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疾风知劲草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5 0
  1. 什么风劲草四字成语
  2.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什么?
  3.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意思是什么?
  4.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什么意思?
  5. 疾风如劲草 什么意思
  6.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7. 疾风知劲草全诗

下一句是:板荡识诚臣。

解释: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

比喻:对症下药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疾风知劲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也作疾风知劲草。

出处:《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示例:被坚执锐,或有其人,~,岁寒方验。(《周书·裴宽传》)

出自《旧唐书·萧瑀传》:板荡识诚臣(板,字亦作版),“疾风知劲草(劲音颈),板荡识诚臣”,出自李世民赐萧瑀诗。

什么风劲草四字成语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代·李世民《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哲理 , 启示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鉴赏

这首诗极富於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佳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创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諡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什么?

1. 四字成语 风劲草

疾风劲草!!!!!!!!!!!!!!!

拼音jí fēng jìn cǎo

典故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东观汉记·王霸传》

释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立场坚定,忠贞可靠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疾风知劲穿长扁短壮的憋痊铂花草

押韵词沾沾自好、携幼扶老、病来如山倒、争多论少、昆山之下,以玉抵鸟、比翼鸟、地不爱宝、传经送宝、铮铮佼佼、冒名接脚、。

年代古代

英文theforceofthewindteststhestrengthofthegrass

法语c'estl'épreuvequirelèvelaforced'ǎme

成语故事新朝末年,全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皇族刘秀与刘演联合起兵,王霸前来投奔刘秀。更始帝刘玄借故杀了刘演,刘秀只好带兵进军河北,一路十分艰难,只有王霸始终如一跟随他。刘秀感慨地说:“只有在迅猛的风中才看出坚韧的草。”

示例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 《周书·裴宽传》

2. 什么风劲吹四字成语

疾风知劲草

发音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释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 《后汉书·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尽草。” 疾风知劲草的故事

示例 俗语说:“疾风知劲草。”经过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人们对于前进的道路是看得更加清楚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峻青《瑞雪图》)

近义词 烈火真金

疾风劲草

发音 jí fēng jìn cǎo

释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 《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示例 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周书·裴宽传》)

3. 什么风劲吹四字成语

疾风知劲草发音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释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 《后汉书·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尽草。”

疾风知劲草的故事 示例 俗语说:“疾风知劲草。”经过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人们对于前进的道路是看得更加清楚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峻青《瑞雪图》) 近义词 烈火真金疾风劲草发音 jí fēng jìn cǎo 释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出处 《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示例 被坚执锐,或有其人,疾风劲草,岁寒方验。

(《周书·裴宽传》)。

4. 带有草的四字成语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香草美人、

草长莺飞、

结草衔环、

拈花惹草、

草菅人命、

打草惊蛇、

寸草春晖、

奇花异草、

草莽英雄、

风吹草动、

惊蛇入草、

依草附木、

斩草除根、

琪花瑶草、

寸草不生、

风行草偃、

草草了事、

一草一木、

草创未就、

野草闲花、

草行露宿、

十步芳草、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意思是什么?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板荡识诚臣”。

这首诗是明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赐萧瑀》。

原文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意思是说: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李世民”这个名字取意“济世安民”。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一生中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元日》、《咏雨》、《饮马长城窟行》、《守岁》、《初夏》、《除夜》等等。以这首《赐萧瑀》里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最为有名,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什么意思?

意思: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出自唐朝李世民《赠萧瑀》,原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

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语出唐代李世民《赐萧瑀》诗。意谓只有经过疾风的考验,才会知道什么是劲草;社会动荡,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二句诗说明危险和困难往往能够真正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和品质。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

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疾风如劲草 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原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出处:《全唐诗》——唐·李世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高祖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交给了李世民。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

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百度百科——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来形容政治人物的忠贞不屈,其实此话是大可玩味的。这句话来自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首诗《赐萧禹》,原文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所谓“板荡”指的是政局变动或社会动荡不安。诗中的“劲草”指的是萧禹。李世民为何要赐萧禹这样的一首诗呢?是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与他哥哥太子李建成已成水火不容之势。当时唐高祖李渊为立嗣之事正举棋不定,是萧禹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所以才得到了李世民如此高的评价,并将他列入了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画图于凌烟阁中。

那么,这个萧禹又是个什么样的“劲草”呢?他可是大有来头。他的高祖就是南朝梁朝的开国之君萧衍。他的曾祖父,便是编纂了著名的《昭明文选》的梁太子萧统,由于死得早未能继承君位。他的祖父萧察,是萧统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可以成为梁朝国君的,可惜未被萧衍选中,一气之下,单挑门户,另立了小朝廷,是为后梁,萧察便成了后梁皇帝。萧禹的父亲萧岿,继任为后梁明帝。这个小朝廷,自然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后来只得归顺了隋文帝。萧岿将自己的女儿,即萧禹的姐姐嫁给隋文帝为皇后,这位皇后便是隋炀帝的母亲独孤氏,而萧禹本人则又娶了隋炀帝的姐姐为妻。这里虽然辈分乱了点,但说明后梁归顺了隋朝之后,身份仍然是高贵的。在梁朝,萧禹是地地道道的天潢贵胄,在隋朝,他又成了真真切切的皇亲国戚。由梁到隋,萧家丧失的是江山社稷,保留的却是贵族血统。到了***,萧禹归顺了李世民,成了李世民登基的功臣。“劲草”之意何谓,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萧禹的经历来看,所谓“劲草”的特性,就是能够随风倒而不怕折腰。低头算什么,只要能傍得上强硬的后台,能够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存铺平道路,什么事都可以做。这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劲草”为坚贞的含义,实在是相去太远了。

即使是按李世民“板荡识诚臣”的喻义来理解“劲草”,这种诚臣也无非是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出对某一方的忠诚而已。但是,正如劲草不能止息疾风肆虐一样,诚臣也绝对无力制止“板荡”的平息。李世民对萧禹的褒奖,称他为“劲草”和“诚臣”,仅仅是由于他在皇权的争夺中,站在了李世民的一边,是对他站对了队的一种感激之言。其实就李世民而言,萧禹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对萧禹的总体评价并不高,认为萧禹好进谗言,经常对宰相房玄龄和魏征等人妄加褒贬,并多次对萧禹进行批评,以至于萧禹大闹情绪,声言要出家。但是当李世民同意后,他又反悔了,说:“臣细思量,不能出家。”招来李世民一顿呵斥,说他:“弃公就私,未明显隐之道;身俗口道,莫辩邪正之心。”口气严厉,最后将他贬出朝廷。

其实细思,面对强势力量、至高无上的君权、所向无敌的军力和沆瀣一气的邪恶,“诚忠”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那些可以随风倒、能折腰的“劲草”方可生存下去。这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刚好相反。人们对那些在政治活动中,能够确信自己所信奉、所坚守是正确的,即使压力如山、黑暗如磐,也挺直了腰、高昂着头的人,给予无限的敬意。这不应理解为对某人的效忠,而是对普遍价值的坚守。

疾风知劲草全诗

翻译为:只有在猛烈强劲的大风中才能识别出是不是挺拔坚韧的草,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子。

心里只有勇敢无智谋的人怎么会懂得为社稷献身的忠义之理,而智勇双全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爱国爱民的仁爱之心。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_为宰相。但由于萧_性情过于刚直,李世民把萧_改任为太子太傅。而萧_毫无怨言,尽职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在贞观九年时封萧_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赞赏他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扩展资料: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

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_。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_。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参考资料:

赐萧__百度百科

“疾风知劲草”全诗如下:

李世民《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赏析

《赐萧瑀》第三、四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的意思是说:一个孤勇之人,他可能没有读过书,并不懂得圣贤书中的“仁”。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内心天然就存着“仁”。

第三句的“仁”,指的是儒家在吸收《易》学思想后衍生出来的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准则。第四句中的“仁”,当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这是一种先天存在的自然规律。儒家的“仁”,本来就是对《易经》中“仁”的阐释,因此前者必须是合乎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