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打一数字,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下一句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19 0
  1. 请问刘备手下,卧龙,凤雏,水镜说过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他两个都得到了,却没有,我想知道是因为什么
  2. 如庞统投靠曹操,曹操会以貌取人吗?
  3. 庞统一生没啥成就,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
  4. 三国演义里面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各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又叫“伏龙”又叫“卧龙”呢?
  5. 水镜先生是谁(水镜先生为何只推荐伏龙凤雏)
  6.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呢?
  7. 有哪些关于诸葛亮的煽情小故事?
  8. 请写出三国演义中各人物的经典台词或者话语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非常优秀的谋士,在三国那个年代,诸葛亮和庞统并称为卧龙凤雏。意思很明显,他们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不过这不能说他们的才能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各有专长而已。

诸葛亮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多出众,其实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有一个忠诚的心。在完全可以成为曹操的情况下,诸葛亮选择了忠于大汉江山,忠于那个不成器的刘禅,这就是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

此外诸葛亮的才能当然也非常优秀,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诸葛亮都是一把好手。那么我们能说早逝的庞统不如诸葛亮吗?我们当然不能这么果断,因为庞统的才能也是不可小觑的。

伏龙凤雏打一数字,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下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留守荆州的时候,刘备是带着庞统一路前往益州。庞统帮助刘备击败了强大的张鲁,又为刘备谋划了夺取益州的策略。这一路上的相伴可见刘备对庞统那是相当信任的。

由此可见,庞统的才能的确也很高。不过很可惜的是,庞统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被人给射死了。所以说我们并不知道庞统更多的功绩,这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庞统之所以没有诸葛亮名气大,其实也正是因为他早就去世了的原因。

如果他能够活下来,说不定能够建立跟诸葛亮一样的功绩,甚至于帮助刘备夺取天下也未可知。所以庞统跟诸葛亮齐名并非是名过其实,没有真本事的话,刘备也不会礼贤下士,把庞统当成自己入川的第一军师来看待了。

请问刘备手下,卧龙,凤雏,水镜说过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他两个都得到了,却没有,我想知道是因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都是顶尖谋士,“得其一可得天下”,那么为什么刘备同时得到了他们两个人,最终还是没能统一天下呢?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篇《隆中对》已定天下三分,其战略思想和眼光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诸葛亮在具体实施方面略有欠缺,在具体指挥战役时,也太过保守,比如祁山之战。

而庞统则是一个战术***,在指挥战役和执行力方面都是一流的,只可惜他死得太早,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才能,否则,他的能力和诸葛亮可以互补,刘备也不至于那么惨。

诸葛亮刚投奔刘备时,刘备曾说过他得到诸葛亮如得水,两人如胶似漆,可到后来,诸葛亮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显露出自己的实力之后,所谓功高震主,刘备就开始对他有所提防了。

因此,后期刘备对诸葛亮是渐渐疏远的,对诸葛亮的很多意见也有所保留,比如他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就最终成为败亡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刘备得到这二人的时机也不太好。当时,曹魏已占天下之七分,帐下谋臣虎将如云,孙权也雄踞江东,手下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谋略虽然重要,但硬实力更重要,刘备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想要统一天下,本来就有非常大的难度。

最重要的是,蜀汉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的政策指导进行,关羽私自伐魏,导致战略要地荆州丢失,刘备又为了报仇发动夷陵之战,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这也是诸葛亮无法控制的。

***、关羽死后,蜀汉开始走向下坡路,而等到刘巴和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是独木难支,最终也累死了。

如庞统投靠曹操,曹操会以貌取人吗?

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刘备从织席贩履的一届草民最终成为西蜀皇帝,靠的恐怕就是仁义了。所谓诸葛亮所说的“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主公可得人和”。故而才能有关羽张飞至死相随,才能有刘备投奔哪里,。哪里都会待如上宾。 诸葛庞统徐庶、***张松等人,无不是因为刘备的仁义才辅保于他。故刘备才能成就霸业。 水镜先生云: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刘备为什么没有得天下呢? 因为刘备在几个最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听从二人的建议: 刘玄德携民渡江之时,刘表新忘,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襄阳,可是刘备不忍百姓涂炭,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刘备刚刚进川,刘璋前来劳军,庞统建议‘刘备在营中当场把刘璋拿下,刘备不听。 庞士元献上中下三策的时候,刘备为了所谓的仁义,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给后来庞统之死埋下了祸根。 关羽死后,刘备又为了仁义,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谏,举倾国之兵罚吴,结果大败而回,使刚刚建立的蜀国大伤元气。后来刘备死后,诸葛六出祁山不过是尽人事而已,已经无力回天了。 纵观刘备一生,可谓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庞统一生没啥成就,为何能与诸葛亮齐名?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个提问:“在三国人物中,有谁曾经与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有过交?”

乍看起来,三国人物那么多,与三位枭雄都曾经说过话的人物肯定不少。其实不然,这样的人非常之少,如果检点起来,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孙坚,孙权是他儿子,父子俩聊几句天是正常现象;宛城之战中,孙坚曾与刘备在朱儁麾下并肩作战,一同立功;十八路诸侯会盟时,孙坚与曹操同在一帐之中,寒暄几句也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一个人,就是庞统。

大家都知道,“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一句评判。说的就是诸葛亮与庞统。诸葛亮的能耐大家都看到了,火烧博望,草船借箭,赤壁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可谓是智略深远,奇计百出,正如周瑜所言:“有夺天地造化之功,鬼神不测之术!”

而庞统能够与诸葛孔明齐名,他的能耐难道能差得了?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庞统性情奇诡谲诈,头脑机敏,智虑精详,他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

诸葛亮是个大帅哥,风度翩翩,优雅英俊,“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而庞统这人虽有才华,但外貌非常丑陋,见之令人生厌。以庞统这样的人,如果到了曹操帐下,会受到重用吗?

咱们来回忆一下庞统与三大枭雄会面的情景,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庞统见孙权

东吴大都督周瑜英年早逝,病故于柴桑,临终前留下遗言,向孙权推荐鲁肃继承他的职位,统领三军。而鲁肃为人忠厚,诚实无私,受到孙权的信重。鲁肃就向孙权推荐人才,将庞统举荐给孙权,希望孙权能给予重用。

鲁肃带着庞统来见孙权,孙权看到庞统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本来就很不高兴。问起庞统的才华与已故都督周瑜相比如何,庞统笑对:“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孙权心中勃然大怒,他这辈子最欣赏周瑜,“姿容秀丽”,英挺儒雅,雄志远略,精通音乐,还会跳舞。庞统长得那么难看,言语中又对周瑜颇为不敬,孙权拂袖而去,坚决不用庞统。

二、庞统见刘备

庞统在孙权那里碰了钉子,在诸葛亮的举荐下到荆州去拜见刘备。刘备早在水镜先生那里就听说过庞统“凤雏”的大名,于是就出来迎接,结果大失所望。

刘备出迎庞统,“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他也嫌弃庞统的外貌。这是个什么怪物,在孙权那里没受到任用,就跑到我这里混饭来了?于是言语中就暗带讥讽:“足下远来不易?”干脆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去当了个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

后来得到汇报,说庞统整日醉酒,不理政务,刘备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派性情暴躁的张飞去巡视,很明显,刘备知道张飞脾气不好,是想让张飞去胖揍他一顿。

三、庞统见曹操

庞统见曹操是在赤壁之时,两军隔江对峙,庞统受周瑜之托,往见曹操巧施连环计。

庞统渡江来到曹操寨中,曹操久闻凤雏先生之大名,“亲自出帐迎入”,寒暄之后,立即向庞统请教,并陪着庞统去视察水陆两军的阵势。回帐之后,庞统献上连环计,曹操立即纳,“下席而谢”。庞统说愿意为其招降东吴将士,曹操表示,若成大事,愿意“奏闻天子,封为三公之列。”曹操还向庞统承诺,攻下东吴之后,决不杀戳百姓,并关心庞统的家人,“命写榜佥押付统”,写下禁止滥杀的榜文交给庞统,保障他家人的安全。

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实际上孙权和刘备都曾经歧视过庞统的相貌,而只有曹操没有丝毫在意庞统的丑陋。而偏偏受庞统伤害最深的就是曹操。

看来,其实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可比刘备和孙权都要开明得多。哪怕是像徐庶这种终生不肯为其献上一谋半计的人都能够容忍,仍然好吃好喝花钱养着他。而像蒋干这种智力和才能都低劣愚昧的谋士,屡次犯错,曹操仍然不怪罪,没有拿他出气。

许攸之死,是因其狂悖无礼,欺主忘形;荀彧、崔琰之死,是因为他们立场站到汉室一方;杨修之死,是因为他搅入到了诸王子之间的政斗中去。

而庞统这个人本身对汉室没有什么好感,出谋划策只考虑实际效果,而从来不在乎政治立场,和贾诩颇有相似之处。所以说,庞统如果归附到了曹操麾下,肯定会受到重用。而且,以曹军的作战风格,对谋士的保护还是相当严密的,不会让庞统亲身临阵,冒矢石之险。

做为乱世中的雄主,心胸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界,视界决定最终能走多远。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七靠的可不仅是雄才大略,更是广博开阔的心胸与气度。

三国演义里面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各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又叫“伏龙”又叫“卧龙”呢?

三国时期,有个人和诸葛亮齐名,这个人就是庞统。徐庶曾经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就是宰辅一样的才干。那么,庞统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吗?真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吗?

由于庞统36岁就中飞箭去世了,实际上他一生也没什么实际的成就,因此,从功绩上来和诸葛亮相比,他太吃亏了,咱们只说能力。

为了说明这个,我们来看看庞统一生的经历。

庞统很早就出来混,在东吴做事,是周瑜账下的一个功曹。赤壁大战不久,周瑜去世,庞统随大部队把周瑜的遗体送回东吴,他受到陆绩、顾劭、全琮等一帮文臣的热烈欢迎。他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咱们一会儿再说。

刘备占领荆州的时候,庞统在耒阳县当县令。不过,虽然他是县令,却整天不做事。他为啥不做事呢?显然是嫌县令小了,不想干。刘备不知道啊,把他给免了。免了以后,东吴的鲁肃给刘备来信了,说,庞统可不是百里之才啊,你得重用他。然后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也说,这人确实不错。于是刘备把庞统找来,和他一攀谈,感觉他果然不错,封他为中郎将。

后来,刘备把诸葛亮留在荆州,他带着庞统去成都。成都的刘璋对刘备是完全放心,给他军队,又让他镇守前线白水关、葭萌关,让刘备对付汉中的张鲁。这时候,庞统给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得到成都的计策。这三条计策,其实就是尽快得到,还是缓一些得到。刘备想要成都,又怕人家说他,又怕自己犹豫被别人先下手为强,于是就取了中策。

然后很快庞统就在雒城中箭去世了,他这一生就这么结束了。

通观庞统的一生,唯一值得说一下的就是帮助刘备取成都。不过,这个取成都的大方略,也并不是庞统最早发现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就那么给刘备说过了。庞统只不过是在时间快慢上给刘备做个一个选择题而已。这一点,一般的谋士都能够做到。此外,再没有其他在战略战术上更出彩的地方。

那么,庞统没有什么出彩的,那他为什么却那么大的名气呢?为什么包括徐庶、鲁肃、诸葛亮这些大佬都帮他说好话,对他评价那么高呢?其实这是因为当时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品评时人。

品评时人这件事,不是庞统发明的。当时在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兄弟就做过这样一件事,就是开一个论坛,每月对当时他们认为有本领的人进行一次品评,叫做“月旦评”。这在当时搞得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许劭兄弟好的评价。不过,这两兄弟正面评价的时候并不多。

而庞统显然学到这一点,因此,他也对天下的士人进行大肆评价。不过,他的评价和许劭兄弟不太一样,他全是正面评价,都是说他们的好话。有很多人,庞统对他们太过拔高,结果,他们名不副实。有人就去问庞统:为什么要这样拔高别人?庞统说:因为现在天下大乱,正需要有正能量的人才。我拔高他们,目的就是让他们继续坚持走正道,同时让别人向他们学习,这样不行吗?那问的人自然无话可说,只得说行。

我们前面写到,庞统随周瑜的灵柩回东吴的时候,受到了陆绩、顾劭、全琮等一帮文臣的热烈欢迎。他们为什么欢迎庞统?就是因为希望庞统能说他们两句好话呢。

而庞统因为不断说别人的好话,所以,别人自然也都说他的好话。再加上他本来也有一些本事,于是,他的名气越来越高,最后竟获得了徐庶说的,得到他和诸葛亮一人,就可以得天下这样的最高评价

水镜先生是谁(水镜先生为何只推荐伏龙凤雏)

伏是趴的意思,更深一点解释就是隐居等待时机的意思。而卧是躺的意思,更深一点的意思是睡在家里不想理外面的纷乱。所以意思是很相近的!所以伏龙既卧龙!顺便一提,伏龙是水镜先生给诸葛亮的称号,卧龙是诸葛所居住一代大家给他的称呼,那里也正好叫卧龙岗!

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为何没得天下呢?

一提起三国的“世外高人”,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这个便是神龙不见首尾的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史书记载,司马徽长得不但松形鹤骨,器宇不凡,而且博学多才,他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全能通”型人才。同时,他的琴艺很高,往往能弹出高山流水之妙曲来,盖世无双。总之,他可以说是三国的“闲云野鹤”,也是无与伦比的“世外高人”。

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交往甚密,两人亲如手足。司马徽尊年长他十岁的庞德公为兄长,而庞德公则给“小弟” 司马徽为“水镜先生”。

司马徽才华横溢,又为人清高,再加上庞德公的宣传,其“水镜先生”很快传遍荆襄大地。

而司马徽的出名还得益于他的一句著名推荐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伏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名声大震,成了君主争先抢购的“香饽饽”。

司马徽是个慧眼识丁的人,他推荐的人都成了三国举足轻重的牛人,原本四处流荡的刘备正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最终成为一方霸主。同时,司马徽为人仁厚,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 有“好好先生”之称。但是,令人感到纳闷的是,有着“好好先生”之称的司马徽在推荐的名流之中,却没有三国的老谋子司马懿的身影。这是什么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很熟悉,因为诸庞都是他的***,而司马徽对两人的才华也很欣赏,于是不遗余力去推荐二人。

而司马懿,他们两虽然都姓司马,但是没有任何“血脉”关系。司马徽字德操,是河内温县人(今焦作市温县),一生都活跃于北方。而司马徽却寄居在荆州,交往甚密的是都是当地的名士,除了当地“泰斗”人物庞德公,还有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不世之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名人圈子。和司马懿并没有交集。

同时,司马懿还是个低调和深谛守拙的人,因此,他年轻时的名、声并不大。也正是因为不了解司马懿的才华,又没有来往和接触,司马徽推荐名谋时,便重点推荐自己的两大得意***,再加上荆州名人圈的影响力,“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便成了当时的流行语。这也吸引了雄主刘备的目光,于是上演三顾茅庐的动人故事,开启了三分天下之征程。

总之,司马徽一生不推荐老谋子司马懿,既有“不相识”的主观原因,又有“不识才”的客观原因,这也跟他“谨慎”负责的推荐态度有关,要么不推荐,要推荐的人便是不世之才,推出的典型能树起来、立起来,正如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的坚决态度,肯定语气:“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这8个字其实真真切切地破道了不推荐司马懿的真正原因。

有哪些关于诸葛亮的煽情小故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不是出自史书,而出自《三国演义》,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荐才时所说,伏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司马徽是当世名士,不是张口乱忽悠的人,想必他的话是有依据的。的是,刘备后来将二人尽收麾下,按理说得天下加上了?双保险?,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国演义》是,或许有夸张成分,似乎不必较真。不过,伏龙、凤雏在史书里也有提到,并且也出自司马徽之口,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襄阳记》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都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在司马徽眼里诸葛亮、庞统并非?儒生俗士?,而是?识时务?的俊杰,虽然没有?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但也表示出极大欣赏,刘备能得而用之,应该说助益非浅,但至少在刘备生前,二人的作用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司马徽夸大了诸葛亮、庞统的能力,还是刘备时运不佳?具体原因可能较为复杂,有实力不足的原因,也有运气不好的因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还应该在刘备自己的身上去找。

刘备得到诸葛亮、庞统后,对二人的能力深信不疑,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谈话后即对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称?善?,并?与亮情好日密?,认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与庞统初次谈话后亦?大器之?,对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刘备视诸葛亮、庞统为左右手,让他们帮助自己出谋划策。不过从之后的史实看,刘备对二人虽然重视,却未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二人的一些建议常被刘备否决。

先说诸葛亮。刘表去世前后荆州乌云笼照,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刘备没有太好的办法应对。《汉末英雄记》、《魏书》都记载,刘表病重期间约见刘备,愿以荆州相托,但刘备拒绝刘表的盛情,?或劝备宜从表言?,刘备说:?刘景升待我很厚,今从其言,大家一定会以为我薄情,不忍那么做。

劝刘备的这个人是谁史书没有记载,这里应该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诸葛亮已经提出趁机占有荆州的构想,现在岂不是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但刘备没有那样做。

请写出三国演义中各人物的经典台词或者话语

诸葛亮去相亲了,只见一个容貌十分丑陋的姑娘出现在面前。

她脸色很黑,还长着无数凹凸不平的疙瘩,难怪求亲的人都要离去,原来是姑娘长得太丑了。诸葛亮心中当然也有些不快,可是人们都说她有才华,便想试一试。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姑娘都不加思索地对答如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通晓。

诗词、歌赋样样都很精通。这一下,诸葛亮真的动心了,竟不觉得她的容貌难看,他和姑娘越谈越投机,还带着钦佩的口气向姑娘当面求婚。

姑娘问道:“你不嫌我丑吗?”诸葛亮真诚地回答:“容貌只是一个人的外表,我喜欢你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姑娘微笑着点点头,高兴地将婚事应允了下来。

曹操:(误杀友人无悔意)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孔明:(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上方谷困司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草船借箭后贬周瑜)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骂死王朗)“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

一言,诸军静听:昔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

巾之后,董卓、倔、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

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

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

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

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

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

臣与吾共决胜负!”

(破曹真)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

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

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欲知

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嗟尔

无学后辈,上逆穹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洛阳;走残兵于斜谷,

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

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

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

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秦川为平壤,荡

魏国作丘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