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是谁_不食周粟原文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27 0
  1.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2. 伯夷目不视恶色原文以及翻译
  3. 求伯夷颂原文
  4. 哀江南赋序--庾信(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5.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原文

“路不同不相为谋”又称“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论语·卫灵公篇》。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一、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食周粟是谁_不食周粟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释义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三、赏析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 同”的。“圣人之道”之“谋”,就是“不同”、“不相”。

“不同”,就是“异”,就像“攻乎 异端,斯害也己”所说,对“异”不能攻击,不能去谋求消灭“异”,否则就不能“不同”,就和“圣人 之道”相违了。

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管宁割席

一、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二、译文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1.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用文言文写的那个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赵家书)

就是这篇了 有很多人说不是临场之作 我却不以为然 作者对文言文的掌握是别人很难企及的 设如果用白话来写 哪个作文高手写不出类似的立意? 学生有自己的优点 有人诗词好 有人骈文好 出现小人的原因更多是嫉妒吧

2. 南京市高考作文用文言体写的《赤兔之死》,忘了是哪年的了

《赤兔之死》--“满分作文”共欣赏

2001/07/23 11:04 扬子晚报

编者的话:本报刊出“古白话佳作得满分”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来电,要求刊登“满分作文”。在征得省招办同意后,现将原文《赤兔之死》刊出,以飨读者。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赵家书)

3. 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的原文

赤 兔 之 死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之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4. 《赤兔之死》高考满分作文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5. 求《赤兔之死》作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6.

古文,没你想的那么难写读一些唐诗宋词其实就可以了古文,很多时候,就是白话文的精炼把白话文中一些没重要意义的字省略掉,或是多用一个字的来代一个词,或是一句话的意思比如富丽堂皇,有时只需要用一个‘皇’便可表达当然,有时,这是要看文章前后内容,与整体氛围而定的还有一些原本就生僻的词句,就不要简化了,因为简化后往往就让人不易明了其中的意义古文还有一种技法,就是把 原本的词语颠倒语序,比如富丽堂皇可以变为 堂皇富丽这在现代文中也很常用,主要能结合前后文句 让文章变得更通顺,读起来更上口另外,古文主要是一种意境有点欲言而止,欲说还休的感觉不要一上来就把很多东西脱出口,要心静的,缓缓的叙出来在文章转折的地方也多可以用‘然’‘却’‘纵’一字过渡而在许多场景描写上,语言用词也多要注意一种 古韵比如 写下雨声时,有时就不能用‘哗哗啦啦’等一些,读来刺耳的词汇而可以用,比方说——‘叮呤’‘叮呤’,雨露飘零。

顺带也可以与后文有了压韵的效果嘛,以上只是一些本人写文时感想浅而已以上。

7. 赤兔之死的高考作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亦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高考考完后,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昨天夜里才赶回南京。今天上午,他在家中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

蒋昕捷是在妈妈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刚拿到题目时,他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但要写好很难,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他联想到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相关,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做成人物评论,作文就缺乏感染力。

接着他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整个写作花了50分钟的时间。

一位阅卷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写到“明白晓畅,文飞扬,这种老道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在高考临场作文时如何能发挥得如此自如?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从5岁的时候,他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小小的半导体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一天要听七八场书。

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他酷爱文中描写的那个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时代,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和一些名人传记。

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高中开始,老师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文体不限,他就最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抒写,偶尔也作诗、填词。

但蒋昕捷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议论文常写不好。虽然对文学有如此之浓的兴趣,蒋昕捷的高考志愿却填的全是计算机系。

他说,从高中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编程方面。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是文理兼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融会贯通的,自己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但在现实中,这种矛盾却总让他一筹莫展,看文学书籍要花时间,做理科练习同样也要花时间,由于理科较为薄弱,老师和家人常督促他多做题目,他却总有点排斥心理,结果高考果然“吃了亏”,数学题有好几道明明会做却因为计算错误白白丢分。

以后不管学文科还是理科,他两样都不想放弃,看来这样的“时间冲突”以后一直都会存在了。作文要想写得好有什么秘诀呢?记者问了很多热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蒋昕捷笑笑说,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外名著,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另外“留心处处皆学问”,比如高考前一天的晚上,他看央视8套节目,正好是专。

伯夷目不视恶色原文以及翻译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

节选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扩展资料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语中最初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是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而现代对这句话的意思多指人生价值观不同,不能走同一条道路。

典故

1、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学习,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车马。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

无论是管宁的淡泊名利,还是华歆的追求名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社会,既要有恬淡的君子来树立道德典范,也要有上进的士人来建立世功。管、华的断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彼此的道不同。

2、嵇康与山涛绝交书

嵇康和山涛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他们之所以绝交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人的思想倾向不同,二是两人在政治上的立场不同。

嵇康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山涛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心中仍有入世建功之心。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所以对当时掌握的司马集团十分不满。山涛则先在魏做官,后又成为司马中的重要一员。

两人虽然有这些不同,但基本都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也相安无事。等到后来山涛想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的职务时,一下子就***到了嵇康。作为魏室宗亲,嵇康是不可能投奔司马氏的,作为朋友,山涛应该明白并且理解这一点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嵇康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信。在绝交书中,嵇康列举了自己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所谓“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概括起来,其实就是说自己不想失去本心,希望山涛能够理解他,不要强人所难。

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求伯夷颂原文

伯夷目不视恶色出自《孟子·万章下》,其原文以及翻译如下:原文: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_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翻译: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显然,孟子给了孔子以最高赞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的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论语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

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至于侍奉坏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水平。

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天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

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这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

这样一说,圣人也就与我们有接近的地方了,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德才兼备”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都成为圣人,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精神方面的追求总还是可以的吧。

哀江南赋序--庾信(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伯夷颂》注释集评

李道英

伯夷颂(1)

士之特立独行(2),适于义而已(3)。不顾人之是非(4),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5)。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6),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7)。昭乎日月不足为明(8),崒乎泰山不足为高(9),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10)。当殷之亡,周之兴(11),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12)。武王、周公,圣也(13),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14),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15)。殷既灭矣,天下宗周(16),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17)。繇是而言(18),夫岂有求而为哉(19)?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20);一凡人沮之(21),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22)。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23),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24)。

注释

(1)本文选自《冒黎先生集》卷十二。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是其谥号。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庄子·盗跖》:“伯夷叔齐弧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庄子·让王》:“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伯夷颂》。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3)适:适合。义:宜,适宜。《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从,闻善不能改,我之忧也。”这里的“义”,指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笃:笃厚,真诚,纯一。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6)力行:尽力而行。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7)穷:尽。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亘:音gèn,通“互”,接连。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这两句,前句指空间,后句指时间,意谓伯夷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以至万世中唯一的“不顾人非”的“豪杰之士”。(8)昭:光,明亮。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9)崒:音zú,险峻。《说文》:“崒,危高也。”这句意谓,泰山也不及其高峻。(10)巍:高大。容:容纳。这句意谓,其形象之高大,天地间也容纳不下。(11)殷之衰:殷之衰亡。周之兴:周韩兴盛。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据《吕氏春秋》云,其母生微子时尚为殷帝乙之妾,及为妃而生纣。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去之:离开殷纣王。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滕行而其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另本作“与”,亦可。攻之:讨伐殷(纣王)。(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设兮,我安适归矣?于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18)繇:通“由”。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21)沮:音jǔ,败坏,毁坏。(22)彼:指伯夷。自是:自以为是,自信。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23)微:无,没有。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迹:踪迹。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集评

唐顺之曰:“昌黎此文,分明从《孟子》中脱出来,人都不觉。”(《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卷十)王安石曰:“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数十,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世而死邪?如果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六《伯夷》)茅坤曰:“昔人称太史公传酷吏、刺客等文,各肖其人,今以此文颂伯夷亦尔,然不如史迁本传。荆川曰:‘昌黎此文,分明自《孟子》中脱出来。’”(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沈德潜曰:“夷齐何待称扬?颂夷齐,为千古臣道立坊也。用意全于掉尾见之。武王伐纣,所以救天下也;夷齐耻食周粟,所以存臣道也。二者并行不悖。乃王介甫驳夷齐无饿死事,谓与太公同有伐纣之心,是将使乱臣贼子,公然以伐暴为词,而贾充褚渊辈俱得借口矣。君子立言,何如此颠倒耶?”(《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一)蔡世远曰:“激昂峻拔,读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古文雅正》评论卷四)刘开曰:“韩子所以推崇伯夷者,美矣至矣,蔑以加矣。然彼非无为言之也,伯夷当商、周革命之际,独显斥其非,且以一死存万世君臣之义,固其立行之高。亦所见之能决也。夫圣贤之事何常,亦决于义而已矣。贾子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故士之有志者,无得失之见易,无毁誉之见难;不惑于流俗之是非也易,不动于君子之臧否也难。伯夷行一己之安,且以众圣人之行为耻,而近世之托志希古者,乃为一凡人之毁誉所夺,此退之所以慨乎其言之也,且退之亦尝负当世之谤矣。夫不为天下所共非者,必不能成一人之是。当退之卓起波靡中,为众人所不能为,犯天下之不韪,其所谓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虽颂伯夷,倘亦有自任之意乎?且彼排二家于千载之下,挽颓波于八代之余,百折九死,不易其志,是诚举世非之而不惑者矣,故其论古于伯夷有深契云。”(《孟涂文集》卷一《书韩退之伯夷颂后》)曾国藩曰:“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平生制行作文宗旨。此自况之文也。”(《求阙斋读书录》卷八《韩昌黎集》)林纾曰:“唯《伯夷》一颂,大致与史公同工而异曲,史公传伯夷,患己之无传,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伤知己之无人也。昌黎颂伯夷,信己之必传,故语及豪杰,不因毁誉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见得伯夷不是凡人,敢为人之不能为,而名仍存于天壤。而己身自问,亦特立独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己定,特借伯夷以发挥耳。盖公不遇于贞元之朝,故有论而泄其愤。不知者谓为专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则弗知,宁待颂者!读昌黎文,当在于此等处着眼,方知古人之文,非无为而作也。”(《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马通伯曰:“用笔全在空际取势,如水之一气奔注,中间却有无数回波,盘旋而后下。后幅换意换笔,语语令人不测,此最是古人行文秘密之处。”(《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钱基博曰:“《伯夷颂》,论体而颂意,其实乃补太史公《伯夷列传》后一篇赞耳。《原毁》以慨世道,为是非之公言之也;《伯夷颂》则以自况,为斯道之重言之也。《原毁》赋,而《伯夷颂》则比意;其文破空而来,寓提折于排宕,亦学《孟子》以开苏氏,苏轼策论多仿之。”(《韩愈志》)曰:“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李道英)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原文

原文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1],大盗移国,金陵瓦解[2]。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华阳奔命,有去无归[4]。中兴道销,穷于甲戌(ㄒㄩ须)[5]。三日哭于都亭[6],三年囚于别馆[7]。天道周星,物极不反[8]。傅燮(ㄒㄧㄝˋ谢)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9];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凯之平生[12],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3]。潘岳之文,始述家风[14];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5]。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16],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0];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1]。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2]。楚歌非取乐之方[23],鲁酒无忘忧之用[24]。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5],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26]。

注释

[1]粤:发语辞。戊辰:梁武帝太清二年(西元548年)岁在戊辰。建亥之月:阴历十月。

[2]大盗:窃国篡位者,此指侯景。移国:篡国。金陵:即建邺,今南京市,梁国都。

[3]窜:逃匿。荒谷:此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楚地)。《北史·庾信传》:「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馀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公私:公室和私家。涂炭:谓陷于泥涂炭火。

[4]华阳:华山之南。阳:山南。此指江陵。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信遂留长安未归。

[5]中兴:指梁元帝于承圣元年(552)平侯景之乱,即位江陵。道销:中兴之道销亡。甲戌:承圣三年岁在甲戌。《南史·元帝纪》:「承圣三年,魏使于谨来攻。……十一月,魏军至栅下,帝见执。魏人戕帝。」

[6]三日哭于都亭:典出《晋书?罗宪传》。三国时,蜀将罗宪守永安城,其后魏国攻灭蜀汉,下成都。罗宪听说刘禅降魏,带领部下到都亭哭了三日。此句借用这个典故表示江陵之陷落,庾信时奉使长安,为西魏所执,只有遥临国亡。表达庾信对故国梁朝灭亡的悲痛。都亭:都城亭阁。

[7]三年囚于别馆:指亡国的使臣,在异国和囚徒一样,不得居使者的正馆,而只能居于别馆。此句庾信借以喻己之留西魏而不得归国。别馆:旅馆。

[8]天道:天理。周星:即岁星,也称太岁,木星,因其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名。物极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难恢复。

[9]傅燮:字南容,东汉末年人。无处求生:据《后汉书·傅燮传》载,燮为汉阳太守,王国、韩遂等攻城,城中兵少粮乏,其子劝燮弃城归乡,燮慨叹:「汝知吾必死耶!……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遂令左右进兵,临阵战死。

[10]袁安:字邵公,后汉时人。自然流涕:《后汉书·袁安传》:「安为司徒,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

[11]桓君山:即桓谭,字君山,后汉时人。著《新论》二十九篇。

[12]杜元凯:即杜预,字元凯,晋代人,有《春秋经传集解》。其序云:「少而好学,在官则观于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

[13]自序:古人著书往往有自序记述身世和写作旨意。桓谭《新论》自序今佚。

[14]潘岳:字安仁,晋代诗人。始述家风:潘岳有《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

[15]陆机:字士衡,晋代诗人。先陈世德:陆机有《祖德赋》、《述先赋》,又《文赋》:「咏世德之骏烈。」

[16]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丧乱:指侯景之乱和江陵沦陷被留西魏。时信年四十左右。

[17]藐:远。「藐是」一作「狼狈」。暮齿:暮年。

[18]《燕歌》:指乐府《燕歌行》。《乐府诗集》引《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北史·王褒传》:「褒作《燕歌》,妙尽塞北苦寒之言。元帝及诸文士和之,而竞为凄切。」今《庾子山集》中亦有此作。

[19]楚老:代指故国父老。旧说引《汉书·龚舍传》,谓楚人龚胜于王莽时不愿「一身事二姓」,「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庾信世居楚地,故引此事深惭自己身事二姓。

[20]南山之雨:谓迫于君命不敢不使魏。践秦庭:《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申包胥入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日,……秦师乃出。」此喻己出使求和救急。

[21]「让东……周粟」二句:言己本以谦让为怀,却不能如夷、齐那样殉义。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因相互推让君位,先后逃至海滨。武王灭纣,二人以为不义,遂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22]「下亭……羁旅」二句:言其旅途劳顿。下亭:《后汉书·范式传》载孔嵩 *** 入京,道宿下亭,马匹被盗。高桥:一作「皋桥」。《后汉书·梁鸿传》:梁鸿「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皋家傍桥,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内。

[23]楚歌:楚地民歌。

[24]鲁酒:鲁地之酒。

[25]记言:《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据此可知庾信为此赋,非唯慨叹身世,亦兼记史也。

[26]「不无……为主」二句:本嵇康《琴赋》序:「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

原文

日幕途远,人间何世[27]!将军一去,大树飘零[28]。壮士不还,寒风萧瑟[29]。荆璧睨(ㄋㄧˋ逆)柱,受连城而见欺[30];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31]。锺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2];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33]。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34];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35]。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36];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37]!

注释

[27]日暮途远:谓年岁已老而离乡路远。人间何世:《庄子》有《人间世》篇,王先谦《集解》:「人间世,谓当世也。」二句感慨年老世变。

[28]「将军……飘零」二句:《后汉书·冯异传》:「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此以冯异自喻,言己去国,梁朝沦亡。

[29]壮士:指荆轲。《战国策·燕策》记太子丹送荆轲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句言己出使西魏,一去不归。

[30]「荆璧……见欺」二句:指自己使魏被欺。荆璧:即和氏璧。睨:斜视。连城:相连之城。二句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事。

[31]「载书……不定」:言己出使西魏,未能缔约,梁朝反遭攻打。载书:盟书。珠盘:诸侯盟誓所用器皿。《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与楚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进之,……于是定纵。」

[32]「锺仪……之囚」二句:此以锺仪自比,谓己本楚人而羁留魏、周,有类南冠之囚。《左传·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郑。……囚郧公锺仪,献诸晋。……晋人以锺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与之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33]「季孙……之馆」二句:自比季孙而稍变其意,言己被留难归。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西河:今陕西省东部。《左传·昭公十三年》载诸侯盟于平丘,邾、莒告鲁朝夕伐之,因无力向晋进贡。晋遂执季孙。后欲释之,季孙不肯归。叔鱼遂威胁说:「……鲋也闻诸吏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季孙惧,乃归鲁。

[34]「申包胥……以首」二句:谓己曾为救梁竭尽心力。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顿地:叩头至地。事见《左传·定公四年》(见注释[20])。

[35]「蔡威公……以血」二句:言己对梁亡深感悲痛。刘向《说苑》:蔡威公闭门而泣,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曰:「吾国且亡。」

[36]钓台:在武昌。此代指南方故土。移柳:据《晋书·陶侃传》,陶侃镇武昌时,曾令诸营种植柳树。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此代指北地。二句谓滞留北地的人是再也见不到南方故土的柳树了。

[37]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晋陆机兄弟曾共游于此十馀年。河桥:在今河南孟县,陆机在此兵败被诛。《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二句谓故乡鸟鸣已非身处异地者所能闻。

原文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纔一旅[38];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39]。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0]。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ㄕㄢ山)夷斩伐,如草木焉[41]?江淮无涯岸之阻[42],亭壁无藩篱之固[43]。头会箕敛者,合从(ㄗㄨㄥˋ纵)缔交[44];锄耰(ㄧㄡ忧)棘矜(ㄑㄧㄣˊ琴)者,因利乘便[45]。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46]!是知并吞,不免轵(ㄓˇ只)道之灾[47];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48]。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49];春秋迭(ㄉㄧㄝˊ跌)代,必有去故之悲[50]。天意人事,可以凄怆(ㄔㄨㄤˋ创)伤心者矣[51]!况复舟楫(ㄐㄧˊ集)路穷,星汉非乘槎(ㄔㄚˊ查)可上[52];风飚(ㄅㄧㄠ标)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53]。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54]。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55];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56]。

注释

[38]孙策:字伯符,三国时吴郡富春(即今浙江富阳)人。先以数百人依袁术,后平定江东,建立吴国。三分:指魏、蜀、吴三分天下。一旅:五百人。《吴志·陆逊传》:「逊上疏曰,昔桓王(孙策谥号长沙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

[39]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江东:长江南岸南京一带地区。《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兵败乌江,笑谓亭长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40]「遂乃……天下」二句:本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1]百万义师:指平定侯景之乱的梁朝大军。卷甲:卷敛衣甲而逃。芟夷:删削除灭。据《南史·侯景传》载,侯景反,梁将王质率兵三千无故自退,……援兵至北岸,号称百万,后皆败走。又景曾戒诸将曰:「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吾威名。」

[42]江淮:指长江、淮河。涯岸:水边河岸。

[43]亭壁:指军中壁垒。藩篱:竹木所编屏障。

[44]头会箕敛:《汉书·陈馀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服虔注:「吏到其家,以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合从缔交:原为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一种谋略,此指起事者们彼此串联,相互勾结。

[45]锄耰:简陋的农具。棘矜:低劣的兵器。因利乘便:此指陈霸先乘梁朝衰乱,取而代之。

[46]江表:江外,长江以南。王气:古以为天子所在地有祥云王气笼罩。三百年:指从孙权称帝江南,历东晋、宋、齐、梁四代,前后约三百年的时间。

[47]:指天地四方。轵道之灾: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在此投降。轵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县东北的一座亭子。

[48]「混一……阳之祸」二句:谓即如秦、晋二朝之统一天下而不免国亡君丧,以怀、愍二帝被杀于平阳,比喻梁武帝、简文帝先后被害于金陵。亦以喻梁始盛而终亡。。混一车书:指统一天下。《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平阳之祸:据《晋书·孝怀帝本纪》平阳为西晋怀、愍二帝被囚害处。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县。

[49]「山岳」二句:《国语·周语》:「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50]春秋迭代:喻梁、陈更替。迭代:交换替代。去故:离别故国。

[51]凄怆:凄凉悲伤。

[52]楫:船桨。星汉:。槎:竹筏木排。

[53]飚:亦作「飙」,暴风。蓬莱: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

[54]「穷者……其事」二句:说明自己作赋是有感而发。穷者:指仕途困踬的人。达:表达。《晋书·王隐传》:「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何休《公羊传解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55]「陆士衡……甘心」二句:谓己作此赋,即使受人嘲笑,如左思之受讥于陆机,也是甘心乐意的。陆士衡:陆机字士衡。抚掌:拍手。典出《晋书?左思传》:晋初陆机入洛阳,欲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要作此赋,认为他不自量力,「抚掌而笑」;写信给其弟陆云说有粗鄙之人欲作此赋,待其成可以拿其文章盖酒缸。及左思写成《三都赋》,陆机大为叹服,辍笔不写此赋。

[56]「张平子……宜矣」二句:此赋作得不好,被人轻视,如班固受张衡所轻,也是应当的。张平子:张衡字平子。陋:轻视。《艺文类聚》:班固作《两都赋》,张衡薄而陋之,故更造《二都赋》,以求胜过《两都赋》。

注《北史?庾信传》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本文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自己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作者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归,文风萧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浑豪迈之气,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庾信著作》

译文

梁太清二年十月,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涂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了。傅燮临危而悲叹身世,终至战死;袁安每念及王室,而自然落泪。以往桓君山有志于著作,杜元凯描写生平意趣,都有书写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泣都已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像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一般。以后又想如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词,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我年已事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像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像君子锺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了。我的悲痛,不输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那故国钓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

孙策在三分天下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籍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也只有三千。就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能免于如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无到达的希望。命运蹇踬者想表达肺腑之言,操劳者想歌咏历经之事。我写此赋,若陆机看了之后拍掌赞赏,也就心甘情愿了;若张衡见轻视它,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该篇为2001年高考(全国卷)江苏满分作文。立意高、故事新、通篇使用古白话,在当年轰动一时。

2001高考作文试题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赤兔之死原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的,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勇武,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常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作者介绍

蒋昕捷,男,江苏南京人,2001年高考凭借《赤兔之死》而一举成名,后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取网名“谈笑间”。毕业后签约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因文章“围剿地沟油”和“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的调查报道轰动全国。

简评

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