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血叩心—哈维与血液循环论,哈维心血运动的理论要点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6 0
  1. 血液循环理论的血液循环路线
  2.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是(  )A.林奈B.达尔文C.哈维D.克里
  3.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4. 为什么说血液循环学说的形成是生理学上的一场革命
  5. 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优秀论文
  6. 血液循环的规律是谁发现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无疑对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以往的科学史研究者往往停留在人文主义启发了人们的思路、解放了人们思想的层面上。杜布斯则提出一种新的见解,他认为崇拜古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显特征。在十五世纪,人们热烈搜求着新的经典原本,每一项新的发现都被当作伟大的成就而受到欢呼。杜布斯认为,科学革命最初的一些巨匠们都是力图恢复古代传统并在这种传统中工作的。他说:“离开了托勒密或盖伦这类知识渊源和背景,就无法理解哥白尼和维萨留斯的工作。甚至一个世纪以后的威廉·哈维还自认为亚里士多德者,并声称受益于盖伦。”杜布斯的观点,如果从思想史或认识史的角度来解读的话,就是说在旧思想和新思想之间往往有一种互相启发的关系,对那些科学巨匠来说,对古人的崇敬并不妨碍他们对古人错误的改正。按照杜布斯的看法,人文主义崇敬古人的本意可能是维护这些权威,然而随着对古人资料的增补和修正,新的观念就出现了,新的科学革命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新的哲学和新的方法的指导下,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他们认为我们根本不能引证古人、希腊人的观点来作为论据。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哈维虽然对亚里士多德和盖伦极为崇拜,但他却主张,无论学习或讲授解剖学,都不应该唯书是从,而应依据实际的解剖;不应从哲人的观点,而应从天然的结构出发。科学家们必须开始建立起关于事实、观察和实验的新范畴。培根的方法本质上是实验的、定性的和归纳的,而笛卡儿的方法则本质上是推理的、机械的和演绎的。当笛卡儿的机械论哲学被应用于人和生物的时候,以前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生命力”的观念就被驱逐到一边。笛卡儿本人的工作在后来十七世纪晚期的医学和物理学派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革命的最初兴起,是与新的科学方法的形成分不开的。从认识的经验来看,新的方法和哲学必然要在传统的摸爬滚打中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近代科学革命的另一促进因素是数学方法的运用。它的最初兴起也是得益于人们对柏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痴迷。数学对音乐的作用是最明显的,所谓和音就是音程中数的和谐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和谐准则,难怪歌德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似乎艺术只要带上数字的特征,就会上升到更加崇高的地位。作为逻辑学家的罗素就说:“对事物中数字结构的理解于是给人以驾驭其周围环境的新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它使人更像上帝。毕达哥拉斯派曾把上帝看作至高无上的数学家。如果人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并改进他的数学技能,他就能更加接近于神的地位。这并不是说人文主义是不虔诚的,或者与公认的宗教相对立。但是这确实表明,当时流行的宗教实践有被当作例行事务的倾向,而实际上点燃思想家想象之火的是古代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学说。这样,在哲学领域内,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气质再度抬头。对人的力量的重视使人回忆起雅典在其力量达到顶峰时的乐观主义。”可以这样说,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最初的科学革命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普勒概括的支配行星运行的数学法则或伽利略提出的关于运动的数学表达式都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伴随着数学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数学本身也有了新的进展。莱布尼茨和牛顿分别发明了微积分,这些方法又很快被当时的科学家们所掌握,成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它的知识大厦都是无数个人添砖加瓦逐渐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有人添加的是更上一层楼的革命性的砖瓦,有人添加的只是作为中间环节的砖瓦。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不知要经过多少思想上的反复、比较、犹豫、试探、猜测;即使在错误的认知模型中,也可能包含有积极因素。盖伦对循环系统的描述就具有这样的特殊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正是通过发现他的著作中的错误而形成了一种血液流动的新观念。盖伦认为,血液形成于肝脏,并从那里流出来,通过静脉而流布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血液含有丰富的自然精气,具有营养身体组织的功能,同时带走废物,被送出来的这部分静脉血液最后流到了右心室。盖伦***定,在左右心室之间存在着毛孔,极少量的静脉血液透过这些毛孔流到了左腔。在这里,这部分血液和来自肺部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命所需要的精气。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维萨留斯否定了盖伦关于心脏的中膈有毛孔的错误观念,从而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和思想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从哥白尼到开普勒,再到伽利略,再到牛顿,我们可以看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一步一步前进的。哥白尼贡献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日心说,开普勒在第谷观测的基础上贡献了行星运行的模型,伽利略通过斜面和摆的实验和思想实验贡献了星体运动的规律,到了牛顿被上升提高为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形成了严密的力学理论。在前面及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说的发展也有类似情况。

沥血叩心—哈维与血液循环论,哈维心血运动的理论要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之,最初科学革命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促进是分不开的。这种促进要从两种意义上来了解,一是它促进了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正是这种研究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传统自然哲学的修正和革新;一是促成了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尤其是数学方法的应用,这是一种深远的影响。当然,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的发展。在那个时代,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培根在《新工具》中就这样说:“再没有比那三项对古人来说一无所知的发明(即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更为引人注目的了。这三项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况;第一项之于文献,第二项之于战争,第三项之于航海,随之而来的是无以数计的变革。从这个意义说,在人类活动中,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都不如这些机械的发现更具有力量,更具有影响。”

血液循环理论的血液循环路线

1661年,即哈维逝世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管道”。这进一步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正确性。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是(  )A.林奈B.达尔文C.哈维D.克里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房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右心室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现早在1800多年前,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129~199)就提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如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向四周涌去,到了身体的四周后自然消失。由于当时盖伦是医学界的最高权威,因此人们认为这是不容质疑的。一直到16世纪中叶,才有人对此产生了质疑。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去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英国人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哈维于1578年4月1日生于英国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在意大利帕多瓦(Padua)大学向法布里修斯学习解剖学.哈维是个观察敏锐的人.有一次,他的朋友被匕首割断了动脉,血液从动脉喷出来,与血液从静脉中平静地流出完全不同.这促使他重新思考血液循环的问题,并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脏及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其理论简述如下: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过主动脉流经全身各处,然后由腔静脉流入右心室,经肺循环再回到左心室.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不息地流动着的,这是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作用.哈维阐明了静脉中瓣膜的真正意义在于防止血液从较大的静脉流至较小的静脉;防止血液由中心部位流向四周部位;只让血液由较小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由四肢、头部等处流向心脏,所以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而林奈用双名法来给植物命名,达尔文的著作是《物种起源》,指出生物进化的规律,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和他人一起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故选:C

为什么说血液循环学说的形成是生理学上的一场革命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教的需要,因而被教***推崇。

16世纪,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这些科学家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去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优秀论文

血液循环学说遭到了宗教迷信势力的强烈反对,《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出版后数周就出现了一股反对哈维新体系的潮流。批评他的人宣称他肯定是疯了,他的行医业务也因此而大大地清淡衰落下来。但不管怎样,哈维的学说可以解释许多以前难以解释的现象,如循环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被毒蛇或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毒素或感染会影响全身。它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医学实践中的问题,如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分布到全身。另外,输血也很快得到了发展。尽管有强烈的反对者,哈维的学说还是逐渐传播开来,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在他生前就相当明显了。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从他的科学思想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哈维以后直到18世纪末,生理学研究基本抛弃了“灵气”之类的观念,出现了许多重视实验的生理学家,实验方法也发展起来。在血液循环研究的基础上,有关消化吸收、营养、生理化学等新陈代谢功能得到了研究,实验生理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哈维无愧为实验生理学的开拓者,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血液循环的规律是谁发现的?

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逻辑思维是具有创新性质与创新功能的思维,是撬动科学发展的思维工具。我们只有培养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为科学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力军,才能促进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路径是高水平的逻辑教学,为此就必须加强逻辑学的学科和教学建设,切实保证和提高逻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6 :574 .

 [5]詹克明,李约瑟.难题与吴大猷疑惑[N].杂文报,1996-11-19.

 [6]葛润林.论***说的逻辑结构及其在思维形式系统中的地位[J].人大复印资料《逻辑》,19***,7:23.

;

血液循环的规律,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最终才得到阐明的。

2-16世纪间,欧洲医学界对心脏与血管联系的认识一直尊崇的是古罗马医生盖仑创立的血液运动理论。

16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在自己的解剖实验中发现盖仑关于左心室与右心室相通的观点是错误的。维萨里因大胆挑战医学圣经而惨遭教会迫害。

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动脉进入肺,再由肺静脉返回左心室,这一发现称为肺循环。塞尔维特已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还没等他把研究继续下去,他就因触犯当时被教会奉为权威的盖仑学说而被教会判处火刑,活活烧死。所幸的是,塞尔维特关于血液循环的观点却被英国医学家哈维继承和发展了。

哈维从事解剖学研究多年,他曾对40余种动物进行了活体心脏解剖、结扎、灌注等实验,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人体尸体解剖。他积累了很多观察和实验记录的材料,并开始怀疑盖仑的血液运动理论。

在深入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后,哈维发现心脏左右两边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瓣膜相隔,它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许倒流。哈维接着研究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他发现动脉壁较厚,有收缩和扩张功能;而静脉壁较薄,里面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单向流向心脏。结合心脏结构,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哈维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这表明静脉里的血确实是心脏血液的来源,而动脉则是心脏向外供血的通道。体内血液的单向流动实验,证明了盖仑学说的静脉系统双向潮汐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哈维的另一个定量实验更否定了盖仑的理论。他进行心脏解剖时,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算,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这么大量的血不可能马上由摄入体内的食物供给,肝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造出这么多血液来。惟一的解释就是体内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他认为静脉血液流到右心室,然后进入肺里,在肺里变成鲜红的血液后流回左心室,从左心室进入动脉血管流遍全身,再流到静脉后回到右心室,完成一个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