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赴会是什么意思,单刀赴会的赴会指的是谁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2 0
  1. 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
  2.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
  3. 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谁?空城计呢
  4. 三国著名将领关羽赴宴典故分析
  5. 单刀赴会主人公是谁?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出自《三国演义》。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

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痴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单刀赴会的赴会是什么意思,单刀赴会的赴会指的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改编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反面教材。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汉、东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谁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

单刀赴会是鲁肃,并非关羽。

单刀赴会来源

要从刘备和孙权争荆州说起。荆州是南北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原先刘备算是从东吴借了荆州,到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取得益州后,第二年孙权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要还荆州,刘备不答应,推多说:“我正要去取凉州,待凉州到手,就将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孙权知道这是故意拖延时间,就派吕蒙等领兵二万去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另派鲁肃领兵一万,屯驻在巴丘以御关羽。孙权自己驻军陆口,负责指挥调度。吕蒙等攻打三郡时,刘备领军到公安,派关羽三万兵马到达益阳,和鲁肃军队形成对峙局面。

鲁肃在当年借荆州给刘备时,曾以吴蜀联盟的道理说服孙权,如今双方为荆州问题摩擦越来越大,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鲁肃却仍坚持双方联盟的基本观点,尽量想消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他约关羽会谈,双方各按住兵马不懂,只是诸位将军单刀赴会,关羽表示同意。

鲁肃手下部将恐对方又变,权鲁肃别去关羽营地赴会。鲁肃说:“今日之事,应先讲清道理。再说刘备情有欠负。是非未决,关羽怎么敢对我动手,!”者表现出鲁肃有胆有略,有勇有谋,不已个人安危为虑,而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

到了关羽营地,鲁肃就提出归还荆州的要求,关羽说道:“赤壁之战,刘备亲临行伍,侵不卸甲,戳力破曹,岂能是徒劳一场!如今立足荆州不久,你怎么可以以就此收回去呢?”关羽这话口气当然是毫不示弱的。鲁肃听了,回答到:“不然。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联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再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曲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鲁肃的这番话直说得关羽无言以对。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

关羽前往东吴单刀赴会平安而返。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话说关羽奉命镇守荆州,当时吴国的大将为鲁肃,鲁肃从大局着想,因此和关羽的关系处理得不错。可是关羽镇守的荆州是从东吴借来的,因此吴国的孙权总是催鲁肃想办法把荆州要回来。鲁肃是个忠厚的长者,不好意思开口要,但是国家大事必须放在首位,于是鲁肃就想了个办法来找关羽索要。

鲁肃深知关羽不是个好说话的人,必须想个计策来对付他。鲁肃于是就发请帖给关羽来赴宴会。关羽当然知道这是吴国的圈套,可是他为人非常骄傲,因此觉得龙潭虎穴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是“江东群鼠”!关羽慨然应允。

鲁肃把关羽接到了吴国的地盘,然后亲自敬酒关羽,过了一会就问关羽,何时还借的荆州。关羽还没发话,他身后的周仓突然问鲁肃,借的东风什么时候还。鲁肃没想到周仓会这么问,于是***起来。

埋伏的士兵突然冲了出来。关羽突然大喝一声,拔出宝剑,骂周仓说:“我们说话,你敢插嘴!”***装要杀周仓,鲁肃连忙去劝关羽,关羽突然把剑架在了鲁肃脖子上,鲁肃和江东的人都吓得变了颜色。关羽就这样架着鲁肃来到了江边,然后上了船回到了荆州。

关羽有哪些称号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历史上单刀赴会的是谁?空城计呢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在三国故事里关羽为了荆州之事答应与鲁肃会面,在这种过程中关羽一个人单刀赴会是所指为了得到敌军有价值的信息,他充当卧底,单刀赴会,深入敌军内部,这就是单刀赴会意思。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1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让诸葛瑾去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兵攻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

 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关羽为了荆州之事答应与鲁肃会面。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

 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继续维持。

单刀赴会是指什么2

  单刀赴会是什么意思

 拼音:dān dāo fù huì

 解释: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赴:去,到,前往。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看鲁肃如何近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褒贬:褒义词

 英语:start a solo run

 单刀赴会的`近义词

 孤军深入 单枪匹马 孤军作战

 单刀赴会的反义词

 群策群力 蜂拥而至 同心协力 并肩作战 通力合作 集思广益

 单刀赴会造句

 为了得到敌军有价值的信息,他充当卧底,单刀赴会,深入敌军内部。

 赵北欧带走了萧,方为雄察觉到凶险,再一次逞英雄本性,单刀赴会从赵北欧手中救下萧鱼。

 赵警官为了解救人质,下令包围住歹徒的警察们立即散去,单刀赴会去和歹徒谈判。

  担惊受怕是什么意思

 拼音:dān jīng shòu pà

 解释:提心吊胆,又惊又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自: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示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一回:“休听那***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褒贬:中性词

 英语:feel alarmed;be in a state of anxiety;remain in a state of ***rehension;fear ;

 担惊受怕的近义词

 胆战心惊 坐立不安 提心吊胆 心惊胆战 提心在口 惶恐不安 忐忑不安 忧心忡忡 坐卧不安

 担惊受怕的反义词

 坦然自若 泰然自若 镇定自若 逍遥自在 怡然自得 洋洋得意 悠然自得 处之泰然 高枕无忧

 担惊受怕造句

 他偷了东西后,坐在家中担惊受怕,心里惶恐不安。

 小明出门将近一年了,最近几个月一直没有联系上他,家人都为他担惊受怕。

 在外打工过活,代价是多年生活飘忽不定,担惊受怕,难能富裕。

 许多学习差的同学,每当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就会担惊受怕,面红耳赤,生怕答不上来。

三国著名将领关羽赴宴典故分析

从评话、宋元戏曲直到《三国演义》以至近代戏曲,都突出了关羽单刀孤胆、机智勇敢的凛然正气,而鲁肃在他的反衬之下,却成为一个尴尬被动,窝窝囊囊的人物了。但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所谓“单刀”,并不是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而是赴会的将军们(双方各有数人)各带一把佩刀。赴会的地点不是陆口,而是益阳。当时关羽和鲁肃的军队在益阳(今湖南益阳市)相拒。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单刀赴会主人公是谁?

关羽赴宴

关羽赴宴这个故事的正确说法应该叫“单刀赴会”,是三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

关羽单刀赴会剧照

根据中国古代普遍认可的“宴无好宴,会无好会”的潜规则,关羽赴的这场宴,自然也不会是一场欢乐派对,确切的说,是一场杀机四伏的关乎领土谈判的餐会。刘备借荆州之事发生不久之后,鲁肃奉孙权之命宴请作为蜀汉外交大臣的关羽,想借机索回荆州 *** ,关羽心中有数,自然也有所准备,于是一个人提着青龙偃月刀霸气赴会,在心理上给对方来了一记有效的“战略震慑”。

酒宴开始之初,鲁肃便迫不及待直奔主题,关羽以“饮宴不谈国事”为名,将话题岔开,谁知鲁肃不依不饶,一轮推杯换盏之后,又将话题转到荆州所有权一事上。此时,已酒过三巡,关羽借着三分醉意故意将刀铃弄得铮铮作响,随后,右手提刀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左手顺势挽住鲁肃的手故作亲热之状,话语内又分明隐含着杀气道:“今日酒已尽兴,我已不胜酒力,荆州之事,莫要再提,再要提时,之怕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再请公往荆州赴会,届时再作商议。”

关羽是何等神力,鲁肃的手被他一握,顿时只觉被钢钳所制,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方才饮下的酒立刻化作黄豆大小的冷汗,从额头涔涔而落。偏厅内暗藏的刀斧手亦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关羽一路牵着鲁肃的手出门而去,直到上了船才放手,随即拱手道别。鲁肃经此一吓,早已双腿发软,大气也不敢出,直至关羽的船渐行渐远,他才缓过神来。

关羽和张飞谁厉害

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了,他们桃园结义建功立业故事是三国时期的主线,我们都知道在他们兄弟三人中,刘备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指导蜀国的政务以及战略方针,张飞和关羽则都是蜀国的大将负责征战沙场,攻城掠地。同样是大将同样建立了丰功伟业,那么张飞和关羽二人谁更厉害呢?

关羽和张飞剧照

张飞是鲁莽之将的代表,他力大过人,武艺高强,虽然他不像诸葛亮一样有锦囊妙计,但张飞的勇猛和武力是无人能抵的。关羽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人认为关羽比张飞厉害,其实不然,张飞的勇猛和率真是关羽所不能及的。虽然关羽逐渐被民间神化供奉为关公。

我们现代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但***毕竟是***它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以及***色彩,在这部***中记载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只身入曹营而且还是五虎将之首。所以人们都理解为关羽比张飞厉害,但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虽然***中的张飞由于勇无谋,但历史记载的并不是这样,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在长坂坡一战中不仅展现出了他的武艺高强,而且还展现了他的勇猛。对于关羽学者们认为在《三国演义》这部***中作者对关羽的描写过多的投入了个人感情,再加上民间对关羽的神化,所以人们都认为关羽比张飞厉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关羽诗

说起关羽,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个三缕长须,面色朱红,手持青龙偃月刀的盖世英雄关云长,千百年来,关圣大帝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忠义仁勇与崇和尚德的一代战神关羽,无疑是中国古典英雄主义形象的杰出代表。

关羽剧照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作诗缅怀这位义薄云天的***人物,留下数之不尽的传世名篇。在众多佳作中,尤以一首《寿候亭》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字浓眉似卧蚕,飘飘随风五缕髯。傲视天下丹凤眼,青龙偃月刀光寒……”一首朗朗上口的七律,开篇就写尽了美髯公威风凌凌的潇洒气度与傲世天下的壮志豪情。

相传寿亭侯乃是关羽生前被封的爵位,虽说这个封号是曹操为笼络关羽而厚加恩赏的结果,然而就关羽本人的文韬武略才华出众来说,也的确名副其实。《寿候亭》中所描述的“立斩华雄酒未冷,三战吕布成美谈。名将颜良如卖首,豪杰文丑亦枉然”等诗句,通过总结关羽斩华雄、诛文丑、三战吕布等战功赫赫,赞叹其武艺超群胆色过人,堪为当世英雄之表率。

在关羽众多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中,以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等最为脍炙人口,笔者记得儿时,每每听家里老人讲起三国名人关羽的故事,内心都会油然升起一种敬意,在中国古代大侠的名录中,关羽注定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响亮名字,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追思,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内心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和向往。

关羽胡须有多长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可以说生得是仪表堂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了关羽的相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特别是关羽的那一撮大胡子更是为关羽的仪表堂堂加分不少,使得关羽男儿气概十足,那么关羽的胡子有多长?

关羽画像

我们看罗贯中的描写“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据说三国时期的尺寸与现代的尺寸不同,据考古学家研究,三国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4厘米,这样算来,关羽就是身长217.62厘米,相当于现在的两米还要多,可见是一个非常高大威猛的男人。髯长一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42.12厘米,也就是将近半米了,可见胡须确实是非常长的,不过比起两米多的身高来说,关公的胡子还是不算长的。

历史上关公是有着“美髯公”的称号的,在古代不像是现在男人们都将胡子刮的干干净净,很多男人都蓄着胡子,有时候胡子的好看与否决定着男人的相貌是否帅气,对于男人来说拥有漂亮的大胡子,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男性美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资本。关羽的胡子的魅力是得到了当时的汉献帝的称赞的,可以说关羽的“美髯公”称号是御赐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帝曰:“真美髯公也!”可见关羽的胡子确实是非常漂亮的。

我们今天看各种文艺作品中关羽的形象也都是高大威猛,并且蓄着一部长胡子,虽然胡子可能达不到关羽的胡子42.12厘米那么长,但是也实在是不短的。依我看来,文艺作品中关羽的那部长胡子确实是非常美的。

关羽投降曹操

关羽是忠心于刘备的,但是在历史上关羽曾经投降了曹操,曹操是刘备的敌人,关羽却投降了曹操这是说不过去的,对于关羽投降的原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理由,说关于投降的时候是讲了条件的,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三是有了刘备的消息立刻就离开曹操,那么真是这样的吗?

关羽画像

事实上,关羽投降曹操的原因罗贯中所说的三点都是不成立的,起码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说降汉不降曹,其实在关羽的心中刘备才应该是汉室的代表,因为刘备打出的旗号就是匡扶汉室,如果说投降曹操是降汉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刘备是出师不义,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羽的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再者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当时二位夫人应该是在刘备屯兵的小沛,曹操攻打小沛的时候已经将二位夫人擒获,二位夫人并不在关羽屯兵的下邳,所以保护二位夫人之说也不成立。

三者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就立即离开曹操,实际上这个说法的潜台词就是关于知道刘备还活着但是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通信技术非常的不发达,关羽并不知道刘备是否还活着,所以谈不上这一点,而且在下邳的战斗中,关羽完全可以像张飞那样突围而走,但为什么关羽没有那么做呢?

通过上面的疑点我们觉得罗贯中的关羽投降曹操的三个理由是不成立的,起码是具有很多的疑点的,个人认为在那个兵荒马乱,通信技术又不发达的年代,关羽很可能是由于已经知道了刘备死亡的消息,所以才投降了曹操的,如果知道刘备没有死,关羽不可能投降曹操。

关羽是什么脸谱

对于关羽的脸谱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尤其是那些喜欢看京剧的人。在戏剧之中,三国里的人物形象出现的是最频繁的。而关羽就是这诸多的三国人物之中的其中一人。他们在戏剧上,每一个人都被人们根据他们的人物形象而设计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脸谱。

关羽脸谱

而人们为关羽设计的脸谱就是红色的,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红脸关公。对于人们为关羽设计的各种不同的脸谱之中,最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就是他在剧中的脸上的痣了。他脸上的痣可以说是他的专属标志,是我们所了解的古代关公的传统形象。

他的脸上有七颗痣,在他的两个眉眼之间就有着三颗。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他脸上的痣很多。现在的很多人看到痣动不动就是去做手术,想要把它去掉。看看关羽人家有着那么多的痣,还不是一样的没事。说不定这是有着大志向的人才会有的呢,所以,以后别没事,就想着要把痣去掉。而且关于可不止只有脸上有,他的鼻子的左右两边还各自有着两粒大大的痣;他一共有着七颗痣,就形成了七粒朱砂痣,颜色红似点血,因此看起来,让人觉得显得格外的威风。七星痣(七星即北斗星)。而在关羽的脸谱上是只有一颗痣的,这是人们不断简化变更的结果。什么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变更,关羽的脸谱也不例外,不过不管再怎么变。他脸上的那颗痣都没有变过。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关羽。

单刀赴会的意思是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单刀赴会的故事:三国时期,关羽负责镇守荆州,而荆州是蜀国向东吴借来的,因此孙权催促东吴大将鲁肃把荆州要回来。鲁肃知道关羽的性格,因此设计邀请关羽赴宴。关羽深知这是个圈套,但只带了一把刀就去赴宴。鲁肃在宴席上问关羽何日归还荆州,关羽借机挟持鲁肃,将刀架在鲁肃的脖子上,走到江边才放了鲁肃,安全回到荆州。

故事寓意

关羽在明知对方想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情况下,还敢单刀赴会,其胆识和谋略令后人折服传诵至今。单刀赴会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将自己以身犯险,而是对于全局有着充足的了解,对于各方突***况有了相对考量后做出的决定。

单刀赴会的人,一方面要有过人的勇气,才敢于单刀赴会;另一方面要有超群的战略智慧,才能想到单刀赴会;最重要的是要有绝对的实力,这样在单刀赴会之时,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局面。想要单刀赴会,勇气、智慧和实力缺一不可。单刀赴会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背后却需要过硬的素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单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