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小利忘大义的意思和造句,贪小利忘大义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8 0
  1.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的为人!!
  2.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的全诗及诗名是什么?
  3.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出处

小林的口头禅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她的做人原则。这句话她理解成,万事都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然老天爷都不容。

我找出正确的解释,企图纠正她的错误想法。可是,显然说服她没那么容易,经过这么多年,这种想法已然根深蒂固。并且,她也因此收获不少的蝇头小利,她甚为沾沾自喜。

确实如果你刚认识她,很容易被她的作法打动,还会情不自禁地被她吸引,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贪小利忘大义的意思和造句,贪小利忘大义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趣的是,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有时连我都在怀疑不是她的这套方法,确实是正确的。

上个月,公司有位新员工来报道,虽然是其他部门的,但是新人入社制服领用由她管理。理所当然,她有机会,比大家都早接触到新人。

那天,一切都进展得超乎意料地顺利,十分钟过去,制服也发放完毕,两人有说有笑地走进办公室,俨然是相处甚欢的老朋友了。她还分外热情地带着他,给我们一一介绍,满面笑容,看着新人的眼中饱含亲切。

我们也算职场老人了,见多了各种新人入社,可是这样的阵仗,还是第一次见到。惊讶之余,只能怪自己情商太低。

十分钟不到,她已经知道了新人的大部分情报,包括家住哪里,上下班的交通方式,老家在哪,工作岗位,是否单身……等等。她有自己的人脉管理方式,有利用价值的人,她会毫不犹豫地记入她的人脉圈,当然,在十分钟内,她顺利完成了人脉的筛选工作,直接将新人加为微信好友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她这样热情的真正动机。

我们很佩服她的精打细算,那位新人有自己的私家车,而且通常开车上班,更重要的是,他来上班一定会经过她的家。实际上从第二天开始,她就成功地坐上了他的私家车。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很可能会一直持续。她也从此告别倒腾公交车上班的历史,看起来这次成功外交足以让她扬眉吐气一阵子。

当然,她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有时也会失败,但是失败通常会发生在人们对她渐渐了解之后。

她负责缴纳家中的水电费,但是她“记性”相当不好,老是不记得截止日期。可是她有办法让水电费及时缴纳。她负责公司的办公用品***购,虽然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网购完成,但是偶尔她也需要去实体店***购。这种情况,每个月总会发生一、两次。因为由公司公用车接送,所以她挺乐意外出。当然,我们知道,司机都会顺道,把她送到缴纳水电费的营业厅,顺道就让她把水电费缴掉。

一切看起来挺顺利,可是人心有时莫名地会变得贪得无厌,有一天,她没空出门缴纳,或者说厌倦了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她索性直接把电费单交给因为别的事需要外出的司机,让他顺道一下。当时,司机表情尴尬地接过单据,欲言又止。

别别扭扭地就这样交了两、三次之后,司机开始找理由拒绝。其实在我们看来,被拒绝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她的自尊心受不了,或者说她的“做人的原则”让她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我们开始经常听到她背后说司机的种种不好。

当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原本就对她先前的做法心存不满的司机们联合起来。从此,即使是偷偷摸摸顺道的事,也被司机们义正严辞地拒绝了。

基思.法拉奇的《别独自用餐》中提到:经营社交关系的本质是互惠,用你的知识、时间、精力,还有真诚的情感,来为对方创造价值,才能维持关系的良性互动,你才有可能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丰厚利益。简单来说,只能先谈给予,再谈得到,才是管理人脉的有效法则。

实际上小林的所得也只是小利,她所关注的无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她误以为只是小利,所以也不需要付出。或者说,她认为这种便宜,不占白不占吧。可是“贪小便宜而吃大亏”,为这点小利而损失人品,没有比这更不合算的交易了。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的为人!!

在小事上比较有礼貌,在大事上就比较冷漠。日本是一个民族性格鲜明的国家,他们的特点就是“有小礼,而无大义”的民族。

日本人总是在一些细节上显现出他们的礼貌,表现他们素质,比如见人鞠躬、垃圾分类、礼让行人等等。但是当遇到一些原则性大***的时候,他们却总会选择不正视、不面对,只有当国际舆论压力大时,他们就会展现出柔弱的一面,用标准的鞠躬礼,用不那么令人舒服的语调道个歉,然后不了了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的全诗及诗名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的为人”,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轻狡反复,唯利是视”,是性格有缺陷,贪小利而忘大义之辈。

吕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què]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dūn]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城破被俘,被处死。

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

人物评价:(部分)

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司马光: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无谋,败亡有证。

苏轼:1.使不幸而贼有过人之才,如吕布、刘备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则京东之安危未可知也。2.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吕布见诛于曹公,牢之见杀于桓氏,皆以其平生反覆,势不可存。

罗贯中: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

吕布历史真实形象是很有人缘但缺点致命:

吕布颇有人缘,张辽是日后曹操麾下名将,在吕布死前一直追随吕布,而吕布手下的高顺也是极有才华的将领,而且他与张杨也是好友,张杨还一度想出兵协助吕布,虽然比不过刘关张之间的友情,但是也相差无几了,庞舒也在长安城被破后为吕布私藏家小。这些人对吕布都可以称得上有忠有义,而吕布能交上这些好友或属下,也可见其人确实有吸引人的一面。

但是吕布的缺点比优点更加多,而且几乎是致命的。首先就是:“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陈寿所说的“轻狡反复,唯利是视”是严重的性格缺陷,贪小利而忘大义,如丁原、董卓两个人之死,给了吕布相当大的好处,但是也给了他极大的骂名。古人重视气节忠义,尤其是弑主,其不想在原来主公麾下,离去就可以了,所谓臣可以择君,对此古人还是相当宽容的,但是其不但叛变,还杀了原来的主公邀赏,这就是极大的过错了,而吕布不单做了,还一连做了两次(***如细说起来吕布偷袭收留自己的刘备也可以说是一次背叛,只是他一来未杀刘备,二来刘备并非他的主公,这就不算了)。这使得他日后到了关东各诸侯处便难以生存,比如他杀了董卓,为袁术、袁绍报了大仇,但是袁术不齿其为人,恶其反复,拒而不受。袁绍一度收留之后却担心吕布为自己的祸害而要杀之,正是有如此的劣迹,曹操才听到刘备说董卓、丁原的名字时便杀了吕布,否则即便刘备说再多的坏话,曹操也未必不收留吕布。

还有好色。王允的连环计虽然史无可考,但是“布与卓侍婢私通”一事却是丝毫不***,如果这个可看做是吕布日夜保护董卓,其侍婢美女爱英雄的话,那么《英雄记》上,“布谓太祖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尔。’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这就说不过去了,正是他屡次对身边的人,无论主公也好,部下也好,对人家的妻子垂涎欲滴,又怎会不惹人怒。

再就是目中无人。吕布还有一个极大的缺点便是一朝得志便目中无人,和同僚关系搞得很糟糕。诛杀董卓的一大因素很可能就是吕布是并州人,和董卓的凉州派系搞不好关系,而杀了董卓后,吕布得掌大权,却和凉州人的关系越来越差,甚至要诛尽凉州人。等到了袁绍处,也是因为吕布认为自己有功于袁家,看不起袁绍手下众将,终于和袁绍决裂。而且吕布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到刘备处他哭诉说:“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吕布只知众人要杀己而不知其为何要杀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也难怪刘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了)。比如他射戟救援了刘备一次,便认为对刘备有功,却全忘记了,若不是他偷袭徐州,刘备怎么会落得要他救的下场,更别说刘备不久后就被他攻打逃亡。这样的情况下还希望刘备为自己说好话,可见吕布其人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自己对他人的恩,而不记得自己对他们的仇了。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出处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原文如下: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译文:

曹操笑说:“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性命,看见小利却忘不顾性命:不是英雄。

扩展资料:

从三国演义后面的情节来看,曹操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驱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十余年内,其三子先后被曹操所灭。

出 处:元代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意思为讲道德修养要从小事做起,要学习儒家的“正心”观念和佛教的“定心”观念,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扩展资料:

佛祖历代通载编纂历程:

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念常,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为元代禅宗名僧。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

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

卒于金·大定五年,无著妙总卒于宋·乾道六年,今亦统系于嘉泰四年之末,此则失之移后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条,有元太祖、木华黎及耶律楚材纪事,移后且八九十年,瞀乱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谓其“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虞集序为《道园学古录》所未载,抑《佛祖统纪》而扬《通载》。吾尝见崇祯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纲目序〉则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统纪,以天台为统。元僧念常复作通载,名依统纪,而立例则殊。

始用史家编年之法,以宗为主,以教为辅,凡净行神足,性相义观,无所不备,而识者摘其漏误,至不可置辨,盖史之难如此”云云。则《通载》之谬误,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费隐容撰《五灯严统》〈辨惑编〉,乃极力推崇之,谓“通载梵本,计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华亭念常禅师所集,历今几四百年”云。则以其载丘玄素伪碑,信有两天王道悟,谓云门、法眼二宗,皆出马祖,与费隐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则好而知其恶者鲜矣。

惟此书撰自元代,时有佚闻,如瀛国公之死,宋、元史皆阙载,此书于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山庵杂录》同,此释典之有补世典者。

《杂录》言:“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版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X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宋稗类抄》二亦载此诗,然未载其死。《元史》二十八〈英宗纪〉虽未载其死,然载“至治三年四月朔,□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同月又勒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钓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皆似与此事有关。特恐瀛国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为缮写金字大藏,故载瀛国公之死为四月,然则瀛国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百度百科-佛祖历代通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