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图片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5 0
  1. “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吗?那何以报德呢?
  2.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
  3.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4.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
  5. 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6. 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推行仁道的,仁者爱人,那对自己的仇人,是不是也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呢?所以就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德是恩德,怨是怨恨,如果有人对我有怨恨,和我有仇,对我不好,总想着伤害我、报复我,我还能以道德去报答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种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以德报怨”的人,听起来好像非常地高大上,格局很大,心胸很广,与那些“以怨报怨”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些人相形之下,心胸就太狭隘了,格局就太小了。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那孔子怎么看得呢?

孔子说“何以报德?”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来了一句反问:“那如何报答你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真的是一针见血呀,对你有仇怨的人,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你还用德去回报他,那对你有恩德的人,你还用什么去报答呢?如果用同样的“德”去报答,那就显得不公平了,那就等于是非不分了。

所以孔子接着就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正直,以德报怨不可取,以怨报怨同样不可取,都是过于偏激了,应该以正直的心,来对待那个怨恨我、伤害我的人,这叫以直报怨,这才合乎中庸之道。

也就是说,别人伤害我,我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对等的方式还给他。用现在的话讲,这叫正当防卫,这是合法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才是直心。但我们的心态要正,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偏激。如果说别人稍微冒犯到你一下,你就大动干戈,非要把人置于死地,那就过犹不及了,用现在的话讲叫防卫过当。

当然,别人伤害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计较,不当回事,不放在心上,这也是以直报怨,这是最好的。但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还要装好人,装大度,还用恩惠对待他,那就有点过分了。那帮助过你的人,对你有恩德的人,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生烦恼,甚至对你产生怨气:既然你想做老好人,那好了,以后我也不帮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吧。

所以说要“以德报德”,这叫知恩不忘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美德。帮助过你的人,可以不图回报,可以不计较得失,但你自己一定要记着人家的恩德,一定要想着去偿还,去报答人家的恩惠,这也是“直心”。

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代表了一个人正直、厚道的品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凭良心去做,不要故意造作。别人伤害我,不要装大度;别人对我有恩惠,也不要装看不见。别人对我有怨,最好能忘记,不放在心上;别人对我有恩惠,一定要想着报答。恩是恩,怨是怨,恩怨要分明,不要搞反了。

“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吗?那何以报德呢?

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不排除拿起板砖飞过去的意思!

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以直报怨

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其还以颜色,就是“以直报怨”。我说,这种认识是小人的认识,不是圣贤的观点。

以怨抱怨

“以怨报怨”,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含有以仇视、怨怒对待仇视、怨怒的意思,实为不可取。其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

“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何以报德”也是孔子说的。原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 宪问》。

整句意思是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我以为应以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回答恩德。”

以德报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相关辨析:

以德报怨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报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相对来说,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解释,把“直”解释成对等的东西。

此种解释也颇与辞典相合(存在争议,古代汉语词典中无上文所说意象,但无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说法是对是错,根据词典,可能的意象是“公正合理”,如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是用正直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直译: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正直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注释:直,值,相当的对价,适量代价。直:(zhí)<形>坦诚面对。更准确来说,就是公平。

德:(dé),第一个德,作动词,感激;第二个德,作名词,恩德,恩惠。

扩展资料

引申:

国家是人的集体,属于社会,应该类比适用人际交往关系规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属于社会行为规范,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奉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属于自然界的野蛮角力规则,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建议中国对于蓄意损害中国合理利益的行为追加适量的惩罚。***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百度百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

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吗?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老子讲究“抱怨以德”,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恨,你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回应他,依然对他怀抱着善意。

有人问孔子对“以德报怨”的态度,孔子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却用德行去回应,那么面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你该如何回报呢?

孔子看到了其中的不公平。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对方对你无礼、欺辱你、侵害你的权益时,你应该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线,告诉对方:“我不接受你的做法。”这叫作直。

如果别人对你心存怨恨、排挤挤兑你,那么你只需在不伤害他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就好,不必顾忌什么,直接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如果别人对你亲切友好,帮助你、提携指点你、与你好好相处,那你便要同等甚至更加等地回报给对方、对对方好,这也就是投桃报李。

这跟老子的“抱怨以德”不一样,我对你好,跟你对我的态度无关,这是我自己的需要,是我个人的修养。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也太不公平了。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孔子晚年与子贡待在一起。人到了一定年纪后,会经常发出感慨。

孔子每天都在沉思,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四处游说,希望天下归仁。现在,他七十多岁了,忽然觉得好像没有被人重用过,这一生似乎没能干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有一天,孔子突然说了一句:“没人了解我。”子贡就问他为什么会发这样的感慨,在子贡看来,夫子有那么多的学生,甚至很多国君都来向他请教,为什么还会发出“没人了解我”这样的感慨呢?

孔子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他没有抱怨过老天,也没有埋怨过他人,从底层开始,下学人事,上达天命。能够了解这一番良苦用心的,知道他的修为境界的,可能只有老天了吧。

其一:“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意即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羞耻。

作为君子都有言行一致的美德,说话深思熟虑,行为谨慎符合道德。若口若悬河,夸夸其,而事实上根本不做或者没有做到,都是言过其行、言过其实的表现。所以孔子说,君子以自己的言语超过自己的行为为可耻。主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宁可先做出成绩,也不留在口头讲漂亮话,吹牛皮,要做到言出即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良好的实际效果取信于人,得到大家的肯定。

其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即用公平正直回报怨恨,以恩德来报恩德。

孔子教育人们用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方法对待怨与德。他主张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对比自己坏的人,我们不能以恶制恶,以暴制暴,怨怨相报,这样下去,自己便放弃了做人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对犯错者无所惩罚,而是要明辨是非,应以正直无私的态度去惩罚,使他能改过迁善,用善行弥补过错。对于自己有恩德的人,当然毫无疑问地是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认为做人应该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分清是非,但不能用过分和不及的方法去处理怨,而应以坦荡的胸襟和良好的修养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