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察秋毫的解释

2.?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3.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

明察秋毫的解释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明察秋毫的解释如下:

1、明察秋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引申为形容人目光敏锐,洞察力强,能看清事情的细节和本质。

2、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用这句话来形容齐宣王治理国家的能力。齐宣王虽然拥有明亮的眼睛,但却看不见舆薪(担柴草的担子),比喻他无法察觉到国家危机的存在。

3、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常用于形容人观察细致,能够发现细微的线索和破绽;也可以形容人办事果断,不拖泥带水。例如,一个警察在调查案件时,如果能够明察秋毫,就可能从现场的微小痕迹中发现关键线索。

4、除了形容人,明察秋毫还可以形容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在股市交易中,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够明察秋毫,就可能从股市的波动中发现最佳的投资机会;在医学诊断中,如果医生能够明察秋毫,就可能从病人的症状中发现隐藏的疾病。

5、明察秋毫是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头脑,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从细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从而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学好并运用成语的步骤如下:

1、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习成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还需要深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者通过在线学台、语言学习软件等途径来深入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2、练习使用成语:学习成语最终是为了在口语和书面中使用,因此需要多加练习。可以通过写作、口语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来练习使用成语。同时,也可以多阅读含有较多成语的文章、书籍、文学作品等,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语感和语境意识:使用成语需要有良好的语感和语境意识。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听力训练、口语交流等方式来培养语感和语境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习惯,增强对成语的敏感度和使用能力。

?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读音:ming cha qiū hao

近义词:洞若观火 明查暗访

例句:

1.这位法官真是明察秋毫。

2.明察秋毫的老板发现这并非她真实的意图。

3.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4.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变得犀利而明察秋毫了。

5.可是,这点小动作,早已被唐朝明察秋毫了。

6.这位明察秋毫的会计控制每一笔花销。

7.只有明察秋毫的眼睛才能看出这些细微差别。

8.你真是明察秋毫,问题的原因这么快就找出来了。

9.你没听过成语吗,「法官明察秋毫」?

10.当然,你必须要加以锻炼才能做到「明察秋毫的状态」,但练习的越多,你就工作的越有成效。

11.马林诺夫斯基:「这表明,美国的法院和陪审团是独立、明察秋毫的,他们非常严肃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12.福山先生仍然是眼光远大的人,他给我们描绘了「历史的终结」,同时他也有一双能展示细节的明察秋毫的眼睛。

13.经销商朱利安阿格纽(nagnew)相信艺术品市场越发变得明察秋毫:「中等价位作品的市场行情惨淡,除非作品的价位订得非常合理。」

14.利普曼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琐事有着敏锐的嗅觉,并能做到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请求孟子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只学仁、义、道、德,从来没听说过以武力称霸的事,所以我不会讲。不过,如果大王愿意听有关‘王道’的事,我会尽力讲好的。”齐宣王说:“您讲一统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统一天下。”齐宣王笑了,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何况,同情心与统一天下又没有关系。”孟子接着说:“我听人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看见了,就问去哪里。那人说,准备杀牛用它的血祭钟。你就叫那人把牛给放了,并说:‘牛又没有罪,为什么要杀它呢?我不愿看到它被杀时那可怜的样子。’那人说:‘那祭钟怎么办呢?’大王就叫他用一只羊代替。由此可见,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为有同情心,才会爱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国家就会强大。”

齐宣王听了,摸着头说:“现在想来,真有些不能理解,齐国虽小,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没有,难怪老百姓说我吝啬。”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面看,牛和羊都是,大与小又有什么区别,但实质上却不同了。”齐宣王说:“我这种心情与王道有什么关系呢?”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的力量能举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鸟兽的细毛,却看不清眼前的一车子柴火。大王相信吗(“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肯定不信。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应该把同情心扩大到全国,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齐宣王最后说:“您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不喜欢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