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心二意跟举棋不定的意思相同吗

2.举棋不定的比喻意

3.举棋不定成语解释

三心二意跟举棋不定的意思相同吗

举棋不定近义词对对碰-举棋不定近义词

不是,

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近义词,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心不在焉

反义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举棋不定:意思是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多顾忌,犹豫不决。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举棋待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举棋不定的比喻意

举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 释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犹豫不决.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新唐书·郁林王恪传》:“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则败,况储位乎?”

近义词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 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典 故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

但是,宁惠子临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

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

“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期就到了.”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举棋不定成语解释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举棋不定成语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解释

 拼音:举棋不定 ( jǔ qí bú dìng )

 解 释:举:拿起,拿着。

 出 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新唐书·郁林王恪传》:“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棋高一着

 反义词:当机立断、斩钉截铁、快刀斩乱麻

 灯 谜:举棋不定(打四字口语一) 谜底:没有着落

 典故: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立别人当了卫国国君。后来,宁惠子临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的儿子呀,当初你的父亲一时鲁莽,驱逐了国君。现在我知道做错了,看来,只有你能帮我改正我的错误了。把卫献公接回来吧。”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一定要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

 宁悼子有些心动,于是和众大臣们在一起商议。

 大家都反对宁悼子做这样的蠢事。其中有一个大夫说:“想十二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并没什么过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会很危险。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

 宁悼子独断专行,不听劝说,迎回了献公反而被献公用计除掉了。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举棋不定”。

 成语寓意

 成语中的宁悼子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执意把卫献公接了回来。后来,宁悼子做了卫献公的刀下鬼。既可怜之,又气愤之。倘若当初他认真听取众人建议,看透卫献公的为人,又怎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成语告诉人们,当事情徘徊在十字路口举棋不定之际,应虚怀若谷,仔细听取众人的建议,斟酌损益,再做出决定。

 成语辨析

 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与“优柔寡断”意义相近,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区别在于“举棋不定”多用于形容人物在某一具体事情上一时的表现,属于比喻性;“优柔寡断”则多形容人的性格,是直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