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对吗-不信美言,美言不信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9-09 0
  1. 庄子关于真理的那句名言
  2. 庄子和老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 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什么意思?
  4. 《道德经》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孟子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对吗-不信美言,美言不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6.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7.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10.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1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2.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13.孟子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4.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1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16.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8.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19.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20.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老子》名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8.为无为,则无不治

1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6.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1.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1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1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1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17.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18.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19.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20.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励志名言

1.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4.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5.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8.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9.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10.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1.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2.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13.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4.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5.两粒,一片森林。

16.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7.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8.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1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0.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21.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22.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23.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2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5.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26.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27.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8.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29.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30.自古成功在尝试。

31.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32.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33.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34.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5.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36.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37.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38.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39.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40.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41.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成功是%失败的结果。

42.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3.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44.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45.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46.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47.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48.“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49.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戏从对手来。)

50.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5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52.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53.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54.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5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便成不了事业家。

5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5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59.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60.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庄子关于真理的那句名言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搏,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这一句是对“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进一步诠释,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上善之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是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诚实可信。

庄子和老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希言自然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开玩笑! 本句旨意是说人都是人,不是神;人有耳朵,人有嘴;但天地万物不用说话也长存。两个耳朵一张嘴是让人多听少说;如果没有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么嘴是用来表达真诚的方便工具。少说话 多做事;倾听显教养。但人用嘴来作为虚伪工具,(中国人所谓的谦虚)争辩工具(德荡乎名,智出乎争---孔子),侮辱工具,吹嘘工具;这一切都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天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总之,成为丑恶工具;像***利用网络谋杀;用毁灭;皇帝用儒教---所以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批评,是人的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真诚的,毕竟是人的批评--非常难听;因为批评你的人不比你伟大,容纳不了;老天看在眼里 什么也不说,水不说,树不说,说明他们是伟大的;如果你-----作为人,不接受批评,你更不礼貌。(自胜者强)

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什么意思?

老、庄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子提供的是比较超然的客观性描述,庄子提供了更多个人主观感受和启示的具体事例。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是什么。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二、道的作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一指混混沌沌的原始,二指由混沌二气生出的阴阳二气,

三是阴阳二气通过冲撞而形成统一;三生万物。三、道的特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无不为,反者道之动。无是虚无的无,无才是最有用的。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是说事物总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转化,矛盾依存的双方影响其对立面的转化。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因此通过这两者推出反者道之动;

四、道的规律。事物总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化为道的规律,从出生就走向死亡,从成长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比如说一阵大风吹过,大树就要折断,而小草却留了下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水是最温柔的,但是用之攻坚又有很大力量。把之中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于人事,老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五、道的本质。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听任万物自然的变化而不加干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能长久,是听任物之自化,万物之自然。老子把道法自然引人入胜,就得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一、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他们的不同: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道德经》上下两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两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讨论“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方面,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为艺术论。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义合于兵法。《庄子·知北游》:“光耀曰:‘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以至此哉!’”对于绝对知识的追求如同飞蛾扑火,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在抽象思辨的本体论方面长足进取,一贯到底。而老子在本质上则是致用的。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圣人称,如侯王之说策。致用治世和消极处世,这是老子和庄子的最大差别,也是老子所以能先于儒墨诸家而与秦及汉初的政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早期道家学说在社会政治实践上共有三条出路。其一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国汉初又称为“君人南面之术”、“黄老道德之术”。汉初,儒学也称为“儒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儒学同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庄子的齐生死和归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被动的,生如得死如丧,因此要安时处顺。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价值而言,是一种人生观,而不涉及社会政治因素。其三是庄子的随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种消极处世的社会观。此外,在秦汉以后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会实践上主张养生、长生,有符录、内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

道家在逻辑思维形式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无形”两种高低不同的层次。相反相成是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对立,比如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大象无形是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范围的内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相对称的概念与之对应,没有任何概念与之相参照,以致于这个概念本身也无名无形。这个概念比如称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等等。老子再三论述的"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和“曲则全,枉则正”中的“曲”与“全”,“枉”与“正”,“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的“柔”与“坚”等等,都是属于相反相成的层次中的成对的概念。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虽然有道论的形而上学的成就,但是在政治观和社会观上,却很大程度地引申于较低的相反相成的层次。而 庄子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庄子的人生追求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老子多言阴阳,庄子多言有无。阴阳是相互对应的一对概念,二者互为消长。有和无不仅是相互对应,而且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二者异名同实,各自代表着抽象思辨中的不同环节。阴阳是宇宙构成的概念,有无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老子注重阴阳对立概念的倚伏变化,其结果自然是要倾向为一种人道实践的策略方术。而庄子执着于本体论上的一贯追求,其结果也只有以牺性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生实践为代价。《庄子·天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人之于道,如同器物之于大冶造化,须怀着十分的恭敬,谨慎郑重,决不可以任意。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老、庄虽同为道家***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以上是对于老子和庄子的浅析。

《道德经》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摘自《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释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

延伸阅读

1、王弼《道德经注》

信言不美,

实在质也。

美言不信。

本在朴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极在一也。

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既以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与人己愈多。

物所归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动常生成之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2、苏辙《老子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办。以辫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後知一之为贵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於终篇复言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美言、辩、博、积,这些都是争,争的原因只能是私欲。

美言,是因为贪图名利,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不是贪图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就好了,说那么多漂亮话干什么?漂亮话说多了,自然就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踏实做事。不做事,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办法实现。

日常生活中,咱们听到那些大包大揽夸海口的人,动不动就说“这事包我身上了!”自己可要留个心眼了,这种人十有八九最后会让你失望。为什么呢?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用心去琢磨这件事的难度,精力全花在了口舌上面。反倒是那些沉吟犹疑,把丑话说在前面的人,你倒是可以相信他。他们真的花心思去思考了,也清楚的知道难点在哪里,有一个正确的预期,也有预案,遇到困难才不会糊弄,这样的人才能给你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怎么对待这两种人呢?

巧言令色的,一定要追问,你打算怎么干?你觉得难点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实现不了?如果实现不了,有什么补救措施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问题,帮他们重新聚焦,这样可以避免不少麻烦。

犹豫不决的,同样是与他沟通这些问题,目的是帮他们把问题摆出来,梳理清楚脉络,一个一个给出应对方案。这样,消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调整彼此的预期,让事情可以顺利开始。开始之后再快速迭代,防止裹足不前,防止跌倒就爬不起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形式逻辑的特点是,设相同,双方通过形式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就必然相同。如果不同呢?说明一个人的推导过程错了,这个人并不擅长形式逻辑,就是不善。如果是“善者”,大家的答案本就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辩论呢?

如果是价值判断,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下,本就没有固定标准。有人爱吃甜豆腐脑,有人爱吃咸豆腐脑,哪种好吃?有必要辩论吗?如果有,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得出结论之后要如何做?难道要消灭甜豆腐脑?所以,价值判断就是私人的事情,不需要辩论。

如果有人非要跟咱们辩论怎么办?

告诉他,“你高兴就好!”如果还是不依不饶怎么办?离他远点,不要无谓的浪费生命。

求知欲有时候跟繁殖欲引起的表现欲会被很多人搞混,因为两种人看似都知道挺多。

而区别就在于,求知欲驱动的人,他虽然处处好奇,时时渴求信息,但他会把获取的信息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放进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使他们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会不断的抽象,经验抽象为方法,方法再抽象为理论,理论继续抽象为方***,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模型,达到“一以贯之”。

而(由繁殖欲)所驱动显得表现欲强的人,他们只是记住了很多零散的信息,时不时的“显摆”一下自知道的多。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他们说一件事的时候,就只是在说一件事,为什么要说这件事?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帮助?然后你想说什么?统统不知道。因为他的底层驱动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争取(在同性中的)有利态势。

如何解决“显摆”的问题呢?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为什么说容易?因为我们只要管好嘴,说之前先格一下想说话这个念头,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说这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如果回答不了,那就不要说了,因为你只是想显摆自己而已。

为什么说难?因为大多数人说话,其实是不大过脑子的,如果他们真的能在说每一句话之前格一下自己的欲、情、念,解决“表现欲”也不会这么难。如果他们认识不到这是个问题,别人说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认知,是一个人最难突破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说,知者不言,认知的事情,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伤害。圣人的准则,施惠与人而不刻意标榜自己。

觉得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那就记住最后这四个字吧,为而不争,从小事开始实践,弱者道之用。

我讲的是我的,你看了再多遍,也没办法变成你的。

怎么才能变成你的?终究还是要自己在事上磨出来才行。