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100--200字概括孔子儒家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2.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3.和诚实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用100--200字概括孔子儒家思想是什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诚心正意出自哪部儒家经典-诚意,正心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是一套控制情绪的心法。中庸说,喜怒哀乐只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相当于儒家思想的心法所在。所以要学习儒家的思想,就要从情绪去入手。如何去控制情绪,就要从大学中去学习了。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怎么样做到明明德,就要从7个方面去做。大学接着第2句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知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的缺点,那一方面有优点。止就是要知错能改,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这样你就能够安定下来了,活在当下。静就是定的更进一层。后面的以后再说。先把第1个弄懂,也就是知弄懂。人最容易看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而大学里面说的就是要了解自己。要格物致知格物其实就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法。大学是方法论,中庸是心法,这就是儒家两部经典的重要所在。当你能够静定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诚心正意的结果。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孔子所说的这些关于礼教之类的话都是人之常情。这是儒家的思想第1个问题。

第2个问题,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大人。要怎么样成为大人就要学习大学,因为大学是大人之学。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大人。在论语中,有提到孔子的生活方面的一个章节,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就是一个这样子的人。 所以学习儒家思想就要先学习控制情绪。儒家思想就这么简单。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摘 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尚书?西伯 戡 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则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走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体现。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依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达到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则为这种能力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孟子则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充?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

 三、修养工夫。

 如何?慎独??慎独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则诚心正意,向外则慎隐慎微。诚心正意即?诚于中?。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不可离,必然会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于日常生活之中率性而为总是会挣扎于道德与欲望之间。天命之性,常常会为生理欲望所遮蔽,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穧天命》)。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的生理欲望,而是通过诚心正意来去蔽,扩充人的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这样,天命之性就能主导人的生理欲望,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中庸穧天命》)。慎独成为保证率性而为是否真的是顺道而行,即?由仁义行?(《孟子穧离娄(下)》)的关键环节。这种向内求天命之性的理路也见于简帛《五行》篇:?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婴]婴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 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3]。陈来先生则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4]。

和诚实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抱诚守真

词 目 抱诚守真

发 音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释 义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 处

示 例 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赤诚相待

词 目 赤诚相待

发 音 chì chéng xiāng dài

释 义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

诚心诚意 ( chéng xīn chéng yì )

解 释 诚:真实的心意。真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十分真挚,诚恳

示 例 《论十大关系》六:“我们要~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近义词 真心实意

反义词 虚情假意

歇后语 陶公祖三让徐州

正心诚意

成语 正心诚意

发音 zhèng xīn chéng yì

解释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开诚相见

开诚相见

与人接触时,诚恳地对待。

真心诚意

词 目 真心诚意 使用频率 很少使用

发 音 zhēn xīn chénɡ yì

释 义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示 例 ~,才能找到知己。

歇后语:赤脚拜观音

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言行信果 信守不渝

言信行果

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