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出处_民膏民脂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2 0
  1. 求治国的诗句
  2. 洪迈《容斋续笔》卷一的翻译
  3.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
  4. 有关清廉的诗有甚麽?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却是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乾隆《武安县志》衙署图在大堂前则标有“触目惊心坊”、“圣谕坊”、“天语坊”等名称。尽管名称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据说旧时地方官在上任时,要在戒石铭下举行祭拜仪式,并带领僚属宣读戒石铭内容。戒石铭的设立,对为数不多的奉职守法的官吏,也确实起过积极作用。历史上的包拯、海瑞、况钟、于成龙等,就是由于为民***,伸张正义,勤政廉政,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对于大部分地方官来说,虽也立了戒石,却只是一种欺世盗名的标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贪赃卖法。就拿首创官箴的孟昶帝来说,亲政后,他着力整顿吏治,煞费苦心对下属谆谆告诫,也确实为国为民办了些好事。但帝位巩固下来不久,他骄奢*逸的本性便膨胀起来,整日跑马打球,沉溺于园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恋女色方面,丝毫不比历史上昏君逊色。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国挑选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美女入宫,引起全国的大骚动。不少人家害怕女儿被选中而急于托人说媒,出嫁闺女,时人称为“惊婚”。有孟昶作“榜样”,地方官遂肆无忌惮,赵庭隐久居大镇,积金帛数万,穷奢极欲,营构台榭,役使民夫一日数千人,极尽劳民伤财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岂有不亡国之理?所以北宋出兵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结局。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出处_民膏民脂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己,而他自己却贪酷如故。当时就有人在其戒石铭下又附上四句话曰:“尔俸尔禄,难厌难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难欺,且待临时”。这就是古人对戒石铭的绝妙讽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对戒石铭,“对面警省者能有几人,殊不知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戏曲舞台或**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那样,不管是清官、贪官、庸官、糊涂官,公堂上总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图和“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一类的匾额。但事实却是,古代的大部分官吏是从来不受那些约束的。

求治国的诗句

古时衙门对联考释

衙门是封建社会各级***所在地,是官场和权力的象征;唐大中年间,江西浮梁县衙上有一幅对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此联实话实说,将为官者应有的态度、责任、义务、亲;宋朝时,每个州府县衙的大堂前,都有这样一幅对联:;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太

古时衙门对联考释

衙门是封建社会各级***所在地,是官场和权力的象征。古代的每一座衙门前都贴有一副对联,这些“衙门联”或警诫他人,或明志自勉,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唐大中年间,江西浮梁县衙上有一幅对联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实话实说,将为官者应有的态度、责任、义务、亲民、爱民一一道出,质朴直白,浅显易懂。

宋朝时,每个州府县衙的大堂前,都有这样一幅对联: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是宋太宗赵炅为了劝诫百官勤政为民而亲自书写的,并要求统一刻制在衙门前。虽然赵炅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有人在此联四句下各添四个字,变成了对衙门的讥讽: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下民易虐来的便捉,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明朝时,浙江衙署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天有昭鉴,国有明法。

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这是南宋曾任兵部侍郎的余玠,在入蜀任宣抚使时,写在官署大门上的一幅楹联,以表其治理好四川的决心。

有的衙门对联告诫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打官司。联曰: 得一日闲且耕尔地;

不十分直莫登我门。

元代大德年间,河南内乡县衙前有这样一幅对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

告诫官员为人要诚实,切勿欺天负民。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叫钱亚的藩司参议,要求所属官衙要贴如下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此联以训诫为主,在箴规中蕴含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并要求所属官员要持廉戒贪,清正爱民,写得传神而形象。

清顺治年间,江苏布政使衙门大堂的对联是:

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

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

这是宋权任顺天巡抚时自警之语,意即报效朝廷要像侍奉父母那样真诚,爱护百姓要像对待儿孙那样宽容。

清朝另一名臣曾国藩做直隶总督时,所作劝诫州县官的厅联是: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要求各级官吏,抚胸一想,你们大都来自农村,对待百姓的事要像自家事那样重视;你们平日讲的补过尽忠之道,既是做官之道更是做人之道。此联是曾国藩的夫子之道,也是给部下立的规矩,对下关心百姓,对上忠于君王。作为封建官吏,实在难能可贵。

封建时代,也有为数不少的官员把为政清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清代谢时雨任杭州太守时题大堂联云: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宜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崇宽大葆廉隅。

在现代研究***的学者看来,贪婪不仅是指贪图钱财,贪名(即费尽心机,捏造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想方设法为自己树碑立传)也是贪。谢时雨在几百年前即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

为政清廉不仅要严于律己,而且要严格要求下属和家人。杨福五任漳州太守时题大堂联便是由此下笔:

第一严自己关防,其余则门内家丁,堂前胥吏;

凡百为斯民打算,即此是告天心事,报国经纶。

福建福安县署大堂联云:

什么叫做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为善政?只求狱论公平,难哉。

此联以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式,提出了做好官、行善政的最低标准,使人品出了为官清廉的难处。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受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题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告错人: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也有一些贪官喜欢附庸风雅,借对联来标榜自己。清末,多琪到湖北浠水任县令。他一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某年除夕,他居然恬不知耻在官署悬挂一联:

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蝶飞,只求对头上青天,眼前赤子;

与其民共安此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俨然一副正人君人模样,可是此联当晚就被人改动了几个字,变成:

奉王命来虐是邦,两度蝗飞,哪管你头上青天,眼前赤子;

与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籍,只剩得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揭出他的老底。

洋务运动的主将丁日昌1868年任江苏巡抚时,曾在衙署大门上贴一副楹联:

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

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

此联英气勃发,跃然纸上,从中袒露丁日昌想要一番作为的心声。

虽然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不在少数,但这些风格各异的“衙门联”,却传递出一股弘扬清正廉洁的官德官风的正能量,值得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们引为镜考。

洪迈《容斋续笔》卷一的翻译

孟昶其人,如今知之者恐怕不多。他是五代时期后蜀(934———965)的第二代皇帝,在位三十年,几乎与后蜀的历史相始终。五代是诸国纷争的年代,后蜀又偏处西隅,对后世影响不大,故而今人写通史,于后蜀大抵一笔带过,素少讲孟昶的事迹。其实,这位后蜀皇帝的有些事迹还是很值得一说的。他决非庸碌无能之辈,政治上曾经有过一番作为,且工于诗文。他写的那篇《令箴》,全文九十六个字,字字玑珠,都是倡导廉政的。

文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祀,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要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联深思。”

这篇文章,孟昶当时即颁发到各级地方府衙。“各令刊刻坐隅,谓之颁《令箴》”。宋太宗极为推崇孟昶的《令箴》。继他之后到南宋高宗时,又以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一十六字,“命县长吏刻铭座右”。元代吴人徐元瑞编的《吏学指要》,《令箴》被全文收录。明清两代,许多地方官府的吏员,多有效法者,竖立碑石以为戒,如是足见《令箴》对后世的影响。现遗存周至县委的那节残碑,当属这一时期的物事了。

平心而论,单看《令箴》确有可取之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这样的警句,即使放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故而南宋的洪迈,从《令箴》推论到“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君为可称也”。然而,遗憾的是拿《令箴》去对照孟昶及其周围大臣的实际作为,当会令人大失所望。欧阳修《新五代史》称,“昶幸晋、汉之际,中国多故,而险据一方,君臣多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见到孟昶珠宝装溺器,“椿而碎之,日: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原来,孟昶提倡廉政只是说说而已,或者如《令箴》两字标示的那样,只是规劝地方官吏的。孟昶本人及其七宝溺器,言行之间,截然相反。而且七宝溺器的故事,与《令箴》传得一样久远。

元末朱元璋灭陈友谅,见陈友谅所用之镂金床,立即斥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因此,尽管洪迈博学多识,《容斋随笔》一书说古论道,深为后人所崇仰,但他关于孟昶爱民的说法却是错的,他错在将孟昶之言当做孟昶之行了。中国历史上,但言廉政,几乎代代有之,认真做的,究竟能有几朝几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切切记住孔老夫子的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

搜古索经,俗人克敬知道这《令箴碑》不仅周至县衙有,普天之下的州府衙门也都有过,改朝换代数百年,也许因为离乱,也许因为过时,大都遭遇毁弃,而周至县的这通《令箴碑》能流传至今,其中不知有多少感人故事。俗人克敬多方探访,因缺少文章记载,竟无所知晓。然这一次能碑立县委大院,还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才有人敢把破了的“四旧”,千方百计搜寻回来,赫赫然竖立县委大院,其用心可谓良苦,意义可谓深焉。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

链接:

提取码:yv2u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撰。其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容斋随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容斋续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容斋三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容斋四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容斋五笔》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有关清廉的诗有甚麽?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宽1.28米,厚20厘米。19***年7月叶县修复县衙清理地基时发现大堂前甬道正中有碑座,经考证为戒石碑。明嘉靖《叶县志·公署》有“戒石亭在仪门内”的记载,而修复的叶县县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为明代县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与史实记载吻合。“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为官警句,来自后蜀主孟昶,他自己“骄奢*逸”,却立志整饬吏治,于是在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按史书记载,立戒石铭始于宋代,由宋太祖赵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后,他总结后蜀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后蜀主孟昶《戒谕辞》中四句,令全国各级官员作为诫谕。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国。到了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宋高宗颁黄庭坚所书写的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于座右,以为晨夕之戒。从此,黄书《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流传日广,成为官场上的名言警句。元、明、清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变化。宋人将《戒石铭》碑置于座右,明人则置之甬道,并在碑阳镌“戒石”两个大字,到了清代前期,又将《戒石铭》以碑亭形式移置于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二字也被“公生明”三字所取代,后又将立石改为牌坊,仍照石刻字样书写铭文。《戒石铭》的设置,有取古人“刻于盘盂,勤于几杖,居有常念动无过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对地方官员申明约束,使其感激自励,远罪迁善的一种手段。立于大堂前,使署内人员于出入之间,特别是审理案件时举目可望,以达到时时自省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碑刻,只是一纸空文,挡不住一些官员对利益的强烈欲望,虽然历代有杖责、流放、枭首甚至剥皮等对贪赃枉法者的处罚,可贪赃枉法者依然不少。很多人眼中看的是戒石铭,但心中想的却是声色犬马

孟昶《戒石铭》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包拯《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