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干戈出自于哪里,大动干戈成语解释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1 0
  1. 成语大观孔子最具智慧的成语

形容战争成语关于战争的成语共收录描写战争的成语58条

白骨露野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景象。

大动干戈出自于哪里,大动干戈成语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那老母原是~中看见杀儿掠女,掠坏了再苏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此时四处~,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明·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他的铺伙既没有犯任何的规矩,又赶上这~理应共患难的时候,他凭什么无缘无故的辞退人家呢?★老舍《四世同堂》三八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涂炭平民,耗损国内,悔之晚矣。★明·刘基《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纪》

兵拏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出处:《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说者谓当兵燹之余,污菜遍野,版籍荡然,人民死亡,~。★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三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古人说:“~。”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用兵征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

刀枪入库

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倒戢干戈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复用兵。”~,苞以兽皮。★《晋书·华谭传》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黩武穷兵

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伐罪吊民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出处: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伐罪吊人

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风尘之变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出处:《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出处:无

干戈载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出处:无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无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那些王侯将相何尝得一日的安闲?好容易海晏河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汗马之功

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遂良出自草茅,无汗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倘效玄宗幸金牛之道,岂无诸将立~。★清·孙枝蔚《甲申述忧》诗序

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了。★老舍《茶馆》第一幕

祸结兵连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一去故乡音耗绝,~,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金戈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出处: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他如今管领着金戈铁甲,簇拥着鼓吹鸣笳,他虽是违条犯法,咱无甚势剑铜铡。”~渡江来,红粉青娥化作灰。★清·方文《刘旋九招集韦园观家伎》诗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金戈铁骑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出处:清·汪琬《〈苑西集〉序》:“我太祖、太宗发祥之址,与夫金戈铁骑百战创业之区,皆所跋涉而导从。”~连蕃汉,烟尘茄角满关山。★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出处:无

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无限伤心劫后话,~独思君。★李大钊《南天***·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出处:《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战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出处:茅盾《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龙战鱼骇

比喻战争激烈。——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无

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出处:无

破斧缺斨

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出处:《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故~之后,衮衣绣裳,驻***于徐兖之间,俾东夏无摇心。★清·方苞《周公论》

穷兵黩武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戎马倥偬

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出处:无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出处:***《中国人民***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或人民***投诚报到。”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无

矢石之难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出处:无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休养生息

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许其修睦,因以罢兵,庶几~,各正性命,仰合于天心。★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年》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殷以后事;今楚汉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出处:无

偃武櫜兵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嚣(隗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偃武休兵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出处: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他踞了碉楼,~,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盛王之道。★《后汉书·耿秉传》

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出处:无

有事之秋

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描写战争的成语

出处:无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出处:《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出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关于战争的成语

出处:无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出处:明·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诗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铸甲销戈会有期。”

铸剑为犁

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结束战争,把用于战争的武器,铸造成用于耕田的犁,使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出处:《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成语大观孔子最具智慧的成语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论语》本身是其***及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而成,孔子亲口说的言论我们无从所得,但是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典故,领悟到孔子对为人处世、修身做人的感悟,从圣人的一言一行中汲取精神养料,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程上将有更多底蕴。

《论语》这部旷世之作,其儒家思想不仅为国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被传播到全世界,可以说孔子的思想直接或者间接造就了我们目前的民族性格和素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中华文明。

据统计,有115个成语典故出自于《论语》,其中下面30条,最具孔子智慧。

1.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形容文章富有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