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刀霜剑严相_风刀霜剑严相催指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3 0
  1. 解读林黛玉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2.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是什么意思?
  3. 求红楼梦里葬花吟全词 并求解释
  4.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是谁
  5.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是谁唱的

这句诗出自葬花吟。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

风刀霜剑严相_风刀霜剑严相催指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解读林黛玉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要回答黛玉诗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指向什么,需要了解她写这句诗时的背景,包括心态。

这句诗出自黛玉的《葬花词》,是哭成的一首长诗,而且是边哭边葬花。黛玉为何要哭着去葬花?

我们来看看她的行为背景。

在葬花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因宝玉百无聊赖,袭人担心他大白天睡觉对身体不好,把他赶了出去。宝玉信步来到了潇湘馆,隔着窗偷听到黛玉叹息着说了一句《西厢记》里的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句极具暧昧意味的词,表达的是相思难耐。宝玉听到这句词,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西厢情境,对着紫鹃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就是***裸的调戏了,于是黛玉马上变脸,哭着说要去告诉舅舅。

正在这个关头,宝玉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走喝酒去了。

宝玉属于过后就忘的个性,这一走,就把这件事给忘了。黛玉却属于什么事都藏心里的个性,一直想着这件事没有个结果,又担心宝玉被贾政训,于是打听着傍晚宝玉回来了,便去怡红院探望。这一探望,就探出事了。先是看到宝钗先她一步进了怡红院,等她再去时,被晴雯挡在了门外,而且是用宝玉的名义:“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于是,爱想象的黛玉,听着宝钗宝玉的笑声,开始了想象:“毕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缘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认定宝玉是故意的。

这个阶段的黛玉,正因与宝玉共读西厢而进入了儿女情的状态,即恋爱的初级阶段。宝玉的这种行为,非常具有杀伤力,足够抹杀黛玉所有的骄傲。于是,黛玉的伤感开始延伸,想到了父母双亡,想到了寄人篱下,想到了无依无靠。这一想,就把自己想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敌人。

正是在这种情境和心态下,哭了一夜的黛玉,在姐妹们都高高兴兴过芒种节时,她避开众人,独自去葬花,把一腔悲戚都发泄了出来。

在她的《葬花词》中,黛玉以花自喻,花的特点是美而娇弱,禁不起风霜。芒种节正是花神退位的日子,代表着花落飞红,属于花的季节到了结束的时候。这本是自然现象,黛玉睹物伤情,联想到自己,觉得自己就像这些落花一样,饱受风霜的摧残,才不得不纷飞飘落。

因此,在她的词中,把环境中的所有人,包括最疼她的贾母和宝玉,都归为风刀霜剑。这正是她多心的体现,也是她的病因,太容易伤感和联想。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性格不好,爱哭,作,说话刻薄,还爱使小性儿。

会这样想,因为你没有处在黛玉那个位置。她的处境如此,自己没有话语权,父母双亡,没有人能为她操持幸福,且吃穿用度全得投靠贾府。侯门深深,贾府本就是一个人心和关系深不可测,需要处处小心谨慎才能存活的地方,生存尚且艰难,婚姻?更没指望了。

所以黛玉自从第一天进贾府,就“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个字,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昨晚重温了一遍八七版红楼梦,致敬经典。

老版古装剧的良心,就在于它不仅是在讲故事,也在呈现古代的生活,不止是把镜头对着角色,还展开了书中没有铺陈的画面。

第一集,林黛玉初进贾府

这个时候,林妹妹刚刚丧母,父亲又病重把她寄居到外祖母家,从姑苏做一艘船去投奔远房亲戚。从此天涯沦落人,前途未卜,风雨飘摇。

一叶孤舟,江河寂寥,河岸两畔衰草凄迷。

河畔两岸有村妇在洗衣服,更远处田野里有放牛娃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

一副写意的水墨画,也是黛玉的第一视角,在她眼中眼中放牛娃、村妇都比她快乐、自由。

终于来到金陵城,这里熙熙攘攘,繁华如织,大街上热闹的很。沿途叫卖的商贩,瓜果林立;卖小玩意儿的;街头眉目英气,耍刀弄枪的杂耍少女,围拢一群平民,簇拥着叫好的、鼓掌的,络绎不绝。

烟火俗世的生活,只能隔着帘子远远望上一眼,轿子匆匆,一刻不停的带她走进荣府街。

人流声、喧哗声、喝彩声都退了下去,整条街没有一个闲杂人等,鸦雀无声。只有看门的小厮,和门口清冷又肃穆的大石狮子。

?“原应叹息”三姐妹

为什么荣国府不开正门,只能从侧门进入?

因为正门只有迎接重要人物的时候,才会开放。比如贵妃贾元春省亲。

来到正厅,黛玉见过三姐妹这一幕:

贾迎春,在三个姐妹中穿着打扮是最土气的。戴着半红不紫的头花,穿着色彩俗艳的衣服,黛玉见她,就像见过一位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大姐姐。

迎春是一个憨厚老实的木头人,原著中对她的描述:

然后是贾探春,剧中,两个人互相打量,眼神中都有探究和剖析的味道,也有保持着距离的客套。

原著对探春的描述:

黛玉和探春都有才华,但是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黛玉是寄人篱下,才华藏而不露,探春是带刺的玫瑰,锋芒毕露。 两个人在之后的生活中,也几乎没有过交集。

第三个是惜春,原著对她笔墨最少:

但是剧中,黛玉和惜春见面,和探春大不一样,两人先是相视一笑, 然后走过去就拉住小手,一见倾心的样子。

惜春出镜率虽然不高,但是孤僻清高的性格和黛玉差不多,连惜春的结局,与青灯古佛相伴,命运也差不多。

电视剧展现了黛玉和惜春一见面的惺惺相惜。

为什么两个舅舅都避而不见?

见过女眷之后,贾母让黛玉去见一下舅舅。

贾府的男性出场很少,这两个舅舅都像是约好了似的,避而不见侄女。

但其实贾政正在会客室,接待把林黛玉护送到金陵的贾雨村,他不重视黛玉吗?并不。

其实这是大户人家的礼节,外戚女眷到家里来,即使是亲属,也要避嫌。

所以两个舅舅都找了个借口,推辞不见。林黛玉初次来到贾府,正式见过的唯一男性,就只有贾宝玉。

为什么邢夫人要苦留黛玉晚饭?

贾母提出,让人带着黛玉去见两个舅舅,主动这揽活儿的,是邢夫人。

邢夫人为什么这么热情?只是想要讨好老太太吗?

并不。而是另有深意。

贾府规矩这么森严,按照等级制度来说,黛玉是不是应该先见过王夫人和贾政,再去邢夫人贾赦那边请安?

但是邢夫人是先急吼吼的带着黛玉走偏门,先去了自己家,剧中黛玉有点诧异和犹豫,但还是上了轿子。

邢夫人一路上对黛玉多加告诫,其中说了两回——“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别外道了才是。”

这显然也是邢夫人在贾府的生存之道。

黛玉只是略坐了一会儿,跟邢夫人客气一下,就要告辞。邢夫人苦留晚饭,原著最精辟的就是这一个 “苦” 字。留你吃晚饭,一次推辞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死缠烂打,苦苦挽留.....

以前我也看不懂,邢夫人为什么要这样,她和黛玉关系很好吗?并不。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没有推辞,就在邢夫人家吃晚饭了,因此没有去见过贾政和王夫人。贾府其他有权有势的长辈会怎么看她?刚进贾府,就给留下不懂礼数的恶名,今后在贾府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这个刚刚踏足贾府,什么规矩都还不懂的小娃娃,又正好是最高掌权者贾母最宠爱的孩子,等级仅次于宝玉,邢夫人没办法留宝玉在家吃饭,留个初进贾府的黛玉还是有点把握的。

黛玉如果拒绝邢夫人,显得不近人情;如果接受晚饭,后果更严重,左右不是,所以邢夫人给她挖了一个大坑。

从黛玉礼貌得体,婉言谢绝邢夫人那一刻,就可以看出她的洞悉世事和冰雪聪明了。

为什么王夫人阻止黛玉接近宝玉?

王夫人从一开始,对宝黛婚事就是拒绝的。

一见面就跟黛玉说得清楚明白,我有个儿子,喜欢拈花惹草,是个混世魔王,姐妹们都不搭理他,你也不要去招惹他。

但其实,宝玉从小就在姐妹圈子里厮混,和姐姐妹妹关系最好,王夫人又不是不知道,所以一开始就诓骗和警告黛玉,不要招惹我儿砸。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很快就输给了贾母。

贾母安排黛玉住处时,把宝玉都撵出去住了,把宝玉原先的屋子腾出来给林黛玉住,足以可见贾母有多疼爱黛玉了。

宝玉央求贾母,就在屋外面的隔间里住也挺好的,贾母居然同意了。

黛玉初进贾府也不过六、七岁,宝玉也不过七、八岁,本来等到他们大一点,贾母也考虑到男女避嫌要分开两位,但是直到他们住进大观园之前,宝黛二人都是住的最近的。

那么王夫人为什么要阻止宝黛?我从人物关系图里,看出了一点端倪!

可以看出,王夫人是王家的人,薛宝钗也是王家的人,薛宝钗的妈妈薛姨妈又是王夫人的亲姐妹。

从亲疏远近来说,亲姐妹的女儿当然比小姑子的女儿要好一点,但这里是贾府,我相信王夫人更看重的,是一场政治联姻。

如果宝玉和宝钗结婚,那么权势就彻底从贾家抽离出来,移花接木到了王家和薛家,显然这一幕是贾母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贾母撮合林黛玉和宝玉,不仅黛玉是她极为疼爱的孙女儿,还有可能因为,林黛玉是贾家的人。

一场政治婚姻的悲剧性,从故事一开始就种下了因。

为什么王夫人要问凤姐月钱的事?

在黛玉初见贾母的时候,王夫人忽然没头没脑的问了凤姐一句:

月钱放完了不曾?

凤姐是什么人?王夫人的心腹,又聪明又世故。立刻就知道王夫人这一问,是想在婆婆跟前表示一下自己对黛玉的上心。

就算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作为长辈,作为贾府执掌的大当家,该办的事都得留心去办,不能让林妹妹初来乍到就礼数不周。

王夫人问凤姐月钱放了不曾?这里的月钱,就是每个月贾府给**的俸禄,说明林黛玉来贾府不是客人,而是要当作**同等对待的,所以她的月钱也和**们一样。

凤姐说这月的月钱已经放完了,意思就是林妹妹的月钱要等到下月了。

然后又道出了,要给林一匹缎子来做新衣服的事。

这配合的一唱一和,在贾母面前不经意就表露了自己对黛玉的暗中关切,也想让黛玉安心,把贾府当自己家一样。

在贾府,一开始掌管贾府事务的人,是贾母,再后是王夫人,现在王夫人抽身退居二线,把这些琐事交给了凤姐。

但是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贾府最高掌权者,一直是贾母。这个看似不干涉下事,但心里都明镜儿似的史太君。

为什么黛玉吃饭要观察别人?

见过所有长辈后,到了吃晚饭的环节,黛玉和贾母、三姐妹一起用饭,一顿饭吃的如履薄冰。

先是位置不能随便坐,在大家族里,什么人坐什么位置,什么人先动筷子都是有规矩的。所以黛玉站着,等到贾母唤她坐下,说两个舅母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人,理应该坐这里。才坐下。

然后吃饭,对着满桌精致菜肴,也没有心思吃,要懂得审视夺度,观察这里吃饭的规矩。

先端上来的茶,是漱口用的;然后洗手,擦手;后端上来的茶,才是喝的。道道工序,流程繁复。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是个傻白甜,少一个心眼儿,丫鬟端上来一口茶,就先喝了,会是什么效果?怕不是丫鬟要在旁边笑死了吧。

所以,这一顿饭吃得真是很累。

吃完饭,还要陪伴众姐妹们,陪着老太太一起说说闲话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

所以,之后宝玉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马上改口说:不曾读, 些须认得几个字。

为什么要改口呢?不想在其他姐妹面前,太显露锋芒,也不想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第一天尚且如此,之后多年的生活,用黛玉自己的话来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侯门深似海,表面华丽,内心苦楚,过犹不及。

从六、七岁开始,就不得不每天每时每刻处处小心防备,才能在贾府存活。

即使换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去试试,估计也三五天大出血,半辈子郁郁寡欢,更何况林黛玉本来就体弱多病,一身不足之症。

林黛玉确实常常哭,但她每次哭,都不是毫无来由的哭,再加上她是绛珠仙草的转世,有“还泪”的说法,所以到了贾府之后,眼泪就没干过。

另一方面,黛玉的刻薄小性儿,也像是为自己涂上的一层保护色。若不是因为这层孤高,若不是因为还有贾母罩着,若不是因为她冰雪聪明识时务,时时刻刻活得谨慎小心,估计早就被抽扒得皮都不剩了。

贾府三位名门正经的**主子,都不一例外被婆子下人欺压过,何况是一个外戚投靠来的林黛玉呢。

所以她只能端起一层清高的架子,在作派的保护层下,安然栖身于夹缝之中,躲进一个诗书字画、不问世事的小世界。可惜贾府盛极而衰,贾母一走,黛玉仅存的靠山也没了,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集,完

求红楼梦里葬花吟全词 并求解释

意思是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这两句诗出自《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节选原文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译文: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扩展资料

诗词典故

黛玉创作《葬花吟》的背景,是缘于她和宝玉间的一场误会。那日晚饭后她去怡红院探视宝玉,不料门里的晴雯没听出是黛玉,这小丫头性子一上来就是不开门。后来黛玉发现,此时宝玉和宝钗正在院内,从而引发一场误会。敏感的黛玉联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悲戚之情油然而生。

黛玉由满地的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触景伤情,唱出一曲令人肠断的《葬花吟》。从诗句上理解,它表现的是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表达了她坚持清高、洁净的品格,也预示了她最终“花落人亡两相不知”的结局。

可是黛玉葬花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进行的,而且这个日子,被作者一再强调,正是清军入关后,以多铎为首的清军在扬州城进行屠城的日子。曹公在***里点明,黛玉葬花是因为四月二十五日晚,她去找宝玉不得入门,造成误会后,第二天有了黛玉手持锦囊和工具,悲痛葬花的情节。

而依据史料记载,弘光元年(15年)四月二十五日,是清军攻陷扬州的日子,也是著名的史可法被俘就义的日子。从这天起接连十日,多铎带领清军在扬州城内疯狂屠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为历史上上“扬州十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是谁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释义: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5月28日—约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2月12日),清代***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赏析:

黛玉葬花起于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在大观园沁芳闸桥边桃花下偷读西厢,正读至落红成阵处,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他满身满书都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故兜了花瓣抖向池内,让他们随水流出闸去。

正踟蹰将地上的花如何处置时,肩锄挂囊,手拿花帚的黛玉来了,将花扫了装在囊里,送到畸角上的花冢埋掉,接着上演了共读西厢一幕。

其后一回贾政将宝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往怡红院去探视,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故在别处停一会儿后再往怡红院,不料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恰在进退不定之时,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之声,黛玉哪受得了此气,回去一夜不曾睡得安稳。

次日一早与宝玉见面,宝玉便说:“好妹妹,你昨日可告了我不曾?叫我悬了一夜心。”恰与黛玉疑宝玉因为恼她打小报告故不肯开门相符,气愤委屈之下便偷偷来至葬花处吟唱《葬花吟》。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黛玉则是“情情”,意为宝玉将感情倾注于无情之物,即博爱万物,而黛玉则是将感情倾注于用情的人。

《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变成了漫天的花雨,褪尽了娇艳的红艳,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谁去怜惜她们呢?柔弱的蛛丝飘荡在春日的台榭前,几时被风吹散呢?还有那飘零的柳絮扑进绣帘,是在乞求闺中人的怜惜么?

自古以来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诗词中常用此手法。《红楼梦》中的花与人也是对应的,牡丹对应宝钗,芙蓉对应黛玉,海棠对应湘云,杏花对应探春,老梅对应李纨,并蒂花对应香菱,桃花对应袭人,另外晴雯号称“芙蓉仙子”。

由此诗中的花当指大观园的女儿们,花儿的凋谢也预示着她们的逝去。世人对待她们的消逝也如同对待花儿一样,谁会来惜取将残的红颜呢?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的生命不过昙花一现,花开过后便要迅速飘落,任那些曾欣赏她们的人践踏,芳魂艳魄都将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缕尘香。

“有谁怜”隐含了一段答语,世人春风都不懂得怜惜落花,对她们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懂得怜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称绛洞花主的宝玉也不懂,将残红付与无情的流水,岂知流出大观园后便会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践踏更为悲惨。

游丝之软,游丝之弱,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诗书之家,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样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不正如檐下飘荡游丝么,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斩断。仅凭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那份爱情维系着生命,怎经得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

“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同样的忧伤,同样的命运,同样的还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第二节转而写人。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许多版本的“无处诉”作“无释处”或“无着处”。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柳叶和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却不管桃花的飘零,李花的纷飞,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闺中却无昔日的葬花人。读至这里,不禁萌生对柳絮榆荚的厌恶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无情,我们又何必去怪罪柳丝榆荚呢?在这个世道上,多数人都是只顾自己能够芳菲百年,哪管别人的死活。

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难寻。此节连用两层对比,前两句柳丝榆荚的芳菲与桃花李花的飘零对比,后两句将人与桃李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四节转写燕子。前一节已言桃李不如柳丝榆荚,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极,因此将视角植物转向梁间飞燕。燕巢飘香,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却恼燕子无情,本节之妙正在于此。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衔花筑巢的结果,怎能不让惜花的黛玉生恨。

情由景发,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节之问,重拾上文之悲。

第五节写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霜无情地摧残花枝,艳丽的芳华能有几时呢?一旦飘落便化作香尘,再也无处寻觅。风似刀,雪如剑,最后着一“逼”字,尤显残酷无情。这样的日子令人望而却步,更何况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岁岁不改。

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为风刀霜剑无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时时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脱不了命运之剑,最终还是伤痕累累地逝去。

第六节写葬花之人。黛玉独自一人,手把花锄,边哭边葬,读来无限悲伤,最后一句“洒上花枝见血痕”更是断肠之语。许多版本将“花枝”误作“空枝”,所谓“花之颜色人之泪”(释义:花之颜色乃泪染成),不必洒上“空枝”后见血痕。

这日本是饯花节,大观园的其他女孩都在庆祝,而黛玉避开他人,独自至花冢前默默洒泪,这本已悲,竟又血泪,令人心痛。想当年娥皇女英哭于九嶷,血泪洒于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后又于潇湘之间投水自尽,号为湘夫人。黛玉潇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泪,染红花枝,想至黛玉死时,其院内亦尽是斑竹。

第七节转而写景。日已黄昏,杜鹃无语,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温之被,尽是黛玉想象之境,如此凄凉之境恐怕也只在想象中才有。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国亡之后甚是悲痛,死后魂化为杜鹃鸟,悲鸣是滴出血来。

这里黛玉自比杜鹃,紧应上节之血泪,亦叹自己命运之悲惨。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时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见情,传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复,循环不绝。

第八节是黛玉的自问自答。短短四句,三问三答,十分精练,却用口语写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平白如话,妙不可言。此节终于跳出了前面愁惆悲惨的氛围,微微带些伤愁,更多的则是黛玉的活泼,让人稍稍有点喘息之机。

第九节写幻境。在怜春恼春之后,黛玉又回忆起了昨晚之事,所谓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儿哪有灵魂,鸟儿哪有精灵,黛玉怎能听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与鸟魂都难以挽留,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挽留呢?问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他们虽然无语,却已给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无法挽留的亦是自己。

第十节写心愿。前两句豪情万丈,要生出双翼,随花飞出禁锢自己的大观园,飞到那无愁的天尽头。后两句笔锋顿转,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尽头哪有埋葬鲜花的坟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坟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终于想到了逃避,欲逃离苦海飞向无忧怎么可能呢?只能用云天尽头无香丘来蕴藉自己。

第十一节以死明志。这一节是对“风刀霜剑”的控诉,是宁肯葬身黄土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挣扎和抗拒。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竟以死来保卫自己的真率纯洁,免受玷辱,足以对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前一节以来,***一路高涨,至此达到巅峰,格调十分悲壮。“质本洁来还洁去”(释义:让它冰清玉洁来也冰清玉洁的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释义: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的芙蓉。

第十二节葬花葬奴。花儿飘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锦囊,掩以净土,葬花人死时会有谁来收葬呢?人不如花,这就是宿命吧。“痴”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为痴,在污淖前坚贞不屈,因为痴,以泪还恩,至死不悔。

第十三节花落人亡。此节是对上节的回答,未卜侬身何日丧?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花已落人已亡,什么都不知了,还问这个干什么呢?

《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写作背景:

1、爱情表露

与黛玉同看《西厢》,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的崔莺莺,这 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表露。

2、委屈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唯恐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

有尊严的大家**,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词艳曲”来“欺负”自己。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有所减少。

3、无奈

在《葬花辞》中,有这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4、葬花以自我安慰

在越剧**《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安慰。

思想价值: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释义: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释义: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释义: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百度百科——葬花吟 (《红楼梦》中诗)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是谁唱的

您想问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谁吗?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出自《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意思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残着花枝,是针对林黛玉的悲惨身世和她本身的感情没有归宿来感叹的,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所以这句话说的是林黛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是中国民歌军翻唱的《葬花吟》,原曲出自《红楼梦》这一句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QQ音乐可听。

歌手简介:

个人信息杨军,爱好音乐,以翻唱中国民歌,经典音乐为主,业余爱好,希望大家喜欢,愿通过qq音乐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朋友。

歌词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