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止下一句_知足和知止的区别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2 0
  1.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2. 有什么诗句是形容人要知足的
  3. 知足知止成语解释
  4.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中的知足和知止是什么意思
  5.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解释
  6. 知足不辱的意思
  7. 知足四字成语大全
  8. 知足知止什么意思

快乐是人类社会众望所归的最高境界。所谓君子之交谈如水。一个把名缰利锁看得太重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快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如你喜欢武侠***,你没有必要愧对红楼梦;***如你喜欢的人突然销声匿迹,你没有必要寻死觅活地断言他一定洒脱地离去;***如你的朋友不幸,你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如你认为张曼玉艳美绝俗,你没有必要眼馋肚饱虐待老婆;***如你已经身心交病,那就去教堂忏悔,没有必要仇视别人的平庸;坦然面对心融神会,快乐就在你心里。我怜悯一个有点荣誉的人,就旁若无人而因此失去快乐的人。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而凡事都能以诚相待的人一生将是快乐的。我们应从平谈的生活中去提炼体会,如:赤城待人的那种快乐。低待遇下一如既往工作的快乐,助人为乐一介不取的快乐,一片至诚去感化恶人的快乐,热心被人误解依然如故的快乐,信实可靠的服务态度为目的的快乐,尽责任吃苦耐劳的快乐,因为这些“快乐”能保持住人内心的快乐,使人的容貌永远那么牵挂,一句亲切的问候。甚至一个关切的眼神,快乐无处不有,唯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体会到。形单影只的人仍然可以享受着闲情逸致的快乐。乐山乐水各不相同。爱静的人可以看书、听音乐、上网、写作、画画、搜集各种收藏品。爱动的人则不妨练习舞蹈、慢跑、爬山、游泳。看**、上健身房。做编织、陶艺。练瑜枷、潜心发明、闭门创作,摄影、观鸟,我们仍然兴复不浅,乐不可支。人生苦短,岁月如流,乐天知命,为什么不乐乐陶陶的。为什么要疾首蹙额,为眼前一时的顿挫心胆俱碎?为什么要对那些你看不惯的人和事心烦率乱?岂不知我们都是尘世间相映成趣的战友。人世一切冤天屈地,无妄之灾,荣华富贵,香娇玉嫩……都将随身亡命殒。而人生长着百年,短则数十寒暑,又有何值得耀武扬威的,不过是烟云过眼矣?人生如月,月满则亏,凡事岂能尽人意,但求于心无愧。无愧我心,则恩同再造,那些得失又算不了甚么。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得事物。奉劝多愁善感的朋友。饮醇自醉,快乐起来吧!芸芸众生,绿水青山,名胜古迹,敞开心胸,便会云蒸霞蔚,快乐将永远伴随着你!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足知止下一句_知足和知止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足的人,无论顺境或者逆境,都能把此时此刻看成阳光明媚的时刻,因为他们懂得什么叫满足。相信我们在生活中,不时都会遇见很多的不满,却往往因为这些不满,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发现不了身边一直很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有一个知足的人才能发现。一个知足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因为他们懂得从一件在你眼中觉得全是缺点的事物中发现美好,从而把所有事情都看得更加美好。

有什么诗句是形容人要知足的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篇二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解释: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释: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解释: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1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解释: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篇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释: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解释: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释: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解释: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解释: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1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解释: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释: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篇四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解释:“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7、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知足知止成语解释

1. 关于知足的诗句词

关于知足的诗句词 1. 形容“知足”的诗句有哪些

1.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做人知足,自得其乐,不要斤斤计较,无心争夺,便无忧无虑。

2.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要懂得知足者常乐,不要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品性自然就高洁了。

3. 知足自不辱,古人乃患辱。但安童叟嬉,宁与纷华触。白日一卷书,兴来还秉烛。——濮肃《知足》

4.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渊明

5.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张英曾《聪训斋语》

7.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8.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9. 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

10. 饱三餐饭常知足。——唐寅 《叹世之二》

11. 知足乃不辱——蔡戡 《效白乐天体自咏二十韵》

12. 束发至皓首,雅意在林谷。退闲十五年,一官如脱梏。抱关寻故步,谬语不可赎。投绂赋归来。幸不至迷复。有田可饷饥,有园可寄目。有屋枵然大,其中无所蓄。代步跨款段,课耕驱觳觫。斗筲量易盈,菟裘计已足。慨方际艰,已幸免僇辱。年丰喜洊臻,我庾有新谷。床头酒一壶,架上书数束。酒余取书诵,岂不胜丝竹。水北与城南,苍筠列万玉。更须仿元亮,剩种松与菊。招邀文字侣,吟哦日相属。自足了余生,此外复何欲。——《知足》卫宗武

13.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一个梨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

2. 关于知足的诗句

1、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渊明

2、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3、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昀《训次儿》

4、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张英曾《聪训斋语》

5、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6、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7、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8、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

9、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10、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11、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12、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13、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满意请***纳

3. 表达知足的诗句

1、若无知足心 唐 白居易 《西掖早秋直夜书意 自此后中书舍人时作》。

2、况兹知足外 唐 白居易 《赠杓直》3、我心既知足 唐 白居易 《风雪中作》4、如我知足心 唐 白居易 《狂言示诸侄》5、物苦不知足 唐 李白 《古风其二十三》6、知足胜不祥 唐 王绩 《赠梁公》7、报状拆开知足雨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8、摩挲经笥须知足 宋 黄庭坚 《醉落魄/一斛珠》9、未许翁知足 宋 侯置 《念奴娇·竞春台榭》10、无心仕止常知足 宋 曹冠 《满江红·味道韬光》11、几人老后能知足 宋 姜特立 《满江红·小小华堂》12、知足又知止 宋 徐经孙 《水调歌头·客问矩山老》13、更不知足后 宋 吴潜 《满江红·细阅浮生》14、识分知足 唐 白居易 《池上篇》15、知足少年中 唐 朱庆馀 《赠陈逸人》16、岂知知足金仙子 唐 贯休 《山居诗二十四首》17、虽道老来知足 元 梁寅 《玉蝴蝶 间居》18、三块各人知足 元 王哲 《无梦令·今则与公照烛》19、随缘知足莫相争 元 刘处玄 《定风波·临醮诸公戒行清》20、知足无荣无辱 元 侯善渊 《满庭芳·去质贪华》21、何日知足 元 长筌子 《瑞鹤仙·岁华如转辇》22、虽道老来知足 元 梁寅 《玉蝴蝶 间居》23、到头那个知足 宋 无名氏 《无俗念 此下原有瑶台月平生懒惰一首未注名》24、知足免戾 魏晋 曹植 《责躬》25、人苦不知足 宋 陆游 《对食》26、人间知足更谁如 宋 陆游 《贫中自戏》27、知足少欲 宋 黄庭坚 《头陀赞》28、知足是灵龟 宋 黄庭坚 《颐轩诗六首》29、寄语残云好知足 宋 李觏 《苦雨初霁》30、知命故知足 宋 陈著 《次韵戴成叔》31、寄语残云好知足 宋 李觏 《苦雨初霁》32、老氏先知足 宋 刘克庄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33、人生贵知足 宋 释绍嵩 《山居即事》34、知足能令万事休 宋 释延寿 《山居诗》35、珍重贤圣皆知足 宋 宋太宗 《缘识》36、知足知止 宋 吴芾 《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37、盖守知足言 宋 吴芾 《再和》38、在我傥知足 宋 张九成 《拟归田园》39、君子贵知足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40、知足万虑轻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41、因歌知足曲 唐 白居易 《知足吟 和崔十八未贫作。》42、忘荣知足委天和 唐 白居易 《吟四虽 杂言》。

43、知足生惭愧 宋 赵龙图 《念奴娇·吾今老矣》44、五千言里教知足 唐 白居易 《留别微之》45、酬知足自强 唐 李频 《及第后归》46、何人知足反田庐 唐 胡曾 《咏史诗·东门》47、人生知足一饱多 宋 陈与义 《难老堂周元翁家》48、饱三餐饭常知足 明 唐寅 《叹世之二》49、知足乃不辱 宋 蔡戡 《效白乐天体自咏二十韵》50、种田有获须知足 宋 陈藻 《暮秋闰月平步楼口占》51、甚哉世人不知足 宋 陈著 《醉书》52、本来知足岂须多 宋 程公许 《正月念三日以南床劾论去国憩净兹客馆苏税院》53、知足不辱 宋 仇远 《晨入东寺阅藏行香》54、贤良知足辱 宋 古成之 《贪泉》55、知足乃不辱 宋 郭印 《放步园林得俗字韵》56、固知足*** 宋 孔武仲 《送王炳之之饶州》57、勇归乃知足 宋 李处励 《题萃清阁》58、知足已如仓庾民 宋 李处权 《次韵明孺见遗之什》59、知足应常足 宋 李觏 《送分司吴太博还乡》60、知足有真乐 宋 李廌 《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61、不如知足者 宋 李廌 《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62、一听知足诲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疏受》63、益知足心计 宋 楼钥 《代书寄内弟耐翁总干》、平生知足志闲退 宋 楼钥 《仲舅尚书生朝》65、不辱在知足 宋 吕声之 《山行》66、知足自不辱 宋 濮肃 《知足》67、知足长年乐 宋 释心月 《和张防御》68、知足随缘处处安 宋 司马光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69、人生贵知足 宋 司马光 《送蒲中舍至政归蜀》70、行到昔人知足地 宋 宋祁 《和晏太尉怀寄燕侍郎》71、知足遽辞官 宋 宋庠 《谋退四首》72、一亩君家知足用 宋 苏辙 《求黄家紫竹杖》73、心田自乐缘知足 宋 王洋 《杨仲承秘书蹉跎三年今得荣州文学冬日贻书以》74、人生不知足 宋 王之道 《和张咏老》75、知足更知止 宋 吴芾 《寄季元集》76、知足志惟熙 宋 夏竦 《奉和御制读隋书》77、雅知足禅味 宋 叶适 《送郑虞任赴京西检法官》78、知足常足归本位 宋 张伯端 《石桥歌》79、知足乃不辱 宋 张栻 《初春和折子明岁前两诗》80、苦不自知足 宋 赵处澹 《冬至日书怀》81、贪残岂知足 唐 苏拯 《雉兔者》82、烟霄半知足 宋 王周 《自和》83、家贫禄薄常知足 唐 皎然 《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州长》84、自是常常知足 元 马钰 《无梦令 京兆谭急脚索》85、逐逐何时知足 宋 白玉蟾 《叠字招隐二首》86、所以明知足 宋 晃逈 《书绅二法辞》87、云师颇知足 宋 孔武仲 《晚行》88、人苦不知足 宋 黎廷瑞 《山中视获》89、讨便宜兮不知足 宋 释昙华 《满禅人画临济像请赞》90、上行唯知足 宋 释智圆 《赠头陀僧》91、一箪傥知足 宋 王之道 《饱食》92、知足故不辱 明 高启 《效乐天》93、老子元知足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94、龟巢知足雨 明 王跂 《读从兄南安令崇祯太平曲有感》95、平生知足浑无辱 明 吴宽 《咏汤妪。

4. 形容“知足”的诗句有哪些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做人知足,自得其乐,不要斤斤计较,无心争夺,便无忧无虑。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要懂得知足者常乐,不要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品性自然就高洁了。知足自不辱,古人乃患辱。

但安童叟嬉,宁与纷华触。白日一卷书,兴来还秉烛。

——濮肃《知足》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陶渊明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张英曾《聪训斋语》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

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饱三餐饭常知足。

——唐寅 《叹世之二》知足乃不辱——蔡戡 《效白乐天体自咏二十韵》束发至皓首,雅意在林谷。退闲十五年,一官如脱梏。

抱关寻故步,谬语不可赎。投绂赋归来。

幸不至迷复。有田可饷饥,有园可寄目。

有屋枵然大,其中无所蓄。代步跨款段,课耕驱觳觫。

斗筲量易盈,菟裘计已足。慨方际艰,已幸免僇辱。

年丰喜洊臻,我庾有新谷。床头酒一壶,架上书数束。

酒余取书诵,岂不胜丝竹。水北与城南,苍筠列万玉。

更须仿元亮,剩种松与菊。招邀文字侣,吟哦日相属。

自足了余生,此外复何欲。——《知足》卫宗武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一个梨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

5. 关于“知足”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知足”的诗: 《吟四虽(杂言)》 唐代:白居易 酒酣后,歌歇时。

请君添一酌,听我吟四虽。年虽老, 犹少于韦长史。

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眼虽病, 犹明于徐郎中。

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省躬审分何侥幸, 值酒逢歌且欢喜。

忘荣知足委天和,亦应得尽生生理。《赠华州郑大夫》 唐代:王建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少华山云当驿起, 小敷溪水入城流。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自来不说双旌贵, 恐替长教百姓愁。

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赠陈逸人》 唐代:朱庆馀 乐道辞荣禄,安居桂水东。

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

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及第后归》 唐代:李频 家临浙水傍,岸对买臣乡。

纵棹随归鸟,乘潮向夕阳。 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霜。

况此年犹少,酬知足自强。《蚊子》 唐代:皮日休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

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 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

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咏史诗。

东门》 唐代:胡曾 何人知足反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 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

《自和》 唐代:王周 一片残阳景,朦胧淡月中。兰芽纡嫩紫,梨颊抹生红。

琴阮资清格,冠簪养素风。烟霄半知足,吏隐少相同。

《醉落魄》 宋代:黄庭坚 陶陶兀兀。醉乡路远归不得。

心情那似当年日。割爱金荷,一碗淡莫托。

异乡薪桂炊苍玉。摩挲经笥须知足。

明年细麦能黄熟。不管轻霜,点尽鬓边绿。

《水调歌头(致仕得请)》 宋代:徐经孙 客问矩山老,何事得***。追数平生出处,为客赋歌头。

三十五时侥幸,四十三年仕宦,七十□归休。顶踵皆君赐,天地德难酬。

书数册,棋两局,酒三瓯。此是日中受用,谁劣又谁优。

寒则拥炉曝背,暖则寻花问柳,乘舆狎沙鸥。知足又知止,客亦许之不。

《念奴娇》 宋代:侯置 竞春台榭,媚东风、迤逦繁红成簇。方霁溪南帘绣卷,和气充盈华屋。

金暖香彝,玉鸣舞佩,春笋调丝竹。乌衣宴会,远追王谢高躅。

籍甚四海声名,林泉活计,未许翁知足。日日江边沙露静,人徯东来雕毂。

八锦行持,五禽游戏,已受长生_。衮衣蝉冕,最宜双鬓凝绿。

6. 表示知足的诗句

其实很多了,下面这些希望楼主满意哦!

《头陀赞》

宋 : 黄庭坚

号菩萨僧,志惟坚勇。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

《定风波·临醮诸公戒行清》

元 : 刘处玄

要报天恩崇道德,随缘知足莫相争。

《满江红·味道韬光》

宋 : 曹冠

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

《风雪中作》

唐 : 白居易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形骸,吾应不负尔。

7. 关于知足常乐的诗句

陶渊明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 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资料:

《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清朝张英曾在《聪训斋语》中写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清朝纪昀《训次儿》中说道:“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国藩也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诗句,无疑告诫人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把好生活之舵----------知足才能常乐。“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中的知足和知止是什么意思

 知足、知止、知常是我国特有的人生智慧。《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成语原文 :知足知止

  标准发音 :zhī zú zhī zhǐ

  繁体写法 :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是什么意思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足知止成语接龙 :尽人皆知 → 知足知止 → 止于至善

  用法分析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 :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zhī zú zhī zhǐ***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 :《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对应近义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的造句示例:

 1、老庄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底蕴,其“自然”、“无为”、“知和”、“知常”、“知止”、“知足”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有许多契合之处。

 知足是一种心态

 《道德经》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解释

句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读音:zhī zú bù rǔ zhī zhǐ bù dài

释义: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的意思

什么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时认为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虽然他的观点有些消极,但在如履薄冰的股市里,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后悔,知道适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险。

未来是变数,我们所要做的是只看现在、剖析现在,依据现在的种种现象决定去留。在股市操作中除了要正确看待未来的变化,理解现在的种种暗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操作中的主线,这条主线不随基本面、技术面而变,它就是“知足、知止。”这点非常重要,任何一只股票的运行过程最终都是完整的。确定什么地方应该出局,哪怕可能还要高点,也要勇于割舍;还要明确什么点位可以建仓,哪怕立刻就能见到最低点,也能从容接受,因为我们是知足者,进进出出都是从容之间。

知足四字成语大全

知足不辱的意思是: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指不要有贪心。

知足不辱,汉语成语,拼音:zhī zú bù rǔ,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欺辱自己的身体。表示不要有贪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的近义词详解:

1、知止不辱,拼音:zhī zhǐ bù rǔ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2、知足不殆,拼音:zhī zú bù dài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危险。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3、知足知止,拼音:zhī zú zhī zhǐ解释: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出处:《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知足不辱造句:

1、常言所说“知足不辱”包含了颇深的人生哲理,它告诫人们不能有非分的贪心,贪心容易招来祸患。

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知止什么意思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足知止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足知止的意思是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足知止,汉语成语,拼音:zhī zú zhī zh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出自《周书·萧大圜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足,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腿和脚,本义指人的下肢,包括脚和小腿。后转指脚。又引申为动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茎,或支撑器物的脚,物体的基部等。足又有有充足、富裕、满足、止、完成、能够等意思。

止,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又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