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第八章朗读,道德经上善若水第八章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0 0
  1.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
  2.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3.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出处及下句 急!!!
  4. 《道德经》第八章 利万物、处下、不争
  5. “上善若水,上恶亦如水”何解?
  6. 新解《道德经》第八章 水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翻译:

道德经上善若水第八章朗读,道德经上善若水第八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最好的行善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所憎恶的卑洼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地,要像水那样深沉;待人,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正因为它与物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体现的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虽然老子的这套人生哲学,极少有人能够做到极致完美,但我们至少可以心向往之,并努力为之,能有修炼“七善”中一项美德,也可以树典范了。

“不争”所产生的理想效果,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导我们效法水之“不争”,并非是教人凡事不求进取、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用无为的心来做有为的事。

具体的准则老子通过水的“七善”来做解释,一个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深沉渊默。即“心善渊”,待人像水一样仁爱友善。即“与善仁”,说话像像潮水一样准时有信、即“言善信”,从政要像水一样持正平衡。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注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

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

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

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第八章不争无尤

这一章老子用水来比喻善的品格,所谓“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那么水又有什么特点呢?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这就又点出了老子的“无为”的立场,不争的表现就是无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这里不争就并非是单纯的不争,它是以“善利万物”为前提的,只有善利万物才谈得上不争,这就是老子思想主张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争”,另一方面是“善利万物”。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将人与水区分开来,肯定的是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老子肯定的是水的这种“往低处走”的品质。事实上,水为什么要往低处走呢?因为它受到重力作用的牵引,同样人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约束的。

但是人为什么可以往高处走呢?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强大的主观力量,驱使着人克服外力的束缚,而追求一种更好的结果,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项根本的因素。

老子告诫人们要向水学习,水是无意识的处下,而人应当有意识的谦卑处下。老子的用意何在呢?

这一章的最后,老子指出“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不争才可以全身远祸。

有一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对利益的追逐,就像鸟追求食物,就像昆虫趋光,正所谓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所以老子才说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话语,夫唯不争故无尤,抛弃争夺之心,正是 全身远祸 的根本之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出处及下句 急!!!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利万物、处下、不争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文化释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居善地,守拙。水是万物之根本,它滋润了万物,论功绩,丰碑颂词决不可少,炫耀的资本更是丰厚异常。但他却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人,从不张扬,甚至永远从高往低流。如此谦逊,不似土地,垒起一座座高山俯视一切,更不似空气占领所有空间。

心善渊,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

与善仁,齐心。水的凝聚力,不可谓不强。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正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言善信,透明。水本身就是无色透明的,将一切展露出来,让你可以完全认识他,相信他。因为你看到了他的清澈和纯洁。

正善治,公平。术是公平、公正的,无论你将他置于金碗银盆,还是石锅木杯之中,他都不会挑三拣四,不论将它斜置,还是倒置,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也无疑是公平的表现。

事善能,坚忍,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无疑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长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多少曲折、坎坷。最终以坚韧的性格,完成大江东去的任务

动善时,灵活。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有时奔放,有时平静,有时粗犷,有时妩媚。雨雪互换,冬夏不同,适宜时间变换。

“上善若水,上恶亦如水”何解?

一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模型

道的特性之一是流动性,水也是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总是在往低处流,在低位能够形成一种蓄积的状态。另一方面水遇到阻碍并不会去争什么,而是巧妙的避开。同时因为水是生命所必须的物质,可以说它是利万物的。所以老子说水很像道的特性。

因此咱们再来看道的特性,道也是流动的状态,虽然我们看不着它,但是有形的物质变化背后似乎总有种力量在作用着,这就是道。联想水的两种流动特性,道是否也在往低位去流动呢?这里可以看古代的帝王,总以为帝王是享尽荣华富贵的,可是看正在崩溃的国家,帝王所需要承担的压力是无比巨大的,需要去承担天下的疾苦,甚至是改朝换代的时候,新朝代会全国去追杀旧的君主。再来看现代的经济社会,面对竞争,是那些在提供更具优势的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这也正是企业把自己放在了低位才能够蓄积人才和财富。

再来看道是否在不争?生命在生长的时候感觉能量充足,可是当生命在衰老的时候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挡它。还有就是人世的种种,天道也不会跟我们去争什么,如果有人要做有负面影响的事情,道也并不会去阻拦他们。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获得相应的结果。

还有就是道的特性是利万物,也就是万物的生长过程都离不开道,就好像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一样。

三应用

所以在应用的时候,老子效法道的这种特性,不管是做什么都好像是尽善尽美的。比如能够找到合适的住所,心胸宽广,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言而有信,擅长管理,能够把事情给做好,能够把握良好的行动时机。因为他们不会去与他人、外界去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怨恨。

但是要做到老子所说的这样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可能还是需要不断的修行才可以。当我在不断的清理自己内心的时候,自己也就可以越来越好的去顺道而行。老子在这里只是说了道的特性是什么样子的,具体要做到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修行才可以。

新解《道德经》第八章 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善若水,上恶亦如水。

这才是老子未点明之意!故谓水只是几于道

道法自然 善恶皆有 谓以水! 善恶皆无,谓于道。

故天道合乎自然 亦如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之善恶 舟之倾覆

滔滔洪水——毁田......毫无半丝怜悯!!!

此即是上恶亦如水!

水情如人境 然而

人和水之间终究是有区别的!

剑圣执着于自己成为水,所以越接“上善”的同时也就越接近“上恶”。

——无佛亦无魔!!!力量本身是没有善恶对错之分的

善恶存于心 无善无恶,至善至恶!!!道之不二法门 若心不能存于两境

两情之间 即是魔界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修改标点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什么是“善”?老子说善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不争什么?名、利。某一天,老王在春熙路看美女,不小心把脚崴了,你把老王背回家,然后你拍张照片在某网站发一篇新闻,在新闻中说一堆自己如何舍己为人的鬼话,你说这是不是善?

如果有图有真相炒作、做作、证明自己在付出的善是善,实际已经偏离善,所以老子在第二章中说“皆知善,斯不善矣”。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骗人,经常说话不客气,狂得很,老师即使批评他的语气有点重,甚至骂了他,也是善。

?如果一个人为了成为网红,即使天天搀扶大爷过马路,天天给环卫工人送水喝,他的善都夹杂着恶。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善也不例外,善有真有。你看这次状引发的肺炎在多个省份蔓延,同样是捐款、捐物,有的人是为了让人记住他的善,积蓄流量,然后把流量转为“名”和“利”,有的人却为了问心无愧保持一颗悲悯之心送上口罩、钱等,还有一种人运用自己的地位或优势把别人的善转化为自己对他人的善,你能说出哪种“善”才是善?

芸芸众生,善一直存在。一种善是交换,一种善是积德,一种善是作恶。善,一直游走在名、利、恶三者之间。

在中纪委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看到,曾经个别同志看起来人五人六,讲话一套一套的,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胆子大的不得了,如果给他一个空间,他敢在天上翻跟斗。我们看一个人善与不善,最主要就是看他的出发点,看他是为他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我们中华文化推崇的“济世”、“利人”和“成全”,都是“上善”。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在这次疫情前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武***”一段时间成为特殊人群,鄂A的车牌也曾被人嫌弃、投诉和举报。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有些人自驾车带着逃跑了,有逃跑了毫无顾忌把传播给他人的人,也有逃跑了炫耀逃跑成功的自认为聪明的人,但也有人勇敢的来了,他们是钟南山、李兰娟、陈薇,以及各地医疗队。

中华民族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济世救人的不是美国大片里的超级英雄,往往是那些饱经风霜的工作在平凡岗位的平凡的人,往往敢挺身而出的是那些你平时认为不咋地的底层人物。?

? 随后老子详细罗列什么是善,修改标点后: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看了很多书籍,我认为解释都不够理想,没有领会老子本意,比如有的专家解释为“居善地,就说居住要选择一块风水好的地方”,这解释恐怕要气死老子。

?为什么不改一改标点呢?秦始皇时代时很多人避免被诛杀,不少经典口口相传,一定会有因不同理解形成不同派别,一定会有记录同音字的情况,也一定会断句不一致的现象。

老子其实是说:建房子,重点是地基要牢固;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在于他的心境是否深沉、宁静、净化污浊;与他人交往,主要在于这个人怎么对待亲疏有别;一个人的言谈,不仅仅关注他的语言艺术,要重点关注他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评价公务员,主要是看他的治所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群众是叹气还是竖起大指姆;一个会做事的人或者善于指导他人做事的人,一定要有能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和氛围;所有的决策要付诸行动,在于立即响应、持续跟进,而不是时断时续、有头无尾。

?这里最难理解的,很多人理解偏差、争议至今的在“仁”,老子说的“仁”和孔子说的“仁”是两回事。在《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难看出,老子主要说天地、圣人不会对身边的人、事、物差别对待,都一视同仁,是大爱,是上善。但是老子这里说的是“仁”,怎么不说“不仁”?因为老子知道,圣人以外的普通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有差别的爱”,绝不会像天地、圣人那样淡定看起来没有感情,老子这里说的“与善,仁”主要是说与人交往的重点是做一个有温度而不失原则的人。

?最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这里说的不争,并不代表不得、不该得,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来有的人以阴谋论剖析孔融的虚伪,说他从小就是个骗子、大忽悠,说孔融本来就是想吃那个梨,故意让他哥哥吃,哥哥当着大家的面怎么好意思跟4岁的小弟弟争呢,其实是这些键盘侠乱说。对带孩子有经验的家长应该知道,如果在你儿子一生下来懂事开始,就经常教育你的儿子说你要爱干净,碰到叔叔阿姨要主动向他们问好,不能吃独食等,小孩子一定会本能的知道饭前便后洗手、懂礼貌、谦让。在孔融那种官宦大户人家,你以为所有人在乎那个“梨子”吗?肯定不是的。所有人在乎的是这个孩子懂得“谦让”这个行为。

“让”这个行为其实很重要,比如刘备想当皇帝,诸葛亮带领群臣找了很多理由集体上书劝了N次,呱唧呱唧说了一大推,总之说希望主公您老人家就不要再推辞了嘛,这些都是民心所向、天意如此,然后刘备看看诸葛亮都把预备会开好了,就勉为其难;孙权想当皇帝,群臣也劝了N次;曹操想当魏王,看荀彧在这个事情上稳起,群臣劝了N次, 他一再拒绝,并且边拒绝边冒火,爱恨交加,最后群臣签字画押才勉为其难。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哪怕你是贵客,有经验的人都不会主动去坐上位。那个袁术就是被权利冲昏头脑的人,得了和氏璧后一点不客气,自己主动当起皇帝来,天下得而诛之,这个皇帝最后被饿得悲愤而死。

“让”和“不争”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礼,代表对局势的判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个人谦虚、与人为善的表现。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也就是不争就没有后遗症,就不到处树敌,大家就和谐,自己心里也踏实。如果一个员工心中只有领导、金钱和权利,在潜意识里把同事当成竞争对手,这样的员工很难有大局观,也很难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人藏了上千万上亿的钱,却不敢拿出来花,也不敢存银行,劳心劳力的用清贫去掩饰富有,多半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他总是害怕他的对手抓住把柄收拾他,害怕情人揭发他,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