取:为、治理。为:指有为,勉强而为。

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无为:顺应自然,不勉强为之。嘘:轻声和缓地吐气。

载:载,安稳。隳:危险。

想要把天下治理好,确使用强硬的手段,我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天下可以看作是一种神圣的“物”,不能够使用强制的手段去改变它。

如果企图强行改变它,必然会失败,如果企图强行控制它,必然会失去。

所以天下万物,有的会向前运行,有的会向后倒退,有的行动缓慢,有的行动急进,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能安然生存,有的濒临危险。

因此,圣人一定要摆脱“走极端”“奢侈”“过度”等思维和行为习惯。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了无为而治,不能勉强有为的道理。只有顺道而行,顺其自然,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相反,如果勉强为之,就是背道而驰,必然招致失败灭亡。

人为控制事情自然发生是会出乱子的,想要事情成功,需要有耐心地参与到与自然的合作之中。

天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和性情,圣人要学会顺从它们各自的“道”,不强行运作,就不会有失败。对事物没有执念,就不会失去更多。

圣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顺其自然,适时适度,不极端,不勉强行事,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有其自然规律,审时度势,顺势而行,就会有自然而然的成功。

在我看来,去甚去奢去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甚就是极端;奢就是奢侈;泰就是过度。

我觉得要是总结成一个字的话,就是“度”,我们都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摒弃那些极端的欲望,无执故无失,有执必有失,为了实现欲望,可能会失去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制的办法去做,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是个神圣的东西,不能够用强制的办法对待它,不能够把持它。非要取强制办法的人一定会失败,想要把持它的人也一定会失败。是因为圣人不会妄为,所以他也不会失败;不会想把持天下,所以他不会失去天下。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柔软,有的刚强。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毁坏。因此圣人是要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制度。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道理是,去甚、去奢、去泰。统治者无道,所以会做出甚、奢、泰的行为,而圣人有道,所以会去甚、去奢、去泰。无为而治是按照道的法则去治理国家。不能做到无为,就会招来失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圣人就不会妄为。

天下之大,我们不能够凭着主观意识去强行改变它。就像君主不但能够解决国家内部的一切矛盾,还能够全权处理国家外部的***。所以,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勤政爱民而引导出一个安稳治世,也可能因为独断专行而引起国家的覆灭。

对于自然界里存在的一切事物,它们都是有各自存在的方式。我们不能人为的对它们存在的方式强加干涉,否则就是违背了大道,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

圣人治理国家都是努力为了消除个人偏执、奢华和过分的行为方式。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都是以“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所以不会招致失败,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支配百姓,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这样一来,天下大同。

统治者,尚且如此。于我们个人呢?“千人千面”有人喜欢特立独行,有人喜欢随声附和,有人乐于助人,有人刻薄寡恩,有人争强好胜,有人懦弱胆怯,大家性格迥然,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就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别人的性格特点,不苛求,因势利导这才是合乎大道的。

之前流行一句明言明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大家总是津津乐道时常挂在嘴边,偶尔学一嘴。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却广为流传,道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取笑黄晓明的同时,却对这句话的本质却十分赞同。

很明显这就是大家日常操作,都想别人听从自己的建议,且不容置疑。

想想看,平时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没有”、“不是”、“不对”总是以这几个词开头?一上来就先否定,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没有想过稍微的改一下?用“是”、“对”、“就是”先肯定别人的观点,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哪怕是持反对意见,我相信对方听起来也不觉得刺耳。

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才是王道。

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朴散为器 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反战,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29章:去甚去奢去泰

原文译文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译文: 完整的道分散则形成万物,圣人通晓这一道理,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所以从根本上治理天下不执着局部的现象,片面的观念。

想要以自身的偏好替代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我可以预见它不能够成功。天下万物都是遵循无形的道而运行,是不可以以具体的某种方式控制它们。执着某种状态必定损伤天下,执着某种方式必定背离天下。

天下万物或主动运行或被动跟随,或缓和或急促,或强壮或羸弱,或增长或减少,各自依照自身的方式而运行。所以圣人远离“甚”、“泰”、“奢”这些过度的、片面的行为。

详细解读

一、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朴”表示完整的道,“器”表示万物,“用”表示通晓、明白,“官长”表示准则。“大制”表示从根本上治理天下,“无”表示不停留、不执着,“割”表示局部的现象,片面的观念。

这句的意思表示:完整的道分散则形成万物,圣人通晓这一道理,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所以从根本上治理天下不执着局部的现象,片面的观念。

这句主要讲述圣人以道为根本治理天下,不执着局部的现象,片面的观念。

二、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欲”表示偏好,“取”表示取代。这句的意思表示:想要以自身的偏好替代天下原本的运行方式,我可以预见它不能够成功。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神”表示无形的规律,“神器”表示天下万物都是遵循无形的道而运行,“为”表示执着某种方式,表示控制的意思。这句的意思表示:天下万物都是遵循无形的道而运行,是不可以以具体的某种方式控制它们。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败”表示损伤,“失”表示背离。这句的意思表示:执着某种状态必定损伤天下,执着某种方式必定背离天下。

以上几句主要讲述执着自身的偏好治理天下是不能够成功的,因为天下万物都是遵循无形的道而运行,是不可以以具体的某种方式控制它们。

三、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这句的意思表示:天下万物或主动运行或被动跟随,或缓和或急促,或强壮或羸弱,或增长或减少,各自依照自身的方式而运行。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去”表示远离,“甚”、“泰”、“奢”都表示过度的、片面的行为。这句的意思表示:所以圣人远离“甚”、“泰”、“奢”这些过度的、片面的行为。

以上两句主要讲述天下万物各自依照自身的方式而运行,所以圣人远离过度、片面的行为。

总结: 这章主要讲述圣人以道为根本治理天下,不执着局部的现象,片面的观念,执着自身的偏好治理天下是不能够成功的。

《道德经》解析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开篇三言: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唐·李白)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爱尔兰·肖伯纳)

当你被欲望控制时,你是渺小的;当你被热情激发时,你是伟大的。(法·罗曼·罗兰)

本章的重点是三去: 去甚、去奢、去泰 ,而上面的三条名人名言,恰恰与老子不谋而合。

我的解读:

老子在上一章中讲到“ 三知三守” ,是要求人们进行内在的修为,即: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却谦逊放低身段,甘于守雌,守黑,守辱,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要低调。

那么,为什么要低调呢?他唯恐人们不理解,就在本章中进一步作具体的阐述。

他在本章中所指的天下,有些版本总是将其与统治者相联系。多少有些片面。

这个所谓的”天下“,既可以指字面理解的统治者所对应的”天下“比如国家,也可以引伸为人们的欲望所要满足的一切状态。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

按第一层意思来看,比如封建王朝,大凡开国君主总是雄心勃勃,总想把自己的统治百世万世延续下去。

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他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的称号,后称为“皇帝”。

因为他第一个使用这个称号,便为“始皇”。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自以为子孙帝王百世万世而为君矣。

结果他死后仅仅一两年,就“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庞大的秦帝国土崩瓦解,历史发出了一声千古浩叹。

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不断地上演着这样悲情的故事。充分佐证了老子的论证:想要得到天下驾驭天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尽管一时得到了,也玩了若干年,但终究不会永久。得到它必然招惹很多麻烦,最终还是会失去它。

孙悟空不就说过吗?皇帝轮流坐,明年到俺家。据说,《西游记》因了这泼猴一句话,竟然被列为了。

想想当时的皇上们是多么害怕失去天下,但愈是怕鬼,它就有鬼。因为这个“失”,就是天道,任何人是不可抗拒的。

按第二层意思来看,比如个人。自己的欲望充分得到满足,就是自己的“天下”。

严格上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而恰恰是这无数个“小天下”,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所谓家国家国嘛。

所以,有这大小之分,那么,在欲望上也有满足的程度不同。

大的欲望可以使历史生辉或者黯然失色,小的欲望可以使个人飞黄腾达或者身败名裂。

总之,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可以自残。

那么如何把控呢?老子给出了路数: 去甚,去奢,去泰 。

“甚”是过分偏激的作为或措施法度;

“奢”是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夸大的表现。是奢华、奢侈、奢求、奢望等。

“泰”是通泰安稳的局面。前二个容易理解,而这个“去泰”却让人糊涂,如此来说,就是不让人安稳吗?

其实并非如此,老子的这个“去泰”,是要求人们居安思危。

因为根据《周易》第11卦“泰卦”,三阳开泰不,但通泰的局面不会太久,第12卦是“否卦”。

有“否极泰来”,也一定有“泰极否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辩证关系。

凡是做到了”去甚,去奢,去泰“,者,都能寻求到大道。那些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顺应这个因果而得以青史留名的。可谓不胜枚举。

这些看得多了,不免令人思想上有些麻木。唯有那些反向因果的事例,才让人铭心刻骨。

先说这个”甚“,就是做事偏激。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一说,今有为了一个地摊,拎刀追砍城管的小商贩。

这都是做事过分偏激现象。而”奢“就更多了,西晋时的石崇,富可敌国,与王恺斗富争豪,穷尽绮丽。最后落得个”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泰”,则是另一种状态将人们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者走向灭亡。如清朝的八旗子弟,当年是何等的骁勇善战,然而太平时日过得太久,个个都成了纨绔子弟,终于葬送了大清王朝。

现代版的事例更多。前不久,名闻天下的杰克马,上海金融论坛上偏激地放炮,“马言马语”,震惊四座,众人无不尽皆失色。

随后涌来的不是“泰”了,而是滚滚的“否”。以前是网红,四处传经布道,现在彻底消声匿迹。

随着“否”的进一步加深,是否拔出萝卜带出泥,还未可知。唉,连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也为其操碎了心。

总之,这三个反向因果所形成的原因,在于欲望。一切都归结于本文开篇的三条名言上,为国为家为人,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呀。

一定要控制住它,这是老子要求的。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注释

[1]取:治理。[2]为:和“无为”相对,指强行去做。[3]或:可能,也许。[4]歔:用嘴巴呼气。[5]羸:瘦弱,弱小。[6]隳:全部毁掉。[7]甚:极端。

译文

君主想要治理好天下却又按照个人意志取行动,我看他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不可以按照个人意志去治理,也不能强行控制占有。按照个人意志去治理一定会搞乱天下,想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君主,一定会失去天下。由于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控制占有,所以不会失去。

 事情往往会如此:本意也许是想走在前面,结果可能反而落在后面;本意也许是想轻轻哈气取?,结果可能因为吹气太快而使其变凉;本意也许是想强壮,结果反而变得瘦弱;本意也许是想稍微减损一点,结果能可是全部毁掉了。因此,圣人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度的、过分的言行和欲望。

解析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重要观点,这一章老子强调凡事不可用力过度,应顺其自然。世间事物千千万,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本性,我们难以对事物的本性加以改变,如果横加干涉,往往都是徒劳,甚至适得其反。就拿我们人来说,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性格迥然各异,而性格是人从出生慢慢形成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伴随自己度过一生而没有改变,若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常常是付出极大的努力,其结果往往还不理想或常爆发出其它的冲突。

讲一个用力过度,物极必反的盒子。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后生有三位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太子因足疾且生活奢靡,担心被废,于是想谋杀弟弟进而逼宫,事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至黔州。按理李承乾被废后太子之位自然落到李泰身上,李泰为了能够当上太子,向太宗表达孝父爱弟之情,竟对太宗说:“如果我能当上皇帝,待我死时,就杀掉我唯一的亲生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结果被太宗赶出京城,最终三十五岁死于湖北郧阳。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泰,《说文》:“滑也。从水从卄。”字形像人在水草上滑行的情景,喻强势者或恃技逞能者因为无人能加以威胁与阻遏而运行无碍。“泰”有运行无碍、诸事顺畅、安全无虞、一家独大之利,但也有骄浮任势、滑行过界之害。《论语》:“君子泰而不骄。”说明“泰”者易“骄”(纵恣),必须凭着君子的人格才能得“泰”之利而抑“泰”之“骄”。这是儒家思想因为肯定集权专制的必要性,所以寄希望于强势者的自我约束的反映。老子不作这样的幻想,他把这只能凭着超常的人格才有可能加以阻断的两者视为一体,所以他反对统治者拥有这种非常容易“骄”的“泰”。“泰”在此作骄浮任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