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体统的近义词和反义词_不成体统结局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26 0
  1. 《红楼梦》中赵姨娘为什么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2. 真正的历史: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结局
  3. 何双清的一个清朝农妇比李清照好结局悲惨
  4. 赵白石最后结局是什么 赵白石为什么娶吴漪
  5. 红楼梦中带"春"字的人物性格

 《浮生六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首先浮生这个名字就好。然后文字恬淡安然,好。最好是它记录的这一段完美婚姻。以下是浮生六记 读后感 范文 5篇,希望大家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不成体统的近义词和反义词_不成体统结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 传说 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古代婚姻里的夫妻,在大家庭里生活,仰公婆鼻息度日,在公共场合要举案齐眉,要严肃端庄,要相敬如宾,否则就是不成体统,结果是两人独处时反 而像是在偷情,因而夫妻间也不乏羞怯,躲躲闪闪,担惊受怕。都说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可是这样的夫妻关系,有着合法身份,却又不是偷情胜似偷情,实在是 别有情趣,我看比现在的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你检查我的钱包我查看你的手机的监控夫妻关系好太多了。

 “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忑忑,如恐旁人见之者。?芸或与人座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多么美。简直跟私奔一样美。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个典型的古代文人。古代的文人,我看也比现在的好。古代男人穿长衫。长衫自然有一段风流的韵味不说,它还代表舒缓, 温柔,细腻。张敞画眉这样的逸事我相信在古时闺中绝非特例,而是常有。这样的男人好像有点娘的嫌疑,然而一个人的风骨其实不是一袭长袍掩得住的。沈复十三 岁认识妻子陈芸,两小无猜。喜欢她才思隽秀,又怕她福泽不深,跟他妈说:非陈芸不娶。就这样结了姻缘。古人结婚年龄都早,似乎性成熟也早,真是令人羡慕。 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多好的程序啊。

 他们夫妻俩一起去逛妓院,结果芸爱上了一个叫“憨园”的,想以为丈夫纳妾的名义,跟这个姑娘厮守终身。李渔在《怜香伴》中写过一个类似的 同性恋的 故事 ,(有人说李渔“凭空结撰”出这些一“反常情”的情节,除了新人耳目之外,笠翁亦寓其“不妒”的微旨,简直就是臭男人左拥右抱梦想作祟下放的 臭屁。)说的是范生的妻子崔笺云到佛堂进香,忽闻风中传来女子奇香,循香觅见少女曹语花,两人一见如故,(这个闻香识人是不是一种性吸引啊?)于是决定同 事一夫,曹语花甘为范家侧室,其实是二人借此为掩护得以结合。曹语花一心要嫁范生为妾,却一直连范生是何等人物也没见过,她所心心念念的,只是崔笺云。所 以她把嫁范生称为“再嫁”,因为心里已嫁了崔笺云了。而崔笺云则怕曹父不肯让女儿做妾,甘愿退居次室。两人情深意笃,以一种“寄生”的方式,“女同依 附在阳物异性恋下,以不惊扰寄主、甚至是让其愉悦(能多得一位美娇娘)的方式,吸取寄主的***,完成女女情爱的实践。”而《浮生六记》里的芸则不必这么大 费周折,因为她有个天底下最好的老公,一口答应帮她娶憨园,心甘情愿做她们的保护伞。一个有夫之妇搞同性恋,还是爱上一个,老公还来帮忙,真是快意人 生啊,比引刀成一快还要快的快意。可是最终老鸨为了得高价,将憨园卖给了富家,芸竟然因此而死。多年之后的病危之中,仍大叫:憨何负我!这个天下第一好老 公不仅没有吃醋,反而只有怜惜。

 这样的女人自然是得不到公婆垂青的,公公搞外遇她没能及时给婆婆通风报信得罪了婆婆,婆婆搞监视公公又怀疑她从中帮忙,再加上想娶回家等 大逆不道的行为,一纸逐书,她终于被扫地出门。于是她的天下第一好老公陪着她也出了门。失去了经济来源,两人穷困潦倒,彼时是乾隆盛世,可一介穷书生,再 也无力花前月下地玩物丧志小资情调了。两人携子带女,颠沛流离,终至一死。

 芸惨死后,沈复灰心地“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这是一种多么脆弱的哀伤。人因缺憾和失去而 对美好产生怀疑,是最可悲哀最可伤感的脆弱。所谓恩爱夫妻不到头,要想白头偕老,必需彼此隔膜,或者如很多婚姻失败者的所谓 经验 之谈所说的,无爱的婚姻最 稳固,其实都是一种令人伤感的脆弱。挫败就不敢坚信了吗?就不该坚信了吗?就不能坚信了吗?我不相信

 芸临终前道:“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 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烟火神仙,这才是不枉此生。这几天常常念叨一首诗:生年不满百,常 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向不喜欢以苦字修饰的词,什么苦命,苦恋,苦夜,太矫揉造作了,可是回想这对没能到头的恩爱夫妻的一生,真是甘苦合 为一流,难品滋味。啊啊啊我又抒情了。打住,打住。

  浮生六记读后感4

 书中最惹人喜爱的当属芸娘了,作者写书的本意也该是为了悼念亡妻吧。芸娘陈氏,名芸,字淑珍,是三白“舅氏心余先生女”,其表姐也。幼失怙,与母弟相依为命。此女聪颖可人,初嫁三白,贤惠守妇道,偶尔也会稍露其可爱任性的一面。

 三白看“花照”归,“向芸艳称之”,芸娘便也想去看看,“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但三白是个我行我素不拘礼法的人,当即便怂恿她女扮男装,穿上自己的装束,再教她“男子拱手阔步”之行止,好***帮。装束好后,芸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之后“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但世事总不经意的有些小小的变故。芸娘见到一熟人,过去打声招呼,不自觉把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招徕主婢责难,不得以“脱帽翅足以示之”,那人虽然惊讶,却也觉有趣,相谈甚欢。

 芸娘不但可爱,更是个聪明贤惠的才女,她喜欢李太白诗,言“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她与三白聊天多涉文辞书画、园艺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贵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乡间避暑期间,面对一派田园风光,芸娘欣喜对丈夫说道:“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锈,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这样的女子,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呢,无怪乎历代文人均喜置书在侧,闲来品读,确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将其翻译成英文的林语堂曾对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当真是夫复何求!

 再说沈三白,也是颇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岁时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芸娘,就跟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爱情的成分,礼教之下,爱情所处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厢红楼,梁祝孔雀,那个时代,十三岁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诺,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与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他在后文中多处提到二人“情痴”,于此亦可见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悯其情爱之切,母亲也喜欢自己这个“柔和”的侄女,便匀了两人婚事。十八岁那年,喜结连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胶似漆,“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甚,不可以言语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闺房之乐,毫不思进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绍兴赵省斋受业,与芸娘暂别,“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三个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无心学业。后终得先生之力得返遣归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见更是“握手未通片语”,“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责三白之不思进取,芸娘之不加劝勉。乾隆年间,太平盛世,理当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脱功名淡然处世的性格,他的所有 爱好 都与自然艺术相关(喜爱插花园艺),这样的人让他身处功名利场,岂非鸟困牢笼,鱼囚浅滩。再则,人生在世,功名利禄英雄伟业,也不过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阴阳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余外物值鸟耳!是故,三白写《浮生六记》,言语性灵淡真,皆记夫妻平日生活琐事,却于此细碎事中方显其真性情。沧浪亭之闲居谐趣,萧爽楼之寄居雅乐,东高山之困顿潦倒,夫妻二人始终无怨无悔,相依相靠。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相关 文章 :

1.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2. 浮生六记读后感600字范文大全5篇

3. 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大全5篇

4.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

5. 2020《浮生六记》寒***优秀读后感500字最新3篇

6.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

7. 2019**《只有芸知道》观后感5篇

《红楼梦》中赵姨娘为什么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虽然在他年少时,便成了亡国之君,但由于特殊的身份,一直备受人关注。不过,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他还有7个妹妹。那么,他的妹妹们,又都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一、大妹韫英。韫英出生的那年是她们家发生大变故的一年。一是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她那比她大两岁的大哥溥仪,在太和殿登基继位;二是她的父亲载沣遵遗诏,成为代理国事的摄政王。作为长女,韫英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最终被教养成了一名传统的皇族格格。长大后,在载沣的安排下,韫英嫁给了内务大臣荣源的长子,也就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哥哥润良。遗憾的是,这小两口在性格和三观上都不一致。所以韫英婚后,过得并不幸福,动不动就回娘家住着不走。

载沣是个传统守旧的人。他认为离婚是有失体统的事,所以坚决不允许韫英离婚。同时,他又认为韫英常常往娘家跑,是有失规矩的事,所以总是硬起心肠逼她回去。1925年,17岁的韫英突然发了急症,疼得直打滚。经过诊断,才知道得了急性阑尾炎。有人建议早点送到洋人开的医院去做手术,但老封建家长载沣,听说做手术要脱掉衣服。觉得堂堂的格格,怎么能随便给别人摸呢,说出去不成体统。于是坚决不同意,最后由于他的拖延,韫英没能得到及时治疗,白白丢了性命。

二、二妹韫龢。韫龢生于1911年,正是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韫龢自幼被带到紫禁城中与溥仪作伴,因此她和溥仪的关系最为亲厚。后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韫龢依然随行左右。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她也没有离开过溥仪,因此她对溥仪的经历最为清楚。后来,在溥仪和日本人的安排下,韫龢嫁给了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的孙子郑广元。接着,她又陪同郑广元到英国留学,夫妻感情和睦,并育有一子三女。新中国成立后,郑广元做了工程师,韫龢则做了幼儿园管理员。2001年,91岁的韫龢走完了她漫长的人生。

三、三妹韫颖。1913年,隆裕太后在紫禁城里病逝。不过有死就有生,这年,韫颖在紫禁城中呱呱坠地。韫颖和溥仪都是嫡福晋瓜尔佳氏所生,因此她从小就很得溥仪疼爱。1924年,溥仪到天津张园定居后,韫颖也跟着来到天津。在溥仪的要求下,韫颖学习日语,平常以打网球消磨时间。韫颖在19岁时,由溥仪做主,嫁给了婉容的二哥润麒。随后,溥仪在伪满洲登基称帝,亲自为韫颖和润麒在长春举行了婚礼。婚后,韫颖和润麒有过短暂的出国经历。

由于她觉得不自由,又回到长春。日本战败后,润麒在逃跑中下落不明。韫颖只得带着二子一女,回到北京和婆婆同住,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新中国成立后,韫颖走出家庭,在居委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居民组长和治保主任。后经章士钊推荐,成为东城区政协委员。1992年,韫颖在度过安详的晚年后溘然长逝,享年89岁。

四、四妹韫娴。韫娴生于1914年,生母是载沣的侍女。低贱的地位,注定了她比其他兄弟姐妹得到的父母之爱要少。做为长兄的溥仪,也嫌弃她的出身,很不喜欢她。做傀儡皇帝的溥仪,为了摆脱被日本人操纵的命运,准备把韫娴许给了在伪满洲国任职兴安北分省***的凌升之子色布精太。

凌升是蒙古贵族,且势力强大。在和溥仪有了姻亲关系后,对溥仪非常忠实,但也因此被日本人提防,认为他不老实。后来,日本人见溥仪不听摆布,同时也担心凌升发动***,于是枪毙了凌升,以此恫吓溥仪。溥仪果然吓坏了,韫娴和凌升之子的婚约也就不了了之了。随后,溥仪又把韫娴许配给了同学赵琪璠。赵琪璠一直为日本人做事,日本投降后,他便失去了消息。新中国成立后,贫困潦倒的韫娴,在***的关怀下,不仅有了住房,还得到了一份图书馆的工作,于2003年离世,享年89岁。

五、五妹韫馨。韫馨在醇亲王府出生,生于1917年,当时溥仪也就11岁。韫馨第一次得到去紫禁城看皇帝哥哥,已经是年少时候。不过,由于宫里规矩太多,再加上对溥仪非常生疏,因此在看到溥仪后,她非常害怕。后来到了伪满洲国,韫馨依然觉得溥仪比起做哥哥来,更适合做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她那时候尽管也有十几岁了,每次见到溥仪,依然要给他行礼。

只是把跪拜大礼改为鞠躬了。韫馨的婚事也是一场政治婚姻。溥仪为了争取清朝重臣之子万嘉熙,把韫馨嫁给他,把他笼络到了伪满洲国,成了心腹之一。婚后,溥仪派万嘉熙到日本学习军事。日本战败后,万嘉熙被苏联红军抓到西伯得亚劳改。没有经济来源的韫馨,则带着三子一女陷入窘困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韫馨做过缝纫工,后来又在一家酒店做出纳。后来,万嘉熙被苏联释放并回到了北京,由于他精通日语,做了一名翻译。1998年,韫馨去世,享年81岁。

六、六妹韫娱。韫娱生于1919年,自幼喜好丹笔墨,常以临摹宋元名画为乐。1943年,在溥仪的安排下,韫娱嫁给金世宗后人王爱兰。由于王爱兰也是画家,二人情投意合,常以画技切磋。婚后不久,二人便联合在北海公园等地举办了画展。新中国成立后,韫娱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会员。1982年,韫娱病逝,享年63岁。

七、七妹韫欢。韫欢出生时,载沣都近40岁了。因此载沣特别疼爱韫欢,读书习字更是亲自教导。很多时候,还教她一些宫里的规矩,一心把她塑造成***格格该有的风范。1928年,韫欢随载沣移居天津,在英国人创办的学校里接受教育。虽说当时溥仪也在天津,但因为载沣不赞同溥仪向日本人亲近,所以往来不多,韫欢也就一直没有见过溥仪。溥仪到伪满洲国做傀儡皇帝后,多次邀约载沣把弟弟妹妹们带到伪满洲国团聚,都遭到载沣拒绝。

韫颖、溥杰等人在力劝载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离开他,到伪满洲国去了。只有载沣带着韫娱、韫欢和溥任3个最小的孩子继续住在天津。载沣告诫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日本战败后,韫欢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韫欢由于一直未和溥仪有往来,在婚姻上没有受到干涉,较为自由。

她和一名***教师经过恋爱后,结为连理。1960年,在***的关怀下,39岁的韫欢,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皇帝哥哥溥仪。1***9年,教了一辈子书的韫欢退休,过起了平静的老年生活。2004年,韫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参考史料:《爱新觉罗家族旧影》

真正的历史: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结局

在《红楼梦》当中,赵姨娘的下场是被王夫人逐出了贾府,因为没有任何的依靠,赵姨娘最终饿死街头。

而赵姨娘会有这样的下场,我觉得和她的女儿探春远嫁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赵姨娘妾室的身份,在贾府的地位就不会那么的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她唯一所能依靠的探春也远嫁之后,她就变得更加没有了依仗。

随着贾府被抄,赵姨娘做的扎小人的物件,直接伤害的对象就是王熙凤和贾宝玉,而贾宝玉是王夫人捧在手心的人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用那么恶毒的方式对待,执管家室的王夫人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赵姨娘。

加之,赵姨娘能够成为贾政的妾室,也是用来一定的手段换来的,这对于贾政的正室王夫人来说,就像是心头的一根刺一样,所以说赵姨娘的结局,其实也是因为她自己一手种的因,才有的这样的果。

何双清的一个清朝农妇比李清照好结局悲惨

真正的历史:真正结局,王昭君是怎么死的?昭君,中国古代之一,作为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女性,很多同学却还不知道真正的历史:王昭君真正结局吧!

真正的历史:王昭君真正结局

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戏剧等等。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 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 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 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 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 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梦回,不免倍 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王昭君出了长安北门,一路晓行夜宿,渐行渐远,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无踪影,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儒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蓬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 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 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 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 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 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

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汉代似乎是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流传最多的朝代,而英雄的血和美人的泪大多洒在西域。汉代一共有十三位公主和亲远嫁,除了解忧公主终于在晚年得以还乡,其余都默默无闻地作为政治牺牲品,在边疆塞外的孤寒里倍受煎熬,终了一生。

>

赵白石最后结局是什么 赵白石为什么娶吴漪

如今的古装剧,主角要么是帝王将相,要么是文士骑士,要么是嫔妃名妓。似乎五千年来,他们都是历史的绝对主角。

占古代人口90%以上的农民,永远只能是故事里的路人。

但这一次,我们决心破例,让一个清朝的农妇成为故事的主角。

她叫何双清。

从出生到死亡,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在她短短的二十年生命中。她嫁给了一个没文化、脾气暴躁的樵夫,手里拿着干不完的农活和家务,被恶毒的婆婆虐待,死于贫穷、疾病和劳累。

偏偏她就是这样一个农妇,却极有才华,无师自通,能写诗填词。她留下的几首抒情诗,赢得了“清代第一女诗人”的美誉。

有人说她是清朝的李清照。但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嫁给了同道中人赵明诚,大半辈子都过着闲适富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恐怕何双清做梦也想不到。

上帝给女人和贵族家庭天赋,叫锦上添花;把它给一个贫穷的农家女孩,那是落井下石。

/穷人的才华毫无价值/

何双清的不幸,在她七岁的时候,从偶然听到看书的声音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她祖祖辈辈务农,家里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儿,父母对她的期望并不高:早点结婚,伺候丈夫,孝顺公婆,勤做家务,多生孩子。

至于能不能读,能不能读,女生管不重要。毕竟有圣贤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

但碰巧的是,双清的叔叔是当地的学霸;恰巧她去舅舅家玩的时候,听到了读书的声音。结果,她成了老皇族的第一个“秀才”。

她经常偷偷溜进学校,靠在窗户上偷听。三年后,她学会了读书和写字。

十岁时,她已经做好了针线活,家里穷得买不起书,就拿着针线活去找书商要诗和书看。读久了成痴,读久了成癖。业余时间,我自学诗歌,自己作词。凭我的聪明才智,我是自学成才的。

但是,再有才华,也要结婚。

何家是当地的贫农。按照正当婚姻原则,双清注定要嫁给太子和孙子,只能嫁给佃农和穷人。就连皇室也不敢多要嫁妆。

在穷人的婚姻中,天赋从来不是讨价还价的筹码。

不过还好,双清长得漂亮。她长得漂亮漂亮的名声传遍了全村。

十八岁那年,双清的父亲因病去世,她舅舅接手,接受了三十桂的嫁妆,把她嫁给了比她大十多岁的樵夫周大王。

她的才华不值钱,但她的美貌至少抵得上三石小米。

/噩梦才刚刚开始/

周大王家里很穷。他从地主家租了一点薄地。他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上山捡柴火,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

双清的婆婆早年丧偶,用屎和尿养大独生女很不容易,所以对周大旺的照顾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占有欲。

双清刚嫁到周家,周大王就迷上了双清。他很无聊,整天粘在一起。婆婆看不上眼,对她越来越反感和嫉妒。

更何况我婆婆一点也不喜欢她:双清身材修长,身体虚弱,我怕她不能下地干活;她***不大,第一眼就很难生孩子。这种神经病,皇族连狮子都开口,收了三石小米的聘礼?

儿子娶了媳妇忘了母亲,错肯定在她身上。婆婆心想:“看我怎么收拾你。”

新媳妇介绍的第三天,洗手做新娘汤就要开始去厨房了。双清做了一碗

乡下女人把它扔给你,你骂它就跟它一样丑。这种铺天盖地的谩骂,让双清浑身颤抖,觉得委屈,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转过身看着丈夫,希望他能为她说几句话。但周大王站着不动,吓得又白又大,大气都不敢喘。

双清可能不明白:她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一个好妻子

/等于一头好牲畜/

刁难双清渐渐成了婆婆的日常消遣。

把婆婆双清当奴婢,让她端茶倒水,掐腰打腿。至于打扫卫生,劈柴,挑水,做饭,养猪,喂鸡,下地干活,每一份辛苦都不会让双清掉队。

出了事婆婆就骂人,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婆婆多次在周大王面前痛骂双清。时间长了,周大旺开始觉得这个媳妇不好,对她越来越残忍,开始打她。

在No.1Que《浣溪沙》中,双清解释了人生的所有苦难:

暖雨,无阳光,少丝漏,牧童斜插嫩花枝。

田心麦上场的时候,早在打水种瓜的时候就生气了。

忍着煮小米,但是来不及了,太酸了腰酸。

地里的农活干完了,还要赶回去做饭,再晚一点,怕婆婆骂我,老公打我。

由于过度劳累,双清染上了疟疾,但她没有钱治病,只好用生命抗争。即便如此,婆婆和老公还是不打算对她好。

有一次,双清在厨房熬粥时,突然身体不适,头晕目眩,靠着墙打了个盹。没想到,锅里的米粥沸腾了,顺着锅沿溢出来,把灶台弄得一片狼藉。

当她看到婆婆时,她勃然大怒。她抓起双清的耳环,扯了下来。突然,她的耳垂被撕裂,鲜血流到肩膀上。双清勉强不敢哭,把血擦干,照常给婆婆和老公端粥。

但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连看都不看双清一眼。

如果说悲惨的人生有什么慰藉的话,对双清来说,那只能是书。她不知道从哪里捡了一个不完整的《浣溪沙》。有一年元宵节,她趁着婆婆出去玩,在厨房的灯下认真看书。

不巧的是,婆婆回来就撞见了我,一把夺过书,撕得粉碎,大骂:“这半烂纸书,就算书生掩面,也要穷死!你是不是一个傻女人看这个东西来考女生?”

连生活中最后一点乐趣都被婆婆剥夺了。

村里人都夸双清:“多好的媳妇啊!”在那个年代,一个好妻子等于一只好牲畜。

有才华的女人和任性的男人

/一对盲人夫妇/

青和周大王不般配。

文化上,他们不匹配。周大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很好赌。对于这样一个庸俗任性的人,不要指望他有什么文化素养。偶尔双清清理砚台的时候,周大王一看到就怒不可遏:“你闲着没事就把这坨泥巴洗了,还可以用公鸡蛋!”

他们在生活中不相配。有一次,双清去田里割麦子,看见路边的野玫瑰快要落下来,摘下来放在袖子里。回家后,她把花堆成字,撒在枕垫上。

然后双清和花儿睡了,然后在花丛间漫步,突然想起自己,忍不住又笑又哭,心里难过。周大旺不能理解双清词人的细腻感伤。看到他后,他又开始咒骂。

他们甚至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虽然双清很穷,但她爱干净,即使她的衣服被柴静穿过,她也保持它的整洁和漂亮。但是,周大旺邋遢,不爱洗澡。他的身体又酸又臭,脸上脖子上的污垢都能揉成大泥球。

双清劝他去洗澡,周大旺却生气地骂他:“要上天了?甚至嫌弃老公不洗澡?”双清不敢再多言,只能向朋友要了一幅观音菩萨的画像,用于半夜的安静仪式。

没想到,周大王看到后冷笑道:“你这辈子嫁到我家,真是天大的福气

但双清读过书,女人的四德她都烂熟于心,丝毫不敢违背圣贤的教诲。更何况她心里那点书生的傲气,不允许她有丝毫的不成体统。

很多时候,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但总能让被书籍驯化的有教养的人更安于命运。

所以,即使这是一场讽刺的婚姻,她还是忍受了羞辱和虐待。她甚至在诗中表达了对周大旺的深切关怀:

这一年,霜雨破了秋云,补了新的房租和衣裳。

我要给老婆取暖,心如蜜。

细线麻鞋线几下,挑柴火,明日去西峰。

乍见寒夜风凌厉,墨香郎一路吹向侬。

真挚的感情,苦心的每一句话。看来,凑合在一起的才女和任性的男人是绝配。

/女朋友和青颜/

***的是,双清虽然不幸,但至少她有一个好女朋友,一个红颜知己。

我最好的朋友韩熙是周大旺邻居的女儿。虽然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姑娘,但心地善良,和双清还挺投缘的。

青太累了,不能独自去打水和挑水,所以看到后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他。韩熙喜欢看双清写字,央求她写《楞严经》,并让双清自学逐字背诵。

青的疟疾发作让她好几天不能下床,差点死掉,婆婆老公都不管。但是,韩熙经常来看望,拿着准备好的蛋糕和汤,与双清分享,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痛哭流涕。

可惜好景不长。韩熙结婚后离开了。回到娘家看望生病的双清后,这辈子再也没有见过面。那次最后的重逢,双清用彩色粉笔在芦苇叶上写下了一句告别词《心经》: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魏云,丝丝余辉,有无闪烁都难以消失

灵魂破碎,波光粼粼,颤抖不已。

山河,人去,一路都是。

从现在开始,就像今晚一样。

清瑶、问天不应,看着小双清,蜷缩着无聊。

谁看的多,谁看的多?

谁高兴,偷素粉,写写描?

谁在乎,永远永远?

这种乏词,感伤,苦涩,堪称双清之作。尤其是二十多个重叠的字,后人评论说:“易见之时,亦应避席。”也就是说,如果李清照看到了,他就得叹气。

施振林,清的红颜知己,落魄书生,多年来屡试不爽。她很有天赋。有一次,石振林和几个朋友出去玩,看到一个美女手里拿着簸箕在倒垃圾。

石振林发现垃圾堆里的芦苇叶上写着诗,字体优美,文***横溢。大家都惊呆了:“穷乡僻壤怎么会有这样才貌双全的女人?”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那个女人,正是何双清。石振林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知道双清的人生经历很不幸,也很同情。但限于男女防,他们的交往大多只是书信和诗词。

即使交往了很久,但两人心里的感觉都不一样。但是,他们不能因为道德准则而越界。多年后,石振林考上进士,再次来到双清的家乡,却发现双清已经去世。

在双清的新坟前,韩熙把双清生前写的话交给了他:

一整天,我都在流泪想你,长安很远,一个晚上做了几次梦。

就像嘲笑硬话,还要学村里男女,早上烧香三磕头。

祈求上帝保佑。地平线上的人会出名,他们会早早地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忘记这个憔悴的世界,他的生命是不确定的,这一生就结束了!

面桃花,恍然如梦。不知道石振林看了这个词是什么感受?

活跃的世界

/悲惨地死去/

清乾隆元年,世人还沉醉在康熙年间盛世的梦境中。

京城朱门,酒席奢靡,梨园遍地,酒肉无穷。金陵秦淮河,原舟游船日夜欢歌笑语;在苏的茶馆里,

双清遭受丈夫和婆婆的虐待,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耽搁很久之后,她终于去世了。周没有钱办丧事,只用一卷草席,把双清包好,草草埋了。

世界热闹非凡,唯有何双清死得凄凉。

双清一生留下的诗歌不多。

她写诗写词,没有功利的动机,追求名利。没有纸笔,我就用彩粉在芦苇叶的叶子上写字,写完就扔了。双清死后,剩下的诗大部分都被婆婆烧掉了。

但她的诗还是有幸流传下来,她的故事也是。

在中国所有的才女中,她是最穷最惨的;在中国所有的农民妇女中,她是最有才华的。

那时候的女人,就算有双书记那样的才华,也还是在命运的泥潭里,直到自己的带骨被吞噬,都无法翻身。伤心,叹息,哭泣。

红楼梦中带"春"字的人物性格

结局:

王爷要求赵白石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办差,赵白石不得以答应其要求。很快便被重新启用为陕西巡抚。由于赵白石办事得力,深得王爷信任,最终铲除杜明礼,升为陕甘总督。

?娶吴漪:

赵白石满嘴的之乎者也,和寡妇结合这种事,更是不应该发生。但自己就是爱上了,赵白石恨这样的自己,被一个不成体统的野丫头换气了隐藏的柔情,他想尽了一切方法都没能停止这份感情。

于是他选择了割舍,他在得知了吴漪的想法后,为了彻底断绝自己对周莹的念想毅然娶了吴漪。

人物形象:

赵白石人如其名,是一个净白如石、颇有君子之风的人物。从时代大环境来看,赵白石心性正直、闵怀大家,把国事看得比家事重要。

面临晚清动荡的时局、纷乱的党派之争,他一直坚守本心,为百姓谋福,为国家谋利,这一点从他号召富商赈济灾民、发起陕西机器织布局等事迹中便可窥一二。

但是,在大时局下,他也把自己看得过重,以致被人利用而不自知,是一个充满悲彩的人物。

胸襟阔朗 精明志高

——贾探春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这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件件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以这些事为佐证,涉及探春的性格、观念、才华、抱负、能力等各个方面,以及笔者对探春结局的看法,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探春这一人物的闪光之处。

关键词:探春 性格 才情 能力 结局

《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怡人的清香,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像男人却挣脱不了妇女命运的樊篱;她有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的桎梏。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研究这一人物有助于我们为贾府的没落衰败寻找病根,更有助于我们对封建***的进一步审视。

一、探春的总体介绍

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庶出女,姐妹中排行第三。探春是贾府的三**,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频盼神飞。这是书中对探春在贾府地位和相貌的描述。和其他的姐妹比较,她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也没有惜春的孤僻,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却不像湘云那么大咧咧的不修边幅。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喜欢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琴棋书画在古代**房中,是常有的消遣品,探春房里的书画也不代表她有怎样高深的学问。在文才上,探春虽然比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能写出《簪菊》、《残菊》之类的雅诗,也能说出“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之类的佳句。大观园中热热闹闹的诗社活动让众姐妹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却是她,让人不得不认同她组织的能力和其追求风雅的心。

探春对丫头的管教特别严格,她吃饭的时候,丫鬟们在两旁鸦雀无声,其他的姐妹却做不到如此,例如迎春根本指挥不了自己的丫鬟和老妈子们,甚至会受这些下人们的气。大观园里的姊妹们,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不敬佩她的,连平儿也说:“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你们就藐视她,欺负她,果真招动了大气,二奶奶(王熙凤)也不敢怎么样。”还说,“二奶奶在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要让她五分。”,可见王熙凤对她这个小姑子也很敬佩。

二、探春理财、治家的能力和她的政治家风范

在曹雪芹笔下,探春是属于大观园里正统一派的女性,正统派的女性中,还有王熙凤、薛宝钗等,而探春在其中是比较有政治风度的一个。

探春与其他正统女性极为不同的地方是她有自己一番人生抱负。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心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都没有我乱说的。……”由此可见探春并不安心于做一个富贵人家的**或者太太了此一生。

探春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其一,第五十五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她没有多顾及死者与自己的关系和母亲赵姨娘的哭闹,而是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礼钱。当然,这其中还有探春不以舅舅为亲人的因素,但也能看出她公事公办,大公无私的态度,但凡管事的媳妇姑娘,少有做到这点的。其二,她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以上学为名义,实际上作为袭人、赵姨娘、李纨零花的月钱。虽然这件事引起了他人的不满,却没有人说句反对的话,因为***心里都明白,探春做的是正确的。这件事后,王熙凤嘱咐平儿说“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又如今俗语说‘擒贼先擒王’,倘她驳我的事。你可别分驳,你越恭敬,越说‘驳得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她一顶,就不好了。”可见,这个向来无所畏惧的凤辣子对探春也有所畏惧,于细微处看出她这个小姑子管家的能力与过己之处。

在和王熙凤的利益不抵触的情况下,探春又紧接着做了两件让人佩服不已的事。第一,她把每个**每月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因为这些姑娘们每个月已有了二两月钱。在这里,探春发现了贾府家庭经济中存在着“买办”现象,虽然只是买办点丫头、姑娘们的脂粉,却存在很大的弊端,买办的人不是拖延送物的时间就是买些质量低劣的,让姑娘们根本没有办法使用,仍然要重买。探春免了这个钱,对姑娘们的损失并不大,倒是打击了买办们的恶势力。第二,年里,她在赖大家看见赖大花园的管理方法,认为好,就按照一样的方法派专人管理贾府的花园,每个月只要管理的人能奉呈少量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花园中的收益就全属于他们的。这种甚至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的经济方法,竟然出于一个姑娘的手中,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回目上,曹雪芹题的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个“敏”字,可见曹雪芹也对自己笔下这个三**赋予了极高的关注,赐予了她无比的智慧。

探春治家是由于王熙凤病了,而顶替王熙凤治家的人除了探春,还有李纨和薛宝钗,其他两个人在治家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引起我们过多的注意,因为探春在这一治家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兴利除弊之事,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她见识长远,措施正确,精明、干练,毫不亚于王熙凤,也让人习惯拿她与王熙凤这个历来管家的媳妇做比较。

王熙凤理财,贪且狠,和她为人是一个样儿的。她把苛捐杂税作为收入的主要,而不发展实业,当然,这不完全是她的责任,那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王熙凤理财比较突出的还有她的***权舞弊。王熙凤放***,收受贿赂,而且让家中其他人毫不知情,真是有她的一套。直到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府的官员查抄荣宁府的时候,在她的房中抄出大量借据,大家才知道她还有私自放***这档子事。王熙凤理财是极为自私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而探春理财却不是如此,探春蠲免了**、丫鬟多领的头油胭脂钱、免了借公子们学里零花的名义而实际上进了他人腰包的津贴、将花园派给佣人们“承包”。从这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探春理财的作风,即极有积极意义的“开源节流”。探春节省了看起来不多的“小钱”,使用的也是极其简单的方法,但正是这种种做法,使得日渐败落的贾府“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有了一丝好转的气息,这样做也使上下人等对她又敬又畏。可谓两全其美。可惜这只是一线曙光,等王熙凤身体梢好,一切仍然如旧,管理上仍然收外面账房管辖,内部的改良措施一扫而空,连一线生机都没有了。

贾府里老妈子、媳妇、丫鬟众多,在这群下人中也存在着欺压,有的甚至不把主子放在眼里。例如,李嬷嬷仗着养过宝玉,时常来教训怡红院里的大小丫鬟。迎春更是管不了自己的丫头、嬷嬷们。而探春在管家的时候,就大大煞了吴登新家媳妇的威风,此后,还***的打击了王善保家的媳妇。王善保家的媳妇在晴雯被逐屈死一事上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平时依仗自己是王夫人的陪房媳妇而飞扬跋扈。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和王熙凤抄检大观园,抄检到秋爽斋的时候,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大谈家败始于***自灭,连王熙凤都要陪着笑脸道歉,王善保家的却不识相的连探春的身都要搜上一回,招来了探春的巴掌。这一***,探春的不可侵犯表现的极为充分,她词锋凌厉、气势上完全凌驾于王熙凤,***的教训了王善保家的媳妇,灭了这类下人的气焰,为改变贾府存在的悍仆欺主的现象尽了力。

三、封建***观念对探春的影响

贾府有四个贾姓的**,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元、迎、探、惜四个字通常被说为有“原应叹息”的意思,不论这是不是后人们牵强附会,大观园中姊妹们都难逃凄凉的悲剧命运,这是《红楼梦》所欲表现的要点,我们的三**探春既然身在红楼,她的命运也是一样难逃其悲剧性。

探春的出生是她悲剧之一。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庶出,偏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对于探春这个具有政治风度、有番人生抱负的**,是个不能为自己所原谅的弱点和暗疾。这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使得探春对人对事特别的谨慎,惟恐被别人做了议论的对象。探春和自己的母亲赵姨娘性格不和,时常闹矛盾。赵姨娘对自己这个女儿没有任何的好感,而探春对自己的母亲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怨恨。

在探春,几乎是没有把自己的生身母亲放在眼里,她自己这样说到:“……她(赵姨娘)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贾政),太太(王夫人)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这样说来,探春是不当赵姨娘为亲娘的。第六十回,探春对李纨尤氏说:“……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这是什么意思,也值的吵一吵,并不成体统”。这句话足以见得,在别人面前,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依然是这样,不留任何情面,没有任何母女的感情。探春对自己的舅舅赵国基、亲弟弟贾环也是一样的冷漠,当赵姨娘质问探春赵国基去世时礼钱问题时,探春一面哭一面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探春根本不以赵国基为亲,不难想,这也是由于赵姨娘的关系。第二十七回赵姨娘为探春给宝玉作鞋,而从不理会贾环一事和探春争执、第五十五回探春按规矩只给舅舅赵国基二十两的礼钱,引起赵姨娘大闹、第六十回探春出面调停赵姨娘因贾环要蔷薇硝惹出的打闹。一件件事都可以看出赵姨娘、贾环母子在贾府讨人嫌的地位和探春对母亲、亲弟兄感情的冷淡。

探春这样做,完全出于个人的考虑,出于封建***的观念。她极力想摆脱自己庶出的地位,即使是无法改变,也想通过行动来与自己的母亲划清界限,不至于让其他人看扁。她这样做博得了贾府大多数人的认同,讨了王夫人的欢心,连王熙凤都叹息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相信探春自己也会在暗中这样叹息自己的命运不济,不是太太的女儿。

四、关于贾探春结局的看法

关于探春的结局,在长久的争论后,基本上有了统一定论,那就是嫁到了海外成了王妃。这虽然和一般我们看到的书中的结局不同,但是续书和曹雪芹的原意不符之处不止一二,就不多讨论了,我只将前八十回里暗示探春结局的地方一一指出。

首先看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众所周知,这里对各个**、姑娘的评说暗含了她们的未来。这里对探春的判词写到“……后面又画着俩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支大船,船中有一个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第五首《分骨肉》云:“一帆云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山遥水远,凄凄惨惨,生死离别一般,这分明是一去不返的意思。如果像高鹗续书那样,只不过是嫁到海疆,众长辈商议嫁女的时候,不过是觉得嫁的远了些,但尚可以回家,未尝不可以接受,书的结尾处探春竟然真的回家探亲了,既然如此,何谈生死悲痛?远嫁的悲伤也许会有,但想到将来也是可以回娘家就大可不必如此,曲子的名字也不必起作为《分骨肉》了。

在七十回,众姐妹抓阄填柳絮词,探春写出半首《南柯子》再次印证了探春的远嫁。

再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里大观园的姐妹在怡红院为宝玉过生日开夜宴。行酒令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抽签,抽的签上都有考语,暗寓着每个人的身世命运,这是很明显的。例如宝钗抽到的签上有一支牡丹,题曰“艳冠群芳”;黛玉抽到的签上有一只芙蓉,题曰“风露清愁”,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而探春抽到的是一只杏花,题曰“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探春抽到签时,众姐妹都笑道:“家里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原来,探春抽的签中“瑶池仙品”、“日边”都意味着她将成为帝王之妻,可见探春是王妃无疑了。这和注中解释“得贵婿”是一致的,贾府已是公侯之家,只有嫁入比公侯更高的门中,才可以称的上是“得贵婿”,而续书中探春只是嫁给了“镇海总制”的儿子,怎么都不能说的上是“得贵婿”。

在暗示探春结局的几处,都用风筝来象征探春,例如第五回的判词中有“后面有画着两人放风筝……”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时,探春做的灯谜的谜底又是风筝,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挥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和刚才姐妹们抽的签一样,这里个人做的灯谜也暗含着各个人的未来,探春做的灯谜,和她的“清明时远嫁”是相符的,谜底风筝不过意味着探春的将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无依无靠。至于象征探春的风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第七十回中关于众人放风筝的一段向我们摆明了一切。七十回中各人放风筝的先后次序、风筝的样式、放风筝的方式都暗寓着各人的身世归宿。像宝玉放不起来的美人风筝,黛玉将风筝一放了之,而探春放的却是一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凤凰历来都被比做是王者之妃的,这里也绝不会是闲笔。探春放风筝过程的寓意更加的明显,两只凤凰风筝在空中绞在了一起,又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在半天如钟鸣的逼近也和两个凤凰绞在拉一起,且一齐飘飘遥遥的去了。探春如果不是远嫁海外,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而特写凤凰风筝,正暗示探春作王妃。

探春应该是海外的王妃,且只能做海外的王妃。印证元春的判词“三春争(怎)及初春景”,探春不可能超过元春,所以不可能成为本国的王妃,因此也只能远嫁到外邦做王妃了。虽然是王妃,可她是远离故国在海外小国做了王妃。按传统的观念,这正是莫大的悲剧,探春纵有天高的本事,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也只是整个悲剧中的一曲罢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红楼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孙逊《红楼梦脂评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

4.《大观院研究资料汇编》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室编

5.《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6.宋淇《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中国书店出版2000年版

7.俞平伯《俞平伯说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高阳《红楼梦一家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