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越之间方言译文,楚越之急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26 0
  1. 唐宋八大家?
  2. 《永州八记》是哪八篇
  3. 越语称“盐”、“海”,分别读为“余”、“夷”,是受了什么文化的影响。
  4. 唐宋八大家文集文言文
  5. 写美丽河山的文言文

1. 形容男生长得好看性格好的文言文

《淇奥(yù)》是《诗经·卫风》的一首诗。《淇奥》赞美德才兼备、宽和幽默的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品格,才华修养,表达永远难以忘怀的情感。

正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 y?)猗( y?)。

绿竹猗猗

楚越之间方言译文,楚越之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jīng)青(jīng)。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jī)。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chóng jué)兮,[1] ?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2. 形容男生长得好看性格好的文言文有哪些

《国风·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注释:

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yù):水边弯曲的地方。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ē)猗:长而美貌。猗,通“阿”。

匪:通“斐”,有文貌。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瑟:仪容庄重。僩(xiàn):神态威严。

赫:显赫。咺(xuān):有威仪貌。

谖(xuān):忘记。

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琇(xiù)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会(guì)弁(biàn):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箦(zé):积的借,堆积。

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绰:旷达。一说柔和貌。

猗(yǐ):通“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重(chóng)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言谈风趣。

虐:粗暴。一说过分。

赏析:

《淇奥》反复吟颂了士大夫几个方面的优秀之处: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后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3. 古文中形容人物性格的字词.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百伶百俐 冰雪聪明 聪明伶俐 聪明正直 聪明智慧 大巧若拙 精明强干 冥顽不灵 足智多谋 夜郎自大 大智若愚 桀骜不驯 刚肠嫉恶 落拓不羁 心直口快 心浮气躁 傲骨嶙嶙 不劣方头 沉静寡言 动心忍性 刚中柔外 乖僻邪谬 蕙心兰质 姜桂之性 文如其人 习与性成 严气正性 外强中干 元龙豪气 外圆内方 秀外慧中 直内方外 色厉内荏 奴颜 不拘小节 老成持重 跋扈自恣 刚愎自用 高傲自大 孤芳自赏 固步自封 骄傲自满 妄自菲薄 两面三刀 自高自大 自命不凡 自轻自贱 自以为是 斤斤计较 优柔寡断 虚怀若谷 心口如一 好为人师 矜才使气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天真烂漫 老奸巨滑 刁滑奸诈 刁钻古怪 刁钻刻薄 口蜜腹剑 赤胆忠心 胆大心细 心灵手巧 心直口快 谨小慎微 豪放不羁 表里如一 刚正不阿 光明磊落 口是心非 词语褒义的有: 朴素 憨厚 大方 诚实 忠诚 诚恳 谦虚 虚心 果断 天真 幼稚e799bee5baa6e9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0353534 活泼 聪明等等 贬义的有: 圆滑 狡猾 虚伪 自私 任性 骄傲 贪婪 愚蠢 奸诈等等 描写人的智慧: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歌颂人物品质:宁死不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不屈不挠、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光明磊落、大义凛然、临危不俱、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克己奉公、贪生怕死、厚颜 *** 、见利忘义、拾金不昧、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张牙舞爪、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描写人物语言:哑口无言、无言相对、七嘴八舌、夸夸其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对答如流、自圆其说、大言不惭、娓娓动听、直言不讳、侃侃而谈、振振有词、唠唠叨叨、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慢条斯理、含糊其辞、高谈阔论描写心情高兴: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上眉梢、兴高烈、笑逐言开、谈笑风生、眉开眼笑、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描写谦虚的词:不骄不躁、大智若愚、功成不居、戒骄戒躁、虚怀若谷描写骄傲的词:班门弄斧、孤芳自赏、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自鸣得意、自命不凡、恃才傲物、妄自尊大、忘乎所以、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4. 形容人性格的美好词语

活泼开朗 俏皮 敏捷 乐观 调皮 爽脆 爽朗 豪爽 正直 直率 直爽 干脆 直言 爽直 刚直 憨直 率直 耿直 公正 公道 公平 公允 正派 爽快 简捷 开阔 豁达 明朗 率真 生龙活虎 生气勃勃 说话诙谐 说话风趣 妙趣横生 妙语连珠 挤眉弄眼 天真活泼 天真烂漫 天真无邪 稚气未脱 聪明伶俐 机智灵巧 心灵手巧 能说会道 无忧无虑 无拘无束 开朗大方 幽默风趣 逗人发笑 憨直可爱 性格爽直 性格豪爽 直截了当 直言相告 直言不讳 有口无心 快嘴快舌 直抒已见 令人捧腹 饶有风趣 趣味盎然 心直口快 快人快语2 、诚实真诚 真诚 热诚 至诚 赤诚 诚挚 恳切 纯真 率直 坦率 笃实 拳拳 平实 老实 规矩 正派 正经 忠厚 敦厚 温厚 宽厚 憨厚 纯朴 诚笃 诚恳 诚心 诚意 诚挚 赤忱 赤诚 竭诚 恳挚 虔诚 真挚 至诚 衷心 心口如一 表里如一 表里一致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襟怀坦白 真心诚意 胸怀坦荡 诚心诚意 真心实意 开诚布公 堂堂正正 肝胆相照 心地光明 披肝沥胆 光明正大 推心置腹 光明磊落 忠厚老实 息事宁人 言而有信 真心实意 真情实意 披露腹心 推诚相见 推诚相待 胸无城府 倾心吐胆 正大光明 胸无宿物 开诚相见 开心见诚 忠心耿耿 肺腑之言 交浅言深 金石为开 快人快语 推襟送抱 推心置腹 心直口快 直抒己见 直言不讳 坚持不渝 恪守不渝 始终不渝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一诺千金 一言为定3 、虚伪刁滑 狡猾 狡黠 狡诈 诡谲 刁滑 伪善 虚伪 虚 刻薄 尖刻 虚浮 虚构 虚拟 虚幻 虚夸 虚名 虚妄 虚造 冒 充 冒充 相 象 冒名 挂名 应名 名义 无稽 子虚 捏造 生造 编造 惺惺 虚乎乎 靠不住 莫须有 别有用心 表里不一 心口不一 居心不良 阳奉阴违 猫哭老鼠 口是心非 诡计多端 老奸巨滑 弄虚作 仁义 不仁不义 恩尽义绝 旁敲侧击 隐晦曲折 三弯九转 含糊其辞 躲躲闪闪 欲言又止 话里有话 意在言外 别有所指 指东说西 转弯抹角 半推半就 李代桃僵 冒名顶替 弥天大谎 巧言令色 偷梁换柱 偷天换日 向壁虚造 向壁虚构 惺惺作态 鱼目混珠 招摇撞骗 装疯卖傻 装潢门面 装聋作哑 花言巧语 杀鸡问客 笑里藏刀 虚情义 虚头巴脑 言行不一 装模作样 捕风捉影 系风捕影 无中生有 无风起浪 无蜂生蜜 子虚乌有 空中楼阁 镜花水月 海市蜃楼 嘴甜心苦 言行相诡 阳奉阴违 虚与委蛇 装腔作势 矫揉造作 煞有介事 刁钻古怪4 、谦虚热情 热忱 热诚 热心 好客 客气 殷勤 和气 和蔼 和善 和婉 和悦 和易 亲切 过谦 谦卑 谦恭 谦和 谦让 谦虚 谦逊 虚心 自谦 无微不至 有求必应 排忧解难 亲密无间 盛情款待 热情相邀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虚怀若谷 笨鸟先飞 互相支持 互相体谅 助人为乐 谦虚好学 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通情达理 平易近人 心胸开阔 服务周全 热情招待 热忱招呼 和蔼可亲 关怀备至 体贴入微 满腔热情 一腔热情 热情周到 殷勤周到 古道热肠 和和气气 满面春风 温情脉脉 菩萨低眉 和颜悦色 心平气和 神飞色动 不敢告劳 不骄不躁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被褐怀玉 深藏若虚 洗耳恭听 虚己以听 移樽就教 纡尊降贵 自知之明 谨言慎行 临深履薄 三思而行 一谦四益 不耻下问 闻过则喜 从谏如流 纳谏如流 从善如流 集思广益 博从议 弃短取长 不吝指教 乐善好施5 、坚强果断 刚强 倔强 顽强 强硬 强悍 强劲 坚决 坚信 坚定 坚韧 坚实 坚毅 坚贞 中坚 毅力 骠悍 勇敢 勇猛 刚毅 骠悍 决断 果敢 果决 坚毅 坚强 坚忍 决然 毅然 定弦 断然 泼辣 断腕 断行 决意 决计 主意 作意 锐意 发誓 干脆 爽快 果断 快人快语 直来直去 心直口愉 大胆泼辣 敢说敢作 敢冲敢闯 敢作敢当 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 干脆利落 手脚麻利 艰苦卓绝 坚强果断 坚不可摧 坚贞不屈 无坚不摧 宁死不屈 刚强不屈 刚直不阿 刚正不阿 英勇顽强 英勇无敌 勇往直前 一往无前 正气凛然 永不屈服 铁骨铮铮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岿然不动 顶天立地 万劫不辞 坚如磐石 铮铮铁骨 为人耿直 以诚相见 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披肝沥胆 城府很深 虚怀若谷 直言不讳 直抒胸臆 直抒已见 直捷了当 畅所欲言 毅然决然 壮士解腕 当机立断 应机立断 断然处置 断然措施 斩钉截铁 干脆利索 刀快水滚 临危制变 遇事生风 勇猛果断 雷厉风飞 机智果断 英明果断 快人快事 破釜沉舟抽薪止沸 釜底抽薪 先发制人 先斩后奏 直情径行 径情而行 急流勇退 当机立断 一刀两断 孤注一掷 破门而出 死心塌地 百折不挠 百折不回 不屈不挠 坚持不懈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坚忍不拔 善始善终 始终不解 始终如一 有始有终 坚贞不渝 始终不渝 忠贞不渝6 、善良温柔 温存 和蔼 和气 和悦 委婉 婉言 含蓄 婉转 婉约 缓和 仁慈 慈善 慈祥 慈悲 温和 心善 同情 慈和 和缓 和善 和顺 和易 平和 谦和 顺和 温顺 温驯 温雅 善心 善意 善行 善举 慈爱 温厚 好言好语 好声好气 平易近人 和颜悦色 轻声轻气 乐善好施 仁至义尽 助人为乐 心慈手软 慈悲 于心不忍 菩萨心肠 蔼然可亲 慈眉善目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平易可亲 心平气和 温情脉脉 温文而雅 忠厚善良 善良忠厚 憨厚淳朴 质朴忠厚 质朴厚道 清和平允 慈悲为怀 善良仁慈 仁慈善良 柔心弱骨 佛口圣心 佛口婆心 善气迎人 一团和气 心平气和 和风细雨 与人为善 温柔敦厚7 、凶恶暴躁 暴 残 恶 横 蛮 凶 焦躁 烦躁 性急 急性 浮躁 暴躁 暴烈 粗暴 凶恶 凶恨 急躁 凶暴 凶悍 *** 邪恶 恶毒 阴险 险恶 险诈 蛮横 *** 强横 强梁 凶狂 凶横 凶猛 凶虐 狰狞 暴虐 残暴 恶 凶煞。

5. 用古文的形式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

描写外貌的:

中:

只见

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

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

手持

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绵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背后扎八背护旗,威风凛凛。

头顶华冠,身穿蟒袍,脚蹬足靴,左手扶膝,右手持书,美须迎风吹起

披烂银铠,裹赤帻,横

骑花鬃马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形容性格的:

拜师:

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6. 给我无数的优美古文——要经典的,有名的

桃花源记滕王阁序洛神赋史记古文观止聊斋志异永州八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钻鉧潭记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

7. 求与美有关的古文、文言文和名言警句

一、“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二、“乐由心生”:

《乐记》中对音乐的本质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荀子有《乐论》一书,可相印证。

以上都是可以各看到一个系统的,下面是些散句:

1、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2、美,甘也。——《说文》

3、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5、钟嵘的《诗品》也从诗的角度系统地论述美。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6、

7、

8、

9、

人之美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可忽也,。

8. 精美,唯美的古诗文.如果是描写人物就更好了.

洛神赋(节选)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湍(tuān)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识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tà),命俦(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guī)之猗靡(yī mí)兮,翳(yì)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唐宋八大家?

厝(cuò),广泛存在于福建各市,受闽南语歌曲及福建旅游偏重影响,很多人以为厝是福建沿海的专利或者闽南地名的专属,事实上“厝”是整个闽语方言的特色,从闽北、闽东到闽南,甚至潮汕、雷州等地都有分布。

厝”的含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近似于普通话的“家”、“屋”、“房”,而以此引申为地名更是司空见惯,因闽语分布区多是同姓家族聚居,故地名也多以姓氏为首字,以“厝”、“宅”、“店”、“林”等为结尾。

相关介绍: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永州八记》是哪八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为时辈推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又中博学鸿辞科,授集贤殿正宇。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他和刘禹锡等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调柳州刺史,死于贬所。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有《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是中唐杰出的诗人,其诗幽峭明净,"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散文则和韩愈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称柳"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宪宗在方镇和宦官拥护下,继立为帝,主持改革的顺宗被幽禁,永贞革新集团失败。王叔文、王被贬杀,骨干分子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韦执谊等均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始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半道,追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方徙为柳州刺史。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安史之乱后至宪宗元和年间的六十年中,李唐王朝经历着盛极而衰的历史变迁,统治阶级为挥霍享乐和应付各种危机,不惜横征暴敛,恣意搜刮,致使民生日蹙,濒临绝境。即以永州而论,此地在玄宗天宝年间有户两万七千余,口十七万。而至肃宗乾元时期,竟骤减至户六千余,口两万七千。

本文叙述了永州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当地农民为免输赋税而争相奔走捕捉毒蛇。借永州捕蛇者蒋氏所述三世的遭遇,用蛇的毒害和赋敛的毒害作比衬,尖锐揭露了天宝以来赋税的惨毒,官吏征敛的凶悍和人民遭害的深重。蒋氏三代甘愿冒生命危险捕捉毒蛇而不愿交纳繁杂的赋税,宁可被毒蛇咬死而不堪忍受征赋悍吏的欺凌,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作者把这种现实一言蔽之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文章自始至终把毒蛇与赋敛联系起来,运用烘托和对比,逐层推进,突现主题。如文章开头交代异蛇之巨毒,突出了蒋氏三代捕蛇的艰险和不幸;作者出于同情,表示愿帮助免除捕蛇苦役而恢复交纳赋税时,蒋氏非但毫无欣喜之色,反倒"汪然而泣",痛陈捕蛇之不幸,不如输税之不幸。文章将蒋氏捕蛇之不幸,同乡邻遭受赋敛损害之不幸相对比;将征赋悍吏日日骚扰乡邻的情景与蒋氏献蛇之余"熙熙而乐"地苟延残喘的境况相对比。这样,文章不仅表现了异蛇毒,捕蛇者可哀,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赋敛比毒蛇更可怕,广大的普通农民比捕蛇者更凄惨。末段以议论概括中心,顺理成章地收结全文。全篇构思新颖自然,紧凑而有波澜。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永州八记》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漫长的百无聊赖的待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记一方面精确准确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从"始得"着意,以精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真切的描绘,通过对登临西山山顶所见所感的抒写,热烈赞美了西山的怪特,表现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

文章一开始,就从作者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中透露了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作者放迹山水之间,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就"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而却"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写发现西山和始游西山的经过,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的描绘,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是依据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收入眼底的远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青缭白的山水图画。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于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当时常怀忧惧,满腔幽愤。而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暂时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钴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钴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开端"钴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啮着山石的边缘。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境,高处有泉水流泻。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

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已,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作者"乐而如其言"。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土。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钴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的意味。

《钴姆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第三篇。钴姆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得意之余,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太难得了。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作者从钴姆潭西小丘,又西行一百二十步,忽然听到竹林后传来如佩环相鸣的淙淙水声,不由得"心乐之"。"伐竹取道"后又见到潭水清冽,潭石峥嵘,潭树青翠,蒙络摇缀,这是在心乐之下所见到的情景。文章在以引人入胜的笔墨点出小石潭之后,便紧紧抓住"水尤清冽"一句展开描写。首先它从石字上落笔,刻画"全石以为底"的小石潭的形状,从而写出潭水清澈的原因。然后再运用实中写虚、静中写动的手法,通过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反衬出潭水清澈的程度。这里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只是借助客体去表现主体,使它象浮雕一般给人一种立体感。同时他描写潭水之清,又是为下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好铺垫,从而将自己当时那种抑郁失意的心情,巧妙地寄寓在凄清幽邃的自然境界之中。接着他细看清潭中的游鱼;

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出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数语,体物神妙。柳文峻洁清深,于斯毕现。此时此刻,宛若庄子观鱼时的那种物我同一,乐而忘形的境界。然而,这种怡乐的心境起了变化。当他抬头西南远望水源时,见到水流曲折明灭,岸势犬牙交错,"不可知其源",有一种变幻无定,深不可测的感觉,这时他仿佛受到了震动,四周的竹树再也不复是先前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生气勃勃的景象,而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此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衔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趋精粹,在心态表露上更趋隐蔽。尽管《小石潭记》在八记中算是色调比较明丽的一篇,然而读到最后还是能体会到凄冷抑郁的心绪。

《袁家渴记》是《永州八记》第五篇。本文先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通过宾主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突现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袁家渴的景物,参差错落,色彩班驳。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如描写风从四面山上下来摇荡花草树木的景象: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对树用摇动,对草用掩苒,对花卉用纷红骇绿,均是生动细致而传神,精妙而准确。

《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第六篇。此篇写泉水和泉上景物,各具特色。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谕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成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石渠、石泓和小潭,这三个方面的景物虽然同在一个画面里,但是它们的特点却又各不相同。石渠的特点是狭窄,所以渠中的泉水也就微弱,碰上石头,不是激起巨浪,而是伏出其下;石泓的特点是低洼,因此积水比石渠较深,被菖蒲青苔覆盖或环绕着;而小潭的特点则是清深,所以石渠的水流入潭中,并且可以看到里面鱼的情况。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泉上的石头树木花草和竹子,特别是侧重于风声的描绘上。风摇动着竹树的梢头,产生震撼崖谷经久不息的回响,从而使读者由视觉转入听觉,给那些画图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种诗韵般的音乐美。

《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第七篇。本篇紧承上文,所写的景物仍旧是泉水、石头和树木,但作者善于捕捉共性之外的个性,如: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对水中石头,泉水都用"若"字表明,而对泉上的树和石,则用翠羽、龙鳞来直接比喻,"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由于用了多种比喻手段来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所以毫无重复之感,反而觉得洞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说:"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作者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当时有人认为美好事物是天用来安慰被侮辱的贤人,有人认为美好景物是灵秀之气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在这篇里发这种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发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结合着的。要是相信 天是有意志的,那么作者的被贬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这些美好景 物是天用来安慰贤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会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于作者不相信 这些,所以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从这些山水记中显出作者 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叹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来:

一腔心事付幽胜,

多少凄楚烟水中!

越语称“盐”、“海”,分别读为“余”、“夷”,是受了什么文化的影响。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唐宋八大家文集文言文

一、越人?“鸟语”

古代文献多有越人“鸟语”的记载。如《后汉书·度尚传》说越为“鸟语之人”,即“语声似鸟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南蛮舌”。?舌,比喻语音难懂,如鹗鸟的叫声一样。《吕氏春秋·功名篇》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高诱注“言语与中国相反,因谓‘反舌’。”在古文献中,如《越绝书》、《吴越春秋》、《国语》、《方言》、《说苑》等,保留了一些古越人语言方面的记录。

在西汉刘向《说苑》一书中,有一篇《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听赏越人歌唱的生动故事。越人唱的这首歌,当时曾用汉字来记音,并且做了翻译。《说苑·善说》载:

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会钟鼓之音毕,榜?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草滥予昌?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随河湖”。

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一榜?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

从《说苑》记载得知,《越人歌》的故事发生在鄂君子皙“官为令尹”的时候,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子皙是楚共王的儿子,是楚康王(名子招)、楚灵王(名子围)的同母弟。子皙曾于公元前528年短期任过楚令尹,距今有2538多年之久了。当时楚越之间交流频繁,楚国境内已有不少越人,但越语与楚语还是不通的。所以,鄂君子皙听越歌,必须召“越译”,为他用楚语翻译。汉字记越歌,只能用记音方法。

古代越人操着一种特有的语言,它和古代汉语是不通的,越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它在两千年前就基本消失了。但是《越绝书》等古籍,还是为我们研究这种已经泯灭的语言提供了重要线索。《越绝书》载越语词语有:

“修内矛赤鸡稽繇者,越人谓?‘人铩’也。”

“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

“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

“习之于夷。夷,海也。”

“宿之于莱。莱,野也。”

“致之于单。单,堵也。”

“麻林山,一名多山。句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

“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从上面《越绝书》的记载,我们知道上古越语的记音“赤鸡稽繇”,即汉语“人铩”(铩,古兵器,即大矛);越语“买仪尘”,即汉语“往如江”;越语“须虑”,即汉语“船”;越语“夷”,即汉语“海”;越语“莱”,即汉语“野”;越语“单”,即汉语“堵(城门)”;越语“多”,即汉语“齐”;越语“余”,即汉语“盐”;越语“朱”,即汉语“官”等等。

越语到底是一种什么语言呢?先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认为越语是“多复音语系,与诸夏之纯用单音语者不同”。而林惠祥先生《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一文,认为古越语是一种胶着语。他说:“越语在古时确是大异于北方诸族语言,而性质也确实不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而像是多音拼合的胶着语,因此以北方语言译它每须二三字译一字,且译得很不妥切。如《左传》说越国人名大夫种(俗称文种),只一字,在《国语》却记作诸稽郢三字,可见越语有些语音很特别,用华语一字不足,三字又太多。这应是由于越语是胶着语,胶着语一个字是合多音胶着而成,不像华语是孤立语,一字只一音”。?

同时,越语的构词规律也与汉语不同。越语称盐为“余”,称官为“朱”,按汉语构词规律,盐官应译为“余朱”,但越语却称“朱余”。这就是说,古汉语的盐官,越语说作官盐。这就是越语构词中的词序倒置,即将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又,越人首领的名字,多有无字,如无余、无壬、无强、无余之、无颛等。有学者认为“无”字即王或首领的意思,如直译为汉语,就是王余、王壬……等,它是普通名字倒置于专有名词之前面,把职称置于人名之前,好似不称‘王’,而称‘王’;不称‘张老师’,而称‘老师张’,显然不符合古汉语规律,而与古越语相一致。罗漫先生《夏、越、汉:语言与文化简论》一文,把先称职位身份后称具体人名者,称为“越式称谓”;反之,先称具体人名后称职位身份者,则称之为“汉式称谓”。

二、越人?“鸟书”

古代越族有没有文字,是什么样的文字?文献缺乏记载。后来在吴越青铜器上发现一种被称为“鸟书”的特殊文字,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越族使用的文字。关于“鸟书”的文字性质、流行时间、使用范围、结构形式,以及集录和释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容庚先生对“鸟书”积累三十年之研究,对40件有鸟篆字的铜器作了逐件著录,著成《鸟书考》。马国权先生对“鸟虫书”出现的时代背景、源流演变、形体特点进行了全面研究,著有《鸟虫书论稿》。曹锦炎先生对已知鸟虫铭文逐一考释论述,著成《鸟虫书通考》。

“鸟书”,又称“鸟篆”、“鸟虫书”。鸟虫书原来又统称“虫书”。因为在上古时代“虫”的含义一度很宽,它不但可以把“鸟”统摄在内,而且还可以包括所有动物,因此,浑言之为“虫书”,而析言之便成为“鸟虫书”。这两种名称最早出现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他在叙述“秦书八体”时提出了“虫书”:他在叙述“新莽六书”时又提出了“鸟虫书”。段玉裁为《说文解字·叙》的“鸟虫书”作注时说:“上文四曰虫书,此曰鸟虫书,谓其像鸟或像虫,鸟亦称羽虫也”。所谓“羽虫”,就是有翅膀的的动物,即指鸟类。许慎《说文》对“虫”字解说:“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范围相当广泛。晋人卫恒在《四体书势》叙述“新莽六书”时,只说“鸟书”而不兼及“虫书”。“鸟书”也叫“鸟篆”,如《后汉书·灵帝记》、同书《蔡邕传》均称“鸟篆”。

 所谓鸟书,指的是以篆书为基础,仿照鸟的形状施以笔画而写成的美术化字体。鸟书既以鸟形为特点,不管是寓鸟形于笔画之中,或附鸟形于笔画之外,只要有鸟的形状,都称为鸟书。例如《越王州句矛》的铭文:?王州句自乍用矛。这里“?”“王”“州”“自”“乍”“用”“矛”七字,鸟形都是附于笔画之外的,去掉鸟形仍然可以成字。除“州”“矛”二字的鸟形比较相近外,彼此形状简繁都不一样,“?”字左上为小鸟,“王”字上左右各一小鸟,“自”字下双大鸟,“乍”“用”二字鸟在字下,形状不同。“句”上的勹则以鸟足成之,笔画与鸟形已浑然一体。可见鸟的配搭,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关于鸟书流行的时间。曹锦炎《鸟虫书通考》说:“鸟虫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以先秦国别而言,见于越、吴、蔡、楚、曾、宋、齐、徐等国;就年代可考者,最早的应属楚王子午鼎(公元前558年),最晚的为越王不光剑(越王不光即越王翳,公元前411~376年在位),流行时间已接近二百年”。

鸟书以越国的青铜器最丰富,最多样。越国青铜器铭文是研究鸟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据董楚平先生《吴越文化志》,收录具铭越国青铜器72件,器类6种。越国兵器铭文全部是鸟虫书,无一例外,而且有6件礼乐器也铭鸟虫书,如越王者旨於赐钟有铭文52字,诸咎编钟有铭文93字。礼乐器铭鸟虫书,迄今仅见于越国。在已发现的鸟书铭文青铜器中,有国名可考者,虽有越、吴、楚、蔡、宋等国,但吴、楚、宋等国有鸟书的青铜器却只有少数几件,而且字数寥寥。蔡国铭有鸟书的青铜器虽多达24件,但蔡国本无鸟虫书传统,由于受越国的影响,到蔡侯产时期才大兴鸟虫书。而越国的情况则与吴、楚、蔡、宋大不一样,在有铭文的青铜器中,绝大部分有鸟书。不但有青铜器,也有石器;有兵器,也有礼器。越国是鸟书最发达的地区,越国对鸟书真可谓情有独钟。

越国为什么对鸟书情有独钟呢?学者认为与越族的鸟崇拜有关。马国权先生《鸟虫书论稿》对宋国用鸟书认为与氏族图腾有关,但对越国用鸟书是否与氏族信仰有关不作肯定。他说:“宋是商的后代,商以玄鸟为族名,《诗经·商颂》便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话,宋用鸟书可说与氏族图腾有关。但越国及其他国家用鸟书与氏族或信仰有甚么关系呢?是否仅仅是为了装饰,这个问题,还有待今后的探讨”。其实,越国盛行鸟崇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于越先民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在骨雕和象牙雕刻制品上的双鸟联体的图形,应是鸟图腾和鸟崇拜的最早的表现。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钺上,刻着神、兽合体的“神徽”两边刻着一对神鸟,也与鸟崇拜有关。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铜房子,屋顶有图腾柱,柱端蹲一鸠鸟,应是鸟图腾的象征。说明根植于氏族社会的鸟图腾和鸟崇拜,从越王句践开始到越国灭亡还继续保留着。王士伦先生《越国鸟图腾与鸟崇拜的若干问题》一文,在研究越王句践、句践之子者旨於赐、句践之孙丌北古、句践之曾孙朱句祖孙四代的剑、戈、矛后,发现越王句践及其子孙四代的兵器上,“王”字写成双首联体鸟书。并认为“鸟书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的美术体,而与鸟崇拜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从鸟崇拜中产生出来的”。

写美丽河山的文言文

1. 唐宋八大家写的古文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

2. 唐宋八大家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影响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创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为学习八大家散文创作经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家庭书架”系列特推出《唐宋八大家散文》一书. 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揭起了反对***之风的大旗,他们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象,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他们提倡学习先秦西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骈文的文体枷锁.宋代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倡导下,王安石、曾巩以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所写的散文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使散文自秦汉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崭新阶段. 内容简介 书中选取了“八大家”在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目人们耳熟能详,小部分篇目则是我们向读者推荐的精品,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通过《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和领略到“八大家”散文的独特魅力.此外,考虑到“八大家”生活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我们特意给每篇散文配上了题解和白话译文,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消除阅读上的障碍,让读者朋友更轻松、更全面地去理解“八大家”散文的精妙所在.。

3. 《唐宋八大家文选》译文

道山亭记 (北宋)曾巩 [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

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

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

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漩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

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

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

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

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

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评点 作者以雄伟奇崛的文笔,巧妙地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先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是一篇经典佳作。

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写程师孟不畏其地险远,而能安于其居,好整以暇,才能做出政绩来,才是其表达的中心,而这重心不是明说出来的,而是用大量篇幅在客。

4. 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是哪几篇文言文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说唐代和宋代散文大家。

唐代有:韩愈 柳宗元

宋代有: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 苏洵 曾巩

下面是他们的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5.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文集叫什么

唐宋八大家,是散文家。

唐朝:

韩 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宋朝:

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 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赞同0| 评论

1. 描写祖国的美丽山河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江河湖海,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

五岳山川,巍巍耸立,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

雄伟故宫,端庄磅礴,那是祖国文化与历史的永恒;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那是祖国伟大与强盛的见证.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描绘美好河山的诗句

描写祖国河山的诗文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有哪些古文词赋是描写我国大好山河的啊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啊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4. 求有关描写山水的古代文言文,诗,词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

“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 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那么深远婉曲复杂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说审美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审美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 以名山大川为筋骨血脉,以田园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华夏民族获取生活资料赖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园哺育人,人必热爱山水田园,产生一种深沉的山河之恋、乡土之情。

这种山河之恋与乡土之情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浓烈,到民族国家形成时便成为爱国主义崇高感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反过来,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又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遍游山水,饱览田园,讴歌华夏风光,创作出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亦为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许多祭祀山川、旅游、隐逸的传说。黄帝游天下,封禅五岳;巢父、许由因自标高洁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南巡苍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诗经·周颂·殷》歌颂武王克商,天下统一,疆域辽阔,群山环岳,百川汇河的壮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赞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孔子游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楚国“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以故国山川美胜,光景可人,呼唤楚王之魂归来。

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大盛,歌颂描写山水田园以表山河之恋、故土之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借山水直抒爱国之情的作品也纷至沓来。高适有“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之颂(《奉酬睢阳李太守》);储光羲作《游茅山诗》五首,极写茅山风光的清美与野逸的情趣,诗中“此意在观国,不言志远游”,“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颂处于鼎盛时期的帝国;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叹(《春望》);陆游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5. 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有哪些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